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光澈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
内容
编辑推荐

《灵光澈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系刘扬忠和蒋寅主编的“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丛书之一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韦凤娟的个人专著。

“绪论”之外分三编共十章:第一编探讨“志怪”小说,分三章依次论述了“鬼话”“仙话”“怪话”;第二编探讨“山水诗”,分四章深入论述了山水诗的精神源头、话语构成、符号意义以及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第三编集中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代表、大诗人陶渊明,用三章的篇幅阐释了陶渊明的精神格局、文化品格与境界。

目录

绪言

第一编 志怪:关于生死之谜的奇诡思考

第一章 “鬼话”:关于“死"的叩问及诠释

 第一节 一个古老的话题:灵魂观念的追溯

一 鬼神一体:从祖灵崇拜说起

二 气魂与形魄:二元的灵魂观念

三 “强死”者为鬼

四 从“土伯九约”到“泰山治鬼”:本土“地府”观念的形戍

 第二节 “鬼话”:重返此岸世界的诉求

一 全新的叙事空间:生死两界的交叉叠合

二 未泯的世情:联结生死界的纽带

三 “生”的延伸:有憾人生的补偿

四 “生”的延伸:两种类型的“幽婚”

 第三节 “鬼话”:关于死后世界的好奇想象

一 泰山治鬼:人世的翻版

二 泰山治鬼:对于生死问题的独特解读

三 地狱:恐怖的幽冥世界

四 “转世”:关于生死问题的全新诠释

第二章 “仙话”:永恒人生的追求

 第一节 神仙信仰的嬗变

一 从灵魂不灭到肉身不坏

二 从“神灵”到“神仙”

三 人人皆可成仙

四 士族的神仙理想:地仙

 第二节 灵境:现实世界的补偿

一 人间仙界:洞天福地

二 神仙世界的俗世风采

三 不同时间系统的设置:时光永驻的畅想

 第三节 关于“天仙配”的文化阐释

一 巫山神女“降临”的传承

二 天仙美缘

三 阿母嫁女的底蕴

第三章 “怪话”:关于生死问题的另类解读

 第一节 精怪的“人形化”与巫鬼道语境

一 变化观念的嬗变进程

二 精怪与鬼魂:“鬼者,老物精也。”

三 精怪之说与巫鬼道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另类的修炼:狐精故事与神仙道教

一 自然狐的“精怪化”及“人形化”

二 狐精“人化”的新态势

三 修炼观念的另类“移植”

四 “性因素”的凸显:截发、吸精与房中术

五 人狐合一的九尾狐: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二编 山水诗: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体悟

第四章 山水诗的精神源头:思维特性与山水自然观

 第一节 独特的思维定势:自然一人事

一 人类童年时期的共识

二 理性逻辑与感性经验:迥异的思维理路

三  独特的社会形态与认知自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两种基本的山水自然观及审美取向

一 “君子比德”:将自然美纳入社会伦理的价值系统

二 “万物一体”:以“自然”之美来规范“人事”

第五章 “山水”话语的初构:自然美意识的递嬗及其文学书写

 第一节 《诗经》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识

一 山川:统治力量的神秘象征 24

二 “于以用之”:物质功利考量

三 “以写我忧”:“娱情”意识的初萌

四 “比兴”之用:人与自然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述

 第二节 楚辞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识

一 巫术文化的神奇“保留地”

二 浪漫的自然意识:“民神杂糅”

三 屈原自然观中的理性色彩

四 “赋”法的运用:人之“情”与自然之“景”一体性的初呈

五 屈原的启示:抑亦江山之助乎

 第三节 汉赋所反映的山水自然观

一 山川:“君权神授”的象征

二 大赋中山川景物描写的审美特征

三 骚体赋中的自然风物

四 汉赋对于山水诗的意义

 第四节 山水诗的形成:魏晋士人精神活动的艺术表述

一 建安文人的生命体验与山水自然

二 竹林风范与山水自然

三 山水诗的早期形态:隐逸诗与游仙诗

四 纪行山水诗与玄言诗

第六章 “山水"符号意义的凸显与魏晋社会

 第一节 山水:自然经济形态催生的一个审美要件

一 经济生活中心的转移:江南庄园的兴起

二 审美情趣的变化:从都市之繁华转向山林之静寂

三 “有如自然”的私家园林

四 会稽:山水诗的摇篮

 第二节 山水:独特处世模式的一个行为标识

一 传统的处世之道:“隐”与“仕”的对立

二 朝隐:“隐”与“仕”的合一

三 山水之好:朝隐的标志

 第三节 山水:理想境界的一个象征符号

一 “箕踞”的竹林七贤:“情”与“礼”的冲突

二 理想人格的重塑

三 山水喻人:理想人格的外化

四 山水:“以形媚道”的言、象

五 玄言山水诗的意义

第七章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第一节 谢灵运的家世经历与山水情结

一 名士家风:雅好山水

二 乌衣郎的失落

三 “壮志郁不用”,“泄为山水诗”

 第二节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一 “舒情缀景,畅达理旨”

二 章法经营之妙

三 画境的营造

四 “初发芙蓉”

第三编 陶渊明:一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价值符号

第八章 陶渊明的精神格局与儒道传统

 第一节 陶渊明的儒家风范

一 人生道路的抉择

二 “固穷”之节与“乐在其中”

三 “吾与点也”

 第二节 陶渊明的道家风度,

一 超功利的审美观照态度

二 真率自然的美学追求

三 顺应自然的生活观

第九章 陶渊明的文化品格与闲情文化

 第一节 闲情文化的哲学建构与陶渊明

一 屈原自沉的哲学意义

二 儒道互补:超越精神困境之途

三 陶渊明的模式:“清”“浊”之外的经营

 第二节 闲情文化核心意义的建构与陶渊明

一 “务虚”与“求实”

二 “闲情”与“闲人”

三 陶渊明的启示:化俗为雅与“点铁成金”

第十章 陶渊明的境界:一种文化模式的理想呈现

 第一节 从冲突中升华出来的和谐境界

一 “一心处两端”

二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三 “穷途而哭”与“忘怀得失”

 第二节 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

一 “谋道”与“谋食”

二 高旷的襟怀与淳厚的情味

三 执着与通达

四 出世而不离世的桃花源

 第三节 玄澹高雅的精神境界

一 “琴中趣”与“酒中味”

二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光澈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凤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98501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3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58
CIP核字 2014011181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5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