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曼殊/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董上德编著的《苏曼殊/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从苏曼殊的悲凉身世说起,继而讲述苏曼殊在日求学、浪迹多地及与革命志士交往的故事,并简略介绍苏曼殊的诗歌、小说、译作等成就。作为通俗读本,本书利用有限的资料对苏曼殊的一生作了基本的陈述介绍,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苏曼殊形象。

内容推荐

董上德编著的《苏曼殊/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以传记的形式叙述了苏曼殊传奇而短暂的人生。书中叙说了苏曼殊的家庭背景和出生,以及奇特的身份和多彩的人生经历。该书反映了苏曼殊是一位情僧,是一位诗僧,是一位画僧,还是一位爱国的革命僧人,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半僧半俗奇特人物的奇特人生。他的多彩一生也将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和耐人寻味的思考。

目录

引子

一、混血苦儿

二、忍痛辍学

三、俗世行旅

四、义结豪俊

五、泪眼丹心:曼殊的诗歌

六、情僧哀史:曼殊的小说

七、异国瑰宝:曼殊的译作

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苏曼殊的生母问题,苏曼殊的堂弟苏维碌在给柳亚子的回信中,提到苏曼殊生母是日本人的事实。其生母初为苏杰生的佣女,遇到苏父时只有十八岁,苏杰生看见其胸前有一颗红痣,以为此女当生贵子,便与之私合,一年后佣女生下苏曼殊。因为其生母怀孕时已经迁居别处,苏曼殊出生时苏家人并不知情。而河合若产下儿子后不到三个月,便接到家信,离开幼小的婴儿,回到日本乡下,与苏杰生情尽缘绝,苏曼殊因而与生母睽违终生。柳亚子顺着苏维骤提供的线索,结合苏杰生当时的家庭关系,认为由于苏曼殊生母的离开,苏杰生不得不将苏曼殊带回家,交给小妾河合仙抚养。对于此点,苏曼殊的同乡兼同学张文渭表示认同,认为苏曼殊的确是私生子,后来归河合仙养育成人。他还对苏曼殊有一半中国血统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盖曼殊之相,甚肖其父杰生公。然则曼殊之为混血儿,似无疑义。吾国人之经商日本或别国,多有与其国女人私合者,所生子为私生子,又称混血儿也。”说苏曼殊的长相与其父很像,苏曼殊的表兄林紫垣也极表赞同。

苏曼殊六岁时,由苏杰生正妻黄氏从日本带回家乡广东香山沥溪。七岁人沥溪乡塾读书。其后一直到十三岁,苏曼殊在沥溪度过了约七年时光。虽然在黄氏的照料下成长,但由于混血儿和私生子的特殊身份,苏曼殊在家乡守旧的族人眼中成为“异类”,颇受歧视。尤其是姐姐苏燕(黄氏所出),“品性颇劣”,时时对苏曼殊恶语相向。不过,从少年时代开始,苏曼殊就已经展露其绘画天分,苏维骤说他“读书颇聪明,画公仔、鹊鸟等甚好” (“公仔”是粤语词汇,指人物画;“鹊鸟”,指花鸟画)。可知幼小的苏曼殊曾经借助画画来打发寂寞无伴的时光。十三岁时(1896年),因为其父与众亲属已于早前移居沪上,故苏曼殊也被带往上海,与父亲同住。同住期间,苏曼殊受到苏杰生侍妾陈氏(苏曼殊的二庶母)的虐待,陈氏也曾对族人说过“无心照料”之类的话。这样的日子很不好过,备受冷眼,缺乏家庭温暖。苏杰生对这个私生子也没有细心关爱,故此,苏曼殊一生与父亲关系冷淡,乃至于日后与家人断绝关系。如果不是家人做得过于刻薄,他也不至于如此决绝。其时,他的人生观逐渐形成,有家似无家的苦况对其一生有绝大而深刻的影响。苏氏家族成员对苏曼殊成年后的经历所知甚少,或模糊不清,由此亦可推断苏曼殊与家人之间绝少沟通;而苏曼殊家庭观念的淡薄,行事作风的乖张,以及四处浪迹的经历,均与其早年极不如意、十分孤苦的家庭生活有着很大的关联。这是一位心灵过早受到巨创而终其一生不能弥合伤.口的年轻人。

居沪期间,苏曼殊有缘跟随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学习英文,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这对苏曼殊日后到国外游历、从事英文教学和翻译工作,都具有深远意义。苏曼殊在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i己》里提及罗弼牧师: “牧师隶西班牙国,……家居不恒外出,第以收罗粤中古器及奇花异草为事。余慕其人清幽绝俗,实景教(按:即基督教)中铮铮之士,非包藏祸心、思墟人国者,遂从之治欧文二载。”

苏曼殊在上海与父亲等人同住的时间不算太长,在他抵达上海的次年,苏杰生因为其父苏瑞文患病,回乡照料;侍妾陈氏在苏瑞文临终前也离开上海,返归沥溪。苏曼殊独自在上海继续求学,其费用由苏杰生的好友陈仲谱提供。祖父苏瑞文于1897年农历十月二十日病逝。本来,按照宗法社会的礼法,祖父病重去世,作为孙辈的苏曼殊应该为祖父送终。可是,苏杰生并没有让苏曼殊回家,甚至一度让苏曼殊独自留在上海。很有可能,在宗法习俗上,苏曼殊一直没有得到祖父苏瑞文的认可。而苏杰生碍于这一层关系,没有让陈氏顺便将苏曼殊带回去。可见,尽管苏曼殊这时已经十四岁,但他在苏家的地位依然尴尬。他不会不知道祖父病重及去世的消息,而苏杰生将他单独留在异乡,这一举动很难用照顾其学业来解释;“慎终追远”是礼法社会的大事,孙辈是理应为祖父送终的,为什么苏杰生就是不让苏曼殊回乡尽孝呢?继续让苏曼殊在上海求学,恐怕是托词,苏杰生一定有难言之隐。对于已经懂事的苏曼殊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伤害,使他意识到自己在宗法社会里是“无根”的。

P4-7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后记

初稿完毕,重读郁达夫《杂评苏曼殊的作品》一文,看到其中有一句话:“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我觉得郁氏此语,乃是皮相之见。

苏曼殊一生的经历,与其说是“浪漫气质”所致,不如说正是他出于真率性情所做的一系列似乎“不合身份”的事情的“总汇”。他是一位游走于世间的“弃儿”,又是一名试图拾取人间温暖而经常感到孤寂的热血青年,更是一个秉承着天赋、任性使气又近乎天然地具有宗教情怀的浪人。他生活在“他者”的世界之中,却不愿与之相协调;相反,“不协调”才是他的处世方式。他的种种行为,即郁氏所说的“行动风度”,均与其“不协调”的“人生策略”有关。

有些人物,有些事情,在当今似乎难以理解,可置诸当时,必有其不得不“如此这般”的缘由。阅读历史,月旦人物,一定要区别“如今”与“当时”;注意二者的差异,思索差异的成因,恰好是培养历史感的可行路径。

解读苏曼殊,可不要被其“浪漫气质”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曼殊/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上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97473
开本 32开
页数 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3
CIP核字 2014258631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