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日私语--巴黎扫叶楼漫笔
内容
编辑推荐

王聿蔚,文学翻译家,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和复旦大学外文系,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编辑、翻译和评论工作,是国内最早从事夏多布里昂研究的学者之一。

《秋日私语--巴黎扫叶楼漫笔》选编自作者旅居巴黎期间所写的散文。有些是记忆所及,有些则是偶有所感。这本集子里的最后三篇文章是关于法国文学作品的评论文字,其中《小仲马和他的(茶花女)》和《谈谈巴尔扎克的两部名著》是应王振孙先生之约,为他的《茶花女》、《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的中译本撰写的“译本序”。另外一篇是我为拙译《岁月的泡沫》所写的“译后记”。

内容推荐

《秋日私语--巴黎扫叶楼漫笔》是一本散文集,汇集了作者王聿蔚几十年的旅程记录,足迹遍布欧洲大陆,从巴黎圣母院到先贤祠,从柏林到波恩,从布拉格到斯德哥尔摩,记述了作者的所见所感及心路历程。文稿的下半部分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上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故土的回忆和眷恋。

目录

自序

Chapter 1 塞纳河畔

 晨曦中的巴黎圣母院

 巴士底狱何处寻

 巴黎协和广场话沧桑

 塞纳河畔的一座监狱

 法兰西帝王们的最后归宿

 巴黎先贤祠前说伟人

 拉雪兹神甫公墓小记

 说不完道不尽的香榭丽舍大街

 严冬里的巴黎街头流浪人

 巴黎的狗和狗的墓园

 秋天里的枫丹白露

 诺曼底蓝色天空下的血与火

 铁灰色:诺曼底的德军墓地

 圣马洛:孤独小岛上的孤独者

 诺昂乡间寻觅乔治桑的足迹

 探访屠格涅夫的巴黎故居

 在巴黎的拉辛故居前

 茜茜公主,你在哪里?

 圣女贞德故乡行

 在圣女贞德殉难的地方

Chapter 2 人在舟中

 柏林之行:太阳和星星

 波恩掠影

 千年古城特里尔

 走在莱比锡的大街上

 易北河畔漫步德国“张家界”

 日内瓦莱蒙湖畔卢梭岛

 布拉格:伏尔塔瓦河的魅力

 布拉格街头想起了布拉格之春

 重游“欧洲之都”布鲁塞尔

 滑铁卢:败军之将的纪念地

 “北方威尼斯”布鲁日散记

 丹麦纪行:寻找卖火柴的小女孩

 夜渡波罗的海

 斯德哥尔摩街头遐想

 奥斯陆漫笔

 似水流年

Chapter 3 乡愁

 女儿长大了……

 古城中间流着一条河

 魂牵梦绕云龙山

 京城寻梦我心中的北海

 月光下的南京中山路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春澡似海忆茶花

 “书”中风物最有情

 藏在心里的歌

 风风雨雨忆大哥

 苏联电影:永不磨灭的记忆

 《山楂树》和《山楂树之恋》

 夜半时分想起了《夜半歌声》

 “黄花闺女”一我认识的一位非法移民

Chapter 4 食话实说

 今夜,想起了馄饨担……

 父亲买来粉蒸肉

 家常美味炒鳝丝

 尘世沧桑素交面

 两种东坡肉一样乡里情

 醉眼朦胧说饮酒

 三言两语说划拳

 八宝饭,甜美而又苦涩的回忆

 又见南京盐水鸭

 老友重逢话食菌

 无可奈何说小吃

 满室清香说饮茶

 从自腌成肉想起的

 那一年春节,那一碗夹沙肉……

 闲话中秋月饼和月饼模子

Chapter 5 门外诗谈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诗人鲁迅: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漫步蒂埃里堡追怀巴金先生

 也来说一说毛泽东的诗作

 诗人翻译家何如先生

 与法国友人论唐诗

 听法国人读唐诗有感

 司汤达怎样说中国话

 从“绕床弄青梅”说起

 数字入诗翻译难

 说说《马赛曲》的中文翻译

 少小离家老大回

 高高秋月下长城

 从“衡阳雁去”说到《岳阳楼记》

 吉普赛人

Chapter 6 集外集

 小仲马和他的《茶花女》

 谈谈巴尔扎克的两部名著

 《岁月的泡沫》译后记

试读章节

晨曦中的巴黎圣母院

到过巴黎的人,大概没有不去看一看巴黎圣母院的。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教堂,在法国这样一个宗教曾经拥有过绝对权威的国家里,教堂的建造一度是非常兴盛的。在法国各地旅行,大大小小的教堂到处可见,即使到了异常偏僻的乡野小镇也可以看到在绿阴丛中高高耸立着的十字架,那里必定是一座教堂。然而,这么多的教堂,其建筑规模和历史能够与巴黎圣母院相媲美的,为数并不太多。至目前为止,据说法国有六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六座教堂是亚眠大教堂、夏特尔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和布尔热大教堂。

