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张承志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为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最新散文集。作者先后花了六个月时间、两次旅行西班牙及摩洛哥等地,异色异质的文化风俗,刚烈野性的大自然,美感逼人的男子与女人,常令作者产生窥见真知般的发现与感动。可以说,这是一部情感浸透的笔记,文字的犀利深刻,思想的激烈表达,处处显露出“张承志式”的批判的立场与锋芒。

内容推荐

《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收入张承志行走海外——特别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纪行文字,记录沿途所获的各种感悟,笔下涉及历史、文化与现实。文笔深沉优美,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堪称当代汉语散文中的精品力作。重现中世纪摩尔文明的财富和精神骄傲。

目录

小引

两海之聚

毗邻的古代

水法庭

自由的街巷

三座方塔

鲜花的废墟

阿尔梅里亚拱门

雕像孤单

甲马与斗牛

把心撕碎了唱

临近的嘉尔曼

摩尔宫殿的秘密

空谷余音

恩惠的绿色

热情的行踪

幻视的橄榄树

哦,神圣的树!

谁是胜者

附录 张承志文学创作大事记

杀青若汗颜——《张承志文集》编后记

试读章节

再说海。

在休达,听一个能说流利阿拉伯语的西班牙朋友说,当年,统帅穆萨有一个心思——区区武功并不是他的本意,来到这里,他是想寻找《古兰经》记载的“两海交汇之地”。这个朋友原是一个六十年代左派青年,在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以后,他选择了做一个穆斯林的生存方式,而且选择了美丽的小城休达居住。

也许是我们对海峡的兴趣,引诱得他动了感情。

“你眼前的不仅仅是一道海峡。要知道,它非同小可,它含有神圣的意味。它是两海之聚啊,对对,我知道在第几章。你不用急,我很快就把《古兰经》的原文为你找出来。两海就是地中海和大西洋,两海相汇,那个相汇的地点就在这儿。每天推开窗户看见直布罗陀,我都感到激动。你以为穆萨只是一个武夫吗?不,他要实现一个理想!……住在这里以后,我常常感到,自己距离理想近了。因为我每天都在想,世界就是在这里连接和隔断的,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

他指着近在眼前的直布罗陀。你看,穆萨最后找到了这里。他的言行可惜没有记载下来。走到这儿那一天,他发现自己找到了两海之聚。这是穆萨心灵深处的愿望,这件事对他来说,比占领西班牙重大得多!

雨下大了。但是海面上光影缭乱。从黑云裂隙射出的一缕阳光,把远远的直布罗陀照得棱角明亮。“你看,难道你不觉得那座山很奇怪么?那片劈海石,怎么别处没有这么奇怪的石头山?从罗马人到阿拉伯人,谁来到这里,都觉得这里的地理太神秘。它早超越了地理。它是不可思议的!哈哈,怎么会不神秘呢?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座岛,更不是一座山。它是造物主特意投制的,为两海相汇的地点、特别降示的标志!……”

我听得人了迷。这样的思路,强烈地感染了我。海峡只不过是一道衣带水,海峡不可能成为阻碍。这个朋友说得对,若它只有一点地理的重要性,它的意义就太单薄了。

——不过该补充一句:在海峡西口的丹吉尔,人们的地理观点和休达有些差别。

依据丹吉尔人的解释,《古兰经》所讲的两海交汇处,应该在丹吉尔西山上、海峡结束大西洋开始的一个岩洞里。那个岩洞是旅游名胜,但是导游书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明。我想和人交谈,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谈话伙伴。游人在岩洞里都默默寻觅,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在思索关于两海之聚的题目。那个岩洞周围的山冈上参差生着松树,山洞古老得可以上溯罗马时代。在那个山洞里,大西洋和地中海相击相撞,海水半黄半绿。

从海面上,透过雨雾,用望远镜看去,那座巨岩矗立海上,海峡被一斩为二。这里是海峡的最窄处,只有十几公里宽。峡东指着深沉的地中海,峡西渐渐变宽,通向浩淼的大西洋。镜头里岩山的最前面有一个台阶,上面隐约可见一座白色建筑。

那天我正坐在轮渡船上。望远镜里,白色建筑旁边,模糊可辨一座孤立的白塔。

我端详许久,猜了又猜,最后我忍不住了,于是问渡船上的邻座:

——那是一座清真寺么?

