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禅与生命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他们于是很认真地找地办手续,去年终于在半山盖了一个小院给我住,取名“无来无去”。

泰山号称天下第一山,不是因为山高,而是因为这里是历代帝王祭天封禅之地。我的“无来无去”位于梨花坞,这里古树参天、溪深谷静、别有洞天,从院子里可以远望岱顶,可惜此时的我没有了“会当凌绝顶”的气概。

已是寒冬,冬天的山无疑是枯燥的,但对于身心疲惫的我却是一剂清心药。早晨上山的路上,雪花簌簌地往下落,四周的山峰酷似佛陀一样伟岸,他在翘首凝望着东方,满目慈悲……

我们爬了近六个小时,来到小院。院子门口是几株饱经沧桑、笔直挺立、全身落满皑皑白雪的迎客松。雪把它们针一般的叶子变成一根根银条儿,它们默不作声地坚守着岗位。哦,什么时候我开始失去树的这种独立精神了?

今天下午搬来“无来无去”时,我的心情是灰色的,回绝了送我上山的紫玉和明慧二位弟子的好意,坚持让他们放下东西就回去。他们走后,我独自走进空荡荡的新家,这个房间似乎在心底存在许久了,一切格局都是熟悉的,只是一地凌乱的物品犹如我此时凌乱的心情。

这个冬天的下午,暖洋洋的阳光照耀在身上,有些久违的融融温情。许多年了,世界各地不停游走的我,对独处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依恋,深深的,深深的!

今天时间过得很慢,茶具放在哪里?纱帘怎么挂?铺什么颜色的床单?是不是该养条小狗?随着细节的步步深入,杂乱的心情逐渐清晰起来。顽皮的阳光跳来跳去地在整个房间里活动,无论被多少乌云遮挡也不知疲倦和抱怨的阳光啊,这就是生命原始的活力吧!天空一片金黄,被我掸出的尘土在光影里舞蹈,朦朦的有些诗意。哦,原来灰尘遇到阳光才会显现,心中的无明不也是遇到光明才会清晰吗?清晰了才好啊,想着想着,我看着光影中飞舞的尘土傻傻地笑了起来。

院子背后有一条小溪,从后窗可以看见溪水清澈极了,水虽然很浅,但热烈地奔跳着,像活泼的孩子,有如初始的我。

在弘扬中国禅法的这条路上,转眼三十多年了。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在吸引我,让我多年来无所逃避?一如这阳光、溪水一样?又是什么力量在拖着我消沉?是年龄?是自私?我细细地注目着身边的这些物品、这山、这水、这尘土、这扑面而来的凉风、这满屋跳跃的阳光,但它们都不回答我。

真的有声音在召唤我,这一个平凡的下午,和往常的日子一样平常:有萧瑟的树木、温暖的阳光,还有近几年在世俗作用下不断消沉的心,这忽而安静忽而凌乱的心情和周围的一切一样,都是原汁原味的平凡滋味。  我慢慢将物品摆放整齐了,屋子中间是既可以打坐又可以休息的禅床,床前面的窗户被我用宣纸贴了起来,然后挂了一层薄薄的纱帘,我想,早上起来时,打开窗,阳光和风一起吹动纱帘一定很美。禅床的边上我放了一个常用的大茶杯,在这寒冷的冬天里,边打坐边用茶熏面,出一身温温的汗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四周的天空已经披满了鲜红的晚霞,一片片红霞笼罩着山峰,显出非同一般的丰富。今天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不知道下山途中的紫玉和明慧心情会是如何,有没有抬头注意到这烂漫鲜艳的红霞和夕照?

P4-6

目录

序言

多年前,我因为自己身心的奇妙转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生命实相的兴趣。这期间我的心情可谓复杂,由于自己早些年曾遍访名医、药不离口,却始终无法解决诸多的身体疾病。那些年喜欢去美容院放松,去各种养生馆保健,还虔诚地吃素拜佛,但依然无法获得健康和安心。

此后,我通过禅修不到一年,便脱胎换骨,不仅仅瘦了六十斤,整个面貌、思想、情绪、活力都宛若新生,我一直在思索,这种变化到底是什么能量使然?

2011年5月我第一次动笔写作《茶密人生》时,一边写作,一边修禅,一边体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中每天发生的奇妙变化。随着体悟不断加深,我心中感到越来越惭愧,原以为自己自幼特别爱学习,现在却发现其实对于生命的真正了解是如此匮乏,各方面居然是如此无知,学了一堆知识,其实从未真正理解过什么是生命的本质。

我师公北京大学楼宇烈先生,他在2011年接受《解放日报》采访以及其他演讲中曾说:“东方传统中将一个人看作是一个整体,生病不是某一个部位出了问题,而是整体上有问题。所以治疗,并不针对于某—个实际的病,而是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个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中医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中的每个部分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开篇第一章,黄帝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人活到100岁的时候,动作还非常敏捷,可现在的人刚过50岁,动作就不灵活了?岐伯告诉他,那是因为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饮食要有节制,不暴食暴饮,也不忍饥挨饿;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不没事找事。岐伯说,上古之人因为这样,所以能终其天年;而现在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其结果当然是‘竭其精,散其真’,才50岁,身体就非常衰弱了。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我听说古代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病治不好,为什么?岐伯回答: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比较凉快的屋子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生活很晤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侵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但当今之世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忧患不断。身体也劳累,而且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贪热。这样就会产生虚邪之气,并逐渐侵蚀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皮肤。即使是小病也会变得非常厉害,光靠祷告怎么能治呢?其实就是说,如果能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清代学者注解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中医更强调的不是治病,而是改善人的生命状态。这里可以借助关于中道之医的诠释:‘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得了病,不光治病,药只是辅助手段,关键是自己的努力,改善精神和调整饮食起居。人是活的生命体,物质生命的人与精神生命的人结合在一起,精神占了主导地位。”

