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微湖闸(精)/新力量原创小说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魏微编著的《一个人的微湖闸》写的是一个女孩的童年记忆,她在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地方,名叫微湖闸的水利管理所,和爷爷奶奶度过了人生的最初时光。故事通过女孩的回忆,将微湖闸的人和事串连起来,构成了一副时光的画卷。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细碎的情感完全落实在对人物和生活细节的注视上,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一种看上去似乎是表面和局部的感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

内容推荐

魏微编著的《一个人的微湖闸》这部当代原创长篇小说以“我”一个女孩的口吻,用倒叙的方式,委婉而细腻地回忆起自己在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地方,名叫微湖闸的水利管理所,和爷爷奶奶度过了人生的最初时光。通过回忆,串起那个童年时代的人和事,文笔流畅,略带忧伤,叙事的节奏中抒写着现世的温暖和苍凉。

目录

写给修订版(序)

楔子

第一章 杨婶

第二章 一个时代的背影

第三章 储小宝的婚姻

第四章 走在林荫道上的青年

第五章 性的童年

第六章 叔叔和他的女人们

第七章 我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第八章 杨婶出走了

第九章 怀念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

尾声

爱与痛惜:呢喃中的清朗施战军

知道我是谁 张新颖

试读章节

那时候,我们住在微蝴阉,我、爷爷,还有奶奶。我们住在水边,一个机关大院里,过着幸福而枯燥的日常生活。

我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一直到1978年,我才被父母接到身边,在我母亲执教的小学读一年级。我想说,我在微湖闸度过了幸福、平静的童年。一定如此。现在,当我回忆起那段时光,当记忆的闸门开始打开的时候,一些断断续续的场景,一些不相干的小人物,一些名字,一些根本派不上用场的细节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脑海里。

我将尽可能忠实地去记述它们,那些平行的、互不相干的人物,事件,场景,一些声音,某种气味,天气如何……是的,我要去描述它们,也许它们过于琐屑,没有逻辑。它们就像午夜的收音机,各自打开了,各自有不同的声音和话语体系,各自喜悦着、悲伤着、控诉着,可是未见得有多大意义。

其实,我想记述的是那些沉淀在时间深处的日常生活。它们是那样的生动、活泼,它们具有某种强大的真实,它们自身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们态度端凝,因而显得冷静和中性。当时间的洪流把我们一点点地推向深处,更深处,当世间的万物——生命、情感、事件——一切的一切,都在一点点地堕落、衰竭,走向终处,总还有一些东西,它们留在了时间之外。

它们是日常生活。它们曾经和生命共沉浮,生命消亡了,它们脱离了出来,附身于新的生命,重新开始。

远古洪荒,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生活,就止于这些吧。

首先,我来说一下微湖闸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江淮之间,运河也曾流经这里。总之,这里三面环水,风景秀美。在我们的门前,有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是东西走向的,连接清江市和省城南京。

每天,有很多车辆从我们的门前驶过。它们飞驰而过,发出呼啸的声音,在它们的身后,沥青马路发着清冷的光,没有一丝灰尘。

马路边上,有一家小饭店,还有一家供销社。另外有一条北向的土路,通往一个乡镇叫赵集的,骑自行车大约要四十分钟的路程。

这里离城市也很远。到清江市吧,大约要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到南京市呢,我不知道,我听爷爷说,大约要坐车三个小时。总之,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叫微湖闸,它的全称叫“微湖闸水利管理所”,也许是研究所,我们都叫它“微湖闸”。

它是这样的孤独而秀美,方圆几十里地看不见人家。在它的南向,有一大片梯田,蜿蜒而下,那些人家都藏在梯田的深处吗?

此外,就是那宽广而浩渺的水域,它是一条河流,也许是一个湖泊——我叫不上它的名字。阴天的时候,这里烟波荡漾,偶尔有水鸥从水面掠过,发出“嘎嘎”的低沉的叫声。晴天的时候,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空气呈现透明的颜色,阳光透过空气,可以折射到水的深处,那绿色的水草上。

每年春夏,照例有渔船来此地停泊,七八户人家,十几条渔船,他们以捕鱼为生,一待就是半年。他们深居简出,绝少和本地人来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上度过,偶尔也会上岸来,买些布匹和纸烟等日常用品。

他们都是一些极淳朴的人儿,在路上看见生人了,主动闪在一边,也不搭话,眼睛带看不看的,也一直微笑着。四五十岁的人了,历尽生活的磨难和沧桑,什么事情没经历过?可一旦上了岸,他们的神情仍是生涩的,像刚过门的小媳妇。

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他们以水为生,随着季节的转换,他们从一条河流漂泊到另一条河流。他们与水融为一体了。有时候,他们很像水中的一条鱼,失去了水,也就等于失去了自由和呼吸。

P1-3

序言

写给修订版

1999年底,应《小说界》魏心宏老师的邀请,我开始写作这部小长篇,作为他策划的“新锐文丛”的其中一本,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应邀而写的还有几位同龄女作家,她们都风头正劲,处于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年轻,新鲜,体力旺盛。

