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羽人竞渡(宁波发展史话)/宁波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涂师平编著的《羽人竞渡(宁波发展史话)》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内容推荐

宁波文化丛书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优秀地方文化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文化中衣食住行、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以此提升宁波文化的影响力。丛书以通俗为风格,图文并茂。涂师平编著的这本《羽人竞渡(宁波发展史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以现存遗址、文物等为基础,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现了宁波城市的发展变迁。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宁波史说

名城趣话

 一 从[羽人竞渡]说名城内涵

 二 从地名话名城故事

 三 水城宁波

 四 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

 五 鼓楼千秋望海曙

 六 老城街市沧桑变

 七 人文昌盛传佳话

 八 宁波帮经营天下

 九 物华天宝遗珍多

 十 [圣地宁波]与[东南佛国]

 十一 宁波文化的[非遗]记忆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宁波不仅将越窑青瓷输出海外,也将越窑青瓷制作技术向海外传播。大约在10世纪初,宁波越窑青瓷产区的工匠,来到高丽全罗南道的康津郡,指导并参与砌造龙窑,使得朝鲜半岛很快掌握了制瓷技术,生产出了与越窑青瓷文化内涵相近的高丽青瓷。

宋代是中国古代市舶司制度最健全、功能发挥得最正常的时期,它使万千舟船、各路客商的活动变得井然有序。雍熙四年(987年),政府在杭州设置两浙市舶司,淳化元年(990年)迁至明州,次年又迁回杭州。咸平二年(999年),政府于明州再设一个市舶司,杭州、明州市舶司并存时代由此开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诏立高丽交易法”规定:明州是赴高丽、日本等国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

宋代明州海运码头设在三江口的奉化江西岸,也就是江厦街沿江一带。宋代明州市舶务设在城内东渡门之南,市舶务东侧有城门“来安门”,门外建有办理外国舶商签证之处的“来远亭”。

政和七年(1117年),宋朝政府在明州创设“高丽司”,管理与高丽有关事宜,并建“高丽使馆”,以应使者往来之需。东海之滨的明州,一度成为两国使节往来的唯一港口。高丽使馆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宣和五年(1123年),由路允迪、傅墨卿率领的北宋使团,乘坐明州打造的巨型“神舟”,出使高丽国,这是两国官方交往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宋代明州依靠连通内陆运河和陆路交通,连接长江黄金水道等区位优势,为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不仅是中央政府面向东亚的政治交流门户,也是商品经济从内陆向海洋,从区域市场向近海市场扩张的桥头堡。从北宋末期到南宋一代,明州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海外交通港口之一,成为中国东南的国际大码头。

元帝国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曾再三派遣使者诏谕日本来元朝贡,日本自恃与元朝远隔大海,对傲慢的蒙古人根本不加理睬,这使忽必烈十分恼怒,两次出兵东征日本。其中一次是1281年,忽必烈命令元军分东路军和江南军两路向日本进发,而江南军共10万人分乘4000余艘大小战舰,从庆元(今宁波)出发,进攻日本。两次东征日本都因遭遇巨大台风而失败。后来,元朝改用怀柔政策,允许与日本贸易,希望使其“慕华自朝”。1976年发现于韩国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是一艘由庆元港(今宁波)开出,途经朝鲜,前往日本京都东福寺的贸易船,这是迄今发现的元代东亚最大的贸易船。发掘打捞的遗物总共有23502件,是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史上一次惊人发现,再次证实元代庆元府(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明初的海禁政策使得私人“寸板不得下海”,外商艰于来华经商,港城宁波在明代的海禁中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宁波港是中日勘合贸易的唯一港口,再加上以双屿港为代表的走私贸易,推动着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

清代中晚期海禁废弛后,宁波港海运发达,贸易兴盛,当时舟楫所至,北达山东,南抵福建、广东,并沿长江,将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商品,运集宁波,商人们仿效元代海外贸易的做法,重兴海运。清代设在宁波的浙海关是当时全国四大海关之一。

宁波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虽经千余年沧桑,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着东汉晚期至清代中期遗存120余处。其中,有10处遗存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这10处遗存是:元代永丰库遗址,宋代渔浦门码头遗址,唐一清州城遗存(鼓楼、天宁寺塔、天封塔、和义门瓮城遗址),唐代它山堰,北宋一清保国寺建筑,西晋一清天童寺、阿育王寺建筑,清代庆安会馆,明代天一阁,宋一清镇海口海防遗址。这些遗存较集中地分布在以宁波城为中心的近海和江河两岸,内容涵盖了宁波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多元文化、海防设施等诸多方面,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内涵之丰富,均为古代港口城市所罕见。

宁波港“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具有运河城市与海港城市的双重特征。

P104-106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羽人竞渡(宁波发展史话)/宁波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涂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6729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4166774
中图分类号 K295.53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