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衣翘楚(李炳淑)/菊坛名家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苦瓜好,先苦后甜呐!”

时光进入1965年,李炳淑的舞台生涯打上了一个分号。她要和剧团的同志们一样,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了。

全国范围内的“四清”运动自1963年起历时将近四年,前后有几百万干部、教师、学生、知识青年参加了工作队,运动从一开始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发展到后期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对于解决城乡干部的不正之风和经济管理等问题,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李炳淑在运动中的经历,却有点玩笑味。

组织上一声令下,李炳淑和同事们一起,到上海川沙县北蔡公社的陈桥大队住了下来。初来乍到,其他还都好适应,难的是当地方言极其难懂,听来好似外语。刚到时,老乡吐出三个字“峰堵埋”,一下子怔了李炳淑。

什么什么?她睁大了眼睛。

老乡重复了一遍。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风大哩”。

如此简单的三个字都听不懂,怎谈得上生活中自如交流?无法交流,又怎样“深入群众、访贫问苦”?李炳淑只好找“翻译”帮忙。

慢慢地,确实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了。不久她发现,自己和同事们的到来,为老乡添了麻烦。每天中午,老乡们都要从地头赶回来,特意为这群城里人做饭。饭菜总要有点嫩绿时蔬,还要炒一份油乎乎的荤菜。可老乡们自己的饭碗里,总是几根蔫萝卜干。

她着急:“你们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

老乡点头,但端上来仍然排场讲究。

李炳淑很无奈,这样吃下去,耽误了农活不说,要生生把老乡家吃穷了。

她和同事们向单位要求:自己带厨房,不再让老乡供应饮食,才解放了人家。

虽不可能登台,可这又是另外一种新鲜的生活味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狗叫、家长里短,夹杂着好闻的秧苗味、炊烟味、水泽味、泥土味……除了她不在行的政治工作外,其他的都从容适意。田间地头一朵朴素的野花,浅洼滩头一片宁静的芦苇,澄澈天际一抹灵动的云彩,甚至是劳作过后挂在鼻尖的一滴汗珠,也令人惬意和满足。用五十年后的话说,这叫“接地气”,怡性怡情,养身养心。

此时,她患肝炎尚未痊愈,还经常伴有低热,每月要回家看病调理一次。四月的一天,正当她提着中药赶回家,弄堂口一辆陌生的黑色轿车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是找谁的?

她未多想,闪身上了楼。

“炳淑,快点来,有客人。”婆婆倚在楼梯口急匆匆地招呼她,“是一位女同志,人和气极了,陪我聊了大半天呢。”

李炳淑一抬眼,是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

“吴护士长,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跟我走一趟吧。”

从吴的眼神里,李炳淑立即明白,毛主席要见她。

“妈,我有点事,要走一趟。”

坐上那辆黑色轿车,不消一刻就赶到了锦江饭店。

“小李,你来啦。”主席合上手里的书。

李炳淑郑重地鞠了一躬。

“这次主席是来上海视察工作,听说你去参加了‘四清’,想听你谈谈情况。”吴旭君补充。

提起“四清”,许多话题就在她嘴边,要汇报是不难的。

她老老实实地袒露心迹:“我从小被别人领导,现在却要去领导别人……再说了,我连小组长都没当过,现在还帮人家整顿支部、选书记委员,真不习惯……”

“就是要锻炼你们嘛!”

拘谨渐渐融化,李炳淑放松自如地描述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汇报”的味道淡了,倒像是一老一小拉家常。愉快的氛围里,时间流逝得无声无息。

突然,墙上的钟响了。李炳淑抬头一看,已经是中午十二点。

“主席,我该走了。”

“我请你吃午饭。”

“不麻烦您了……”

“我已经关照厨房,让他们加一个菜。”

李炳淑只好奉陪。

午饭很快端了上来,炒青菜、红烧鱼、炒苦瓜,青椒肉片,外带一个榨菜蛋花汤。色彩调剂得很好,但都只有一点点。

“主席,您吃得这么简单呀?”

