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抹清尘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抹清尘》是朱罗江的最新散文集,收录25篇散文随笔作品,内容集中在故土、乡村及人情上。母亲的眼睛,父亲的米酒,竹园里“抓特务”,芦苇荡里“偷情”,哥哥拍结婚照,老师踏风琴……一篇篇散文就像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和人文情怀。

内容推荐

散文集《一抹清尘》是朱罗江先生的第二部作品,是一部以忆人叙事、抒情析理为主的“我见我思”的怀旧散文,写的是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意味深长,感情细腻,笔调清新,文字优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空维度里,在乡野一片菜花飘香的泥土上,作者把“小时候”的人事物象真实地记录下来,并赋予认识与思考的升华。母亲的眼睛,竹园里“抓特务”,哥哥拍结婚照,舅舅游街,老师踏风琴,小木匠和女知青芦苇荡里“偷情”……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历经世态的长者谈话,忆述曾经那轻轻淡淡的“一抹清尘”。

目录

序 叶辛

自序

母亲的眼睛

分家

年关三事

五角钱

竹园

饭碗

南瓜与糖精

舅舅

枣树

离婚

芦苇

母猪肉

出早市

三哥的婚事

老师

社员大会

交公粮

的确良衬衫

火炉

万元户

桑·蚕·丝

一担米

吃相

试读章节

烧糯米饭

冬至吃糯米饭好像是中国大部分地方的一个习俗,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糯米饭吃。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我以为,中国农耕社会基础上生长的习性就局限在农村,城市是不讲究的,事实并非如此,像冬至烧糯米饭,在城市也很普遍且考究。比如福州、厦门,闽人的糯米饭让我大开眼界。我的处长是闽南惠安人,家住福州。过年过节他总会邀我到他家里吃饭喝酒,而我最期待的是冬至那天到他家里吃嫂子做的糯米饭,有豆沙红枣的甜味,有火腿腊肠的咸味,有单纯赤豆的原味,还有青蟹虾仁做的极其鲜美的海鲜味。相比较,家乡的糯米饭要简朴的多,这除了各地风俗习惯本身的差异外,恐怕城乡差别也是个重要因素。

家乡在腊月里也有烧糯米饭吃的习惯,但不是在冬至这天,而是在接近年关的农历廿三。这个不从众的习俗好像有点违反习俗。我没有考证过在腊月廿三吃糯米饭的有多大区域,是不是仅限家乡很小一块地方,这个习俗遵从的又是何种生灵意念。后来慢慢知道了一个传说:因为“灶家菩萨”也要回去过年,所以要给他送行。农历十二月廿三这天叫“小年”,过了这一天就算正式进入年关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过年的事来,年味开始浓起来。这一天是“送灶日”,俗称“腊腊廿三”,大家小户,富宅穷舍都要烧糯米饭祭祀灶神(灶家菩萨),祭毕供完后全家分食。农历十二月廿三,民间有“祭灶”、“送灶”的习俗。旧时,人家柴灶上面的小龛中供有灶神,亦称“灶君”、“灶家菩萨”,因终年高居灶顶,面孔被烟火熏得漆黑,故当地形容那些在地上摸爬滚打,脸部肮脏不堪的孩子,“弄得像个灶家菩萨”。

烧糯米饭“送灶”这天有许多讲究,出言要满口好话,出行要双脚踏实,天大的事都得忍着,有冤有怨,有气有辱也得过了这天再作道理。这一天,需要沉默少语,眼观耳听手动少出声,恭恭敬敬,虔虔诚诚,一心一意地烧好糯米饭。这一天,心绪只能凝固在净空无念,不得有任何杂念邪想,跟随三支清香的淡淡青烟用心祭拜。别看灶君其貌不扬,但掌管的范围却遍及千家万户,洞察众生善恶,每家每户的好事坏事尽收眼底。灶君每年正月初五由人们接来,腊月廿三送回,他要把一年的大小善恶之事统统到天庭去汇报,把你家大大小小的事情直奏玉帝。所以,人们在送灶君上天的日子,都要进行祭拜,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天,家家都要烧糯米饭,有的烧赤豆糯米饭,有的烧南瓜糯米饭,满满地盛上一碗,撒上些糖,淋上点猪油,把又香又甜的糯米饭供祭灶君。由于糯米饭是很黏的食物,有粘住灶君嘴巴的意思,免得他在玉帝面前多嘴多舌,讲人家的坏话。其他供品还有灶糖(麦芽糖)、年糕、柿饼等,大多也是些黏糊之物,可见主人们的良苦用心。丰子恺在他的随笔《过年》中就描述了石门丰家祭拜灶神的情景:“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黏嘴黏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烧糯米饭不同于烧一般的粳米饭,米和水的比例、灶里火头的大小间隔等都有讲究,要烧好不容易。烧好后需焖上一焖,让它收收水,这样的饭糯性足。烧糯米饭的糯米不可当淘当烧,需提前先把米淘好搁上一二个钟头养一养,这样烧出来的糯米饭滋润有力,黏稠适中。这些经验都是母亲总结出来的,她做什么事都很用功上心,善于思考,注重总结,什么事情过她手后总能有个子丑寅卯的道理。她把这些经验传给了我嫂嫂和姐姐。

