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取法哈佛(美国法学院的思辨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篇取法哈佛的思辨札记

一段上下求索的生命里程

一部第一人称的留学记录片

李剑非的《取法哈佛(美国法学院的思辨札记)》这本书,一大部分,是法律人留学的工具书。

跟着作者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仿佛看着一部第一人称的纪录片,有留学的准备、课堂的讨论、生活的休闲、制度的探讨等。

内容推荐

《取法哈佛(美国法学院的思辨札记)》是作者李剑非留学哈佛法学院期间,每周写下一篇札记集结而成。所谓“取法哈佛”,一方面能够从哈佛法学院“撷取”法律人的精神,重新思考法律人的责任以及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个法律人;另一方面,取法取的不仅仅是法律,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留学生活的体悟,包罗了对人生,对政治,对文化的全而感受。作者不仅娓娓道来在读书期间认真备考、大量阅读案例的经历,更随笔记录了在课余时间聆听各专业大学者、大法官讲座所收获的理论与实务方面的心得,以及在课余时间观看球赛、漫游风景、与女儿相处还有住宿生活的点点滴滴有趣之处。这种体悟让作者开始重新思考,“法律”到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究竟法律能直接给出正义的答案,还是仅仅作为追求正义的手段?

目录

序一 一部第一人称的纪录片

序二

自序

序章 从被哈佛录取写起:申请学校简介

 学位概览

 学位的选择

 申请时程

 预算评估

 规划申请数据的重点与细节

秋天学期 (2012年)

 08/24 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堂课:如何避免剽窃(Plagiarism)

 08/29 选课二三事

 09/13 正式学期开始

 09/19 两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

 09/26 被击倒的巨人

 10/03 昂山素季的民主演讲与哈佛的求职教育

 10/11 网络法实务中心(Cyberlaw Clinic)

 10/18 Richard D.Parker的宪法观:言论自由(上)

 10/26 课程外的那些事儿

 11/03 深奥的通讯与网络法

 11/09 为什么妥当律师?

 11/10 一次拖吊带来的启示

 11/15 法学检索、写作与分析

 11/19 第129次的哈佛与耶鲁美式足球对决

 12/01 迎接期末考

 12/09 Richard D.Parker的宪法观:言论自由(下)

 12/15 原始呐喊后的秋天学期末总评

冬天学期 (2013年)

 01/13 国际商务仲裁(上):冬天学期开始

 01/19 国际商务仲裁(下):仲裁是什么?

 01/27 纽约工作博览会(NY Job Fair)

春天学期 (2013年)

 01/31 春天学期开始

 02/04 两位现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座谈会

 02/15 戈尔与桑德尔的演讲

 02/21 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的演讲:数位时代的法律与正义

 02/28 Richard H.Fallon的宪法教室(上)

 03/07 哈佛国际法学期刊编辑有感

 03/14 平等权新体会

 03/22 滑雪的领悟

 04/04 国际商务交易(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

 04/14 两门课程介绍:政治经济学与法律伦理

 04/21 恐怖主义在波城

 04/28 Richard H.Fallon的宪法教室(下)

 05/07 期末考后的学期总评

 05/14 落伍的昨日与令日

 05/26 求职这条路

 06/02 毕业

终章 纽约律师考试简介

 考科的介绍

 考试资格需求

 考试方式与时程

试读章节

硬指标不理想可能影响申请结果

硬指标可以帮助学校快速筛选出一定比例的申请者,所以大学名次与托福成绩应属于第一印象的指标,非常重要。

由于国内工作职场上并不特别重视大学成绩,学生进了大学后,通常没有努力成绩或名次的诱因,对于有志将来出国的学生,应于进入大学起,持续注意名次的维持与成长。而无论是在学即将毕业,或是已经迈入职场的申请者,对于大学成绩既已无力改变,所能控制的硬指标也只剩托福成绩。

托福成绩是许多学校的申请门坎,如果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托福成绩,根本不具申请资格。大多数申请者由于太晚决定要申请学校,以至于准备的时间不够充足,无法取得理想的托福成绩。而其实只要提前花时间准备,分数可以有效地进步,可申请学校的选择也会因此增加。

大学成绩和托福成绩不理想,并非必然影响申请结果,只是要获得录取的难度势必增加。如果无法提升硬指标,那就必须通过充实软指标来一搏学校的青睐。现实中也是有为数不少的例子,虽然托福成绩未达学校要求,但学校因为看中申请者的软指标代表性,而仍予录取,附带条件要求申请者于开学前先赴美就读语言学校加强英文。

软指标之间应存在主轴关联性

无论是履历、推荐信或是自传,目的都是为了能呈现个人的特质,很多人都会同意——申请学校其实是在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不是每个人的故事本质都是精彩的,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故事来呈现自己的特质与理想。履历方面,最好能交代自己过去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循着未来职业事先妥善规划的;推荐信的撰拟者,并非仅在找名声显赫者背书,而系应与自己某部分过往相关,如此方能藉由推荐信内容使阅读者能更了解自己过去某一段经历与特质。最后,自传是串起所有数据的关键,一定要有明显的个人特质与未来规划,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推荐信

推荐信最重要的应系由与申请者某段经历具有强烈关联之人所撰写,从而能从其推荐信中了解申请者之人格特质与该段经历的细节。至于推荐者是否具有崇高之社会地位,是否刚好为申请学校之校友,这些都具有附带加分作用。

