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有主编的这本《小庭大事》讲述的是人民法庭和基层法官们的精彩故事,讲述法庭故事的人,有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也有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工作者;有在法庭办案的一线法官,也有管理政务的法院领导;有尚在法庭工作的干警,也有现已调离法庭的同志,还有退休法官和司法警察等。他们所讲的故事,既有立案送达、巡回审判,又有司法调解、执行到位;既有法官人物、法庭风采,又有趣闻轶事、细枝末节;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又有工作上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这些故事,因为有了真切的记录、真情的讲述、真诚的传播,自然也就真挚动人。通过这些故事,讲出人民法庭的责任与担当,讲出基层法官的铿锵与回响,讲出法治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田成有主编的《小庭大事》所收录文章均为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的“云县杯·法庭故事”获奖作品。文章的作者大部分来自云南边疆地区基层法庭,他们用通俗而又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在山高水长、民族杂居、经济落后的西南边疆地区,司法正义如何实现,司法的坚守如何动人,法官与老百姓之间是怎样鱼水情深……在新一轮司法改革陆续铺开,更加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不仅彰显了基层法官的公正、朴实和坚守,也让社会各界从一种全新的视角了解法院,理解法官。
葡萄园里的离婚案
徐飞
有一桩离婚案,在我记忆里,印象尤为深刻。
上门女婿栾某起诉离婚,女方不同意。经法庭开庭审理,认为双方未达到离婚条件,判决不准离婚。后男方为了逃避家庭矛盾,选择带上简易铺盖到离家五公里外其承包的葡萄园里住下,不再回家也不再尽家庭责任。为此,女方就招来自己的三姑六姨,三天两头带人到葡萄园里对男方进行吵闹,为逼迫男方回家,还把夫妻俩新盖房屋的门锁换了个遍。
第一次在葡萄园开庭时,女方气势汹汹,包里拎着一把菜刀,拉着两车亲戚前来助阵,男方见势就躲了起来,男方只好撤诉。后男方又起诉离婚,在开庭时,女方又拉了三车人来助威,手里还拎着一瓶甲胺磷农药,扬言谁判她离婚,她就死给谁看。
第三次,男方又到法庭起诉离婚。李庭长拿到案件后,对案件事实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在诉状中,男方坚决要求离婚,女方则答辩坚决不离。从第一次起诉离婚,双方就已经分居生活,已能确定双方感情基本破裂,法庭也不能因女方刁蛮耍泼、以死要挟等一直判不离。依照法律规定,法庭可以对双方依法做出离婚判决。
但是,有着基层工作经验的李庭长并没有这样做,他觉得不能轻易做出离婚判决。万一女方收到判决后,一时想不通,自寻短见,弄出人命来,这下麻烦可就大了。于是,李庭长就带上我们几个年轻人到了女方家,想通过做做思想工作,说服女方把这个案子给结了。
女方一看到李庭长等人竟然到家里来劝说,两句话没有说完,就把对男方起诉离婚不满的压抑情感瞬间爆发出来,并拿起门边农药瓶子,扭开盖子就要喝。法庭的小孙眼疾手快一把夺了下来,制止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李庭长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耐着性子,讲法律、摆事实,把女方和其父亲劝到法庭,在大家苦口婆心的细致工作下,女方就是拧着一股劲,口里两个字:“不离。”
为了缓和女方的情绪,我们给女方父亲找来水烟筒,又为父女双方倒好茶水,从中午聊到了晚上。在大家的真情劝说下,女方父亲终于道出了原委:男方才上门的前一两年,勤恳上进,脑子也转得快,家庭经济也宽裕,还承包了好几亩葡萄园:当手里有钱后,一些毛病就逐渐凸显出来,不再勤恳劳作,并与他人赌博、喝酒:在起诉离婚前的半年,他把家里用来购买化肥及丈母娘生病住院的几万元钱赌光了;在赌博过程中又与一离婚女子鬼混,长期不归家,导致夫妻矛盾激化。
渐渐地,女方也说出了心里话:“我也知道我们已无夫妻感情,也不是非要不离。我只是觉得,他虽然背叛了我,只要不离,我们的孩子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哪怕他在外面鬼混,我也不在乎,如果离了婚,就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家也就破了,操劳了这么多年,连一个念想都没有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听了父女俩的话,李庭长语重心长地对女方说:“强扭的瓜是不甜的,既然男方已铁了心要离婚,就是双方在一起生活整天也是吵吵闹闹,对孩子成长教育影响也很大。现你才40出头,后半辈子还长着呢,你明明知道你们两个已不能在一起生活,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上面,值得吗?”
看着女方思虑的眼神,李庭长继续宽慰她:“离了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业及教育子女上。待渐渐稳定后,你再找一个合适的伴侣,把家业维持下去、发展起来,能为你分忧操心,这才像个真正的家嘛。像你又勤劳又上进,有经济头脑,还愁会找不到适合你的人?”