烧糯米饭一般都在下午三四点钟,天黑的时候起锅开始祭“灶家菩萨”。这个祭拜并不复杂,把一碗糯米饭,一样水果,一碗荤素搭配的菜放在灶山上,点上两支蜡烛和三支清香,然后家里人按年长辈分轮着叩拜。有的人家要省一省,没有水果没有菜,就一碗糯米饭也就拜了。这里讲究的不是水果和菜,而是糯米饭,只要有糯米饭就心安了,“灶家菩萨”不会计较的。

灶山上的这些供品一直要供到除夕夜请好年菩萨才能撤下来,糯米饭早已经风干坚硬了,但不能倒掉,必须蒸热吃掉。这样,“灶家菩萨”觉得你们这家人的心是虔诚的,是良善人家,他到天庭在玉皇大帝面前会说好话,还会祈福保佑平安。

“灶家菩萨”一年到头天天高高坐在灶山上,一家人的大小事情和言行举动他尽收眼底,他既是监官又是判官,每个人诚伪善恶的面孔都记录在他心里。据说,“灶家菩萨”从不嫌贫爱富,也不计尊多敬少,但有一点他很看重,就是供给他的糯米饭烧得如何。烧得好,不管碗大碗小,盛得满盛得浅,也不嫌糯米饭上有没有放糖,放多放少,他都会接纳感激。烧得不好,就是碗再大盛的再满放糖再多,也不会满意的。糯米饭好不好有标准吗?标准又是什么?一向大肚容天下之事的菩萨为什么会如此看重一碗糯米饭呢。其实,他计较的不是一碗糯米饭,而是从一碗糯米饭来照看一家人的心迹,在他看来,虔诚比富有更重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规矩有法度,烧一顿糯米饭可以照出一人家的诚与信。

P46-49

序言

叶 辛

散文集《一抹清尘》是朱罗江先生的第二部作品,七年前的第一部作品《思想深呼吸》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徐如麒先生编辑出版的。“著书不为稻粮谋”的商品社会,能够静下来读书写作的人本来就不多,而有质量的好作品则更少。朱罗江先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捧出他的第二本书出版,难能可贵。

《一抹清尘》是一部以忆人叙事、抒情析理为主的“我见我思”的怀旧散文,写的是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意味深长,感情细腻,笔调清新,文字优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空维度里,在乡野一片菜花飘香的泥土上,作者把“小时候”的人事物象真实地记录下来,并赋予认识与思考的升华。母亲的眼睛,竹园里“抓特务”,哥哥拍结婚照,舅舅游街,老师踏风琴,小木匠和女知青芦苇荡里“偷情”……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历经世态的长者谈话,忆述曾经那轻轻淡淡的“一抹清尘”。《五角钱》通过家中的一件往事记忆,把五角钱一时找不到这么一件小事儿,写得惊心动魄,勾画出了那个年代江南水乡农村的生活情态。不是亲历者是绝对写不出那种感觉的。而《酒》这一篇,则把为“五角钱”大发雷霆的父亲与家乡米酒的关系,写得丝丝人扣,让我们读出了“父亲”人生的真性情。总之,看过书稿后,我很是感动,被那些人那些事深深地感动。我觉得朱罗江先生这些文字是用心、用情、用功写出来的,写得真切朴实,自然甘醇。这些故事以小见大,鲜活生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他思想情感与真实生活交融的光芒与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对于细节的深入展现与透析,使得他的散文不但显示出真实、细腻的一面,还从貌似平凡细微的描述中,透视出时代的特有气息。讲贴隔壁邻居婚姻变故的《离婚》,与其说是在追忆邻人那段离婚故事,不如说是透过这一现象在思考,在告诉我们世事沧桑,时代变迁。

