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指文战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思成编著的这本《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参考了大量立场各异的战史著作和德苏双方高级将领的回忆录,试图从公平的角度,忠实还原二战柯尼斯堡战的酷寒与战争风暴中心的人间炼狱,并从德国历史和精神深处,揭示出柯尼斯堡不应被遗忘的人性伤痕,警示后人和平的珍贵。

内容推荐

周思成编著的这本《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是一部二战柯尼斯堡战史。全书共五章,既讲述了战前柯尼斯堡悠久的历史文化,又从多个角度重构且还原了柯尼斯堡的陷落始末。全书100万字,1500幅高清图片,是第三帝国27位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的图文传记。

目录

第一章 “王城”前史(1255-1918)

 条顿骑士团与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加冕”

 柯尼斯堡:19世纪东普鲁士的风俗画

第二章 战前岁月(1918-1939)

 在《凡尔赛和约》之下生活

 投向纳粹

 乱世多歧路

第三章 烽火初燃(1939-1943)

 山雨欲来

 “总体敌人,总体战争,总体国家”

第四章 兵临城下(1943-1944

 1944年8月:柯尼斯堡大轰炸

 全民皆兵

 死神敲门:梅梅尔之战及其他

第五章 要塞末日(1945)

 苏军的东普鲁士之战

 洪水与猛兽

 陷落!要塞之城

尾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北部,沿库里施沙嘴的全部地区都被德军士兵所占据,他们都将离开东普鲁士,前往东线作战。他们也带来了很多关于俄国军队的狂热传言,每个士兵都感受到了敌人不顾一切要赢得战争胜利的巨大决心。苏军当时大都装备落后且缺乏有效的指挥,但是,他们对德国人的仇恨足以使他们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在这个时期,柯尼斯堡的火车站充斥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军事人员当然拥有优先权,其次是希特勒青年团的人员;那些被运来从事强制性生产的外籍劳工也源源不断地从铁路上流出。1943年夏,伤员的比例大大增长了,和他们一起到来的,还有很多自己所属船只正进港休整的船员们。到了1943年底,又有新的群体加入了东普鲁士的“客民”群体,他们是从德国西部受轰炸的城市疏散来的人。大批的外籍劳工和士兵都从东线撤了下来,苏军战俘也被关押在城堡的监狱里。柯尼斯堡的人口还没有像这样庞大过。因此,当局也被迫实施了更严格的配给制度,连煤气和电力都列入了配给名单。尽管如此,在东普鲁士和柯尼斯堡,人们还是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偶尔还能从周边黑市上搞到一些额外的补给。尽管私人汽车不再允许配发汽油,但城市的公共电车和铁路还能正常运转。除开那些军政人员,火车站只对平民发售短途车票。

1943年的圣诞节还算平静。大部分的柯尼斯堡人还能像往年一样,享受一顿有烤鹅与卷心菜的圣诞大餐。当地人还记得,当年的圣诞树上甚至点缀上了蜡烛,尽管这些蜡烛是去年烧剩下的。相反,在首都柏林,必需品的匮乏已非常之严重,面包的每日配给已经降到了可怜的4片,还发生了严重的“西红柿短缺”,面包不得不用45%的黑麦、35%的小麦以及20%的大麦混合烘制。1943—1944年的冬天格外地寒冷,在东普鲁士,温度甚至降到了零下25摄氏度,冰冻天气持续了数周。官方的新闻片显示出,在苏联前线,德军士兵甚至要忍受零下40度的酷寒。柯尼斯堡的医院收容了大量被冻伤的士兵,他们的手指和脚趾都有被冻掉的情况,很多人还需要截肢以免坏疽感染。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被调往东普鲁士,但受伤士兵的数量却是每日有增无减。柯尼斯堡的军事医院仅仅扮演着中转站的角色,在这里,医生为伤员进行截肢手术、清除弹头和弹片,另外也接骨和上夹板,随后伤兵将被送往大后方进行进一步医治。

新年广播透露,德军将对苏军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但那些照料从东线撤下来的伤兵的人,却从士兵们口中听到了与官方说辞完全两样的东西——德军在东方一直在遭受挫败。到了1944年初,东普鲁士的大多数居民都意识到,战争迟早会输掉。盟军对德国西部城市的空袭从来就没有松懈过,配给也越来越少,新闻短片里闪过一幕幕德国城市遭受轰炸之后的惨状。那些有亲戚在西部的人则听到,在猛烈的轰炸中,西部的人民或被直接炸死,或被活埋,或被窒息而死,或被烧死,妇女们失去丈夫,孩子们失去父母……诸如此类的悲惨故事。新的纳粹国家法令又下来了,所有17岁以上的人都要离开学校,走向战争的大熔炉,男孩们要扛起枪,女孩们则做一些其他的辅助工作。时间一天天地流逝,而人们也变得愈发焦虑,难道真的有一天,他们不得不去直面那种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抉择:是离家逃难,还是留下来承受纳粹宣传机构所渲染的那种“布尔什维克野兽的血腥恐怖”?

