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雅理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德莱尔真实再现!

梁实秋文学奖得主、《起火的世界》译者刘怀昭精彩呈译!

崔之元、潘毅、王绍光王希 专文重磅推荐!

关于“三角工厂大火”最权威、最具冲击力的历史著作!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火,唤醒了美国人的良知!

灾难成就美国兴邦之史,推动一系列社会变革!

这是9·11事件前纽约历史上最惨重的职场灾难!

在这本备受赞誉的年度好书《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中,大卫·冯·德莱尔将我们带到1911年3月的明媚春日……

内容推荐

在这本备受赞誉的年度好书《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中,大卫·冯·德莱尔将我们带到1911年3月的明媚春日,那一天,146名工人失去了生命,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年轻的移民女工。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三角女装厂当天下班时分突发火警,短短几分钟内,大火吞噬了大厦最高的三层。这是9·11事件前纽约历史上最惨重的职场灾难。

《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展现了纽约历史上这一火灾事件前后的政治变革。就像马丁·路德·金带领黑人争取民权之路一样,美国制度完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三角工厂大火所带来的灾难,改变了之后美国的劳工制度以及移民工人的生存环境,是美国工人斗争血汗史上的转折点。《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描绘出这一事件如何成为开启未来的钥匙:妇女权益与劳工力量的未来,以及在世纪中期成型的都市自由主义的未来。

作者通过生动激越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时光,回到20世纪初期的纽约,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而扣人心弦的历史……

目录

序:苦巷

第一章 时代精神

第二章 三角工厂

第三章 起事

第四章 遍地是金

第五章 炼狱

第六章 三分钟

第七章 异尘余生

第八章 改革

第九章 审判

尾声

注释

资料来源说明

致谢

索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试读章节

持社会主义立场的报纸《纽约先声报》成了制衣工人及其工会的代言人。据该报的报道,1909年春末,自我标榜为“工人之友”的路易斯·雷瑟逊自食其言,不打算兑现在西17街分厂“只雇工会会员”的承诺。像很多制衣商一样,雷瑟逊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东欧移民,并且跟他们一样,初来美国的时候也是从苦力做起,起早贪黑地拿着低工资。但显然,如今他觉得当初的承诺太划不来了。雷瑟逊悄悄地开了第二家工厂,雇的全是非工会会员,而当第一家工厂的工会会员(主要是男性)发现时,他们于是秘密开会,酝酿罢工。克拉拉·莱姆利奇参加了¨,并为女工要求一席之地。她坚称,只有男性参加的罢工肯定会失败,联合罢工必须有女性参与。“啊,那时候我嘴里冒火!”他几年后莱姆利奇在回溯往事时说。她的一腔热情感染了人们。“我对贸易工会这类事情了解多少?胆量——这就是我所有的一切。胆量!”

胆量是她与生俱来的”。1886年(一说1888年),她出生在乌克兰人聚居的贸易小镇格罗多克。这是个一万人口的城镇,克拉拉的父亲是镇上三千名虔诚的犹太教徒之一。他每天在祷告和诵经上要花很长时间,默诵、静思、辩经。他希望儿子们也过这样的生活。而柴米油盐这些世俗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妻女们肩上H。克拉拉的母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由克拉拉和姐妹一起帮忙操持。

一位传记作家曾经描述过当年俄国犹太人聚居区的生活。那里“实质上是一个犹太小宇宙,围绕着犹太历法自转”。”他写道,在那里,一场婚礼可以历时一个星期,而安息日是人们谨守的。不过,每隔两个星期,克拉拉都会陪母亲去逛一次商业街,在那里,她的生活开始与俄国东正教徒有所接触,即那些获准拥有自耕地的人们。

莱姆利奇的童年正值此起彼伏的东欧犹太人起事时期M,这一时期正如杰拉尔德·索尔仁(Gerald Sorin)笔下描述的,“充满动荡,也充满活力。”犹太村落的传统田园生活受到青年激进主义暗流的侵袭,而这股力量正因俄国君主政体遭遇重创后的式微而伺机爆发出来。那是犹太人的一个磨难时期,经历着贫困与暴力镇压的时期,但这同时也给克拉拉这样的女孩提供了自强的环境。克拉拉.莱姆利奇不能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弟弟们读书祷告,而自己却整天忙着干活。她渴望去上学。她明白学费要靠自己双手去挣得,于是她学会了缝纫,还替那些有亲属移民到美国的不识字的街坊代写家书。她用挣来的钱买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及高尔基等作家的著作。但她的父亲恨死了俄国人以及排犹的俄国沙皇,所以他禁止在家里说俄语。一天,他在厨房的锅底下发现了女儿藏的几本书,便一气之下将它们付之一炬。

