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朱英梅、张洪义主编的《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蕴蓄着前旗知青的蓬勃生机,凝聚着前旗知青的不竭活力,饱含着前旗知青对理想志向的无限追求,是那个时代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写真作品集。

这本反映上山下乡一代人精神风貌的回忆录,为青春的记忆提供了一个载体,让知青插队那段酸甜苦辣的人生足迹长驻书中,将给世人留下曾经激情燃烧,曾经千般无奈,曾经欢歌笑语,曾经难舍难弃的卷宗;让渐渐老去的我们得到一丝慰藉,让没有经历过下乡的人们,触摸到那个纯真而迷惘的时代脉搏,体味到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受到乐观豁达、朴素简单、善良宽容、艰苦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知青精神;让我们的后人了解这段鲜有正论的历史,理解与共和国同生共命一代人的特殊经历。

内容推荐

朱英梅、张洪义主编的《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一书共辑录了曾在科右前旗20个公社下乡的110位知青作者的170余篇文章。其中四篇是英年早逝知青战友留给我们的遗作。凝视着这些鲜活的文字时,你就会被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所吸引,会被知青的热血、激情、奋争、自强所折服,会被草原人的真诚、善良、热情、美好所感动,虽然没有写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章,但知青朋友们是用真情抒写了一段段毫无虚构的最真实最平凡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第二故乡的热爱,洋溢着对成长收益的珍惜。有的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平中见奇、可圈可点,有的可歌可泣、荡气回肠……

目录

天津知青赴科右前旗插队综述

情感怀旧篇

 难忘的乡情 

 永远的怀念 

 永远的二哥 

 悔 

 融 合 

 情 深 

 我永远记住他们 

 最亲还是家乡人 

 深夜雪地的马灯 

 那年那人那事 

 心声依旧 

 母亲的失落 

 怀念工友王启震 

 我和蒋大为一起插队 

 知青之恋 

 终生难以忘怀的人

 亲情轶事 

 那没有“爱情”的年代挺省事

 铭心的往事 

 误会过后的真情感动 

 马鞍山——我们远方的家

 老周大哥 

 我与爱妻相守望 

 我衷心地感谢您 

 印工票 

 往 事 

 军民鱼水情深 

 寻觅与等待 

 难忘勿布林情怀 

 草原记事 

 乡村教师的意外收获 

 又见大石寨 

 插队奇事两则 

 我们迷路了 

 绵绵民族情 

生活感悟篇

 回望一九七一 

 青春的轨迹 

 知青点菜园子飘香 

 难忘的磨砺 

 几次惊魂

 回忆我在勿布林插队的生活

 推碾子 

 点 滴 

 难忘的乌兰哈达

 “狗不理”之约 

 五味杂陈 

 养猪的乐趣 

 买 油 

 看烟吃饭 

 落户公主陵村

 难以克隆的知青婚礼 

 光棍国往事 

 难忘失败的狩猎 

 知青年代的“春运” 

 倾听遥远的回声 

 衣食住行 

 回 家

 杀驴记 

 下乡第一年 

 一首小诗的记忆 

 难忘的五一节 

 分 红

 草原生活花絮 

 知青往事 

 邮包丢了 

 十六岁的尴尬事 

 我当知青时过的三个节日

 牛车、狗和马

 癞蛤蟆吵坑 

 直面下乡务农的历练

 下乡最初的那些事

 舌尖上的乌兰vs三合

劳动工作篇

 不曾磨灭的记忆 

 梅花香自苦寒来 

 马队集训的日子 

 打苞米会战 

 暴风雪的洗礼 

 我们打井那天 

 初到胜利屯 

 风雨知青路 

 榜 样

 跟 车

 水库工地宣传员 

 苦涩又难忘的教师生涯

 打 火

 历 练

 出民工的经历 

 插队头一年 

 刻骨铭心的经历

 怀恋在宣传科的日子

 走上三尺讲台 

 搞副业 

 巧开溢洪道 

 初到农村 

 知青岁月二三事 

 第一次搂柴草

 打羊草  

 割黄豆 

 夜 战 

成长励志篇

 我的事业从这里起步 

 八个铁姑娘 

 心红炉火旺 百炼才成钢

 我的乌钢情怀 

 青春与乌钢同行 

 1970年我在农村入党

 青春在这里闪光 

 学本领建设草原 

 在草原上磨炼与成长 

 心系乌钢 

 亲历马鞍山矿的三次事故

 当年设计实验消雹火箭

 苦涩的成功 

 述说不尽的演出之路 

 马鞍山上的半边天 

 在公社机关工作的日子

 抹不掉的记忆

 难 忘 

 插队岁月散记

 下乡日记摘抄(一) 

 下乡日记摘抄(二)

