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冯其庸画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冯其庸老先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申国君编著的《冯其庸画传》为其画传,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申国君编著的《冯其庸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评述了著名文史专家、书画艺术大家冯其庸先生为中华优秀学术文化继承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其韬香家世、术学历程及艺术创作道路均有简要明确的介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传记性普及读物。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

目录

一 艰难求学

二 国学大师

三 红学泰斗

四 剧评大家

五 行走的学者

六 书画巨擘

附录:拜见大师冯其庸

后记

试读章节

“瓜饭楼”斋名的由来

冯其庸先生,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公历1924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江苏无锡前洲镇冯巷,一个农民家庭里,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后来成为学术艺术大家的冯其庸。因为几代都是农民,只靠零星的几小块田地,艰难地维持生计,所以,冯其庸风趣地说自己出身于“稻香世家”。

冯家长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每到夏秋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有时用麸皮、青菜煮锅粥,或者是把八九成熟的稻穗割下来,焙干脱壳煮成稀饭;更多的时候,是用南瓜,加上几把米充饥。但因为人口多,自家的南瓜常常不够吃,多亏了好邻居邓季方家,常常送南瓜周济,有时还送一点点米,才勉强度过了几个秋天。冯其庸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南瓜是他家“救命的瓜”,靠了它,才勉强度过了那段饥饿的岁月。由此,他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瓜饭楼”。晚年画画,也常常画“南瓜图”,就是为了不忘记当年吃南瓜度日的苦难经历,也是为了不忘记好邻居的深情援助。

这样的家庭,要供孩子念书,实在太难了。而母亲却抱定了一个信念:就是要饭,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成人。冯其庸九岁入学,每到交学费的时候,都是母亲最作难的时候。一次,冯其庸看到母亲因为几天都没张罗上学费,急得直流眼泪,懂事的他也悲痛起来,母子俩哭在了一起。他因此几次提出不想去上学的想法,都被母亲断然拦住了。最后,终于在母亲艰难的东挪西借中,勉强读到小学五年级。五年中,母亲哭过多少次,流过多少泪,冯其庸想象得到,而母亲的每一次哭泣流泪,他都痛在心上,铭记脑海,这也成了他“虽万劫而不灭求学之心”的不竭动力。辍学四年苦读四年

1937年7月,日本强盗全面侵华。8月,无锡被占领,学校被迫关闭了,冯其庸辍学了。这一辍就是四年。所幸的是,书包里还有一本要还给学校图书馆但已无处可还的《三国演义》。这是当时冯其庸除教科书之外仅有的读物。

五年级,一个虚龄14岁,算来刚满13岁的孩子,已经整本地读《三国演义》,而且是经常借回家来读,足已见其读书志趣了。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他后来能成为一代大家,看来绝非偶然。

这四年,也是他成为家里全劳力的四年。然而所有的辛劳和苦难,都没有消磨掉冯其庸的求学之心。作为全劳力,下地干活,他带着书;休息时,别人歇息聊天,他看书。最难得的时间是早晨和晚上:晚上他不顾一天劳累,一根蜡烛一本书常常读到深夜,或者早起,抓紧上工前的短暂时间读几页。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上今天读了几小时书,如果没读完,宁肯不睡,也要拼命地补上。他决不让母亲看着他失学而伤心。

一本《三国演义》,颠来倒去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先还看情节,后来就是背诗词,最后连毛宗岗的批语都细细品味了。从每一回的回目,到每一首诗词都能背下来。他的文言文学习,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四年里,他到处借书来读。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借来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他被《西厢记》的文辞所吸引,涵咏不倦,最后很多曲词都能琅琅背诵;之后又从小伙伴那里换得《唐诗三百首》和《古诗源》来读,几乎整本书都印在脑子里,从而打下了初步的诗词功底。读书,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也滋润了一颗幼小的心灵。