若论起六座大教堂的知名度,巴黎圣母院勿庸置疑地高居首位。我想,这首先应该在于它那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这座教堂向来被称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从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仰望大教堂,那两座高达90米的巨大钟楼直插云天,似乎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我想,在那遥远的中世纪,那些远道而来的信男善女们,一看见这两座巨人般的钟楼大概就会情不自禁匍伏在它的脚下。的确,从前方仰视巴黎圣母院,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感受到它的高大、它的威严。

如果沿着这座教堂的外墙走一圈,然后站立在它身后不远的那座桥上望过去,人们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精巧的雕饰物件把教堂的顶部和四围装扮得格外别致美观。小巧玲珑的塔楼、奇形异状的怪兽、古朴典雅的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彩色玻璃窗,最妙的是教堂大厅的黑色屋脊上还耸立着一座高挑的尖塔……这一切使人们感受到这座大教堂的神威中闪动着一股灵气。如果说人们在教堂的大门前仰视,多少会感到那两座巨人般的塔楼略嫌臃肿的话,那么从后面远望巴黎圣母院,这种错觉便会一扫而空。人们会发现整座建筑总体称得上线条匀称、结构和谐、风格典雅、气势恢宏,誉之以“完美”实不为过。正因为这样,当塞纳河上络绎不绝的游船经过此地,大都要停留片刻,为的是让船上的游客们借此机会仔仔细细地观赏这一完美的建筑杰作。

不过,人们也许不知道,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到了19世纪初,巴黎圣母院己经破败不堪,甚至面临着可能坍塌的危险。这座大教堂后来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而且盛名远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雨果的那部长篇巨著《巴黎圣母院》。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一时间,整个法国都因为这部小说而谈论巴黎圣母院,关注巴黎圣母院。于是,国王路易·菲立浦俯顺民意,决定拨款整修这座大教堂,从而使这座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有人说,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挽救了这座中世纪建筑,这话固然不错,不过,我以为更重要的是,雨果的这部作品给这个本来面目庄严冷峻的巨型建筑物注入了一股生气、一种活力,这座供奉神灵的宗教殿堂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它似乎显得更加亲切了。许多游客走进巴黎圣母院,沿着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登上高高的钟楼,为的是寻觅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留下的足迹,或者是听一昕钟楼怪人卡西摩多敲过的那口大钟的钟声。雨果创造的人物形象已经与这座古老的建筑融为一体,留在了亿万读者的心里。《巴黎圣母院》因巴黎圣母院而不朽,巴黎圣母院因《巴黎圣母院》而永生。

我本人不知多少次瞻仰过这座古老的圣殿,春天的早晨,夏日的黄昏,漾漾的秋雨中,淡淡的冬阳下,我常常到这里来散步,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晨曦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也许与我初到巴黎的那一次特殊经历有关。

那个日子我记得清清楚楚,二十多年前我来到巴黎的第二天,那一天恰好是星期日。我依然保留着在上海的生活习惯,早上六点钟左右便醒来了。百无聊赖中信步下楼走到大街上,夜色尚未消散,路上空无一人。我初来乍到不辨东西,茫茫然中走下路口的地铁站,空荡荡的站台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在地铁运行路线图上看到“西特”这个站名,心想这大概就是书中常常提到的塞纳河上的那座小岛,这里应该是巴黎市中心,于是便下了车。

走出地铁站刚行几步,迎面看到了一座巍然耸立着的大教堂,两座黑沉沉的塔楼映衬在熹微的晨光里,显得神秘而又威严。我认出来了,这就是巴黎圣母院。刹那间我好像突然遇见了一位神交已久但从未见过面的老朋友一样激动万分,于是快步走上前去要同他攀谈一番。我走进教堂的大门,仰望着这座圣殿高高的穹顶和镶嵌在四周墙壁上的那些风格别致色调斑斓的彩绘玻璃窗,玻璃窗下两边幽暗的走道上一簇簇烛光在默默无言地闪动。教堂正中的圣坛前,一排排座椅空荡荡的,只唷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也许他是在祈祷吧。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强烈的、难以遏止的乡愁,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想起了远在故土的亲人,想起了我们在一起度过的那些平平淡淡,但是非常快乐的日子……