不像小说有长中短篇之分,散文长短没有定式,短的几百字,长到上万字,皆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成为一堆冗长乏味的文字。文无定法,文章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了什么,有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思想内涵,读后是否给人有感悟有启发。朱罗江先生的散文文字比较长,大都在数千字以上篇幅,但没有堆积文字的感觉,不是空洞枯燥,没有无病呻吟,读着没有让人觉得艰涩累眼,而是言之有物,物有所思,思而真切,读完了觉得还没有结束,不过瘾。比如,《饭碗》一文里有这样一段:“我盼望裁缝师傅来我家就如同盼望过年一样的热切与开心,因为有裁缝来,一则可以有新衣服穿了,二则可以改善生活,有肉吃了。其实,这两样对于我来说都只是空想,甚至奢望。我是没有新衣服做的,做新衣服都是哥哥嫂嫂们的事,我总是穿哥哥们退下来的旧衣服。想吃肉也只能沾点油水开点荤腥而已,因为中午的菜要留到晚上吃,今天剩下的还要留到明天派用场,只有到最后一顿,裁缝师傅做完不来了,如果还有剩的,我们自个才能分享到最后那点残羹。尽管现实这样的残酷,但我还是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期盼心理。碗里的肉明明就在我眼前,我明明十二分地想吃,嘴里已泉涌如注,但我真能够忍得住不伸手去夹。看和想的过程本身已是一种享受,这种感觉尽管难受,但至少也得到了些许并无实质意义的感官慰藉。”没有在那个特定的年月里身临其境地感受过,是写不出来的。

朱罗江先生出生在农村,有过苦难时代的“幸福童年”,饥饿却快乐的他才能把童年写得纯洁清亮。他以真诚的态度、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选取生活中曾经令他颤栗、令他哀伤、令他发奋、令他感激、令他长久怀念的人事碎片,用深沉真挚的感情和朴实清新的语言,把它连缀成一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人生画卷。读他的作品,得到的是还原本真生活带来的美的享受,感受一种朴素却诗化了的独特情感,产生一种趋善向上的力量。

当下社会浮躁心态比较普遍,人们可以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来搪塞没有时间读书,而没有理由不去为挣钱花时间。今年开春以来,人们经常引用这样一个调查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今天的微信在让人们享受到便捷的同时,也陷入了困惑,一百多个字养成了习惯后是很难再改变的。热衷于写几句俏皮话,没心思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今天太多地强调知识的广博,却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当代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读书使人变得冷静,写作使人变得成熟。不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故而我们的社会一再地呼唤人们多阅读多思考,作为一个文学家,我也呼唤能有更多的人留点时间沉下心来写点东西。

朱罗江先生不是专业作家,他有职业,是政府机关公务员,工作非常辛苦,每天上下班开车来回要跑一百六十多公里的路,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四个小时以上。他是工作之余利用晚上时间和节假日写作的,已五十多岁的他还有这样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份淡定、一份浪漫,着实让人感动、敬佩。业余作者的写作有局限、有困难,但也有天空、有自在。一个人发自内心喜欢一样东西,更可以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希望朱罗江先生继续写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

是为序。  2014年8月28日

(叶辛: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一抹清尘》天然去雕饰,素颜,本色,原生态。熟积于胸的陈年往事稗史轶闻随笔点染,亲情,友情,爱情,写得那么恣意悠然,纵横自如又收发由心。

大道无疆,风景不断,尤其所阐释的人文情怀和人格力量,犹如静水深流,令人心弦大动,值得读者掩卷三思!

著名作家 杨德昌

罗江是我的同乡。他的乡土散文,抒情、说理、叙事、绘态四关俱全。他聚焦父母兄弟、老师伙伴、邻里亲眷这些普通人和平凡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生风情图,使人感动,让人回味,给人启迪。

上海《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严建平

细品《一抹清尘》字里行间,一股熟悉的暖流流淌在我的心间。那个年代已遥远,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生活的种种情景。朱罗江先生是个善于洞悉生活的人,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叙说一个个酸甜、无奈、矛盾的故事,一片桑叶、一棵竹笋、一枝野花织成一个时代永远的记忆。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读这本书,感受那个时代的清尘。

上海中昆集团董事长 张富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抹清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罗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5194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423224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