想不到他回答:“是的。”

他的表情很肯定,显然直布罗陀被他常来常往。

我心中暗自称奇。他接着告诉我,那是一座沙特援建的清真寺。我恍然了。若是这样,那就顺理成章:这样的选址,显然是为了著名的两海交汇传说。如果找到那座寺里的人攀谈一番一定会很有趣;他们一定会认为自己的寺乃是世界第一,他们会再添上更多的轶事和典故,证明直布罗陀的意义。

喧闹的柏柏尔和阿拉伯非洲的观点,把我拥抱住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令人喜欢的传说。一切都会变成过眼烟云,唯文化的传说将会永存。两海之聚,它真的存在么?丹吉尔、直布罗陀、休达,三个地点都在讲述它,都在争着说自己才是真正的两海相聚处。丹吉尔城西的海角确实是地中海的出口,休达确实是海峡中最狭窄的地点。吟味了几番,我投不了票。从名气和地貌来看,还是直布罗陀更像。因为那座海水打上台阶的白色美寺,显然把票投给了直布罗陀。

P20-22

序言

谁能尽说旅行给生命带来的愉悦?

多年来我习惯了它。青春作伴,结交究里,渐渐地我还使同伴也爱上了它。回溯年轻时代,充斥身体的是淋漓的快畅,时光流逝至今,人更惯于从劳累中获取满足。不消说,它是古典意味的“旅”;而不同于炫富的旅游,更与哗众的探险两不相干。它远比金钱和成功重要,唯它能疗救自己,使自己扩展提升。它早就成了我生活的方式,成了我的故乡与基地的代名词。我在不断的长旅中迎送岁月,不觉人生迟暮之将至。那种路线的讲究、那种视野的沐浴、那种真知的窥见、那种潜入的感动——都随着双脚身心的行动逐一降临。我渐渐懂了:它们本身即是作品,而途中留下的文章,不过是些可留可弃的脚印。

双脚也曾踏上异国的土地。

若回首国外的脚印,也许首推当属日本。因为我毕竟在那里两度求学,不仅粗知语言,也对文化有所感悟,在人生艰险之际,也是在那里实现了转机。其次可以数到蒙古,它是我对乌珠穆沁草原一生探求的延长。此外难忘的还。有南洋的马来,它给了我重要的开眼。不用说,渴望一睹芳容的地方还多得很:土耳其和哈萨克、毛里塔尼亚和车臣尼亚,塞浦路斯和巴勒斯坦,一片神秘的黑非洲,充满希望的南美洲。——在我的喜爱程度的名单上,最后才能排到法、德、美、加,所谓的一类国家。虽然我也曾不远万里抵达,而且一再企求深人,但它们与我缘如薄纸,不能唤起投奔或穷究的冲动。

唯西班牙是个特例!

比起日本的文化暧昧,它的色彩浓烈而鲜明,它的脉络刀砍般清楚。它好像欧洲之家的坏孩子,不修边幅,粗砬随便,多少有点穷。它的每一项文化风俗都呈着异色的面相,每一个故事都纠缠着世界史的纲目。它是东方与西方的真正边界,争战的刀痕黑烬今天还留在墙上,供像我这样的人前去寻觅,考古访今。它有让人感动的野性的大自然,你不能想象,那么多峥嵘的危山险壑都拥挤在一个半岛。美感逼人的男子和女人在那儿忙碌着,像在沿袭古代,像在证明什么。和他们相遇以后你突然意识到:童年时不是一直梦想着天涯海角么,那地方已经到了。

