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头条之作(2\17 1981-1982)/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儿童文学》杂志于1963年由其青园中央和中国作家协芸其同创办。50年风雨,半世纪辉煌,无数作家从他的摇篮里出发,亿万读者在她的陪伴中成长!《儿童文学》纯正高雅,精品荟萃,浓缩了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精华。杂志月均发行量达100万份,被誉为“中国儿童灾学的一面旗帜”!《儿童文学》注重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结合,每期刊有一篇“头条佳作”,或为引领风潮的力作,或为艺术精练的佳制,或是内涵丰富的名篇,本套丛书精中选精,粹中取粹,将50年来的“头条佳作”编汇成17册,献给中国儿童文学,献给所有9至99岁的公民!

刘心武所著的《头条之作(2\171981-1982)》收录1981年-1982年间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头条佳作,可读性与艺术性俱佳,既可以从中看到这些作品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领域里留下的印迹,又可以读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精品力作。

内容推荐

刘心武编著的《头条之作(2\171981-1982)》编选了1981年到1982年的头条佳作,共计25篇,可谓逐渐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1980年之前的儿童文学,更多的是将孩子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而儿童文学作品以教育和培养孩子朴素的革命情感和革命信念为主;那么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整个社会思想和文学思潮的转变,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也新风阵阵,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象。不仅老作家从“十年动乱”中作为归来者重新放歌,如严文井的《关于寓言的寓言》、叶圣陶《瞎子和聋子》等;而新一代年轻作者带着全新的气象,给儿童文学带了活力和新的理念。如孙幼军的《小狗的房子》《玫玫和她的布娃娃》,以真正契合儿童的心性特点,以活泼的、机趣的、优美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语言写出了童年之美;庄之明的《新星女队一号》,写了新时期少年的蓬勃精神,带着时代明媚的光亮,让人读之振奋;而刘心武的《熄灭》则写了在学业压力下孩子之间的竞争,最终因纯真的友谊而彼此释然;贺晓彤的《新伙伴》涉及了城市和乡村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信在孩子之间不论何种出身,总能找到精神的契合点,沈石溪的《白雪公主》等作品则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开启了属于动物小说的新门类。另外,李凤杰的《想吃雁蛋的孩子》、卢振中的《小十五儿》、董宏猷的《清香清香的栀子花》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真实地反应了孩子的生活,总之,儿童文学的创作朝着孩子更深广的生活挺进,朝着孩子的内心世界挺进,举着人文精神的旗帜,让儿童文学复归人性。

目录

前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熄灭

新伙伴

鹰嘴崖

小十五儿

对门儿

带枪的狍子

灯光

想吃雁蛋的孩子

牛圈娃

新星女队一号

万多多

小狗的小房子

耳朵

炒豆

金钥匙

关于寓言的寓言

喜爱“长颈鹿”的兄妹

瞎子和聋子

小朋友进山来

捉怪记

白雪公主

玫玫和她的布娃娃

彩色的梦

清香清香的栀子花

遥远的边寨

试读章节

熄灭

◎刘心武

下课铃响得太刺耳,楼道里太乱,同学们的谈笑声太嘈杂,街上行人太多,街角那个卖冰棍的老太婆太丑,楼门口停放的自行车太不整齐,楼梯太陡,我家那个单元的门漆得太绿,满单元的中药味太难闻,我那小床上铺的床单花样太俗,仰面躺下后所看见的天花板又太白。

总之,那天中午我心里头太不痛快。

妈妈匆匆地从厨房走过来问我:“你怎么了?不舒服吗?”

“没有没有没有!”我翻身抱住枕头,把脸使劲埋进枕头里,免得自己真的哭出声来。

“怎么,没有考好吗?”

我没有回答她。我觉得心里头火烧火燎的,我都仿佛看得见心上的火舌头,那颜色不是红的而是蓝的,就像有时候做化学实验时,酒精灯上的那种火焰。

厨房煤气灶上的药罐子潽出药汤来了,发出一阵刺刺的声响,妈妈赶紧走过去看火。我趁机坐起来,掏出手绢揉了揉眼睛。

“你不及格?”

妈妈处理完了药罐,又走过来招呼我。从她的表情上看,她根本就没有这种担心。

“得了个九十八分。”

妈妈听了,松了一口气,劝慰我说:“哪能回回得一百呢!你能始终保持九十分以上的水平,明年考重点高中,那就十拿九稳了。”

我心里头的蓝火苗儿还在一个劲往上蹿,我皱皱鼻子说:“什么药,恶心劲的!”

妈妈抱歉地说:“大夫说这药得空腹吃,所以我先煎出来给你姥姥晾着,我这就热饭去。九十八就九十八吧,你别怄气了。”

偏偏这时候隔壁屋的姥姥听出是我回来了,她扬声问:“春杏回来了?是又考了第一吗?”