听了这番肺腑之言,女方终于不吭气了。在法庭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离婚协议,案件终于第四次在葡萄园里圆满结案。
第二年夏天,女方和一个年龄相仿的男人开货车从法庭路过,特意进来找李庭长,一句一个感谢地说:“李法官,多亏了你,我要是一直不同意离婚,我也肯定活不了了,人生下半辈子也被毁了,这辈子也就算完了,哪有现在舒心的日子过,要真心的感谢你李庭长!”
李庭长微笑着回答:“我只是努力去做好一个法官应该做的事情,审理案子只是我们的工作方式,让你们走上幸福和谐致富路才是目的嘛。”
“是啊,结案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是个分号,和谐才是一个完美句号!”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李庭长对我们的那番期盼。
(作者单位: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法院)
P33-34
为什么是法庭?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是人民司法事业的基石,是“基层中的基层”、“关键中的关键”。每一个人民法庭都是相类似的微尘,正是这样一个个微尘的运动,才构成了中国法治色彩斑斓的图景。
人民法庭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是展示国家司法权威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人民法院服务改革、化解矛盾纠纷和践行司法为民的“排头兵”,更是基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纽带和法治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法庭的工作成效,对于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法庭是司法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具象符号,它处理案件的质量关系到基层群众对司法的认知,对人民法院形象的评价。人民法庭设在基层、面向群众,其工作成效如何、作用发挥怎样,直接关系法院工作的全局。从云南省全省法院来看,80%以上的案件在基层,其中40%以上的案件又在人民法庭。只有扎实做好人民法庭工作,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增进司法的社会认同,不断提升司法的社会公信力。
案件审理是人民法庭工作的第一要务,人民法庭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案件审理得好不好,矛盾纠纷化解的效果怎么样。人民群众既然选择以诉讼途径解决纠纷,人民法庭就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审慎处理好每一件案件、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妥善化解每一起纠纷。能否坚持公正高效办案,实现案结事了,这也是人民群众评判法庭工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准。
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通过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出来的,特别是能够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司法活动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个案的公平正义是法律公正的集中体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既是司法活动自身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人民法庭的核心职能,就是通过优质高效的审判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司法为民、司法公正。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型社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更甚。农村的一大特点就是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彼此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它特有的和谐与平衡。人民法庭的司法审判,最终落脚到群众身上就是吃穿住行、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情虽小,但在老百姓那里,都是“比天还大的大事”。任何一个案件的处理,都有可能牵动很多人的心,关乎着一方百姓的切身利益。因而,只要把每一个案件都办好了,也就办成了一件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法槌起落,案卷翻飞,人民法庭成了一本鲜活生动的“故事大王”。不一样的法庭,却有一样的故事,每当梳错综为清晰,理狼藉为井然,将乱麻一般的案件梳理得一清二楚时;每当化干戈为玉帛,让老死不相往来的宿敌相逢一笑泯恩仇时;每当风烛残年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泪流满面地接过赡养费时……正是这一个个案件背后的法庭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见证了法官们逐梦、驻梦、筑梦的奋斗历程,传递了一股持续永动的法治正能量。
命运的交响总是与时代的琴弦同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对法院人的殷切期待。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起点上,把人民法庭的那些凡人小事进行精彩表达,向世人展示法治进步的潮流,展示法庭干警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振奋、给人力量。基于这样的动因,我们策划组织开展了“云县杯”法庭故事征集展示活动,以期通过讲述人民法庭和基层法官们的那些精彩故事,讲出人民法庭的责任与担当,讲出基层法官的铿锵与回响,讲出法治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这些讲述法庭故事的人,有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也有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工作者;有在法庭办案的一线法官,也有管理政务的法院领导;有尚在法庭工作的干警,也有现已调离法庭的同志,还有退休法官和司法警察等。他们所讲的故事,既有立案送达、巡回审判,又有司法调解、执行到位;既有法官人物、法庭风采,又有趣闻轶事、细枝末节;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又有工作上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这些故事,因为有了真切的记录、真情的讲述、真诚的传播,自然也就真挚动人。
法庭虽小,故事很多。法庭是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从他们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曾几何时,他们都是青春年少的追梦人;而今的他们,有的风华正茂,中流击水,正在自己的岗位上独当一面,也有的逐渐老去,离开了神圣的岗位,还有的成为永恒的回忆;在未来的几十年,我们也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