P2-5

序言

近十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们搬进了巴黎南郊的一处小院落,搬家那天一直忙至深夜方才休息。第二天清晨起来,只见满院都是枯黄的落叶,我和妻子赶忙动手打扫。以后大约半个多月的光景天天如此。那时正是中秋刚过,天气渐渐转凉的季节,坐在屋子里常常会听到阵阵秋风掠过,打开窗户一瞧,小院子又铺上了一层黄叶。那些日子里,每天早晨起床之后的第一桩家务事便是打扫地上的落叶。有了这段经历,我便把我们居住的这座房子戏称为“扫叶楼”。

不过应当说明的是,“扫叶楼”这个名字并非我的独创,再说我把它称之为“扫叶楼”也丝毫没有招徕游人之意,对平民百姓来说,家中自然愈清静愈好。当年走南闯北四处奔波曾在国内某些地方见到过或听说过“扫叶楼”,而且可能还不止一处。我无意与那些显楼名胜攀比,我的小院不过一处简单居室,夏天可遮骄阳,冬日能避风雪,如此而已。

我把这里称作“扫叶楼”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住在这里像左邻右舍一样,为的是安安静静地居家度日。平时我一年到头忙着上班,如今虽已退休仍然杂事缠身,实在没有那么多空余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像某些文人雅士那样春天临风把酒,秋日赏菊赋诗。只是秋风一起落叶满地,院子里有些乱糟糟的,我们只好抡起扫把打扫一番。所以,“扫叶楼”三个字不过记实罢了。

每次打扫落叶,最后总要把它们装在塑料袋里扎紧丢弃,要不就倒进花园的土坑里。不过有时候,在一堆落叶里也常常会看到一片片完整的、泛出红晕的黄叶,颇为诱人。于是,捡出来夹在书本里,可以观赏,也可以用作书签。如是一来,本来废弃的落叶便成为一种纪念品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夜间常常失眠,久久无法入睡。每当此时,许许多多久远的或切近的往事便会争先恐后地在大脑中涌现,有些是断断续续的,有些是零零星星的,大都是些记忆的碎片,宛若散落在地上的黄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不过.即使是零零散散的记忆残片,一旦把它们连串在一起,某些陈年的往事便顿时变得清晰一些了。这时候,我便会赶紧坐起身来把它们草草记下,然后有空的时候再慢慢敷演成篇。这样一来,某些杂乱的记忆残片也就不必再随意丢弃,倒成了多少有点意义的纪念物品,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吧。

这些年间,我陆陆续续写了大约近两百篇文章,大多是根据深夜时分捕捉到的记忆残片写成的,其中有对往事的追忆.对亲友的怀念,也有一些读书杂感之类。至于游记文字,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旅行,面对着水光山色,常常不禁浮想联翩,所以我的这些游记文字一般来说游览记得少了些.感受说得多了些。这些文章大部分曾在国内的杂志或海外的报刊上发表过,有些写好之后则一直放在我的书桌里,至今尚未示人。这次从中选出了80篇,按照文章的内容而不是写作时间的先后大致分为五个部分或五个专辑,合为一集,书名定为《秋日私语——巴黎扫叶楼漫笔》。

我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在其生命秋天里的叨叨絮语。至于书名为何不称“絮语”而说“私语”,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些叨叨絮语主要是说给作者自己听,文章也主要是写给作者自己看的。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有些是记忆所及,有些则是偶有所感,纠结于心不吐不快,写成文章后不免有如释重负之感,也算是对自己有所交待。不过今天看来,其中有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似乎言犹未尽,未免有些遗憾。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既是作者的“私语”,他人如何看待、评论这些文章,作者本人毫不介意。

这本集子里的最后三篇文章是关于法国文学作品的评论文字,其中《小仲马和他的(茶花女)》和《谈谈巴尔扎克的两部名著》是应王振孙先生之约,为他的《茶花女》、《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的中译本撰写的“译本序”,关于《茶花女》的那一篇原文过长,此次作了一点删节。另外一篇是我为拙译《岁月的泡沫》所写的“译后记”。在巴黎居住的这些年间,尽管日常工作颇为繁重,我还是尽可能地继续做些文学翻译工作,法国文坛怪杰鲍里斯·维昂的《岁月的泡沫》中译本就是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完成的,之后又应出版社之约加写了这篇“译后记”,拙译《岁月的泡沫》已于199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十多年了。上述三篇文章应属文学批评一类,当年我曾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编辑和翻译工作,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应该说是我的本行,所以对这几篇文章颇有些感情,再说这些文章毕竟也是在我旅居巴黎期间写成的,于是把它们一并收进了这个集子里。

是为序。

2014年4月于巴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日私语--巴黎扫叶楼漫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聿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6943
开本 32开
页数 4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201413977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