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曲散歌
内容
编辑推荐

王立编著的《法曲散歌》是一部法律人的网络随笔。是从作者近4、5年的网络随笔中精选出来的。本书是法律学人奉上的一碟法治思想的小菜,清爽可口,开胃、醒脑、提神、个中滋味,无可自喧,还请读者在劳作之后,休闲之时,慢慢品尝……本书包含了,论与评、思与策、传与播三部分。本书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语言生动、活泼。

内容推荐

王立编著的《法曲散歌》是一部法律人的网络随笔。作者把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热点与法律和文化结合起来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有批评、有赞扬、有建议、有感叹。文笔流畅、优美;语言生动、活泼。有法律人的严谨,又有网络人的轻松。使读者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享受阅读乐趣。

目录

一、论与评

 向民族干部学习“双语”能力

——王立西行三七二十一之二

 兰州的铁桥·铁档案·铁合同

——王立西行三七二十一之十一

 抚摸岩画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犯罪

——王立西行三七二十一之十八

 政治玩弄下的司法彰显

——陈水扁案的第五个看点

 再回首·法制·2009

——中国网专家博客年终专题:博览二零零九·年终卷

 美国可能第四次弹劾总统

——案件预测之一:美国未来的总统弹劾预测

 代表委员不应“被时代”

 请“两会”率先念好“低碳经”

——“两会”,今天你“低碳了”没有?

 吁请中国:人民需要应对自然灾变的“诺亚方舟”

——说政府和专家在灾变中的责任

 中美医保案及贼文化趣谈

 话说日本长臂管辖

 发展中的中国在民工的饭碗里

——我看“人民利益至上”

 法律的漏洞是谁的太阳

 叫“失足妇女”

——不带这么玩的吧?

 法律和道德共进如

——德与法

 谁的激情可以燃烧在法律和道德准则上?

——话说激情犯罪及其他

 天下之大有何难捞?

——捞仔,你得踩稳道德红线和法律黑线了

 道德,东部发达地区伤不起

——法律来了道德走了,钱来了人丢了

 民风拂不去道德背上的摄像头?

——法治抬脚进来,道德拔腿就走

 才向法里觅法意缘来都在律法外

——在德国法官学院遇见格琳达法官及其他

 “人民万岁”是共和国的逻辑起点

——民主,就是把被扭曲倒置的“人民”反转过来

 早期功利主义的立法陷阱

——维护政治安全总是第一位的立法价值取向

二、思与策

 法官惩戒与没事找事

 病一人药全家?

 微言环保入宪

 “五虎”当道

——环境资源案件审理难的五大原因

 我们比谁都需要环境诉讼法

 国务院直接立法治理流动摊贩不妥

 信息争端关乎国家核心利益

——话说信息争端之二

 “反虐待民工法”与撤“京驻办”

 小时工·选举法·尊严

 建议宪法增设信息资源条款

——对2010“两会”的建议

 创新江河全流域保护法律与管理机制

——抗旱关键同样在于治水

 大势所趋之管道立法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必要性漫谈

 然而,受伤的也总在执行局

 抡起铁锤锤向谁?

——要立一部政府官吏体制编制法

 看来要立一部“新闻人免打法”?

 手机实名制

——不是任务的任务

 职务犯罪姑息不得

 让子弹不飞:不赔偿条款的正当性及其他

 北京治堵一招就灵

——说到底还是个政府法治的老问题

 闲话约谈问责与法不施尊

——约谈是否问责?问责权是行政权、司法权,还是立法权?

 阿谁蝴蝶,这般效应?

——“郭美美”、红会与《红十字会法》、《商标法》及其他

 审与抻:或可烹尔一碗司法大拉面

——“治烹”之术最忌把法则抻成准绳拉成皮筋

 传统,成了传说中的正统

——与当下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有点儿干系

 对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应提升喊话等级

——涉及新闻发言人喊话的法

 判决书是照见法官道德灵魂的明镜

——判决书是人世间最难书写的书

 “地沟油”是谁养大的痈

——一些人人都要承担法律和道义责任的社会问题

 法律的末路:放逐公正的立法预置

——立法在对待和处置公正上是否享有任意性权力?

 当前信息法治的进路漫谈

——由斯诺登事件谈国家信息法律体系问题

三、传与播

 法之至柔:洋月亮与孔明灯

——ADR与无讼、调解

 法律之眼:蒙眼闭目与怒目圆睁

——东西方的公平正义观

 刑讯逼供与沉默权制度及其他

 曾经吃只青蛙也犯法

——兼说宋代的重农主义环保观

 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数字化预测

——去年工作成绩、今年工作思路与代表审议情况“三二五”

 “农代会”及其法制能力

——回溯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始形态之一

 调解法:600年回溯与前瞻

 先秦:原始民主有名堂

——原始民主之明堂

 击鼓喊冤有去向?

——原始民主之登闻鼓

 丢失在历史文化深处的,叫公正

——法律的理由决定法律的命运

 婚姻自由了,伦理上说得过去吗?

——婚姻自由绝对是好的吗?

