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年红色之路
名流之后与红色少年
清朝末年,在江苏盐城所属的张本村,一个年轻守寡的农家妇女胡季氏,带着儿子胡启东艰难度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胡家是没有能力供胡启东读书的,世代务农的宿命似乎又开始向胡启东招手了。
幸运的是,当时张本村里有一户胡姓富裕人家,请了个私塾先生教儿子读书,想找个孩子伴读。恰好胡启东与其子年龄相仿,而且胡启东看着聪明伶俐,于是被选中做伴读。从此,一个世代务农的农家子,开始有机会与诗书打上了交道。
胡启东读书非常争气,一举考中秀才,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科举制度结束了。靠科举出仕已经没有希望,胡启东就回乡做了私塾教师。
颇具才华的胡启东在当地属于社会名流,黎元洪继任总统时,胡启东曾经当选国会议员,单就此事足见胡启东在当地威望之高。他不仅有较高的社会威望,作为前清秀才,还有扎实的国学功底,颇擅诗词,有著作《鞍湖诗集》。
这个胡启东就是胡乔木的父亲。胡乔木对诗词、文学的爱好,最早就是受其父胡启东的熏陶。
1912年6月1日,胡乔木降生,本名胡鼎新,取义于成语“革故鼎新”。“胡乔木”是其后来所取笔名。
在胡启东的悉心培养下,胡乔木从小就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很好,从鞍湖小学毕业时,成绩位居全校榜首,受到校长表扬。
从鞍湖小学毕业后,胡乔木进入了江苏八中。这是一所很不错的中学,左翼势力很大,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也曾来到这里做过演讲。恽代英的演讲令胡乔木激动不已,恽代英主编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每》也让胡乔木非常喜欢。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在江苏八中建立了地下组织,并把中共中央刊物《向导》带进了校园。胡乔木在《向导》上读到了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在这些文章的影响下,一个懵懂少年的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其思想倾向越来越明朗,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成为了他的政治追求。
很快,胡乔木的这个思想转变,就给他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麻烦。
民国时期国内政局的风云变幻,不仅席卷了整个社会,也影响了本该宁静的校园。1926年冬天,江苏八中举行了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宣传活动,14岁的胡乔木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演讲时,胡乔木点名批评了大军阀孙传芳。
胡乔木为这次演讲付出了代价,他随后就被捕了。但幸运的是,这个时候的胡乔木只有14岁,所以他也很快因为年幼而被释放了。
靠做老师助手完成学业
胡乔木批评孙传芳却侥幸因为年龄小而被释放了,但不久他所在的江苏八中又遇到了麻烦。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去年刚被学生声讨过的孙传芳占领了扬州。为了扩充兵力,孙传芳决定抓学生当兵。
面对强势的军阀,校长叶维善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与智慧,他立即决定全校停课,学生回家躲避,等局势好转了再回来。就这样,胡乔木离开了学校,到附近的镇江住了些日子。
紧张的局势终于过去了,胡乔木再次返回学校,这时江苏八中已经更名为扬州中学。很快,胡乔木开始进入高中就读,并选择了理科。
短暂宁静的校园生活,让胡乔木在诗词方面的特长显现了出来。这得益于父亲的熏陶,也源于胡乔木的天赋与勤奋。从这个时候起,胡乔木就开始为校刊写诗,并被编辑刊登。
高中阶段,胡乔木看了很多书,尤其是小说。据胡乔木的同学乐怡然回忆:“他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强,很有点人们形容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势头。所以乔木和别人耗费同样的时间,吸取的知识量比别人大,而且比别人记得牢。”P8-10
在漫长的5000年中国历史名人星空中,毛泽东以其无与伦比的才华、卓尔不群的个性、光照千秋的功绩,成为20世纪这段星空中最璀璨的那一颗名人之星。在毛泽东这巨大光环之下,有几个名字也镶嵌在了20世纪名人星空中,镶嵌在了毛泽东的身旁,他们就是毛泽东的秘书。
毛泽东的一生有许多秘书,这里只选择了四位时间久、才华高、声名盛、影响大的秘书,他们就是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陈伯达。能够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最幸运的人生际遇,但秘书这个职业的独特性,也让他们走向了幕后,走进了毛泽东的光环之下。
和毛泽东相比,胡乔木等人也许不能算是“造时势”的那种英雄,但他们确是滚滚历史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他们靠手中的笔,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为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起草、修改了若干重要历史文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尤其是在国共对决的那个关键时刻,胡乔木等人奋战在宣传战线上,连续写出《蒋介石元旦演说与政治协商会议》《中国法西斯派的纲领》《中国四大家族》 《人民公敌蒋介石》等重要著作。这些抨击国民党当局的著作,资料翔实、论述有力,又不乏飞扬灵动的文字和瑰丽恣肆的思想。它们的功效绝不逊于百万雄师,因为它们唤醒了大后方的广大民众,瓦解了国民党的军心,进而给了蒋家王朝以致命性打击。