 责 任 

 我的知青生活

 把青春献给广阔天地

自然人文篇

 丛林迷路 

 我记忆的民间漏粉工艺

 放牧生活 

 初到乌兰浩特见闻 

 心野那匹青色的小马

 我爱杜鹃湖 

 遭遇水灾 

 捡蘑菇 

 五岔沟修路见闻 

 遛 马 

 钓 鱼 

 采 风 

 记忆中的小溪 

综合记事篇

 一场洪水——终生的记忆

 下乡之初的几件小事

 苏河铁矿轶事

 插队之初

 我参加了阿尔山灭火

 惊险一幕 

 岁月流金 

 浪淘沙·曾是知青 

 七言诗·知青吟

 七言诗·知青吟刘鹏唱和

 七言诗·知青岁月 

 采石须比石头硬 

 春天的故事 

 业余生活 

 糗事二则 

 插队趣事

 打狍子

 我们集体户的三任户长

 逃票历险记

 考 学

 苦乐年华

 难忘艰辛的下乡岁月 

 往事并不如烟

 知青岁月的几次惊和险

 难忘父亲的背影 

 古迹下乡往事

 难忘一九六九

 手背上那新月形疤痕

 我的排球情结 

 我们的文艺宣传队 

 为队里搞创收 

 日记三则 

 我要上学了 

 与狼遭遇 

 一次难忘的演出 

 反思“铤而走险”的鲁莽

草原的寄语

 天津知识青年赋 

 献青春无怨无悔心相连情系草原

 写给科右前旗的天津知青们 

 岁月如歌 

 知青作者简历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天津知青赴科右前旗插队综述

天津知青赴科右前旗插队自1968年始,至1976年止。其中乘专列赴科右前旗插队的天津知青共四批:1968年7月、1968年9月、1969年5月、1974年4月。其间还有分散去的,有投亲靠友的,有“小分队”,先后共计四千多人,分布在全旗24个公社中的22个:索伦、大石寨、好仁、乌兰毛都、树木沟、阿力得尔、巴达仍贵、保门、古迹、哈拉黑、归流河、俄体、白辛、巴拉格歹、居力很、大坝沟、义勒力特、斯力很、乌兰哈达、察尔森、额尔格图、太本站(哈达那拉公社、阿尔山镇没有天津知青),包括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距离当时旗所在地乌兰浩特最远的公社是树木沟公社,约120公里;最远的知青点是乌兰毛都公社乌申义和大队,约200公里。

天津知青中以“老三届”为主,即六六、六七、六八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以1968年当年算,年龄最大的23岁(1945年生人),最小的15岁(1953年生人)。知青中汉族占大多数,其次是回族(主要分配在斯力很、乌兰哈达两个公社),还有为数不多的其他少数民族。

天津知青到东北地区的内蒙古农村跨越了上千公里的空间,在衣食住行、生产劳作、语言交流、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存在很大差异,了解、适应、融入就成了知青们必然要跨过的门槛。所以知青都必须闯过“劳动关”和“生活关”,夏季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劳作,冬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马背上的颠簸,农田里的艰辛,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培养和形成了坚持、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在回忆那段历史时,知青们念念不忘当地蒙汉民众怎样手把手教农活,怎样面对面教蒙语,像父母一样嘘寒问暖,像兄弟一样排忧解难。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生产的技能、生活的本领,更多的是那种淳朴、憨厚、宽容、真诚的品质和坚韧、勇敢、顽强、无畏的意志,也使知青了解和感受了社会最基层的实际情况。

天津知识青年在科右前旗农牧区接受艰苦磨炼的同时,从都市带去的先进理念、宽阔视野、良好教育乃至生活习惯无一不对当地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知青在农牧业生产、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条战线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近30名天津知青先后担任了公社、企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的领导职务,更多的知青则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乌兰毛都知青齐笑冬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知青王力被选为全国及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

科右前旗知青选调始于1970年,选调的去向(包括二次调动)以乌兰浩特地区的工矿企业为主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主要有:乌兰浩特钢铁厂(包括马鞍山铁矿、苏河铁矿)、柴油机厂、水泥厂、牧业机械厂、内燃机配件厂、针织厂、发电厂、农具厂、大车制材厂、锹厂、鬃尾厂、糖厂、酒厂、邮电、水泥杆厂、帆布厂、萤石矿、采石场、林场、军马场、地质队、打井队、铁路、石油公司及文化馆、电影院、宾馆、乌兰牧骑、城镇公社中小学校、卫生院、供销社、粮管所等。部分知青被选调到旗社两级政府机关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公安、法院、共青团、妇联、知青办、体委等各部门。还有一些知青被选调到长春、白城、通化等外地企事业单位。从1972年起,全国各大中专院校陆续恢复招生。以基层推荐为主,一批知青重新获得了入校深造的机会。招入的当地院校主要是白城地区的师范学校,天津的主要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前身)、医学院(医科大学前身)、体育学院(体育大学前身)等。还有少数知青被选送到北京、上海的大专院校。当地的师范院校毕业后基本上都回到前旗中小学任教。另有一批知青在农村、企业直接应征入伍。