但克拉拉偷偷买了更多的书。

1903年,莱姆利奇全家加入了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的大潮。从1881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卷入这波移民潮的东欧犹太人大约有二百万之多。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潮之一“——近三分之一的东欧犹太人背井离乡,另觅生路,大部分以美国为落脚点。这场移民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化也被连根拔起跟着迁移了。走掉的不止是穷人他,不止是年轻人和四海为家的人们,也不止是政治上失势的人们。面对越来越残酷的镇压和日渐升级的排犹暴力,被迫靠边站的犹太专业人士也无心恋栈。还有那些想让儿子逃避沙皇兵役的父母们、被恶化的环境击垮的理想主义者们,更不必说那些缺乏劳动技能的穷人,生活在艰难时期更加雪上加霜。尽管大部分人到了美国就要吃苦,但他们还是前赴后继。如果平均算一下,在30年的时间里,他们每天有200人抵达美国。在那里他们安了家,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报纸、戏院和餐馆——以及激进的政治。 她穿着长裙跑不快,而且也不是一个流氓的对手。而手到擒来的查尔斯·洛斯还有帮凶。威廉姆·拉斯提各(williarr-Lustig)给这流氓做接应,一路沿街跟着克拉拉·莱姆利奇。拉斯提各最出名的身份是拳击手,在包厘街(Bowery)的俱乐部里打不带手套的比赛。紧随其后的还有几个喽罗,都是些纽约黑社会的混混。他们头戴圆顶礼帽,着黑色西装,沿着人行道快步走来,穿过车马混杂的街区,一步一步靠近眼中的猎物。

巡逻在警戒线上的警察留意到了这些恶棍的动向,但没有对他们采取任何行动。警方对这些夜间出动破坏罢工的流氓见怪不怪。参与破坏罢工成了城中的街头痞子们一项有利可图的副业。那些所谓的侦探机构不停地找饱受罢工困扰的老板们,替他们签订破坏罢工的协议。典型的例子是大纽约侦探代理公司,1909年夏天他们给主要制衣厂的东家们都发了信,承诺提供“训练有素的侦探服务,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必要时提供所有协助,无论男女,无论行业”。换句话说,只要肯出钱,这家机构就可以为工厂主提供运营服务及贴身保镖,陪伴他们往返工厂。“所有协助”,或许就包括了偶尔派遣职业打手去教训那些不肯妥协的罢工领袖们。

几个流氓碎步跟在克拉拉身后。在她停下来转弯的时候,她一眼认出了这几个曾出现在罢工警戒线上的男子。未等她反应过来,几个人已一拥而上,一通拳打脚踢。莱姆利奇流血倒地,奄奄一息,几根肋骨被打断。P9-11

序言

曼哈顿的慈善码头有“苦巷”之称,因为每遇天灾人祸,那里就成了收尸的地方。1911年3月26日,码头尽处的临时太平间里堆满了一百多具少女和二十多具少男的尸体,他们都是一家服装厂大厦火灾中的死难者。有些死者很容易辨认——即那些从窗口和楼梯栏杆上跳下来摔死的,而堵在封闭的车间被活活烧焦的死者则已面目全非。

那天在殓房外排起了成千上万的人龙。嚼着口香糖的男孩与他们叽叽喳喳的女友混杂在那些受惊与哭泣的死难家属中,一道排队等待着。长长的人龙甩出了码头,伸入了街道,拐过了街角,超出了视野。站在苦巷入口处的一名警察测算了一下,每小时大约有六千人走过一排排的棺材。终于,将近傍晚的时分,也就是火灾发生近24小时之后,一名警官忍不住发火了,他命令下属去赶走那些食尸鬼一样寻求刺激的围观者。“他们以为这是什么地方,”他发着肆骚,“以为是伊顿戏院?”他指的是纽约最有名的默片电影院。

