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导演杨蕊创作出了一部奇异而前卫的实验电影《翻山》,并在院线上映,引发了业界的讨论。杨慧、陈弘毅、雷建军编著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正是针对这部电影展开的研究与解读,并跳出电影本身,上升到对电影本体,电影视听语言,电影作者与观众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分析,试图通过一个“小案例”切入“大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讨论“电影究竟有多少影响的可能性,电影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命题。
图书 | 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10年,中国导演杨蕊创作出了一部奇异而前卫的实验电影《翻山》,并在院线上映,引发了业界的讨论。杨慧、陈弘毅、雷建军编著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正是针对这部电影展开的研究与解读,并跳出电影本身,上升到对电影本体,电影视听语言,电影作者与观众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分析,试图通过一个“小案例”切入“大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讨论“电影究竟有多少影响的可能性,电影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命题。 内容推荐 《翻山》作为一部中国实验电影奇异而前卫,2010年上映后立即引发学界和业界的讨论。杨慧、陈弘毅、雷建军编著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是针对这部电影展开的研究与解读,试图从多个视角出发,以“小案例”切入“大问题”,以生动明了的语言试图探讨: 电影究竟有多少可能性?电影究竟是什么? 目录 序章 一问百年:电影是什么? 《翻山》:一部电影和一些求索 第一章 观众:上山与下山是同一条路 到场:“没有强大的内心,是解读不了《翻山》的” 进入:“你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翻山》” 镜像:“融入《翻山》的过程也是重读自我的过程” 定位:“一个反艺术的影视作品”? 弃权:“导演与观众的交流环节挺‘扯’的” 第二章 叙事:所叙之事不成故事 原调:当故事被说时 变奏:故事若隐若现 和弦:观众见仁见智 回响:故事为何而生? 第三章 视听语言:身体性的观影与极限 视觉:长、很长与更加长 听力:草蛇灰线的叙事者 五感:张开四肢来观影 倒影:用自己的内心演电影 第四章 导演:亦在此山中 山门:作品是作者的病例? 山路:导演在“搞什么名堂”? 山洞:导演想“翻”什么“山”? 山神:“翻山”中的导演 山顶:走出“被媒体”困境 翻山:和导演一起的旅途 终章:来自一部电影的答卷 附录一:上海电影节《翻山》导演杨蕊与观众互动(节选) 附录二:就《翻山》对俞灵的访谈(节选) 附录三:就《翻山》对冯卫民的采访(节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慧//陈弘毅//雷建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3686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8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6 |
CIP核字 | 2014128427 |
中图分类号 | J9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