四年里,他还读完了《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东莱博议》《古文观止》《聊斋志异》《夜雨秋灯录》《浮生六记》《华阳散稿》《叶天廖四种》,还有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以及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人的作品。书本成了他最好的学校,读书成了他人生起点上最重要的教育。随着他读书范围的不断扩大加深,随着他从书中获取的感悟越多而入微,他越发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充实。此时,一种灵性悟力正在开启,一种高雅情趣正在形成,一种高贵激情正在点燃。

P9-13

后记

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冯其庸画传》,也是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校本教材。感谢中华书局,感谢朱振华编审让它有幸和更多的读者见面。

为培养能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优秀学子,赤峰建筑工程学校提出了“蓝领精英、商界领袖、精神贵族、共和国基石”的学子培养目标,坚持走“引进大师,走向经典,以人育人,以文化人”之路,以贝聿铭先生为专业导师、以韩美林先生为才艺导师、以冯其庸先生为文化导师、将周国平先生的著作作为学生的文化读本。为了让师生走近大师,读他们的传记,学他们的事迹,走他们的道路,受巴易尘校长委托,我编写了这本小书,作为校本教材。

印发后,我们请托冯老的学生叶君远先生、纪峰先生转呈给冯老,敬请冯老指教,并征求意见,看是否可以正式出版使用,公开发行。

90岁高龄的冯老,仔细地看了《画传》,提出修改意见,并同意公开发行。叶君远先生及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们。

为把《画传》做好,巴易尘校长和我专程到北京通州冯老家里,聆听冯老意见。听了巴校长学校情况介绍后,冯老认为赤峰建筑工程学校,除了让学生学习一技之长外,真正在用文化养育每一位师生的做法值得肯定,《画传》也可以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文字要由叶君远先生最后把关,图片由他本人亲自确定。

冯老的夫人夏菉涓教授,对《画传》给予了温情的认可,说写出了冯老的主要方面,抓得较准,写得很朴实,适合学生阅读。为了让我更好地完成《画传》修订,临走夏师母还送给了我《师友笔下的冯其庸》等书籍。我深知这是冯老和师母对我的爱护、信任和鼓励,我衷心地感谢冯老和师母。

我还要感谢叶君远先生。叶先生是冯老的高足,又和冯老同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多年,叶先生写的《冯其庸传》,是他多年体会、长期积累、多次采访的结果,写得大气细腻,通透自然,亲切感人。为写《画传》,我把叶先生的《冯其庸传》反复读了多遍,还参照了冯老的部分著作和《师友笔下的冯其庸》等相关资料。但无论从材料还是表达上,都大量使用和借鉴了叶先生的原著内容和写法。为此我几次打电话给叶先生,让他出任《画传》的主要作者,叶先生都以“冯老的材料大家都可以使用,《画传》已经对原著文字进行了化用”等理由坚拒了;还说他“正在写着一本更丰富的冯老传记。大家都写冯老,宣传冯老,这是好事”。不仅如此,当我按照冯老的意见把书稿文字传给叶先生后,叶先生又在百忙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除了对材料进一步完善外,连字句标点都一一作了订正。在对冯老的崇敬、对我的宽容和鼓励中,我感受到了叶先生的学者风范、仁者情怀,圣贤气象,实在令人尊敬。

柴剑虹先生,虽年近七十,作为冯老的朋友,我尊敬的师长,为了《画传》,从冯老同意出版,到联系策划,再到文字图片,合同签订等,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宝贵时间,为征求冯老意见,几次从丰台到通州张家湾冯老家,就是《画传》后记,都为我作了把关。冯老的学生、青年雕塑家纪峰先生,也几次陪我们去见冯老,还无偿地为我提供照片。我对柴先生和纪先生,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激。

巴易尘校长不但给了我读冯老、写冯老的机会——更是一次人生成长的机会,还对《画传》初稿作了认真策划和修改,在此深表谢意。

冯老是一部书,是一座峰,渊博峻重,攻仰忽焉。晚生如我,才疏学浅,《画传》挂一漏万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冯老原谅,也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申国君

2014年4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冯其庸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申国君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3823
开本 16开
页数 1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4202171
中图分类号 K825.6-6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