楼先生讲到的中医,是依然保持古代传统的医者,而非已经商业化的医者。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一种是统一教材教出来的医生,看病格式化,开方子喜欢用好药、贵药、补药,以注重盈利为出发点,看病图快、图神效、图利润,这种医治方法只治标不治本;而楼公提到的医者是保持了古时医者传统的人,是遵循生命的规律,注重病者的个体差异,不求陕速,不重利润。这些医者平日修、理并行,基础扎实,常常以师父带弟子或世代相传的传统方法传授医道,这些方法由于学人体悟快慢不同,又无法大规模快速复制,所以被现代医学所搁置。

医道的核心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绝对不能以商业盈利为医者任务,以看病多少为医者绩效计量,真正的医者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外界环境和病者的情绪变化,能不吃药不鼓励病者吃药,吃的药也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更换用量,尽量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再辅以导引、呼吸等法加快自疗能力,医者当以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脆弱?我在写这篇序文时又惊闻几位公众人物,年富力强即身染绝症,但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人和早些年得重病的公众人物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现在得病的这些人日常生活会注重饮食,也有信仰有追求,而且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不是一味工作蛮干的人,可是即便这样,为什么还是不断爆出年纪轻轻就得不治之症?本文会陆续展开讨论,将我们平时忽略的每个生命的诞生和存在的意义重新思考,重新了解我们自己、人的本能和需求,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生命内在精神力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谈到生命,当然离不开养生这个话题,什么是“养生”呢?楼先生在《中国的品格》中说:“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

我们多数人曲解了佛法,佛法是教化之法,非迷信、神通之用,就像我们从宋、明开始也曲解了真正传统的儒家。由宋、明开始好像儒家成了八股文、科举,儒家仿佛只用来服务君王,用封建礼教限制人的本性。人的特性往往是被压抑克制得越多,逆反的思想或行为就越多,就如跷跷板,当你极致地“压制”一方,则另一方就跷得越高。生活在这种固步自封、离经背道的曲解文化中,被封建束缚奴役而找不到幸福自在的人们,势必会抛弃封建礼教文化,抨击被曲解的儒家思想。  社会由形形色色的人组合而成,一个社会的稳定建立在社会规范、人心向善、修身修养等内涵的基础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平衡的,但现在人从小就失衡地生活,过分追求谋生手段而忽略了创造力、想象力,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而注重成绩不重育人品德,如果师者只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社会地位,长此以往,人从幼年即无法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一个找不到意义的生命只有寄托在游戏、娱乐等虚拟化社会里,盲目地人云亦云,得过目.过地生活。

我们现在注重学生的“学历”,古代时则注重学生的“学力”,师者之道在于激发学者的悟性和活力。师者不光是用嘴巴教书,学生也不只是耳朵听学,师者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操守,无形中都在影响学生,所谓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中,孩子从小形成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逐渐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什么叫“经师”?教授各种知识的人是经师,“人师”教的是为人的道理根本,师徒心气相投,学生“效仿”师者的人生智慧。

人最困难的是自律,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情绪,不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加强对生命的认识,通过实修实证帮助转化燥动的心,转化欲望,净化身心,借天地浩然之气,孕泱泱明德之志,生命之力其核心在于人的“心力”。人生中无论感情、事业、健康、智慧均来自于克制和专心,不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不专心于某一人、一事是无法真正体会幸福和最终成就的。要想知道甜的滋味,尝一滴蜜就可以了,不需要一桶。一滴是“了然”,一桶则是“欲望”。

在“禅与生命三书”中,我们将在《本能》里,谈谈现代人的健康和亚健康问题,书中会从脊椎、呼吸、饮食、睡眠、筋骨五个重要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能。

在《生存》中,将集中讨论人在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我们将以情绪、体重、环境、疾病四方面为代表展开讨论。

最后—本《禅》是小说,用戏论之说将“中国禅”禅法精髓穿越呈现。

感恩智慧导师师公楼宇烈先生。

感恩王守常老师。

感恩恩师雪山静岩。

感恩一路同行的诸位大善知识,您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勇敢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感恩各位耐心的读者和同修,是您们的热情支持推动了“中国禅”系列书籍的传播!功德无量!

悟义粗浅的心得体会多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善知识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有您们一路同行,悟义深感欣慰,愿此文字般若和您无在不在的清净禅心相应,灯灯无尽,以供养十方有缘众生!

内容推荐

人最困难的是自律,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情绪,不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加强对生命的认识,通过实修实证帮助转化燥动的心,转化欲望,净化身心,借天地浩然之气,孕泱泱明德之志,生命之力其核心在于人的“心力”。人生中无论感情、事业、健康、智慧均来自于克制和专心,不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不专心于某一人、一事是无法真正体会幸福和最终成就的。悟义编著的《禅/禅与生命系列丛书》用戏论之说将“中国禅”禅法精髓穿越呈现。

编辑推荐

悟义编著的《禅/禅与生命系列丛书》为禅与生命系列丛书之三,《禅/禅与生命系列丛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浅显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探讨了“中国禅”的特点与本质,以期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禅/禅与生命系列丛书》有益于现代人摆脱焦虑,寻求自在安心的幸福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禅与生命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悟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14257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704
CIP核字 2015061702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8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