 信誓旦旦

——我国最早的诉讼判决书

附录

 附录1:缅怀业师曾宪义先生

 附录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

后记

试读章节

时下的台湾,好似一个经济岛。以经济岛为生境的台湾政治,当然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打民生牌的滥民主菜市场。政客们拿钱说事,说好了骗得多些人听,可以成为“总统”:说不好再做不干净的话,又可以成为阶下之物。“总统”与囚徒,区别的界限靠的是口水,确定的办法全凭舌头。但滥民主也是一种“民主”,就得依着法律来弄成事。弄成“总统”,就依选举法,就要去玩选票选举;弄成囚徒,就依刑法,就要去玩司法审判。呵呵,谁来玩这一票呢?当然是政客了。

陈水扁案就是一例贪墨大案,此案于9月11日下午在台北地方法院做出一审宣判,陈水扁、吴淑珍夫妇均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褫夺公权终身。此前,在由该案衍生出来的伪证案中,法院已于9月1日按照伪证罪判处陈幸妤、赵建铭、陈致中各1年有期徒刑,三人都有符合减刑的条件,分别减半为6个月和1年。但是,陈水扁家人全部获刑的事实已经呈现在台湾人的面前了。在9月11日的判决中,涉案的另外14名被告,特别是陈水扁亲信马永成、林德训分别被判有期徒刑20年和16年:陈水扁儿子陈致中、媳妇黄睿靓分别遭判刑2年6个月、1年8个月,黄睿靓获缓刑5年。至此,这一案件必将不仅在台湾地区引起不小的震动,在国际社会也引发关注。

陈水扁案就是一例,政治玩弄之下,司法得以最大彰显。如果国民党玩不好选举,陈水扁就是陈前“总统”了。反之,陈水扁就是现在的陈水扁了。然而,如果下次马英九玩不好呢?陈水扁可能又出来变陈前“总统”了。当然,算什么还是两个:一个是先玩一场选举——新政客上台变“总统”:另一个是再玩一场司法——为囚徒翻案让囚徒变陈前“总统”。总之,只要有案,政客就能玩出司法彰显的新花样。此前我谈过陈案的五个看点,其实写了四个。这便是陈案的第五个看点。

第五个看点:岛内政治力量“被分化重组”又将开始了。以司法手段对陈水扁一案做出处理,对于国民党来说,无疑是已经抓住了打击民进党的主动权,使民进党在台湾的形象一落千丈,但不可忽视的是民进党借机抛弃陈水扁,重塑其形象的可能性同样也很大。同时,陈水扁借上诉二审之机以司法为突破口展开行动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放眼长远,五到十年之后,如果国民党不能痛定思痛,新政客难免不会再倒过来玩一次政客玩弄司法的把戏了。

为便于博友网友清楚陈案看点全貌,允我倒叙前四个可以引人思考的看点。

第四个看点:“台独”“被打击”了。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民进党对司法也不能抱着太过漠视的心态,由于扁家族案件的逆运算,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也因此而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但同时,由于台湾的“台独”分子不会再信任民进党,很多人对“台独”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也是必然。毕竟案件抓住陈水扁的贪墨做文章,从而可以引起纳税人的高度敏感。

第三个看点:政治“被淡化”了。围绕陈水扁案件的,是台湾政坛上的一场政治角力。由于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在法制面前,政治意见已经借助司法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与其说是司法“被胜利”了,还不如说是政治“被淡化”了,更不如说是司法被政治弱弱地玩弄了一下。

第二个看点:司法“被胜利”了。其实,如果不是台湾的选举制度,如果不是国民党的重新执政,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让陈水扁接受审判的。以单纯的司法眼光看待这起案件的人们,必须十分清楚这一点。

第一个看点:陈水扁“被判刑”了。陈水扁被判刑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大事,不仅是台湾岛内关注,国际社会关注,其影响更在于这种司法模式的示范效应。依照台湾地区相关规定,按陈水扁的行为,判刑无可厚非,甚至值得称道,但作为台湾司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创了台湾地区前最高领导人受审判刑的先例,成就了一种先例和模式。往后有没有人还继续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说实话,我仍然很担心这种模式被滥用,成为韩国那样,不少人还会一步一步地走这条路吗?

呵呵,再往后退一步,就是陈水扁玩政客手腕极度挥洒自如的样子了。

五年十年之后,当然也不排除二审上的政客手腕出了奇效。那么,陈水扁就是没进大狱的样子了。对那样的陈水扁,国民党你准备好了吗?马英九你准备好了吗?