那时,我被视作她们中的一员,地道一个“新锐”。我住在南京东郊的一所大学里,那是一幢两层小楼,从前是盖给苏联专家住的,设施尚好,房租却意外的便宜。我至今还记得它的木楼梯,踏上去发出“咚咚”的声响,它的红漆地板,外墙是明亮的黄颜色,秋天的太阳底下,它发出的耀眼光芒刺得人不得不眯缝起眼睛。

房间里却是光线幽暗,一间北向书房,窗外的小树林遮挡了天光。我每天就坐在那台老式的486电脑旁发呆,有时习惯性的,我会扭头看向窗外,目睹甘光升起、盛大、衰落的过程,我觉得伤心,并且很慌张。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清晰地看见年近三十的自己,怎样走在那偌大的校园里,有时走一两里路都看不见人影。我每天负手散步,脑子里千奇百怪都是年轻人的心思,然而姿态上却像个老人。

我认为《一个人的微湖闸》写成这样,必是和我当年住在南京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那样一幢老房子,不见天日的小树林。中山陵就在两里路外,明孝陵也是。我最爱走那陵园路,梧桐树遮天蔽日,美得不像真的。我身处其中,很知道周遭的一切都是上了年岁的,安静,苍老。常常我会想到生死,想着想着就走神了。生,就是一件走神的事吧?

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我答应了魏老师以后,大抵是犯了几天愁,好在年轻人是万能的,不久我就开头了,感觉不错,于是就一路写下来了。十二万字,磨磨蹭蹭写了一年。  类似于一个人的回忆录,这个人尚年轻,却喜用一种苍老的口吻回忆往事。内中涉及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她看到的、经历的,街坊邻居,亲朋故友。一些简单的人和事,更大的波澜是在文字背后,她暗示了,但不想言明。

小说是片断式的,人物事也都写得浮光掠影。我事后思忖,我或许误打误撞采用了一种妥贴的、也是取巧的方式,因为小孩子看世界大抵如此,一片片的,形不成一个整体。当然是虚构,但也不排斥自传成分,比如回忆爷爷奶奶的篇章,因为字里行间投了感情,很多年后我重读时,竟至于哽咽有声,不能自已。

不得不说,是感情撑起了这个长篇,这是它最大的优点,或许也是唯一的优点。

这小说写完以后,先是发表于《收获·长篇增刊》,后来几经辗转,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改名《流年》出版发行。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暗淡的灰,像是落了浮尘。又配以老照片、刻意做旧的泛黄文字,意在把读者带回从前,那属于几代中国人的“文革”和改革开放,如今落进文字里,它们都成了背景。

这本书面世以后,悄没声息的,等于是被淹没了。慢慢我也忘了它,写别的小说去了。反响是在若干年后,从不同的途径传来的。先是文友间,常有人跟我提起,也有几个热心朋友,为它的再版奔走有年,合同都签过几回,但终因出版社一拖再拖,不了了之。有一回,和一个朋友的弟弟聊天,他早些年读过《收获》,算是一个文青,他问我是否读过一篇小说,作者的名字忘了,篇名也忘了,那小说却是他喜欢的。他把内容复述给我听,我简直惊喜,那是我的小说,《一个人的微湖闸》。我忍不住告诉他,那是我的小说。

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大的赞美,它来自一个不相识的读者的感念。多年来,类似的感念总有一些,辗转传至我这里,我感动之余,也觉文学若能遇上自己的读者,是一件多么有幸的事。

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己对这部小说并不满意。2008年,借台湾出版繁体字版的机会,我对它作了修订,那不啻一场痛苦的过程,从中我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样的轻妄、毛躁,有自说自话的嫌疑;因为急于表达,文字尚不够干净,字与词之间粘答答的,像店小二做拉面,伸伸缩缩,越拉越长,而原本它只是一个面团,哪怕于伸缩之间它已变成筋道的面团。

我的意思是,正是这些不够干净的文字里,深藏着我迄今珍视的品质,坦诚,热情,情绪浓烈而饱满。是它们,合成了这篇小说的原初面貌:一个写作者带着她天然的缺陷,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因其稚嫩,越显本色。

在对台湾版作了修订之后,我再没勇气读这篇小说了:删了一万多字,一字一句地删,大段大段地删,增补些什么我也忘了。我疑心这是一个更糟糕的版本,坏的并未去净,好东西(语气、腔调)却有可能丢失了,等于是,我并未泼净洗脚水,却把孩子泼掉了。这次再版是沿袭台湾版,以后斗胆恢复原版也未可知。

最后,我要感谢多年来关注此篇的所有读者,感谢为它建群的豆瓣网友,是他们的热情推介,使得此书死灰复燃,在一小部分文青圈里获得了新的生命;感谢为拙作的再版付出心力劳力的林建法、施战军、张新颖等圈中好友;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朱寒冬社长及我的责编姜婧婧,是他们的错爱,给予这本已出版了十几年的绝迹旧书以重见天日的机会。另外,我还要感谢艺术家谢海,他慷慨提供的他的水墨作品,必将照亮这本暗淡的小册子。

2014年12月1日,云南腾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微湖闸(精)/新力量原创小说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52191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428119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5
13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