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奇构巧筑(宁波建筑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黄定福编著的《奇构巧筑(宁波建筑文化)》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文化。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内容推荐

宁波文化丛书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优秀地方文化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文化中衣食住行、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以此提升宁波文化的影响力。丛书以通俗为风格,图文并茂。黄定福编著的这本《奇构巧筑(宁波建筑文化)》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对宁波现存古建筑的系统梳理,展示了浙东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影响。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筑以思想营于和谐宁波建筑文化综述

奇构巧筑

 一 宁波原始建筑的雏形:干栏式建筑

 二 成通塔上的盛唐印记

 三 木与砖石的史诗:千年古塔

 四 宋式范例:千年保国寺大殿

 五 宁波古牌坊:珍贵的[活体史书]

 六 一道飞虹架两岸:古代宁波桥梁

 七 中国古代城市仓储第一库:宁波永丰库遗址

 八 浙江明代建筑之冠:慈城明代建筑群

 九 书院千载

 十 风雨藏书楼

 十一 戏剧文化的载体:宁波的古戏台

 十二 伊斯兰文化与月湖清真寺

 十三 风格独具的宁波商帮会馆

 十四 晨钟暮鼓

 十五 学府重地:宁波的孔庙与学宫

 十六 浙东一绝:林宅的雕刻艺术

 十七 家族的纽带:宁波的祠堂建筑

 十八 宁波最早的西式建筑:[殖民地]式建筑

 十九 甬城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宁波近代石库门建筑

 二十 承上启下的宁波近现代桥梁

 二十一 上帝与龙的对话:宁波近代中西融合的教堂建筑

 二十二 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近代名人故居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宁波灵桥,几乎与宁波这座城市同时诞生。灵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渡江之苦,于奉化江近三江口处,建造宁波历史上第一条跨江木浮桥。连舟16艘,用篾索连结成排,上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急,两年后移至今址。桥名的来由,据史料记载,说是建桥时,天空云表上映现彩虹,即给桥起名为“灵现桥”,又叫“灵建桥”,后称“灵桥”,至宋代更名为“东津浮桥”,民间也称之为“老江桥”,这是因为清晚期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口处又建浮桥,称为“新江桥”,以示新老之别。

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后,东首“灵桥门”便是以桥名门。清初诗文家李邺嗣在《郧东竹枝词》中写道:“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驱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

灵桥门当时作为一个风景点,也颇受文人墨客称道。宋代舒宜《题灵桥门》日:“危楼清迥立江风,紫逻江旗落日中。暑雨涧溪来浩荡,暮烟洲渚隔朦胧。欢声不厌重城近,霁色遥知秀野丰。沧海一时传丽句,天才真是杜陵翁。”宋代王亘《登灵桥门晚望》日:“恩波和气雨溶溶,万户楼台紫翠中。渡水虹霓轻缥缈,隔河牛女淡朦胧。真仙路楮三山近,粒食人歌四釜丰。旌旆欲归归未得,满船风月载渔翁。”

浮桥存在的一千多年中,历经舟毁桥断,饱受天灾人祸。浮桥遭受的次次灾难,给甬上百姓的心灵留下了重重的创伤。人们是多么渴望有座坚固耐久、不怕雨打风吹的固定桥!

改建浮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至1922年,邑人陈树棠曾将改建老江桥事拟订计划书,分致宁波各当道。这份详尽的改建计划,《鄞县通志》称之为“改建江桥之嚆矢”。同年,商民应鸣和也分别致函乡老耆绅,建议改建。宁波旅沪同乡会集议后转函宁波总商会和鄞县县议会,9月间,邀德国工程师海尔门等来甬测量,拟订建筑方案,计工程费银元三十万元。11月上旬,鄞县县议会议决设立工程局。自此,改桥之议开始具体化,宁波旅沪同乡会于12月中旬开会讨论,成立了“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处”。终因经费无措而无果。