“我一个人,足够了。”

李炳淑咽下一口米饭,夹了一片青椒。

“小李,你尝尝这个——”他指着苦瓜,“这是我们湖南的苦瓜,非常好吃。”

生在淮河流域的李炳淑从来没有吃过这道菜,她大着胆子尝了一小块。

“哎哟——”她皱着眉头立即吐了出来,“这么苦啊!”

“这是好东西,先苦后甜哪!”

李炳淑硬着头皮把剩下的又吃了下去。却见毛主席挟了满满一筷子放进口中,满意地点点头:“就是要这个味道。”

“那时的苦瓜品种没有改良,苦极了!”多年之后,李炳淑想起这一幕,依旧蹙起眉头,仿佛那一小块苦瓜还停留在嘴里。

先苦后甜——主席难道仅仅是冲着其中的哲学而喜欢苦瓜?当然不是。湘人嗜辣,易生燥热,而苦味最能清火,爱吃苦瓜大抵是身体的自我调节而已。但皖人则无此需求了。

P68-70

后记

当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菊坛名家丛书”主编唐燕能老师来电邀我接下这本书的写作任务时,上海正下着2011年的第一场春雨。凭我不大准确的第六感,这样的雨天总要发生点什么事,果然,事来了。

四个月的女儿打着小鼾睡得正香,她不知道母亲的脑子不够用了,到底是全心全意投身育儿大计还是背水一战再接再厉——《大武旦:王芝泉》刚刚定稿不久,喘息稍定,就又要开始一场新的战役吗?想好好休息一下,心里却有点小小的不甘。人就是这么矛盾,写书时天天希望能熬到落笔的那一天,等真的结束了,却有点空荡荡轻飘飘,好像一下子找不到生命的方向和意义,即便添了个孩子,多了一堆家务,仍然难以说服蠢蠢欲动的心。给导师宋光祖教授挂了个电话,他说写书是值得吃苦的事,咬咬牙就过去了。这个暗合我心的说法让我踏实。好,那就接下任务,写吧。

写作《青衣翘楚:李炳淑》从采访到定稿,我的时间一共只有八个月。压力无处不在,严密厚实平均地渗透在每一颗细微的空气分子里。但这没有什么要紧——微微的不适很快化作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我竟然饭量日大,睡眠渐深,精力充沛,走路生风,似乎骨头里都响起了咯咯叭叭的声音。这是身体要迎接新一轮重压的自觉调整吗?也许是。要感谢肾上腺素,它让人类战胜了畏惧,进发出热情,而且在这八个月里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八个月的写作是一个辛苦酝酿、奇妙发酵又反复选择的过程。有几个原则是贯穿始终的:要像海滩上捡贝壳的孩子一样将入中意的材料收入囊中,但注意不要洗得太干净,细沙也能增加存在感和诗意;而且要挑选那些最漂亮、最醒目、最有收藏价值的,择优录取,允许捡到西瓜丢掉芝麻;最重要的是,尽量不虚美、不隐恶,让贝壳原初的美丽自自在在地显露,如果上面有黑斑、有破损,也无须修补涂抹,太完美了反让人感觉是虚假的赝品。

我陆陆续续地把写好的部分拿给李炳淑老师看,不无紧张地等待她的反应。这是一位善良宽厚的长辈,除了时间、当事人的出入之类硬伤之外,在文学性的延伸上没有异议。这增添了我的胆量,也使这本传记能够摆脱一般意义上的“树碑立传”而越来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我得以从容地正视历史,自在地玩味历史,那是一个变幻摇曳着的王国,即便是一股扭动着身体即将消逝的淡淡青烟,也藏着欢喜和悲凉,需要好奇,也需要冷静,要散点,也要聚焦,要有追索,更要有担当。

当我把自己的手指轻轻叠印在这片不那么远的历史时,投入在以李炳淑为中心、以她的艺术人生为半径画出的这个圆时,这一方世界,终于沾上了我的指纹。我拿给你们看,有一点情不自禁的羞涩和感动。

