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当时北大文学院和法学院的办公室都在沙滩红楼后面的北楼。校长办公室则在孑民纪念堂前的东厢房内,西厢房是秘书长办公室。所谓“秘书长”,主要任务同今天的总务长差不多,处理全校的一切行政事务。秘书长以外,还有一位教务长,主管全校的教学工作。没有什么副校长。全校有六个学院:文、理、法、农、工、医。这样庞大的机构,管理人员并不多,不像现在大学范围内有些嘴损的人所说的:校长一走廊,处长一讲堂,科长一操场。我无意宣扬旧时代有多少优点,但是,上面这个事实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北大图书馆就在北楼前面,专门给了我一间研究室。我能够从书库中把我所用的书的一部分提出来,放在我的研究室中。我了解到,这都是出于文学院院长汤锡予先生和图书馆馆长毛子水先生的厚爱。现在我在日本和韩国还能见到这情况,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在北大,则是不见了。这样做,对一个教授的研究工作,有极大的方便。汤先生还特别指派了一个研究生马理女士做我的助手,帮我整理书籍。马理是已故北大国文系主任马裕藻教授的女儿,赫赫有名的马珏的妹妹。

北大图书馆藏书甲大学的天下。但是有关我那专门研究范围的书,却如凤毛麟角。全国第一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比较起来,稍有优越之处;但是,除了并不完整的巴利文藏经和寥寥几本梵文书外,其他重要的梵文典籍一概不见。燕京大学图书馆是注意收藏东方典籍的。可是这情况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才知道的,新中国成立前,我毫无所知。即使燕大收藏印度古代典籍稍多,但是同欧洲和日本的图书馆比较起来,真如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真如虎落平川、龙困沙滩,纵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我虽对古代印度语言的研究恋恋难舍,却是一筹莫展。我搞了一些翻译工作,翻译了马克思论印度的几篇论文,翻译了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说。我还翻译了恩格斯的用英文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只完成了一本粗糙的译稿,后来由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翻译局拿了去整理出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这些工作都不是我真正兴趣之所在,不过略示一下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而已。

这远远不能满足我那种闲不住的心情。当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教员不过五人,学生人数更少。如果召开全系大会的话,在我那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系主任办公室里就绰绰有余。我开了一班梵文,学生只有三人。其余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个学生也没有。我“政务”清闲,天天同一位系秘书在办公室里对面枯坐,既感到极不舒服,又感到百无聊赖。当时文学院中任何形式的会都没有,学校也差不多,有一个教授会,不过给大家提供见面闲聊的机会,一点作用也不起的。

汤用彤先生正开一门新课“魏晋玄学”。我对汤先生的道德文章极为仰慕。他的著作虽已读过,但是,我在清华从未听过他的课,极以为憾。何况魏晋玄学的研究,先生也是海内第一人。课堂就在三楼上,我当然不会放过。于是征求了汤先生的同意,我每堂必到。上课并没有讲义,他用口讲,我用笔记,而且尽量记得详细完整。他讲了一年,我一堂课也没有缺过。汤先生与胡适之先生不同,不是口若悬河的人。但是他讲得细密、周到,丝丝入扣,时有精辟的见解,如石破天惊,令人豁然开朗。我的笔记至今还保存着,只是“只在此室中,书深不知处”了。此外,我因为感到自己中国音韵学的知识欠缺,周祖谟先生适开此课,课堂也在三楼上,我也得到了周先生的同意去旁听。周先生比我年轻几岁,当时可能还不是正教授。别人觉得奇怪,我则处之泰然。一个系主任教授随班听课,北大恐尚未有过,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能者为师。在学问上论资排辈,为我所不取。

然而我心中最大的疙瘩还没有解开:旧业搞不成了,我何去何从?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图书室阅书时,因为觉得有兴趣,曾随手从《大藏经》中,从那一大套笔记丛刊中,抄录了一些有关中印关系史和德国人称之为“比较文学史”(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的资料。当时我还并没有想毕生从事中印关系史和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工作,虽然在下意识中觉得这件工作也是十分有意义的,非常值得去做的。回国以后,尽管中国图书馆中关于印度和比较文学史的书籍极为匮乏,但是中国典籍则浩瀚无量。倘若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和比较文学史,至少中国这一边的资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这个课题至少还同印度沾边,不致十年负笈,前功尽弃。我反复思考,掂斤播两,觉得这真是一个极为灵妙的主意。虽然我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印度古代语言的研究,但目前也只能顺应时势,有多大碗吃多少饭了。P5-7

目录

1946年一1949年

1950年一1956年

1957年一1965年

1966年一1977年

1978年一1993年

总结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和书

我和外国文学

治学漫谈

藏书与读书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的书斋

开卷有益

学外语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长期以来,季先生的作品畅销于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但这些作品大多为季先生各时期创作的散文。季先生一生创作出版散文集二十余部,一百五十万字以上,其中有许多精品脍炙人口,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散文家。但是,季先生毕竟主要是一位学者,他终生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是他的学术研究,他对社会的主要贡献也是他的学术成就,散文只是他的一种“余兴”。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毕生从事的学术研究的对象涉及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宗教、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其学术著作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印文化关系、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糖史、吐火罗文研究等。这些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而且,季先生的学术著作,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独辟蹊径,发人深省,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编辑了这套选集。本选集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著作中,精选出论著二百余篇,辑为十二卷,依次为《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葛维钧编)、《印度历史与文化》(王树英编)、《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刘建编)、《佛教》(李南编)、《糖史》(葛维钧编)、《中印文化交流》(王树英编)、《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刘建编)、《东西文化比较》(张光磷编)、《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薛克翘编)、《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薛克翘编)、《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新思考》(张光磷编)、《序跋集》(王树英编)。选集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季先生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所选论文皆为季先生在各学术领域中的代表作。

我们怀着敬仰和缅怀的心情编选这套选集,尽管我们殚精竭虑、费尽心力地收集、编选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但仍难免有遗漏或不当之处,殷切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教和帮助。

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编辑委员会

2013年1月

内容推荐

薛克翘编著的这本《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季羡林先生1946年自德国回国后直到1993年,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回忆。第二部分是“总结”,讲的主要是学术方法和学术道德。这中间所反映的,既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的使命感和对真理的毕生追求,也是他做学问的深刻体会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编辑推荐

薛克翘编著的这本《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他1946年自德国回国后直到1993年,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回忆。读后我们会知道,这既是一次催人奋进的学术之旅,也是一位伟大学者辛勤跋涉、难以磨灭的人生轨迹。这中间所承载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感和对真理的毕生追求。第二部分是《总结》,讲的主要是学术方法和学术道德。这不仅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深刻体会,也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其中现身说法、谆谆教诲,显示了他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闪烁着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克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52741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4
CIP核字 2015007725
中图分类号 K825.4=7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