P65-66

序言

经过扩充与修订的柯尼斯堡战役纪实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本书初版之时,笔者还是求学途中的一介羁旅,再版之时却已届而立之年。附上这篇序言的目的,并非出于古人所谓的“自惭少作”,欲先为谦抑之辞,以塞悠悠之口;这部昔日作品,笔者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或借此机会略作交代。

重版此书是刚寒锋兄长极力推动的,若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修订版绝不易完成,故在此应先谨致谢忱!这次借重版的机会,还将初版中曾删去的部分原稿文字重新添入了正文中,主要是关于19世纪前的普鲁士史和柯尼斯堡城市史的内容,因此全书的历史色彩显得更加浓重。战争史叙事本不必然须由隆隆的炮声和子弹的呼啸,抑或战士的怒吼和哀鸣开篇。在战略战术分析之外,真实反映个体或集体的战争体验,也是本书所追求的基调。不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市民或是村夫,杂货铺店主或是学生,犹太人或是德国人,父母或是儿女,这些人在整部历史中来回闪现,反映出个体或集体乃至一种历史传统在经历人类意志无法左右的历史事件时的虚弱无助和绝望抗争。这是更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性质的一种战争叙事。读者若跳过这些部分直接进入要塞争夺战的腥风血雨中,定会多少感到遗憾。

本书初版之后,因其中少量内容涉及到双方军队在战争进程中某些不尽符合当时的国际公约和交战道德的行为,曾在小范围内引起过讨论甚至质疑。相关事件作为由史料充分支撑的史实,是本段历史中的客观存在,对此笔者既未加以曲笔讳饰也未铺张渲染。至于如何对这些事件作道德评价,读者心中自有尺度。前言中的若干议论,虽然不免冒失与稚气,然此区区至今未改,此次修订时也一并保留。笔者仍然希望读者的目光能超越战争中的流血暴行,而看到历史的本相,即那些决定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心理的因素。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的烧杀掳掠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之记忆,对此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则仅言:“历史学家不得不去重复那些千篇一律的灾难故事:同样的人类激情必然导致同样的结果;一旦沉溺于这些激情无法自拔,文明人之所以异于野蛮人者几希!”这并非历史学家的犬儒主义,而是历史学家的职责。

本书写作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论著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详情已具于前言,此处不再赘述。在无法接触原始档案或与访谈当事人的前提下,谈原创性研究是颇不现实的。2012年,笔者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其时亦曾赴柏林、弗莱堡和慕尼黑等地访求军事史著作和史料,本有机会可以多少弥补这一缺隧,然终因学业繁忙,修订原作之事远未能提上日程。在此,也期待国内同好能继续出版关于东线战役的更详细和全面的作品,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谢芳老师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许多的灵感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14年5月23日

于京城萧秦轩

后记

1946年7月,在盟军的波茨坦会议之后,相当于半个比利时大的东普鲁士北部和柯尼斯堡正式被划归苏联所有;东普鲁士的剩余部分则归波兰所有,梅梅尔及其周边地区归属立陶宛。1946年7月,柯尼斯堡及其周边地区被重新命名为“加里宁格勒区”,以纪念刚刚去世的加里宁。随后,加里宁格勒被宣布为军事区,在沿着波兰边境的所有地域,都拉上了带刺铁丝网,将各个家庭成员和社区分割开来。就在当年夏季,第一批苏联定居者就从苏联各个地区赶来了,由此,东普鲁士也开始正式地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大幅的旗帜和宣传画都涂上了列宁、马克思和加里宁的画像,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毕罗港也被重新命名为“波罗的斯克(Boltiysk)”,成为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对于外国人而言,它仍然是封闭的。波罗的斯克实际上也是苏联唯一一个波罗的海不冻港。在冷战时期,经常有数十万的苏联军队驻扎在加里宁格勒地区,直到冷战后期,这里的火药味才减轻了一些。