诚然,秘书所做的工作大都是些理论工作,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因为是非生活的、是枯燥无趣的。但这并不能进而说明理论工作者的传记也是灰色的,因为抛开他们的秘书这个职业身份,他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例如给毛泽东做了25年秘书的胡乔木,他除有“毛泽东秘书”这个身份外,自己也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少年时期他是个敢作敢当的学生,先后进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都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而被迫中途辍学。例如陈伯达,在成为毛泽东秘书之前,他曾经是国民党将领的幕僚,曾经留学苏联并受“肃托”运动牵连;后期,他又为阶级斗争理论推波助澜,给党、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很大破坏,而他本人最终也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陈伯达这些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毛泽东的秘书们,已经走完了他们的政治历程,也走完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但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的烙印还在,历史名人的星空中还有一块属于他们的领地。
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翻开那些尘封的档案,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为他们著书立传,可谓正当时也。因为几十年的时间,不会让人们忘记太多;同时,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更加客观、理性地重新观察这些秘书们的人生历程。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对曾经生活在伟人光环下而又有诸多政治敏感性的这些秘书们,看得更清晰、更真实一些。
我们应该看他们的什么?这是本书最为关注的问题。胡乔木等人能够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不仅是因为历史际遇,更是因为他们的实力,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文化,使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翘楚;他们跟随毛泽东长达20多年,不仅见证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更部分参与并影响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作为文人才子,用一支笔影响万民,影响全党全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他们也是那个大时代的一员,其命运也随着那个时代波澜起伏。这四个方面,是作者的兴趣点所在,也是本书最主要的内容。
秘书工作是个影响很大,但透明度较低的职业,加之有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关于毛泽东秘书的图书很少,尤其是田家英、叶子龙二人,很少有关于他们的详细传记。本书作者查询了很多当事人回忆录和一些珍贵历史档案,理顺了一大堆历史史料,删繁就简,写下了本书,以飨读者。
不可否认,虽然胡乔木等人离开我们的时间并不长,但一些回忆录等历史档案,对同一件事常常会有不同的表述。作者在这些不同表述的选择中,虽谨小慎微,但难免也有一些偏颇。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还有诸多不足,恳请传主家属后人、文史同仁不吝指教。同时,在书写过程中,也参考了许多同仁的著作,在这里向诸位前辈致敬!
毛泽东用极为关切的语气写道(给胡乔木):以上工作繁重,都堆到你身上,请你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
毛泽东略带伤感地(对叶子龙)说:你自由了,我还要坚守阵地。你和我这么多年,互相知底,就不多说了。
代表们纷纷称赞中共八大开幕词写得好。毛泽东微笑着以赞赏的口吻对大家说:开幕词是谁写的?是个年轻秀才写的,此人是田家英。
毛泽东对年轻人(陈伯达)说:今天顺便也请你,请你和美国客人。
他们见证历史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点点滴滴也是历史,郑明武编著的《毛泽东四大秘书》全面介绍毛泽东四大秘书的传奇人生,详细揭秘四大秘书亲历的若干重大历史细节。
郑明武编著的《毛泽东四大秘书》介绍了,在漫长的5000年中国历史名人星空中,毛泽东以其无与伦比的才华、卓尔不群的个性、光照千秋的功绩,成为20世纪这段星空中最璀璨的那一颗名人之星。在毛泽东这巨大光环之下,有几个名字也镶嵌在了20世纪名人星空中,镶嵌在了毛泽东的身旁,他们就是毛泽东的秘书。
毛泽东的一生有许多秘书,这里只选择了四位时间久、才华高、声名盛、影响大的秘书,他们就是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陈伯达。能够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最幸运的人生际遇,但秘书这个职业的独特性,也让他们走向了幕后,走进了毛泽东的光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