妈妈也大声回答她说:“是呀,又考了第一,九十八分!”

妈妈这话像尖刺般扎得我心窝疼,我跺跺脚说:“不是第一,不是不是不是!”

妈妈的一对眉毛挑了挑,她确实有点吃惊。自从我上初中以来,班上考数学我总是第一名,即使有几个同学也和我一样得了_一百分,但他们的卷面总没有我的整洁。考数学的章老师最了解我,我的卷子上是一点涂改的地方都没有的,倘若错了一点,我总是拿小剪子剪个纸片儿,改好了再细心地用糨糊粘上去。

“你没考第一?谁比你考得还好哇?”

我不愿意对妈妈说出那个名字,不愿意不愿意不愿意!

妈妈有点手足无措了。我学习上的拔尖状态,是她和爸爸的骄傲,他们的乐趣之一,就是当着来做客的亲友、同事们教训我不要“翘尾巴”;一旦我的尾巴不是翘着而是耷拉下来,她就像考作文的时候遇上了一个万没想到的题目,连造句都有点困难了:“没考第一,也不要……不要灰心嘛。你可以……可以研究研究,看人家这回是怎么……怎么考成第一的嘛……”

研究研究?我还真研究不透!

那回考第一的是叶莲。

说实话,以往我真没把叶莲当回事儿。

叶莲上的小学比我次,基础比我差。初一的时候,叶莲的成绩也就是个中上等。初二的时候,叶莲的成绩得排到我五名以后。没想到—上这初三,叶莲的数学成绩尤其突飞猛进,跟我一块儿得过三次一百分,两次九十九分。更没想到,没有多久,她竞越过我去得了一百分,我倒反而比她少了两分!

那天下午放学以后,我到教研室找章老师去了。

章老师好像一点也没有看出我的心情,一见我去了,他便主动乐呵呵地说:“佟春杏,别生自己的气了。这样的小疏忽,就是数学家也难免偶尔有一回的。”

可是我却单刀直入地提出来:“我要看看叶莲的卷子。”

章老师微微有点吃惊。他犹豫了一下,就翻出叶莲的卷子来,在我面前铺开,一边让我看,一边说:“她现在和你一样,不光基础知识扎实,而且解题的路数很活,卷面也整齐干净。她原来比你毛躁,现在可比你还细心,所以……”

P1-3

序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李学谦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5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光,当年的小读者,现在大多已成花甲老人;当年散发油墨清香的创刊号,现在纸页已经发黄;当年参与创刊的叶圣陶、冰心、严文井、张天翼、金近等前辈作家已驾鹤西去,留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和作品陪伴我们。回首《儿童文学》50年的历史,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怀念。

半个世纪的岁月可以使儿童成为老者,可以使一本新刊墨香散尽,但《儿童文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雕刻之后,却变得更加容光焕发,更加年轻时尚,更加生机勃勃了。

《儿童文学》在创刊后的前几年中,是不定期出版的丛刊,从1963年10月创刊到1966上半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两年半的时间里,只出版了10期。而现在,《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当年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已经成为定期出版的句刊,每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杂志编辑部,已经升格为中少总社儿童文学中心,不仅出版杂志,而且出版图书。2012年儿童文学中心出版新书66种,再版图书88种,新书再版率100%。若按品种计算,儿童文学中心图书单品种平均销量超过5万册。时下图书出版参与过度,选题过剩,单品种销量下降,儿童文学中心原创图书的强势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2年3月,《中国卡通》杂志并入儿童文学中心,同年10月全新改版,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漫画版。此举表明,中少总社将依托儿童文学原创图书,以丰厚的内容资源为基础,打造原创动漫产业链。目前,改版后的《中国卡通》月发行量已由原来的10多万册跃升至40余万册;根据幻想小说《萝铃的魔力》创编的同名漫画书一个月内加印到6万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儿童文学中心丰厚的内容资源,将衍生成更多的文化产品,《儿童文学》将完成产品生产向产业经营的华丽转身。

50年过去,《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一棵树苗衍生成了一片森林,期间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从出版人的角度看,有这样几点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高举纯文学的旗帜。到底什么是纯正的儿童文学,我不敢妄下判断。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关于儿童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恐怕要回到儿童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出现,都是与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对儿童作为独立群体而不是成人附庸的发现,离开了现代儿童观的建立,离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期盼,就不会有儿童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在19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梁启超的呼吁:“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在叶圣陶开中国童话创作之先河的《稻草人》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上世纪20年代,儿童在黑暗现实中深感自身弱小的无助与无奈。儿童文学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总是要对儿童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些担当的,总是要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提供一些认识和审美上的帮助的。