就像操着流利英语不意中会被语言染上一层精明商人的色彩一样,一口胸音共鸣的西班牙语,常给对方一种性感和自由不羁的暗示。唉,那似乎缺少元音和谐律的语言,宛如阿尔泰语一样动词副词各就其位,听来粗哑明快,说着朗朗上口,说不清它恼人的魅力,只想……把它学会!这种不是使人的本色后退,而是凸现人的性格的语言例子,也许还能举出日语。它们使人在说话时不觉塑造着自己,那感觉妙不可言。

阿拉伯人把穆斯林的西班牙唤作安达卢斯(al—Andalus)。从公元八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南部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以南的地区,是一个传奇的文明开花、结果、并且凋零的地方。所以,安达卢斯-一语也意味着那个历史时代。我对它深怀兴趣是自然的;因为它不仅是穆斯林战胜了西方,而且是整个东方唯有一次的战胜西方、尤其是文明战胜西方的一段历史。

趁着人生的间歇,凑够长旅的盘缠,远渡直布罗陀海峡,抵达安达卢斯旧地,做一次甚至数次的踏查求学,是多么难得而且知感的事!……我几乎跑遍了每一个安达卢斯的历史地点,行踪涉及西班牙、摩洛哥、葡萄牙三国。回忆那六个月里那些日日新知的日子,那一天天常如小小传奇。奔波着,求证着,我为自己未老的热:隋感到高兴,更为安达卢斯的蕴含感到震撼。

这样到了旅途之末,一丝把握的感觉临近了。我沉吟回味,有了拿起笔来,深浅描述的愿望。

新帝国主义正举着昔日十字军和殖民主义的黑旗,实行对东方控制和压迫的进军。古代并没有结束。安达卢斯,它的辉煌与黯灭、它的建树与含义、它的失败与教训,正是在今天,才更需要传达给朋友。

这本小书被襄助着写成了。

不知我该不该说:它和流行书市的境外旅游书毫不相干。因为它的举意,首先是对这个霸权主义横行的世界的批判;其次则是对一段于第三世界意义重大的历史的追究、考证和注释。说它是学术书言之太过,所以我总说这是一本求学笔记。只不过,它是一部情感浸透的笔记;毕竟,安达卢斯意味着穆斯林的伟大胜利,意味着第三世界的文明财富和精神骄傲。

如摄影散文集《大陆与情感》和近年的几部散文集一样:书中的地图、绘画、照片、书法,除少数另作注明者之外,均为作者自己拍摄、绘制或涂鸦。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的正文之外,特别写过强调求学的几行诗。我想一定是因为那部大著曾逼他像小学生般地学习。他下了功夫,学到了东西,所以行间流露着一种学习的快感:

知识好比海洋,无底无边,

小鸟啜饮海水,岂能饮干!

去求知吧,那才是所谓人上之人,

或者你莫称人类,去和畜牲做伴!

——我口出直言,粗野而辛辣,

——智者啊,请欣赏我的直言。

我喜爱他的这种心境,超过研读他的大部头。是的,这部小书不过是一本学习笔记。有时自己被启发了,有时发现了于自己新鲜的东西,文字就会兴奋,快感和失度就会溢于言表——这些还需要先做致歉。

2004年11月6日,斋月第23日

时代的最后伟人阿拉法特病危之际

后记

杀青若汗颜

——《张承志文集》编后记

近年逐渐有出版社提出为我编辑多卷本文集的意向。

虽然称之为“文集”,其实意指“全集”。不过因人尚苟活,所以避讳一个“全”字而已。

而对于我是一样的。世间事,古难全,首先严峻的环境不允许“全”。比如我的代表作《心灵史》,就难寻自家的全集门而入。

其次一种自律也阻碍着“全”。我蔑视盗得微名便纵欲欺世的文人行径,所以不仅全集,即便以前两三年一本的流水集子,也不仅不收什么初中作文小学日记,也不编日常的油盐账草稿纸,去冒充鲁迅的轶文李白的手迹。因此,此部文集将不会收入全部笔记、书信、外文、书画等内容。

——出于上述思想,此次受惠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多卷本《张承志文集》步履蹒跚,终于就要投入印刷了。这是一个合适的时刻,或许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我该对自己的读者说些什么呢?

