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哈伯编著的《慕课》旨在向对慕课抱有兴趣、并且愿意亲身体验这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模式的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与资料,引导其在涉及慕课的话题中能够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积极的思考、探讨与评价。作者相信,只要慕课项目能够继续深入地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带给教育领域源源不断的惊喜与启示,继而为改善当今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创造绝佳机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路径。
| 图书 | 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乔纳森·哈伯编著的《慕课》旨在向对慕课抱有兴趣、并且愿意亲身体验这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模式的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与资料,引导其在涉及慕课的话题中能够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积极的思考、探讨与评价。作者相信,只要慕课项目能够继续深入地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带给教育领域源源不断的惊喜与启示,继而为改善当今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创造绝佳机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路径。 内容推荐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近年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被一些学者比做教育界的“海啸”。《纽约时报》宣布2012年为“慕课元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世界各地学习慕课课程,这些课程来自世界顶尖名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同时,数以亿计的投资流向了慕课开发公司。媒体认为慕课为高等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慕课》作者乔纳森·哈伯以可读性极强的语言,介绍慕课从哪里来、慕课在做些什么、面对的争议和挑战是什么、慕课在未来的发展走势以及未来教育具有哪些革命性变化。作者认为,鉴于慕课能够同时满足数万、乃至数十万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其真正受益者应当是那些致力于倚借该种学习模式缩小全球教育资源差距的理想主义者与实践者。当前,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慕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已经推出若干课程。慕课为缓解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水平不均衡问题带来了希望。 目录 1.慕课元年 2.慕课的前世今生 3.慕课的构成要素 4.问题与争论 5.一种实验性文化的拓展 6.慕课发展之前景 后记 术语表 本书提及慕课供应商列表 补充资料 译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乔纳森·哈伯 |
| 译者 | 刘春园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0448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87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65 |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42 |
| CIP核字 | 2014297675 |
| 中图分类号 | G43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0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196 |
| 宽 | 140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