1926年8月下旬,发生了浮桥特大灾情。连续两天暴雨后,奉化江上游山洪暴发,又值东海大潮汛从三江口滚滚而来,终于导致浮桥链条断裂,桥身散开。当时在桥上的行人慌忙逃生,仍有30余人不幸落水,除3人侥幸获救,其余都惨遭厄运。这一惨剧又引起沪甬各界热议老江桥改建事项。9月中旬,旅沪甬人乐振葆、严康懋偕西人罗德来甬测量。10月中旬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推定张申之、严康懋、郁桂芳等6人为筹备会干事。11月5日在宁波总商会召开筹备会议,推出筹备员60人,发起人当场认捐。后因北伐战争,改建之议又告中止。

此后,北伐成功,局势平稳,经济回苏,浮桥更不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1931年,旅沪邑人乐振葆、张继光、张申之、竺泉通、金廷荪等重新发起,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于当年8月1日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沪甬两地设筹备处,沪上有委员20人,筹备处主任为乐振葆,副主任陈蓉馆;甬上委员16人,筹备处主任王文翰,副主任严康懋、徐镛笙。时任“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建筑工程的技正(工程师)施求臧在其所作《宁波灵桥兴建和抢救回忆志述》一文中说:“由于旧政府没有公帑,就靠募捐捐款。为便于募捐,在旧社会非用洋人出面承包不可,用外国材料,挂着洋行牌子。因此,经上海筹备会讨论,邀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詹姆生为建桥的顾问工程师,向德国西门子洋行买材料,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打桩(承包人是考力铁,俄国工程师师克为施工员)。实际上詹姆生、师克和考力铁是挂名的,很少来甬,实际设计、施工和工人都是中国人。我受陈宝麟县长委托,作为筹备委员负责施工、督察、稽核。当洋人来宁波视察,宴会时由我当翻译,寄人篱下,仰仗洋人鼻息,引为耻辱。”1933年10月,建桥工程在沪招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以486774元得标承包,钢梁由德孟阿恩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丹麦康益洋行,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这些对于确保灵桥的优质工程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实际操作的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

关于桥型问题,筹备会否定了原来主张的钢筋混凝土桥(中间有两个桥墩,做成三孔,与现在的解放桥相仿),而采纳了英籍顾问工程师詹姆生提出的“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设计方案。按该方案,桥面三轴钢板环桥,桥座两边有二铰,拱顶上一铰,全部吃力在两面桥脚。钢骨分13联,全长97.6米,桥面宽19.8米,人行道每边4.6米,中行车道11米,桥面最高潮位4.6米,桥面坡度5%,两端桥脚为马蹄式。钢架由弧形工字钢和钢板铆接而成,桥脚基础打人5丈8尺木桩,计102根,钢梁固定其上。钢梁重455吨,桥面钢筋水泥重697吨,共重1152吨。打桩方式成斜形三角式,斜度分别为75度、50度、17度三种。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0吨。在当时,这是我国最大、样式最新颖的独孔大环桥。1934年5月1日,改建老江桥工程正式开工。

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对建桥工作抓得很紧,工程进展迅速,全部建筑于1936年5月25日完工。自此,一座银灰色配以朱栏的长虹般钢结构桥梁矗立在奉化江上,宁波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国民党元老谭延闯所书的“灵桥”二字悬挂在桥东西两面的额顶上。钢梁近桥面处,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其外壁嵌有钢质铭记,其中有《重修灵桥碑记》(陈宝麟撰文,赵时篆额,沙文若书)。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三江六岸先后已建起了近10座跨江大桥,但桥造得再多、再长、再高大,在宁波人心目中,灵桥永远是座排位在首的了不起的老桥,是座“忍辱负重”、“刚强不屈”的英雄桥,是最令宁波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桥!

灵桥作为我国第一座钢梁单孔环行桥,凝聚了“宁波帮”人士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更是作为标志性建筑成为近代宁波城市的象征。

P243-247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奇构巧筑(宁波建筑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定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7535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4189883
中图分类号 TU-09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