但愿,你们别说:嗨,蠢妞儿,拿开你的手!  那就足够足够了。

2011年11月

目录

序 陈至立

撞入梨园的闺秀——与那个家

一枝梅,尘封于历史——与恩师杨畹农

莲子甘苦,尝才知——与恩师魏莲芳

思君不见君——与恩师张君秋

一春鱼雁赏花频——在上海戏校

几番梦回中南海——与共和国领袖毛泽东

浴火凤凰出清声——《杨门女将》去香港

家喻户晓“江水英”——主演《龙江颂》始末

玲珑剔透巧构思——小戏《审椅子》

水银灯下的传奇——《白蛇传》创出戏曲电影最高票房

鼓板撼动满天霜——迈出改革步伐

铜壶玉漏催凄切——《三娘教子》折子戏与全本

上错花轿嫁对郎——《凤还巢》的兴味

斯文一脉余绪在——“温良恭俭让”

云笼月影风弄铁——病魔曾投下阴翳

芳草萋萋人未归——与丈夫李永德

结语

感谢录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京剧以伟大国粹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传统,深深吸引、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京剧继承、发展道路上,一批批京剧人不懈努力、发奋进取、躬耕舞台,谱写了一篇篇洋溢着艺术热情和精湛造诣的人生诗篇,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60年代初,李炳淑同志作为上海戏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上海青年京剧团的顶梁柱,参加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赴港演出并担任主演,以《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一角崭露头角,让香港同胞刮目相看,体现了新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非凡成就。70年代,她成功饰演了《龙江颂》中的江水英,颂扬了舍小救大、胸怀全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80年代,她又以在电影《白蛇传》中的精彩表演,再一次征服了观众,刷新了戏曲电影的票房纪录。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她带领上海京剧院二团走在了全国院团体制改革的前列。她还热心投入各种交流演出、讲学,将京剧艺术的种子播散到海内外。舞台上,她是一流的梅派大青衣,对梅派艺术进行了高水平的传承,将梅派精华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下,她是一名理想坚定的共产党员,一名有胆魄、有见识的改革者。她朴实、善良、热忱、宽容,她的艺术力量让人动容,人格力量让人感佩。

传记《青衣翘楚:李炳淑》以李炳淑艺术人生中的重要经历为脉络,真实展现了她深深的师生情、手足情、故乡情、爱国情,作者以清丽细腻的文笔、深沉浓烈的情怀,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李炳淑同志的艺术和心路历程,折射出京剧世界迷人的光彩。

此书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对于艺术界的同行,对于喜欢她的朋友,对于爱护国粹艺术的观众,对于所有关心国家、民族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人们,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此书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的“菊坛名家丛书”之一种。从总结传统、研究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体现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衣翘楚:李炳淑》的出版无疑为丛书增添了浓墨重彩,可喜可贺!

祝李炳淑同志永葆艺术青春!

陈至立

2012年1月

内容推荐

李炳淑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她师承京剧大师梅兰芳、恩师杨畹农、魏莲芳、张君秋,在几代观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进入新时期后,李炳淑积极奋进、投身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她的奋斗精神和不凡经历也反映了人世沧桑、时代变迁。张泓编著的《青衣翘楚:李炳淑》描绘了李炳淑的从艺经历,对她主演的经典古装京剧《白蛇传》、《三娘教子》、《凤还巢》、《杨门女将》和现代京剧《龙江颂》、《杨开慧》等的艺术创作和表演的甘苦曲折有生动描写。书中还附有数十幅生动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

编辑推荐

张泓编著的《青衣翘楚:李炳淑》以李炳淑艺术人生中的重要经历为脉络,真实展现了她深深的师生情、手足情、故乡情、爱国情,作者以清丽细腻的文笔、深沉浓烈的情怀,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李炳淑同志的艺术和心路历程,折射出京剧世界迷人的光彩。

此书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对于艺术界的同行,对于喜欢她的朋友,对于爱护国粹艺术的观众,对于所有关心国家、民族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人们,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衣翘楚(李炳淑)/菊坛名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8460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2015045072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