……

P1-2

序言

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回头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工业革命完成并开始信息革命的历史时代。从亚洲形势来看,正是以“四小龙”(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迅速“起飞”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的竞争空前剧烈,世界人员的往来日趋频繁,世界开始成了一个“地球村”。应该说,世界历史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对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唯恐被时代抛弃,甚至唯恐被挤到后面去。然而可惜,中国却自甘于外。

当时的中国,在忙于自毁其身的内乱中,还把目光转向到了农村,用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试图开辟出一个有别于世界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来。于是,不仅仅是要求没有太多知识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还要求城里人也搬到农村去,理由是“不在城里吃闲饭”,乃至于就连我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也到了农村,因为毛泽东发布了最高指示:“大学毕业生也要到农村去。”

直到“文革”结束,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形势才发生了急剧转化。邓小平的做法,是跟国际接轨,使国家生活正常化。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挽回失去了的那个二三十年的大好时光,从而赶上世界前进的潮流与步伐。于是,一个过去连想都没有想到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大批农业人口转向城市务工,人们称他们为“农民工”,加上家属和子女,数量竟达两亿。这个做法,与当年“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做法完全一样。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规模也在急剧扩大,从“文革”时期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一跃而为百分之六十五。现在,一个农村“城镇化”的热潮又已经掀开了序幕……

习惯了过去那种思维的人们都会奇怪:怎么大批农民工进城,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却反而是飞速发展乃至于经济总量竟然成了世界第二?这个变化简直是太过惊人了,乃至于全世界都惊讶并钦佩得瞠目结舌。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规律,你只能是顺应它,利用它,却不可以违逆它,不管你的主观想象有多么美丽。

本书的作者们,是迄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当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改天换地同时改造自己的历史使命的认可和执着是毋庸置疑的,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只想对他们说,从经受那段特殊历练的角度来说,你们丧失了许多,但你们也得到了许多。而那许多,都是不可复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你们的不幸,但也是你们的幸运。

2014年9月18日

后记

科右前旗知青们期待出版的回忆录《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本书蕴蓄着前旗知青的蓬勃生机,凝聚着前旗知青的不竭活力,饱含着前旗知青对理想志向的无限追求,是那个时代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写真作品集。

当你注目着知青阅历上的一行行字迹,凝视着这些鲜活的文字时,你就会被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所吸引,会被知青的热血、激情、奋争、自强所折服,会被草原人的真诚、善良、热情、美好所感动,虽然没有写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章,但知青朋友们是用真情抒写了一段段毫无虚构的最真实最平凡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第二故乡的热爱,洋溢着对成长收益的珍惜。有的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平中见奇、可圈可点,有的可歌可泣、荡气回肠……

《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这本反映上山下乡一代人精神风貌的回忆录,为青春的记忆提供了一个载体,让知青插队那段酸甜苦辣的人生足迹长驻书中,将给世人留下曾经激情燃烧,曾经千般无奈,曾经欢歌笑语,曾经难舍难弃的卷宗;让渐渐老去的我们得到一丝慰藉,让没有经历过下乡的人们,触摸到那个纯真而迷惘的时代脉搏,体味到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受到乐观豁达、朴素简单、善良宽容、艰苦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知青精神;让我们的后人了解这段鲜有正论的历史,理解与共和国同生共命一代人的特殊经历。这既有现实的自励作用,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寄托了我们对留在草原的知青战友们的思念,也是对早逝知青战友的一种告慰。

这部文集从征集到出版,几近一年的时间,其间有太多的人和事让人感动。很多老知青饱含浓情撰写稿件,泪流满面,一气呵成;有的知青为了拼接记忆的碎片,奔波于同学之间,搜寻飘散远去的往事;有的知青战胜病魔,在医院的病榻前撰稿、改稿;有的知青忙于繁杂家务,早起晚睡连夜赶稿;更有知青不会用电脑便奋笔疾书;为侍候老人、病人,尽管疲惫不堪,依然利用一切闲暇在手机上写下了四千余字的文稿……一切困难都挡不住知青朋友倾诉的愿望与热情,凡此种种令编委们感叹不已。编委会成员更是不负知青重托,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团结协作,从选材、组稿、插图、校勘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辑录工作的顺利完成。

《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一书共辑录了曾在科右前旗20个公社下乡的110位知青作者的170余篇文章。其中四篇是英年早逝知青战友留给我们的遗作。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知青故事停留在当事人的记忆中。尽管还有遗珠之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这次征集效果超出了预期的目标。  在此期间,得到了天津、内蒙古各界朋友的极大关注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知青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对此,我们谨表诚挚的谢意!同时衷心感谢我们的作者。

编辑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交流的过程。虽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但毕竟是第一次编辑这样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文集,由于缺乏充足的心理准备,更缺少专业知识和经验,加之编审人员思想、知识以及文字水平的局限,虽已竭尽全力,仍然纰漏难免。还望作者朋友和广大读者予以谅解。

编委会

2014年金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在草原的足迹(内蒙古科右前旗天津知青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朱英梅//张洪义//盖刚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301263
开本 16开
页数 6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4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62
CIP核字 2015039871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44.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50
181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