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独唱者
内容
编辑推荐

《独唱者》是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

这里有坚持深夜独唱的青年,有迷失在庞大机场的女子,有忙完一生却领不到报酬的老人,庸碌一如你我;这里有荒匮的沙漠,有广袤的湖泊,有绵延的城镇,故土忽成异乡;这里有面目可疑的往圣先贤,有海市蜃楼的诸多世界,有悬而未决的科技远景,传承还是新生?

也许正如后记所言:“需要有另一种方式,来做记录。它就像侦探一样,不仅目击案件的现场,而且挖掘记忆的秘密,把那些正在遗忘中的,却噬咬人的心灵及潜意识的,阴阳交界处的,重新回忆并记录下来,形成一幅更精细确致的地图。”

内容推荐

美国《新闻周刊》采访韩松,写道:他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

而《独唱者》却是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十八篇中有半数是首次发表。

“科幻韩松”由此涅槃,或说回归。

目录

独唱者

回国

忙完了

闭幕式

倒行的男人

蚊蝇

徐福号

沙漠

风筝

潜艇

湖畔

乡村

南方的花

死神边缘

蚯蚓

十字架上的孔子

最后一响

连妖狐也没有了,太难受了

后记:白天写小说

试读章节

独唱者

沈陌二十七岁,身高一米八零,体态纤长,骨肉匀称,眉目清秀,长相犹如香港某影星,却华发早生,脸上布满黑色老人斑,如丛丛苔藓;嘴唇苍白乏力,面无笑容;走路总深深佝了腰,形似一只断掉脊梁骨的大狗。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刚满一年,却已丧失了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和热情。单位就是单位,目的在于消耗一切生命。沈陌整日沉默寡言,埋头做领导分配给他的事,不问其余。在同事眼中,作为一个人,沈陌是否真的存在,都要打个问号。只在每天下班之前,沈陌才鼓起勇气,开口简短说几句——那是给新婚妻子打电话,告诉她,他晚上加班,不回家吃饭。然后,他就在办公室,一动不动坐着,怔怔等候什么,待同事们走净,便收拾好随身物品,鳗鱼般无声滑出单位,梦游一样坐上公共汽车,中途遽然惊醒似的,跳下车来,钻入一条小巷。

原来,这儿黯黑的拐角处,藏有一家小歌厅,桃红色的灯笼半明不暗,如同一片柿林,损残的建筑物掩掩映映,杂草丛生,观之似荒凉古庙。沈陌进去后,要了一个最小的包间,就准备唱歌了。以前,单位组织活动,也有到外面唱歌的,沈陌并不情愿去,但因为领导要求,也只得与同事们偕往,但他总也不唱,在歌厅角落里把自己皱缩成一堆尸骨形状,埋头一杯接一杯喝白开水。当然,别人也不会邀他唱,或为他点歌。各人都在忙着表现自己,要在领导面前留下印象。领导点名,令下属每人必唱一首助兴,大家都抢着唱,轮到沈陌,他死活不唱。领导便极不悦。其实,历史进入了沈陌这个时代,谁不明白呢——不唱歌的人是可耻的,人的喉咙生来就是为领导献唱而预备的。这也是单位里做人做事的准则:要你唱,你就得唱;没要你唱,你也应该主动唱;唱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唱不唱,是态度问题。或许在今后的人看来,这些都是很可笑的,但在这时,却真正就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要将之记录下来的原因。所以大家都摆脱不了。领导和同事又哪里知道,沈陌每天晚上,会脱离组织,雷打不动一个人去到歌厅,把自己关在最小的包间里,慷慨激昂,挥拳展臂,甩头跺脚,放声高歌呢?那模样就好像在跟空气中一群看不见的对手死搏。他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他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他只为自己唱。他唱得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裂帛穿云,惊天动地,首首打一百分,最终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歌手,并且还有充足的理由在这世间活下去。

沈陌第一次来时,服务员问他:“先生几人?”他答:“一人。”服务员就带他去最小的包间。服务员又问:“先生需要什么服务?我们这里的小姐不错,价格也合适。…‘不。”沈陌一口回绝。他只来一人唱歌,而对与任何人合唱,或做别的事,毫无兴致,那只会令他痛不欲生。沈陌要了一杯清水,就在沙发上坐下来,熊一般弯下腰,微微支起灰色的前额,小心谨慎打量环境。室内肮脏,灯光昏晦,萦荡着之前客人留下的烟酒臭气,地上满是手纸、痰迹和精液。沈陌这才感动起来,心想,哦,正是这里呀,终于找到它了。

这时,他注意到,面前这位服务员,长得像十岁小孩,一副蛙相,手大脚大,呈八字形蹲在门口,以过来人的神情窥觇他。“你还待在那里做什么?快些走吧。我要唱了。”沈陌有些尴尬地催促。服务员说:“哦,先生既然一人来,又不要小姐,那么,建议使用本歌厅最新引进的自动点唱器。这样比较方便……”沈陌便问那是什么东西。服务员说,它是一个神经模板整合装置,可以从终端发射出一些纳米机器人,在客人大脑皮层上游走,搜索他潜意识中要唱的歌,也就是说,不用揿按钮和敲键盘,只要头脑里想上一想,就能由自动点唱器代劳,立即播放出来。这可是本年度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哦。沈陌心想,这样挺好,省了麻烦,就要了它。从外表上看,是一副耳塞似的玩意儿,又像一个带有三弦的白色小鼓。在服务员的帮助下,沈陌戴在头上,试了一试,效果确然不错。服务员走后,沈陌便按照早就思考好的那样,从沙发上挣起,脱掉全身衣服,把鞋袜扔到一边,赤条条站定,双脚锄地,两肩拱翘,捏紧话筒,长颈鹿般伸起脖子,猛然放开嗓门,喷吐出久淤在心底的旋律。自动点唱器早已把歌目搜索好了,果然是沈陌想唱的那些,都按轻重缓急的顺序,一首首在电脑上排列出来。沈陌一颗心轧轧拱动,他竟然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欢这么多的歌,又担心,会不会唱呢?但根本没有问题,当然都是会唱的,且他唱得着实不错,就像前生前世早已习练娴熟,完全发自肺腑及灵魂。自动点唱器太了解沈陌了。