履历与成绩单

履历应尽其所能限于两页以内,先交代学历与成绩,再是工作经验,最后才是其他活动经验。学历中如有论文或特别奖项,应予注明。每段工作经历之期间应交代清楚,工作职称与内容亦应注记说明。至于活动经历,应优先挑选与个人领导特质或法律性质相关之活动经历。

若是于美国学校毕业,GPA(grade point average,也就是平均成绩)较有参考价值。由非美国学校毕业之GPA,由于在成绩转换上会失去比较基准,相较之下名次的参考价值会较高。一般来说,班上名次平均应该要有前5%左右,才算是满足此项标准。若未能达到前5%,只要不要落到前10%的范围外,都还算是可以接受。

学术兴趣及个人自传

学术兴趣之介绍主要是耶鲁与哈佛两校的特别要求,此部分应以未来论文细部摘要视之,应稍作研究与研拟大纲后再下笔,最好能与自己过去之研究领域相关。

个人自传部分,应有明确之贯穿主轴并流畅地提及履历中的各种经历。主轴通常可为生涯规划、学术或执业理想,或是个人某一特质。个人自传应尽量避免流水账式交代经历,而与履历重复。于自传中可稍微表达出对于申请学校之认识与期许,如点出特定教授观点或学校特定机构对于自己法学观点或志趣的影响等。

简言之,整份申请数据的目标,并非突显自己有多优秀,认识多厉害的推荐者,而应在于向学校展现自己的特殊性。我们理当假设每位申请者都大有来头,在这种人人都优秀的情形下,只有特殊性能让自己从众多的申请者中突显出来。特殊性可以多方面表现在个人特质、未来规划与理想、过去的经历中等。

每所学校有各自偏好的学生类型,例如哈佛注重学生特殊性与领导潜力,同样标准却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学校。

我们从小到大在台湾习惯了以考试作为筛选机制,对于申请美国学校容易感到不适应,或抓不到申请重点。事买上,从申请美国学校开始,乃至于日后毕业找工作,都必须开始练习如何用简单明了的架构与篇幅,将自己经历中能吸引阅读者目光的部分勾勒出来。

所以,还在学的朋友,若日后有申请美国法学院的打算,请抓紧还可以加强成绩与增加履历的机会,多方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或工作实习机会;正在准备申请的朋友,请提早开始准备托福考试,并且深思熟虑能贯穿全部个人资料的主轴,设计出一份完整的履历与自传。

经历大半年痛苦的等待,终于获得最满意的结果。我已准备好迎接这令人期待的一年了。

P8-12

序言

序一

一部第一人称的纪录片

当我知道剑非有记录哈佛见闻的念头时,本以为会是一本谈个人心路历程、法学思辨的书籍,没想到,《取法哈佛》这本书的一大部分,是法律人留学的工具书。

这样的信息,在过去,可能只在学长学姐的口耳相传或者是网络论坛之间,极少有像剑非这样系统性地整理出来。我不禁去想,剑非作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我猜,是他所入的宝山太丰富,不忍心一人独享吧。

跟着作者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仿佛看着一部第一人称的纪录片,有留学的准备、课堂的讨论、生活的休闲、制度的探讨等,唤起了我四十年前的回忆,我也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老掉牙的笑话:

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问说:什么是粮食?

欧洲的小朋友问说:什么是短缺?

亚洲的小朋友问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美国的小朋友问说:什么是其他国家?

这则笑话里,描绘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其他国家,是对“单边主义”的讽刺。当然,这只是笑话,事实上,由于美国横跨全球的软硬实力,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超国界观的培养。说注重也不对,应该说自然而然,所关注的领域就必然注重超国界脉动。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有没有国际观,决定了自己是选择或被选择。有跨出国境的能力,就可以在世界的舞台竞争;反之,若被国境局限,展度与宽度也就自然会受到限缩。

而留学,对许多人来说,可以说是眺望国际的第一个窗口,在我求学的年代,更是如此。由于科技的进步,物理上的距离已经不再是重点,心态上是否有所重视,才是关键。对于有机会出国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毕竟,与不同种族、文化背景同学的互动,是一生难得的经验;而对于选择在国内升学的,我也会建议:就算留在台湾地区读书,也要让自己做一个功课,即保留一种“留学”的心情,努力地去拓增自己的超国界视野。

目前台湾大部分的高等学校,并不乏优秀的师资以及求学的资源,但不管老师多么的优秀,学校的资源多么的丰厚,关键还是学生怎么去思考自己的学习之路。

而在这本书中,剑非一点一滴地记录他在哈佛的学习之路,例如,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哈佛法学院最特殊之处,在于它提供学生法律唯实主义(Legal Realism)的熏陶与丰富的学术资源。在这项观察下,剑非的每一篇札记对有志留学哈佛的同学,都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其实,对于不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也不妨从这本书去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和剑非一样的功课,提起笔来,去试着记录,自己在大学或研究所生活里的学习点滴,以及自己对全球化的感想思悟呢?

最后,很多人都会感叹,觉得台湾在内耗、在空转,这中间有很大的原因——缺少面向国际的思考维度。当别人已经开始奔跑了,我们还在看地图,忧心忡忡之余,不免期待像剑非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剑非的书,就像一部以文字拍成的留学纪录片,希望读者可以从这部文字纪录片中,得到学习上的启发。

陈长立

2013年11月于台北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取法哈佛(美国法学院的思辨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剑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058342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15008839
中图分类号 G649.712.8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4
13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