多米尼克·列昂是其中一名获准认尸的家属。就在一天前的早晨,他的两个堂姐妹,安妮·克莱提和妮可琳娜·妮可罗西(,还有他14岁的侄女剀特列昂,走出了位于东区的家,在春天透着凉意的晨风里步履轻松地走了一英里,走进了她们打工的纽约最大的女装制造厂。那天快要下班的时候,一个废料箱里冒出火苗来,几分钟的工夫,警笛和火警的铃声已响彻曼哈顿市中心,救火的水车在街头呼啸而过。华盛顿广场附近,滚滚浓烟正从一片林立的高层建筑中升腾起来。一大群路人见状奔向出事地点,跑在前面的人于是目睹到了扭曲的人体、蔓延的火舌从九层高的三角服装公司窗口冒出来。

这把大火,从燃起到扑灭历时只有半小时,但其瞬间造成的破坏之大,在苦巷可以一目了然。多米尼克·列昂很快就找到了妮可琳娜;她身体受伤但烧得不严重。但另外两人——堂姐安妮与未成年的凯特——就不那么容易辨认出来。他在一个窄窄的松木箱前站了很久,但无论他怎么端详,那里面放的那具烧焦物也不似人样。姿势似曾相识,支撑着身体,像个面目焦黑的公主靠在枕头垛上。看那样子可能是安妮,也可能是凯特——或谁都不是。所有可资辨认的东西都烧掉了,烈火的残酷无情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列昂的四周是几百位同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家属,他们围着别的木箱吃力地辨认着。他们竭力地在一只变形的戒指或一把烧坏的梳子上寻找蛛丝马迹,幸存者们将捡到的鞋子递过来,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点线索:如果家属们能说“这是她的鞋”,那他们就可以说“所以这是她的遗体”。但多米尼克·列昂脚下的木箱没有什么线索可循。 最终,站在他身后的姑妈洛斯·克莱提决定,是的,这是安妮的遗体。列昂再次试图将脑海中安妮的形象与木箱中这个可怜的女尸联系起来,但他做不到。但当殓房的工作人员来盖棺的时候,他并没有太抗拒,任由他们在上面贴上安妮的名字、填写了交接后事的文书。

那天晚上回到家,列昂和洛斯姑妈还在说起那棺中的遗体。没过多久,洛斯·克莱提开始动摇了。第二天早晨,她回到收尸的地方宣布她改变了想法,说那具遗体不是她的女儿。于是那个棺材又从太平问里调了出来,放回了仍待认领的一排排装着遗体的木箱中,再度被打开。

1911年3月25日的三角工厂火灾,在长达90年里一直是纽约历史上最惨痛、最重大的一次职场灾难。其意义不单在于致死的人数。三角女装厂146人的死亡数字虽然相当惊人,但也并不稀奇。危险的工作环境在当年是家常便饭。一项计算显示,在工业蓬勃发展的1911年那个时代,每天都有上百名美国工人死于工作中。矿场塌方、轮船沉没,沸腾的钢水浇到头上,火车头碾过身体,赤裸的机器截掉他们的胳膊、腿,扯掉头发或将整个人吞掉。就在三角工厂发生火灾的四个月之前,纽瓦克的一家纺织厂刚刚发生过一起几乎一模一样的火灾,烧死了25名被困的女工,而且当时就有专家预言,曼哈顿迟早会出现最严重的事故。但工作场合的安全问题一直疏于规管,而对工人的赔偿被当成新鲜事或被指为社会主义那一套。

一场事故接一场事故,但一切照旧。然后就发生了三角工厂火灾。这次与众不同了,因为它不只是恐怖的半小时;它是一连串连锁事件的关键点——这一连串事件最终迫使纽约的政治机器开启了实质性的改革,并从纽约带动了全国的改革。20世纪初前后,美国正值移民涌人的热潮,体力和脑力劳动大军前所未有地(特别是从欧洲)滚滚而来。新移民在城市中遇到冷眼与剥削——但同时也受到革新精神的感染。1909年末、1910年初,在融汇着新鲜血液和新思想的曼哈顿服装工业区,新移民工人与有钱的进步人士联手发动了一场车衣女工的罢工,一时震惊全城。这一事件如同一声号角开启了未来:妇女权益与劳工力量的未来,以及在世纪中期构成市民生活的都市自由主义的未来。

少数工厂主顶住了巨大压力,对罢工拒绝做出让步。这些强硬派中的领头者是两位当时地位最显赫的制造商,而他们自己也都是移民:麦克斯·布兰克和埃塞克·哈里斯。布兰克和哈里斯拒绝承认车衣工人的工会组织;相反,他们雇用了反罢工的人士、出钱派人去殴打罢工领袖,并对警方施压逮捕年轻的示威工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他们在美国的工运史上留下了注脚——在罢工发生一年之后,他们已经无人不晓,变得声名狼藉。