他唱的第一首是卡伦·卡蓬特的《昔日重来》,刚唱两句,就像奇迹发生一般,包间的南墙上闪射出一缕佛光般的紫色异彩,霓虹一样变大并跃升,又水墨般浸染开来,弥漫在整个房间中,仿佛在向歌者打开一个新世界。沈陌顿时豪情冲天,就像在十万人体育场,面对激动万分的芸芸众生演唱,顷刻之间已是浑身大汗淋漓。接着他唱了Beyond的《海阔天空》。那光晕进一步湿润起来,并立体扩散,生成混沌,把包间变作海洋,春季的海洋,远古的海洋,又如子宫中羊水,沈陌浑身暖透了,他鱼儿一样在沉没的城市中游过,去看那些长眠在海底高楼大厦废墟中的、慵懒的人类尸骨。他又唱了《三万英尺》——他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站都站不直的人,能够把迪克牛仔这首名曲演绎得这般缤纷华丽,他进入了一个挂满金色车轮的天庭,轮轴上面,长满活动的塑料笼子,他一边唱,一边猴子般爬上去,顽皮地钻入笼中,那里面有一张打开的白骨做的双人床,他一挨近它,丧失的性功能就得到了恢复,他在歌声中汹涌射精了,把男人的雄风喷洒入一颗兀然出现的太阳。他又唱了许巍的《像风一样自由》,便看到歌厅的墙壁坍塌了,却不是地震所致,而是随歌声自然粉碎性解体,好像在把记忆从衰败中抢救过来,他已身处一座七彩的花园,花丛中闪烁着万万千千的菱形荧光物体,沈陌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眼睛,明澈纯净,满含泪水——他却不记得自己这么真心实意哭泣过,仿佛他在唱歌之前,连怎么哭都忘了。在唱到周杰伦的《童年的时光机》时,他就进入了时间旅行的程序,而这他以前只曾听闻,未有经历。原来,这个歌厅,就是一架简易型的多世界机器呀。

P1-4

后记

白天写小说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采访我,对我作了个概括,说韩松是白天写新闻报道,夜里写黑暗诡异的小说。

的确,白天不太好写小说。就好像小说是在没光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写的。

但后来有一天,我开始在白天写小说。难道是白天变成夜晚了吗?我无法确定。

这本文集收录的,就是我白天写的小说。或许有读者看了后会说,怎么不像是习惯中的科幻小说了呢?科幻小说都是在夜里写的。

如果夜里写的是科幻小说,那么白天写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我对小说,没有发言权。我长期在夜里写科幻小说,但科幻小说不被认为是文学。

但是白天写的小说便是文学了吗?这却更值得怀疑。

读中学时,老师会拿鲁迅和契诃夫的作品来示范,说这就是文学。但现在很多人不读鲁迅或契诃夫了。

显然,如果小说还存于世的话,它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了,是不是小说,甚至是不是文学,也就不会有人来说你了。所以,在白天或夜里,都可以放心写了。

夜里有夜里的梦,白天有白天的梦。小说就是梦话而已。

我写东西,大致是为了记录梦话,这些梦话,夜里说出来像真的,白天讲起来像假的。

夜里的,叫乌托邦;白天的,叫乌有谭。

这都没有关系,我只不过是台记录仪。

唯一的差别是,如果夜里是在记录虚构,那么白天则是在记录真实。

但这个“真实”,在我看来,往往又是“不真实”,因为它只承载了表面的言语行动和人物间的关系。这些都很缥缈。

实际上还有一种真实,弥漫在宇宙中的,让人恐慌的,内心发虚的,惆怅的,见不得人的,却不一定能被记录下来。这个东西有时是情感,有时又不是;有时是理智,有时也不是。或觉得,是介于人鬼之间的。

所以除了小说以外,除了微信、微博和新闻报道以外,除了杂文、诗歌和电影以外,还需要有另一种方式,来作记录。它就像侦探一样,不仅目击案件的现场,而且挖掘记忆的秘密,把那些正在遗忘中的,却噬咬人的心灵及潜意识的,阴阳交界处的,重新回忆并记录下来,形成一幅更精细确致的地图。这件事很累,也不好做,但作为观察者,来此星球走一遭,总得要留下一些“印记”吧?这不能是少部分人的专利。

因此,就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写下的,也再没有必要叫做小说。如果一定还要挂个小说的名义,那么,科幻小说也好,魔幻小说也好,寓言小说也好,或者别的什么小说也好,在这个意义上,也都没有区别。

韩松

二〇一五年三月

书评(媒体评论)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

——王德威

在虚构作品中,他则构筑出一个妖气弥漫、荒诞可怖的鬼域——我暂且称之为“鬼魅中国”……对于“鬼魅中国”,.韩松并没有一次性给予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几十年的零散化写作,给予了碎片式的浮现。

——飞氘

韩松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错位感,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刺耳主题。在那样一种未来,没有人能确信,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心智是否完整。

——美国《连线》杂志

还有一种真实,弥漫在宇宙中的,让人恐慌的,内心发虚的,惆怅的,见不得人的,却不一定能被记录下来。这个东西有时是情感,有时又不是;有时是理智,有时也不是。或觉得,是介于人鬼之间的。

——韩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独唱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1578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507674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2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