编辑自己,如被落潮的大浪推回过去。潮水席卷推拥,催我翻开了久违的早期、尘封的旧作。

没想到,一行行与其说幼稚不如说儿科的文字,一篇篇与其说单薄不如说愚蠢的小说,首先吓了我一大跳!

无法尽数。还没交代《三岔戈壁》、里对意识流的低劣摹仿呢,又发觉《终旅》对农民暴动认识的不准确。尤其那篇“婀依努尔”,我对面临题材的巨大缺乏感觉,居然把那么干枯的稿子交了卷……删除那图解口号的《雁阵在前方》吧,它又物证一般确实有过。噢,我无法简单地竖砍横批,我一字字地感到了问题的严重。

最初我打算接续曾写过的《文责初检》,逐一对写得不好的小说作准确的自我批评,但紧接着散文中的问题也次第涌出。比如《黄土与金子》中有多处严重的漏洞但却口气蛮大,再如《起辇谷祭》里的推论断语也出言不慎……况且事有两面:对失误与肤浅的自省,并不意味着对初衷一股脑地滥作否定。自我批评也一样,失去了分寸就会失去意义。就全部旧作尤其短篇小说逐篇反省,并不是易事。

书稿已经杀青,恰似我正满头大汗。然而谦虚与自我剖析,绝不是表演虚伪。我沉吟着。自己的轨迹不能“删除”,哪怕不编入,它们已经存在。

多卷本文集的编辑,使我被迫地把自己的个人轨迹重走了一趟,把自己亲笔的白纸黑字过目一遍。这是一场自我的判断。尤其在重读短篇小说的时候,我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一个小说家。

所谓对读者负责,内含着深奥的哲理。要逐篇指出缺点,更要勇于强调正确。不仅要对写得不好的自省,还要讲明哪些写得好、哪些要坚持。我只能说,以后我会用某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一位信任的评论家讲解原意,或留下某种自述。

出版多卷本文集毕竟是作家的毕生大事,它的评判、权在历史与良知。即便作者,其实也不能滥加褒贬。我想勾勒的只是珍贵的此刻,包括歉意和热情,包括志向和心境。我把它写给你们——我的看不见的读者。

三十年职业作家,当得我毫无奢望。

多卷本或全集,不单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普通人,甚至对思想长河中殉道的先行者,都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思想被错爱、人被娇宠的运气。因为懂得了这些,人不至于一旦得意就猖狂忘形。至于我,我早就习惯了事与愿违,两眼也练得可以凝视厄运。作为体制豢养之外的思想者的一名追随者,从最初编辑来访、热烈地谈起构思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幻想过“全”。

因此,不求全或不能如愿,乃是我早就坚决选择了的前定。它不仅不会使我满腔悲愤,反而使我感到稀罕,甚至给我难得的快感。真的,有哪个作家能获得如此特殊的编辑体验呢?无须说,我的独特遭遇正是我的价值所在。正是这样一套不全的文集才浑如天成,它使人不以己悲,它使人回味无穷,它使人抵达谦虚的境界。恰是:“全集却不全,杀青若汗颜。”

馍馍已经进了蒸锅,书就要投入印刷,麦秋真的快到了。

一切都是由于冥冥中巨手的拨动。在这种我独享的、神妙宿命的拨派之下,有谁能懂,我满心充盈着感激。

此刻有不少想对读者说的话,但已说不清楚。两次运笔,言不达意,仅以这篇跋语,充作全集的总结。

张承志

2015年1月,上海编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张承志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承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6719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506435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