加里宁格勒地区,每一个城镇和乡村的德语名字都被改过了;在波兰,重新割让的领土上的城镇和乡村是用波兰语逐字直接翻译的,例如“弗劳恩堡(Frauenhurg)”被改成了“弗龙堡(Frombork)”,而在加里宁格勒地区,各个地方都换上了全新的名字。因斯特堡这个东普鲁士第二大的城市,被命名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克”,而魏尔纳·提尔皮茨父亲的教区,诺尔登堡被重新命名为“格鲁诺沃(Krvlovo)”,而这个城市唯一的战前遗迹,只是野鸟筑巢的教堂塔楼。

1946年,还留在加里宁格勒地区的德国人认为,自己也许可以尝试开始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了。他们得到了许可,能够发行自己的德语报纸,甚至维持一个德语学校,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也被送到了一个新办的孤儿院。不过,在1947年10月,苏联当局宣布,在今后的几个月内,这些人必须全部离开。柯尼斯堡所有幸存的德国人都搭乘特别列车前往德国,或是干脆被送到劳改营去;他们的财产被官方没收了。米歇尔·威克和他的父母,则是在1948年4月被允许离开的一批。

那些经历了1947—1948年重新疏散的人回忆起,他们对这座历尽了苦难的城市看了最后一眼;一个家庭还在里岑大道的废墟处转悠了几圈,这是他们以前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已经没有一幢房子了,市图书馆也是一片废墟,周围还留着半米深的纸灰。在威廉皇帝广场,还是鬼域一样的寂静,在这个曾经繁华的广场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塑像还在。在克莱普霍夫岛,魏尔纳·提尔皮茨上学的语法学校和大学区都化为了灰烬。往日庄严华丽的大教堂里,他们只发现了康德的纪念碑还完好无损,大学的创建者,阿尔伯特的盾形纹章也完好地躺在地上。教堂内部的装饰也几乎一洗而空,只有曾经坐落着布道坛的地方,还能见到一块熏黑了的破布,在微风中摆动;各个房间的门窗都大敞着,里面一片狼藉。到处都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死寂——只有那些对这些新难民们起了疑心的苏联士兵的呵斥声,有时打破这种难堪的寂静。

1947年10月30日,他们离开了柯尼斯堡。大约有2500人搭乘一列有五十多个车厢的货车出发了。列车缓慢地行驶着,停的时候倒比走的时候多。他们花了8天的时间穿过了波兰,进入了德国东部。

直到60年代,柯尼斯堡的中心城堡的残骸一直都掩盖在废墟中。苏联当局老早就想清除这个不顺眼的建筑了,1969年,莫斯科的许可终于批下来了,将对它采取爆破,然后用推土机推平,再用军队来清除剩下的垃圾。在城堡的原址上,当局计划修建一幢有20层的巨大建筑物,它被称为“苏联之家”。不过这个建筑从来就没有被完成,更不用说投入使用了。它的墙体、门窗和楼梯都是破损不堪的。1967年,路德教堂,一座免遭火灾的新文艺复兴式建筑也被当局有意地拆除了。80年代末,有一些德国人回到了他们曾经挥泪告别的故乡,现在,大约有一万名德国人杂居在一百多万的俄罗斯人口之间。

1990年以后,加里宁格勒地区则成了与俄罗斯国土没有任何领土衔接的“飞地”;随着苏联解体和波罗的海国家争取独立的浪潮,加里宁格勒地区变成了一个失去俄罗斯联邦羽翼的贫困省份,为波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环绕。随着21世纪欧盟的不断扩张,它的孤立处境更为艰难了。近年来,加里宁格勒地区更是成为了俄罗斯对抗美国在东欧扩张势力的前沿阵地。每每在美国表示要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时,俄罗斯就会表态,要在靠近波兰的飞地加里宁格勒部署新导弹。2008年11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向议会两院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俄罗斯将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以应对美国在东欧地区部署的反导系统。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的悲剧,似乎并没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而落下帷幕……