梦在跳荡、变换,人在寻找、确立。将人民法庭写进故事中,留在书本里,是法庭干警对它最虔诚的敬意,也是他们将来最美丽的回忆,更是我们前进路上,那沉甸甸的信心和勇气。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梦人,并且我们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
生态与现代
童晓宁
时间匆匆,我只能在飞行途中为《小庭大事》写这篇后记。飞机的机翼划过云岭大地,只见崇山峻岭,大河纵横。横断山脉,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高大凝重,山脊间时而露出的梯田和土地,在冬日的阳光下变幻出或明或暗的色彩。
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位同学在看完高院拍摄的《追梦法官》微纪录电影后发出的一句感慨。她说,昆明的法官很“现代”,基层的法官很“生态”!是的,《追梦法官》里写了五位法官,有两位在昆明,其他三位都工作在云南边远的各个基层,有“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梦也在这里”的怒江傈僳族法官邓兴,有退休后在村寨调解了20年的老法官子宏笔,有致力于把法文化引入诉讼调解机制的法庭庭长罗连书,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工作的环境很“乡土”。怒江的法官有时甚至还得滑过溜索、背着国徽去开庭,到白云缭绕的大山深处给老百姓普及法律,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执法状态确实很“生态”。
联想起曾经与云南法院系统新招录的大学生交流时,大家共同有过的一个感受,就是在云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80%的法官工作在基层、在山区,乡土化法官是云南法官的常态,他们的工作生活确实与人们心目中那种法官在殿堂之上庄严权威的状态大相径庭,作为新晋人员如果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象牙塔”般的学校到基层法院、法庭工作,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也正如这次法庭故事征文比赛结束后,从评出的优秀作品看,你可能都会觉得很“生态”,比如说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卖鸡》,写的是帮农村老汉解决了赡养纠纷,老汉以卖鸡为名留下两只鸡感谢法官,却被法官识破的故事,《小庭大事》里写的是巧断公序良俗案,将“歪风水”变“文明礼”的故事。获得二等奖的作品《老庭长的“打狗棍”》更是直接写了年轻大学生进村险被狗咬,幸得老庭长打狗棒相救的往事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基层法院和法庭的一线法官写的,写到的往往是真人真事,有部分发展为小说的也是取材于真情实感,这些作品客观细致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也是他们平凡法律人生的真实写照。而且,这些法官和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唯有融入乡土,法官才能以最佳的方式取得民众的信任,也才能从乡土中国走向法治中国,从信任人的权威到信仰法的权威。
由此说来,生态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执法生态其实也就是执法行为与执法环境之间相互依存、联系、作用和影响的状态。只是在我们特有的语境中,“生态”仿佛成了一个感叹词。
其实,生态更接地气,生态才是真实的写照,尤其是基层的法官,如果脱离了他所执法的具体环境,去片面追求“高大上”的执法形式和法律教条,那才容易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
在乡土中国,生态更能成为司法联系人民群众的土壤。这些故事中记载的也许是一只鸡,一只鸭的官司,却往往联系着两个家族的纠纷,甚至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都可能引起其他纠纷。比如麒麟区法院的法官王良斌在《走过法庭的“春夏秋冬”》一文中写到的一个相邻权纠纷。当事双方是邻居,因阴沟水排水问题争执了多年,法庭发现是由于地势原因,全村雨水顺山势往下,流经被告家的阴沟,冲倒原告家的后墙。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村里水利设施不完善,而村民又难以筹集到资金。最后法官们协调有关部门为村里修建了排水渠,问题得以解决。也正如怒江的资深法官、《小庭大事》的作者和堂全,集一辈子的审判经验,在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这些看似简单、争议不大的纠纷,诸如夫妻吵架、牛马致害、狗咬人之类的芝麻大官司,真要做到情法相融、胜败皆服,其实也是不容易的,非得逼你下一番苦功不可”。也许,正是契合了执法环境的特殊,情法相融的“生态型”执法才更具有推动乡土中国法治进程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当初对分到法庭“心存抵触”的大学生乐华方难忘《荞山点滴》,“那山那水那土地,那夜空和百姓,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阮兰笔下的“李怡梅”才会“不去理会鸟儿的歌唱,绿树的婆娑和花草的芬芳,径直向小镇中心的沙弯角法庭走去,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我们的法官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默默耕耘,执着奉献,从青春走向中年,从理想走进现实。
生态是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扎根乡土的奉献和对法治的不懈追求,怎么可能有现代化的法官队伍和法治基石。现代,这个词,人们往往理会为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在法官的层面,我想可以理解为法官的职业化。谁都愿意做一个职业法官,尊重专业,信仰法治,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维护公正。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官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对于法官职业的尊重、认可,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如同三十九级台阶,但这颗职业的种子已经在乡土大地上根植。
感谢所有参加本次法庭故事征文活动的法官、法院宣传工作者、我们新闻办的编辑同仁们,感谢通过征文征集到所有的参赛作品,感谢这些作品背后每一颗滚烫的心,感谢协助组织的本次征文比赛的云南法制报社,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云县人民法院,通过你们,将坚守公正与传播法治这两个法官人生中的应有之义传达得真实亲切。我们还将把这个活动继续办下去,把云南法官真实的工作生活,通过“大家”的作品体现出来,让它们散发出更具感染力的光芒。
让这些作品鲜明地回答,在某种意义上,生态与现代这两个词汇,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