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的家园
内容
编辑推荐

独家拍摄的50余幅珍贵、罕见的故居图片,带你参观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果戈里、托斯陀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的故居。

王菁野的《行走的家园》记录一个海外华文媒体人眼中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内容推荐

王菁野的《行走的家园》与其说是一本俄罗斯文学与文化随笔集,不如说是关于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果戈里、托斯陀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俄罗斯文学、文化名家故居的游记,并在走访与游历中,再现了这些俄罗斯文学、文化名家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们所处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目录

序一/刘再复

序二/屠新时

朝圣之旅>

 与普希金一起流放

 拜访托翁

 梅里霍沃庄园:契诃夫的海鸥还在飞

 高尔基故居讨“苦”

 莱蒙托夫故居:繁华背不动的寂寞小院

 向屠格涅夫的橡树致意

 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住过

 柴科夫斯基的旷世绝响

 果戈理在这里等待“天梯”

 陀思妥耶夫斯基“做梦”的地方

 帕斯捷尔纳克有个美丽的邻居

 献给茨维塔耶娃的一束玫瑰

 在新处女公墓解读生命

 普希金的皇村

莫斯科散记>

 坐地铁,观莫斯科人生活百态

 我的房东谢尔盖

 当耳朵“醒”来时

 冷暖之间

 莫斯科给我的这个秋天

 牵着自己的手,回家

 过街通道里拉琴的老人

 为一只小鸟写点什么

 想念病中的母亲

 我在莫斯科食品店购物“奇遇”

 一个在伏尔加格勒种菜的中国人

 在莫斯科“练摊儿”

故园之恋>

 写给远行的天明导演

 路过我的秋天的你

 流浪的星星

 生命的断桥,我避之不及

 岁月的回声

 我的姑姑已成佛

 我终于失去了你

 女人,是一种有点落寞的职业

 我的十年心路

 回忆在等我慢慢变老

 潇潇离家“出走”

 我的阿财

 毛毛

 明媚的温暖与感动

 水墨李家山

 桂林行

 银山怀里的塔林

 极品丽江

写给女儿的成人礼>

 你的太阳

 青春的演绎

 等待完成

 爱的牵引

 另一双眼睛

 化蝶

 茅舍情韵

 友爱如河

 踏青

 流行感冒

 走进原野

 落花有情

 女孩的七月

 成熟的感觉

 一种人生态度

 信任的感动

 得失之间

 怜悯的伤害

 不想刻意地浪漫

 保持距离

 心灵的归依

 一句话的分量

 遥望20岁的你

试读章节

在俄罗斯,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时常让我远离独处异乡的孤独,那就是用油墨画成、用青铜铸成的普希金。早在我一页一页地摩挲着他的诗行时,他就成了我血脉相连的亲人。我一次次走进他的故居和文学博物馆,想更深地触摸他的灵魂。及至我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普希金最后长眠的地方——普斯科夫州的普希金山,来到普希金流放时住过的小村米哈依洛夫斯克,我突然感到,这位被全世界的良知怀念着的诗人,嘴角眉梢带着全人类共同的骄傲和哀伤,从千古中慢慢地回转身来。

普希金山,也有人把它叫作圣山,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山,而是土石相间的一堆。普希金的墓就建在山顶,紧靠着一座白色小教堂。因为这座不是山的山承载了普希金的躯体,它便以无与伦比的高度屹立于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普希金的墓由一座石方和立在石方上的尖塔形的拱门组成,直接的印象是无比的坚固,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其摧毁。普希金的家人也都葬在他的墓旁,分享着人们对他的崇拜。环绕着普希金山和普希金墓地的,是一条光洁平坦的公路和一望无际的绿色丛林。在浩浩荡荡的林海深处,俄国北方的美丽小村米哈依洛夫斯克敞开胸襟,将这段因普希金而落墨浓重的历史展示给那些循迹而至的人们。

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是彼得大帝赠送给他的宠臣,一位有着非洲血统的将军汉巴尼的,汉巴尼是普希金的曾祖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祖先,普希金才会有着黑黝黝的皮肤和卷曲的头发。难怪埃塞俄比亚总统在访问俄罗斯时会自豪地说:我们也为世界贡献了一位普希金,我们为此骄傲!