当多米尼克-列昂徘徊在苦巷的时候,埃塞克·哈里斯正在他位于上西区的豪宅中优哉游哉地养伤——他前一天的下午推开天窗的时候伤了手。当时哈里斯正在办公室,跟一个销售人员谈着进货的事,这时工厂的警铃响了。当哈里斯冲到走廊的时候,麦克斯.布兰克也出现了,一副晕头转向的样子。布兰克原打算开着他的名车带两个女儿去购物,这下却要忙着逃生。哈里斯前面带路,布兰克、两个女儿以及五十几名雇员紧随其后,穿过浓烟爬到了起火大楼的天台上。车衣女工的罢工对象,和在劫难逃的三角工厂东家,部是这两个人。

认尸的蹩脚事件发生后的次日,多米尼克·列昂又回到苦巷。他陪着洛斯姑妈,再次反反复复地穿梭在成排的装尸体的箱子中,直到他们找到了他们宣称是安妮的遗体。但凯特就始终没有找到。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加之逐渐强烈的绝望,列昂草草凭借一个箱子里的一缕头发来判定了身份。

但前一天被误判作安妮的那位女子又是谁?

那天,一位名叫埃塞克·海因(’[ssa~:Hine)的老人在同一个放尸的箱子前停了下来。他站在那儿,凝神细看,心里想着罗西·弗里德曼,他的外甥女。她是个勤奋而又勇敢的女孩子。她年方十四,躲过了家乡血腥的反犹太人一劫,途经俄国人占领的波兰,投奔纽约的舅舅、舅母,一家人挤住在三角工厂附近的狭小公寓里。她来得实在不是时候。到纽约不久,就赶上了美国经济滑坡,大萧条之后罢工潮接踵而来。尽管如此,每到发薪的日子,她都会拿出一部分钱来寄回老家。一切在1911年的这个春天刚见起色,罗西·弗里德曼就在一个星期六的清晨一去不返了。

埃塞克·海因在箱子前逡巡良久,最终他说:是她。再一次地,殓房的人盖棺论定。

本书试图再次揭开那场三角工厂火灾的恐怖面纱,并毫不退缩地直视它,呈现事实的真相并揭示其意义。因为尽管埃塞克·海因得到了一点抚恤金,可以在罗西·弗里德曼的坟前立起一块碑,但她对我们来说绝不该只是刻在一块石头上的名字。她跟所有那些年轻女子一道,伫立于美国历史上一个大悲剧的中心。故事就从一场罢工开始……

后记

面前的这套《雅理译丛》,最初名为“耶鲁译丛”。两年前,我们决定在《阿克曼文集》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启动一套以耶鲁法学为题的新译丛,重点收入耶鲁法学院教授以“非法学”的理论进路和学科资源去讨论“法学”问题的论著。

耶鲁法学院的师生向来以Yale ABL来“戏称”他们的学术家园,ABL是anything but law的缩写,说的就是,美国这家最好也最理论化的法学院——除了不教法律,别的什么都教。熟悉美国现代法律思想历程的读者都会知道,耶鲁法学虽然是“ABL”的先锋,但却不是独行。整个20世纪,从发端于耶鲁的法律现实主义,到大兴于哈佛的批判法学运动,再到以芝加哥大学为基地的法经济学帝国,法学著述的形态早已转变为我们常说的“law and”的结构。当然,也是在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下,法学教育取得了它在现代研究型大学中的一席之地,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书目限于耶鲁一家之言,《雅理译丛》由此应运而生。

雅理,一取“耶鲁”旧译“雅礼”之音,意在记录这套丛书的出版缘起;二取其理正,其言雅之意,意在表达以至雅之言呈现至正之理的学术以及出版理念。

作为编者,我们由法学出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引入法学研究的新资源,打开法学研究的新视野,开拓法学研究的新前沿。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现有的学科划分格局并非从来如此,其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产物(不要忘记法律现实主义的教诲“t0 classify is t0disturb”),因此,我们还将“超越法律”,收入更多的直面问题本身的跨学科作品,关注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交叉学科作品。在此标准之下,我们提倡友好的阅读界面,欢迎有着生动活泼形式的严肃认真作品,以弘扬学术,服务大众。《雅理译丛》旨在也志在做成有理有据、有益有趣的学术译丛。