《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于她坚守了这份担当。上世纪90年代初,纯文学面临商业化的严峻挑战,《儿童文学》月发行量也从57万份锐减到6万份。以徐德霞为主编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在这个艰难时刻选择了坚守。关于读者定位,他们坚信,《儿童文学》是办给爱读书的孩子看的。靠什么吸引读者?他们坚信,《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纯文学、纯艺术,要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在喧嚣的商业化浪潮面前,徐德霞和她的团队保持了清醒和自信。因为有了这份坚守,《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凯歌高奏,从月刊变为旬刊,从杂志扩展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

二是在开放中创新发展。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纯文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有这样几点变化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是儿童群体自身的变化。市场经济是对人的解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束缚不断被打破,人的自立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受到进一步的尊重,童年的独立价值被进一步认可,现代儿童观得以进一步确立: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本位”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其次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除非受到成人管束,儿童分享信息的机会,与成人是平等的。事实上,对于初中以上的少年,成人对他们在接触信息方面的管束,往往是徒劳的。成人由于信息占有优势而拥有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平等对话成为儿童对作家和作品的内在要求。其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不仅在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文本样式等方面对作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儿童的阅读品位、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儿童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以碎片化、娱乐性为主要特点的“轻阅读”在儿童中占有很大市场。

《儿童文学》在高举纯文学旗帜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应对变化,坚守而不僵化,与时俱进而不故步自封,遵循文学和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拓展了出版范围。在《儿童文学》大家族中,既有《儿童文学》杂志的“经典”版,也有“选萃”和“时尚”版;既有以成熟作家为主,凸显纯文学风格的“金牌作家书系”,也有以青年作家为主,适合儿童“轻阅读”需求的“淘·乐·酷书系”,还有为少年作者量身打造的“阳光书吧”:既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有幻想题材的作品;既有适合经典阅读的文字书,也有适合“读图时代”的漫画书。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儿童文学》不断地发展着自己,始终引领着儿童文学的潮流。

三是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保持活力。一本好的刊物,不会是编辑部关门办刊的产物,必定是各种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其中,作者和读者是最重要的资源,经营好作者、读者两种资源,比在办公室里做好案头编辑工作更为重要。作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播种者,读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生长的土壤,只有悉心耕耘,才能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原创儿童文学之林。

在作者队伍建设上,《儿童文学》是不遗余力的。《儿童文学》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来稿,无论作者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一律以稿件的内容和艺术品质作为取舍标准。《儿童文学》十分注意发现文学新人。对于有潜质的新人新作,编辑指导作者反复打磨修改,力求精益求精。《萝铃的魔力》是编辑在大量的投稿中发现的,作者陈柳环在此之前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经过多次修改,《萝铃的魔力》一炮打响,到2013年3月,同名系列图书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儿童文学》先后举办了3期青年作家讲习班,两期短训班,还定期组织评选“十大青年金作家”。《儿童文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小作家,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建立了小作家分会,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在刊物上开设栏目为他们发表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儿童文学》团结和打造了一个多达500余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作家作者集群。

在读者群的维护上,《儿童文学》匠心独运,除了在刊物上开设与读者互动的“读编往来”、“三地书”、“你来我往”等栏目外,还在百度网上组建了“儿童文学吧”。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儿童文学》的读者交流读书体会,相互推荐图书,对《儿童文学》欣赏品评,也不时“拍砖”。截至2013年3月中旬,“儿童文学吧”发帖数已超过65万篇。所有编辑都会羡慕这样一种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刊物人气想不旺盛都难。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几代编辑和出版人坚守纯文学理念,在开放中创新发展,使《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但《儿童文学》的发展成果并不仅仅属于编辑和出版人,没有几代作家和读者的倾力扶持,无从成就《儿童文学》今天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属于所有为她写作的作家,属于一代又一代精心呵护她的读者,属于养育她的文学沃土。所以在《儿童文学》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儿童文学>头条》这套丛书,将50年来每本刊物的头篇之作,也是一本刊物中最精华部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深深植根于祖国文学沃土的《儿童文学》,将永远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书评(媒体评论)

从《儿童文学》这支队伍中走出的作家不计其数,有些已是当今文坛的顶梁柱,名声远播宇内。但我相信无论他们取得多大的成就,一定忘不了最初扶植、培养过自己的《儿童文学》,这块温煦丰腴又充满关爱的文学故乡。

——高洪波(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儿童文学》是我从小就深深喜爱并敬重的刊物,以前从没想到过有一天自己能在上面发表文字,并因此开始真诚地书写心灵故事。《儿童文学》是一个让梦想成真的舞台!

——李秋沅(儿童文学作家)

记得第一次读《儿童文学》的心情,那份迷醉的喜欢,贪婪地沉浸在文字中,恨不能将所有这一切动人的情节、思绪金近搂住。与

《儿童文学》相伴八年,这份心情不曾改变。

《儿童文学》教会我如何以一颗敏感的心感知生活,也为我渲染了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一套书,她是对成长的所有元素的诠释,也是对一个纯真年代的守望。

——王君心(90新锐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头条之作(2\17 1981-1982)/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心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11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3143741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