只是,这个骄傲来得太迟了,普希金本人并未及时感受到。因发表歌颂自由、讽刺帝王专制的诗而引起沙皇震怒的普希金随后又与奥德萨总督沃隆佐夫发生纠纷,普希金因此被沙皇流放。1824年8月26日,普希金被押解回米哈依洛夫斯克,从此遭到了软禁。富有戏剧性的是,在普希金被押解回乡的同时,普希金的父亲正紧赶着要到远处的邮局去给普希金寄诗,以抒发对远在南方的儿子的思念。令人费解的是,这次意外重逢并没有带给这位父亲丝毫的惊喜,相反,却是不尽的恼怒,因为这个并不讨他喜欢的儿子,把他用于制造冥想中的亲情的空间秩序给打乱了,更何况,此时的普希金是一个“戴罪之身”。普希金的父亲性情乖戾,他一直不喜欢普希金,把普希金送到皇村去读书,也是出于让普希金早一点离开家,他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了。这位父亲还是个吝啬鬼,和我同乘一辆汽车去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的一位俄罗斯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普希金的弟弟不小心将一个茶杯打碎了,当时,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父亲听到声音急忙跑进来,一面将茶杯的碎片往一起对,一面大声斥骂着,心痛得不得了。普希金的弟弟回了一句嘴:不就是20戈比吗,也值得这样?这位父亲大声吼道:什么20戈比!它值21戈比呀……  普希金当时冷冷地望着这一场景,猛地转身,将自己的手杖甩出好远……

可以说,在这个有几幢木屋,掩映于无际林海的小村中,普希金的家人以他们的冷漠“虐待”了我们的诗人,这远比沙皇的流放来得更加残酷。站在普希金的故居前,看着满园的苍翠和繁馥,望着屋后大片原野、山丘、原野中点坠着的小湖,以及诗人诗里写到的牧场和风车时,我不禁在想,诗人身前的萧瑟和身后的繁荣是不是会令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在寻访者们杂沓脚步的碰触下,世世代代都摆脱不了彻骨的疼痛?

好在,心境凄凉的普希金渐渐地被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住了。在这里,诗人的灵魂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渐渐地安静下来,他写了一首《乡村》,献给米哈依洛夫斯克。诗中赞美清澈的小溪,静谧的树林,如镜的平湖,赞美连绵起伏的山丘和阡陌纵横的麦田。诗人对着米哈依洛夫斯克声声呼唤:我爱你,我是你的啊!没想到,一语成谶,仅仅8年后,普希金便静卧故土长眠不起,永远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在米哈依洛夫斯克的故居内,普希金度过了两年寂寥的时光。在这里,缺少书,缺少信息,缺少亲情。在普希金的这段家庭生活里,他的奶妈,一个一字不识的村妇,给了他极大的慰藉。在奶妈的房间里,挂着普希金的手迹,其中有普希金献给她的诗。诗稿中,夹杂着普希金信笔勾勒的人像,栩栩如生。

P3-6

序言

序一

《行走的家园》读后随笔

刘再复

刘再复,著名学者、丈学理论家。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告别诸神》《罪与文学》等近八十余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一位好友把王菁野的散文集打印稿放到我的面前,让我看看。我没有见过菁野,以往也没有读过她的文章。打开集子,见到目录,我立即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契诃夫、茨维塔耶娃、肖斯塔科维奇等名字所抓住。这群俄罗斯作家、艺术家是我的主观宇宙中的一片星空。他们的名字对我来说,不仅是灿烂的,而且是神圣的。此刻,竟有一位年轻的中国诗人,作了“俄罗斯朝圣之旅”,也把这些名字视为星斗、视为神圣,提着心灵朝着他们行走,这就让我不能不读了。

一口气读了十二篇,从普希金到帕斯捷尔纳克,一篇也不漏。读完真感到惊喜。尽管我熟知这些作家、艺术家,读过他们的传记,论述过他们的作品,但是读了菁野的这些游记,还是觉得新鲜,还是与菁野产生了心灵的共振。这是因为菁野亲自到了这些天才的故乡,叙述时有实感,更重要的是,她还对这些天才投进真挚的崇仰,所以文字中不仅拥有俄罗斯大视野的气息,而且拥有笔调的深切与真实。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对文学不能仅有兴趣,还必须有信仰(沈从文语)。菁野就是一个文学圣徒。在唯利是图的时代,在人们遗忘俄罗斯文学伟大深渊的时代,一个年青的女性,能有一份这样的酷爱,能有一份这样的认知,能有一份这样的才情,实在难得。

大约是被第一辑(“俄罗斯朝圣之旅”)所打动,我又读了第二辑(“莫斯科散记”)和第三辑(“故园之恋”)。这才知道,菁野常在俄罗斯,是个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穿梭的流浪者。在世俗社会里,她扮演的是记者、母亲的角色,但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中,常常感到不知何处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在“我的十年心路”中,她自述道:“十年前,我总是到人群里去排解自己的孤独,十年后,在人群里的时候我就更孤独。”在自己的内心里走得远了,在人群里反而觉得不知所措,感到异常孤独,这种孤独感使她的散文格调免于媚俗而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我在海外漂泊二十年,既以“四海为家”,但也常感到“四海无家”,所以很能理解菁野的无家可归感。这里所指的家,不是世俗之家,而是存在之家,即灵魂可以存放的处所。菁野的孤独感正是这种找不到存在之家的彷徨感与不安感。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所以更感到孤独,就是这个知心的妈妈,不仅是她的世俗之家,而且又是可以安放她的悲欢歌哭的存在之家。正是这样,她写出了动人的思念:

妈妈离世的那一刻我没能守在她的床前,这将是我毕生的遗憾。把妈妈一个人丢在基地回家的路上,我突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处所可以算是我的家……这个世界上被我贴心贴肺地叫作妈妈的人去了,我生命的源头陡然断流,原来浅唱低吟的河道中,如今只剩呜咽不止。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走在路上也好,吃着饭也好,抑或是做着手边的工作也好,眼泪会随时随地簌簌落下,那种挥之不去的彻骨的孤独,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座不期而遇的断桥,任我耗尽心智耗干时日依然无法跨越。以往,每当我累了伤心了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回去看看妈妈,只要有妈妈在,我的身后就总有一面用目光挺起的墙,可供我依靠、喘息。可是现在,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专门为我守候在那里的。我只能抬头搜寻天空,期望和妈妈的目光相遇。我相信离开的妈妈就在天上,我对她撕心裂肺般的思念她定能感知,或许,我只能借此而心安。

除了对俄罗斯作家的朝拜领悟篇章之外,我最欣赏的就是怀念母亲的伤感文字。

文学毕竟是以情感为第一性。集子中《路过我的秋天的你》《莫斯科给我的这个秋天》等与怀念母亲同一基调的文字,都有一种伤感美。在物质的潮流覆盖一切的时代,这种美快要绝迹了。我把伤感美视为古典情韵的现代呈现。一次偶然的邂逅之后,再也难以相逢,留下的只有刻骨铭心的缅怀与记忆。人生美好瞬间的短暂,生命激情的不可重复,这一切自然会引发有心人时间性的珍惜与咏叹。这些珍惜之情诉诸笔墨,便是如下的文字:

因而,我选择深秋的最后一天出行,没有明确的意向,只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这声音穿越千山万水,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沿着细若游丝的轨道抵达于我的内心,牵引着我的脚步不远千里地赶赴秋色。我在秋天的阳光里将生命一幅一幅地展开,与自然中的一石一沙一草一木一起领会造物主衍生万物的初衷,听山林飒飒临风的声响如聆禅语,等待着在这一刻去同长天大地会合,去同陌生的自己会合。当然,也同你会合。

……

可你会继续前行的,我知道。也许不再为了红叶,而仅仅是为了追逐那些许亮色。

只有一点我们笃信不疑:不论我们的心灵怎样一次次地遗失了栖居地,漂泊年年,这个秋天是唯一的,这个秋天里的故事也是唯一的,就像叶子上的脉络不会重复,就像头上的秋阳不会以唯一的角度照着这片叶子。若有一丝苦涩而陌生的滋味漫过我们的心头,那也是为了回馈这个秋天而做的唯一的抒发。

这种清冷的记忆与思念,在当下的人间,已经变得很稀有了。生活在时髦与时尚中的人们,距离这种情感与文字已经很远,然而,稀有的感伤之美却是永恒的,它的诗意不会因为岁月的流迁而消失。

有些读者也许具有另一种审美趣味,或许喜欢写实的叙述。倘若如此,倒可以读读《行走的家园》第二辑(“莫斯科散记”),菁野本是记者,写起纪实文章,倒是轻松一些。

2011年8月6日Boulder,USA

书评(媒体评论)

左贞观/俄罗斯著名华裔作曲家,大型芭蕾舞剧《小河淌水》的作曲者,俄罗斯爱乐乐团团长。俄前总统叶利钦亲授“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勋章,俄现任总统普京亲授“中俄友谊勋章”。

有一次偶热在莫斯科的华文报纸上看到菁野的一篇短文,现在已不记得内容了,但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被深深触动。它让我从身处的浮躁的、喧哗的、充满虚伪的世界回到了另一个已经忘却了的世界。菁野的作品让我感觉到她是用真挚、单纯、细腻和善良的眼睛来看现实生活的,是上帝给了她这样纯洁的心灵和才华,以及天生能这样纯净看世界的眼睛。我成了她文学作品的崇拜者,此后我把她在报纸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收藏,以至于菁野要出版这本书时,有些文章还是从我的收藏中取出的。

吴天明/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授予他“导演终身成就奖”;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代表作:《人生》《老井》《变脸》《牛虻》《百鸟朝凤》等。

五光十色的人见多了,见到菁野这样安静的、干净的,很有几分惊喜。菁野的文字很唯美,落笔很精准、很灵动。她有很强的提炼生活的能力,但不轻易示人,而当我们偶然发现时,不由得为之刮目。一颗不停行走的心灵,背负着不停行走的家园,成就了不停寻觅的文字,很美,耐人寻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的家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菁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3014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3178094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