第一批的书稿即将付梓,在此,我们要对受邀担任丛书编委的老师和朋友表示感谢,向担起翻译工作的学者表示感谢。正是他们仍“在路上”的辛勤工作,才成就了我们丛书的“未来”。而读者的回应则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积累经验——让下一本书变得更好,让学术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将闪亮的思想不断传播出去,这永远是我们最想做的事。

法大社·六部书坊

《雅理译丛》主编田雷

2014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19世纪末20年代初,美国工业事故的频发让人们逐渐意识到,解放人类的劳动的力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禁锢、残害工人的力量。1911年的三角衣厂火灾以146条生命为代价拉开了反抗和改革的序幕,被称为“新政第一天”。大卫·冯·德莱尔细腻地刻画了火灾发生及其前后经历者的众生相,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容易被人遗忘的)工人阶级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历史。读史方能阅世,这是一段距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的历史,应当为我们所阅读。

——崔之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是一部明道醒世的著作,记录了1911年美国三角工厂一场火灾引发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改善了劳动者的权益。我期盼本书中译本的出版,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共同寻找改变中国和第三世界劳动者的命运的道路。

——潘毅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女工》作者

在任何国家的发展中,过失在所难免;美国如此,中国如此,其它国家也概莫能外。关键是能否过则匡之、审时适变。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百年前的美国故事,中国也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作者

我第一次读到三角工厂大火的故事,是在三十年前的研究生课上。教授讲述时,悲愤难抑,令我终生难忘。若干年后,我自己教美国史,也从不舍弃讲述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移民故事,也是一个透彻描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故事,我们得以从中窥见20世纪初新旧政治经济秩序在纽约的博弈,更见证了美国人为“进步”付出的代价,包括那些被大火吞噬的女工。作者的构思精巧,文笔生动,译笔也同样出神入化。

——王希 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原则与妥协》作者

一个惊心动魄却又久已遗忘的故事。一部文笔优美细腻、牵动人心的历史著作。

——BobWoodward

冯·德莱尔以极大的热情为我们重构了20世纪美国历史上一个决定性事件。 他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研究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生悲喜剧,让我们重温那被火烧掉的一切。

——SamuelKauffman Anderson,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冯·德莱尔成功地刻画了美国制衣业的成长历史、移民工人的生活、20世纪初期纽约的政治以及1909年的罢工。他对火灾事件本身的描写更是点睛之笔。

——JoshuaFreeman, 《华盛顿邮报》

在这场火灾的背后,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血汗工厂史,及工会组织羽翼未丰的萌芽时期。冯·德莱尔这本书的传神之处是对那场火灾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笔触令读者掩卷陷入深思。

——《洛杉矶时报》书评版

冯·德莱尔这本书读来令人不忍释卷,在社会正义的主题下对受害者的记述充满人性光辉,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美国工运史上惊心动魄的一章。

——《出版人周刊》

冯·德莱尔成功再现了一段历史……不仅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将事件成功地放置在工运史和城市自由主义兴起的历史中。

——John C.Ensslin, 《落基山新闻报》

引人入胜……为三角工厂事件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历史位置,让东欧犹太移民在进步主义时期的历史重新浮现出来……这本书是美国犹太人历史的主要一章,应该在相关著作中拥有一席之地。

——Jo-AnnMort, 《犹太前锋报》

一部对历史事件的不可多得的记录。冯·德莱尔让我们了解到,一场火灾如何直接触发了“当时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立法行动。

——KevinBaker, 《纽约时报》书评版

冯·德莱尔对火灾事件的描述扣人心弦、细致入微,并依据他手上占有的庭审资料,同样精彩地再现了涉事厂主所经历的过失杀人案(他们最终全身而退得以脱罪)。

——《纽约时报》

冯·德莱尔这本书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冯·徳莱尔的兴趣所在远不止是那个午后发生的悲剧……很显然,他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一个已经远去的年代的精神与能量中:那个藏污纳垢而又动力十足的工业兴起时代。遥想当年,为了这座移民城市的何去何从,那些操纵政局的政客们负隅顽抗,与社会主义者、妇女参政论者及正直的进步主义改革派展开交战……冯·德莱尔将一段大众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字里行间充满个性与周到的分析。此书是对20世纪初纽约这样一个戏剧性事件的精彩介绍。

——AnneliseOrleck, 《芝加哥论坛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雅理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大卫·冯·德莱尔
译者 刘怀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059769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2015080792
中图分类号 X928.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