事实上,在加里宁格勒,只有大约10座普鲁士时代的建筑物留到了今天:在战前全部的34座教堂中,只有4座保存了下来;老城门还夹在厚厚的城墙之间,即使是苏军的大炮炸弹也没有摧毁它们——勃兰登堡门、萨克海姆门和其他4个门都还保存完整。老音乐厅(Stadthall)也还在,蓝色的股票交易所也是。此前举办东交会(Ostmesse)的老市场区现在是加里宁格勒的中心市场。对于那些在苏军的围攻中死去的德国人,这里并没有一座坟墓或一座纪念碑属于他们。在郊区,一些德国中产阶级的别墅还在。克莱普霍夫岛上,大教堂周围的建筑都消失了,老城区也找不到什么遗迹。今天,这些地方都是荒草丛生,林木茂盛。在城市周围的乡间,战前i~21_:机勃勃的大约300个乡镇现在已经彻底地荒废,再也没有恢复起来。东普鲁士曾经的“鱼米之乡”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在那些旧地重游的人的梦寐里,在加里宁格勒一堆一堆的废墟之下,昔日的柯尼斯堡仿佛还完好无损。阿莫斯·埃龙(Amos Elon)在1999年访问了柯尼斯堡,看到的这一切,使他想起了“维尼塔”古城的传说(见本文最后);而汉斯·冯·莱恩多夫的印象则是:

人们总是无法摆脱那旧日的古城仍然存在着的阴影。就像是要反抗那些废墟的照片证据一样,就在城市地下十到二十码深处,它仿佛依然耸立着,披着战争和斯大林的推土机盖上层层的灰土。如果巨大的废墟堆被清理干净,昔日的一切还将重见天日,那些山丘与河流,那些盆地与堤岸……如今在夏季,会有很多的德国游客前往加里宁格勒。尽管他们还叫它“柯尼斯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去欣赏新修建并即将完工的东正教大教堂,或是去逛一下在市中心复兴起来的小商店。他们也会去参观克莱普霍夫岛上的大教堂遗址,现在它正被德国方面的投资慢慢地重新修建起来,南塔遗址上的教堂博物馆也是他们必去的地方。他们还能见到康德的墓碑,它完整地保存到了战后。克莱普霍夫岛上如今到处都是贩卖冰淇淋和可乐的小贩,他们当然也出售柯尼斯堡的老照片和旅游手册,还有德国和苏联的地图。

这些观光客中有很多人年纪已经很老了,故地重游大概能唤醒他们脑海中沉睡的记忆。但是大多数人也许都没有想过,这座城市曾经真实地属于德国,而他们也对它被毁灭的命运持一种无法理解的态度。他们的记忆中也许早已经忘记了他们的父辈发起的那场血腥的侵略战争,那些在战争中死难的成千上万的苏联平民和他们同样被遗弃在废墟中的家园。他们只是一味地沉迷于自己失去了故乡的伤感,以及苏军侵入东普鲁士后造成的一切灾难与毁灭。而大多数人也都有了借口来拒绝接受这一事实,那就是柯尼斯堡和东普鲁士被毁灭的原因,实际上正是纳粹的野心与征服的恶果,特别是纳粹领导人和武装部队曾经如此残酷地对待苏联人民所得到的报应。是的,为什么柯尼斯堡和东普鲁士人民曾经如此悲惨地出逃?为什么那些留下来的人的下场又是如此地可怕?这一切都应该追溯到纳粹发起的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上去。此外,希特勒拒绝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安全的疏散,这使得东普鲁士的德国人,以及这座曾经无比美丽的城市柯尼斯堡成为了他直接的牺牲品,或是更准确地说——殉葬品。

在波罗的海地区,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失落了的古城,名叫“维尼塔(Winetha)”,据说它是因为居民的残酷和骄傲,因为他们所犯下的罪孽而被毁灭的。人们又传说,在风平浪静的晴朗天气里,水手们还看见过,维尼塔城安静地躺在波罗的海海面下,它银色的塔楼和大理石柱子仿佛亘古不变。在每个天气和煦的礼拜五,维尼塔城,它的尖塔、城墙和宫殿,都将短暂地从海底升起来,然后再度沉到深深的海底。很多人相信,柯尼斯堡的命运就印证了这个古老的传说,柯尼斯堡就是维尼塔……

读者们应该还记得,在本书开头柯尼斯堡诗人君特·S·弗雷登海希那段对东普鲁士的深情赞美,我们也用他怀念柯尼斯堡的诗中的一段作为全书的结尾,由他和他那一辈人的经历可以看出战争的恐怖与毁灭的淫威,和平的无比珍贵:

我当时尚未及听的,

尚未及见的,

如今皆已离我远去,却又萦绕在我心际

你,壮丽的城市啊,

我在此瞥见了世界之光,

这个世界,竞如此地惨伤,

而本该多么地可爱和圣洁。

你永远拨动我的心弦  ——我的柯尼斯堡——

你是铁道尽头最美丽的城市!

——君特·S·弗雷登海希,《最美之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指文战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思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7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14
CIP核字 2014157214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