我们拭目以待。P11-13

序言

法学者社会使命担当的新去向(代序)

学者必不能脱离社会,必不能脱离时代。社会是个大舞台,时代规定着这个舞台的品质色彩。历史的舞台,现代人的舞步无法承载;未来的舞台,也只有未来人去登台。今天,立定在历史通向未来的拐点上,我们如何传承和书写历史,把一个怎样的今天传递给未来?社会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使命与担当,而学者作为社会的职业观察者、思想者、见证者,须当站在这舞台上舞动起自己的使命担当,天命使然,责无旁贷。

法学者今天的社会使命担当,已然成为社会舞台上挑梁和压轴的角儿,必须舞动出品质与光彩。眼前的中国社会,走到了经济激增期,走到了矛盾高发期,走进了环境复杂期,也走近了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治理方式转型期(转“治”期),从本质上讲,就是走到了由欠法治期步入法治期的临界点。转过身来看世界,迎面也走来了法学者使命担当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依法治国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治理规律,对社会治理规律,对社会发展进步规律认知和总体把握的水平与能力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度。革故鼎新,牵动利益格局,各种力量角逐较量需要新的制度安排,需要规制行政权力的同时更需要保障公民权利不受盘剥和吞蚀。是的,法学者是观察者,但不能作壁上观;法学者是思想者,但不能思而不行。法学者不能参加“转治”的权力游戏,也不能被权力游戏戏弄。不能参加,也须参与,参与才能实践自己的使命担当。担当的方式在于推动,推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推动法治理念入驻权力的脑壳,推动法治的方式走上体制机制运转的轨道,推动“权治”尽快脱离“名利场”的“潜规则”“鬼”道。

社会是个大舞台,网络则是这个大舞台台面上叠架突起的核心舞台。自媒体时代,人人手中都有一支麦克。法学者有幸赶上了中国由传统管理形态转进到依法治国法治形态的转“治”机遇期,履行使命担当,观察这个转“治”期,思想这个转“治”期,见证这个转“治”期,推动这个转“治”期,就必须跟上时代,必须走进时代,必须用时代的方式拿起手中的这支麦,与时俱进,把法学者的独到观察、独特见证和独立思想表达出来,传递出去,影响开来。法学者,拿起你的麦,站上网络舞台,用你的博客,用你的微博,用网络舞台上最恰当的声音、节奏和旋律,唱响你心中的法治进行曲。

出版这个集子,并非是收在里头的几篇小文字写得好与坏,而是因为这些小文字属于我前些年在中国网专家博客栏目里的一些记忆碎片。在那里就法治问题和网友们交流心得,传播快,影响广,互动强,效果好,基本上每段文字在发出的当天就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阅览,就有低者几十高者上百的留言互动,至开博三年时,已有数百万人浏览过这些文字。尽管我曾在一些省、区通过远程课堂同时为上万名司法干警讲过课,但比较而言,我以为博客、微博这个形式,有感即发,不拘文例,叙议两便,长短皆可,还是最佳的法治麦克,最具时代动感,故而还要在这里写几句搁在集子前面的话权作一个“荐帖儿”,弱弱地推荐我的学者同仁,走上网络的舞台,拿起网络麦克,当麦霸,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依法治国决定的旋律和曲调,为中国转“治”歌一曲,唱响法治中国的最强音。这便是出版这个集子的全部要义之所在。

集子很小,文字不多,宛如小菜一碟,味道好孬,无可自喧,还是直接奉与读者朋友品判更好些。是故省却序言,以此“荐帖儿”代替了。

后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不知不觉,我迈入法学这个门槛已经整整30年了。这30年,我从一个学法者到一名法学者,从一名倾听者到一名讲述者,做了教授,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在外人看来,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顺利。我也经常做如是想。

资质鲁钝的我,小时候被妈妈及其亲戚看成弱智,从未对我寄予厚望,于是自幼便过得轻松自在。这般天性也养成了我后天知足、乐观的性格,从来没有奢望自己能做教授,能成学者,只知道把正在做的事儿当成个事儿努力去做,做好每一件事,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点儿益处的人。这一切注定了我的生活热爱和做事足迹,也决定了我的职业生涯。

先师曾宪义教授的几位嫡传弟子中,我大抵算得上是散漫方面的首屈一指。记得早年跟着老师读博士期间,曾经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若能碰巧写出一部传世名作就一定要请他做个序。那时,曾老师自是面带笑容地应对我:我等着那一天。但是,天不遂人所愿的.不是我早已不再去想什么东西才能算作“传世名作”,而是老师已与我们天人永隔……这个册子里头的文字,在集辑之前浏览总量已达百万,算是小有影响,用以怀念先师也是印出来的一个目的。因为再也无法请他作序,所以礼人作序的念头也就无从滋生了。

眼前的这个日志札册,正如前言所说,是这几年的一点小心得。因在中国网的专家博客中曾经比较“火”,所以就将其结集出版了。感谢法律出版社的安建苇和齐梓伊两位编辑,正是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了这本小书的出版。感谢中国网的专家博客栏目的编辑,特别是杜雯小朋友邀请开博;以及中国网上的众多博友,尤其是八十老者王云琨先生、朱树松、金建华、罗传银、周运清、文城、刘国奋、关颖、激扬文等,在那里,缘于你们的关注和帮助才有了这些日志的写成和传播开来。同时,也在这里感谢这30年来给予我莫大支持的老师、家人、朋友和同学们以及我的学生们,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没有你们的鼓励和爱护,我不会走上这样一条艰辛的法学路,而且无论如何都还要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曲散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871824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201426646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