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龙江摩苏昆/黑龙江流域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也有学者称之为史诗。孟淑珍编写的《黑龙江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第一卷,在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多年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得以面世,书中选入的是鄂伦春说唱故事,共选17篇,内容反映英雄人物领导百姓抗击恶魔、救劳苦大众脱离苦难的英雄行为,同时歌颂纯洁的爱情,友情的故事。

内容推荐

“摩苏昆”内容丰富广博、艺术风格独特,承载着鄂伦春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与久远厚重的民族历史,对于认识北方渔猎民族的社会、经济、艺术、宗教、风俗,保留和弘扬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因此,保护和研究“摩苏昆”,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摩苏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孟淑珍编写的《黑龙江摩苏昆》选的是鄂伦春说唱故事,共选17篇,内容反映英雄人物领导百姓抗击恶魔、救劳苦大众脱离苦难的英雄行为,同时歌颂纯洁的爱情,友情的故事。

目录

鄂伦春族摩苏昆概论

英雄格帕欠

波尔卡内莫日根

布格提哈莫日根

鹿的传说

雅林觉罕和额勒黑汗

双飞鸟的传说

娃尔都日堪和雅尔都日堪——姊妹山的传说

特尔根吐求亲记

诺努兰

阿尔旦滚滚蝶——个孤女的遭遇

阿尔塔奈莫日根

神箭手

鹿的传说

乌布尔迭依兰阿戏吉

达多联亲

受气的媳妇回娘家

“摩苏昆”的由来

附录1古老语言艺术的“活化石”——论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267(马名超

附录2鄂伦春族“摩苏昆”调查报告276(玛哈依尔·淑珍

附录3关于摩苏昆调查考证的补充报告308(玛哈依尔·淑珍

附录4“摩苏昆”讲唱家简介

后记

试读章节

库尔托莫日根虽说心里不大痛快,嘴里可没说,把马肚带紧巴紧巴,拉过缰绳,上马便出围了。

库尔托莫日根的手气,多咱都那么顺当,狍子、犴的碰撞上好几大群,他也不稀答理,专门找鹿射。这不,已经撂倒一头公鹿一头母鹿。他下马把马拴在小树上,怕它挣开走远,又从皮口袋里掏出马绊子,把马腿绊上了。他刚抽出刀,突然一声嘶鸣,猎马不安地掀动四蹄,拚命地挣呀、蹭呀,还没等他走近跟前,只见它蹦起来“砰”的一声,就把马绊子给弄断了。断就断了吧,只要阿拉尔马不跑走就没事儿。库尔托莫日根回转身去又忙活起来,开膛破肚,剥皮卸茸角,不必多叙。单说阿拉尔马挣开绊子,还是嘶叫打转,烦躁不安,直拽得小树哗啦啦响,树身弯成了弓形。那系在树干上的马缰绳是用四种颜色的马尾编结起来的,没个拉断。小树也长得结实,也不那么容易就拽折。那阿拉尔马性子一发,连根把小树薅起来,咯噔噔,刷啦啦,突嗒嗒,马蹄下滚出一溜青烟儿,向来路狂奔而去。库尔托莫日根回头一瞅,嗨!阿拉尔走马已经跑没影了,直气得他大声喊叫,唤马回来:“阿拉尔木日林——莫!莫!莫——阿拉尔木日林——莫!莫!莫!”任凭他嗓子喊破了也白搭。直到太阳偏西,阿拉尔走马才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跑到主人身边停蹄不动了。库尔托莫日根气坏了,捡起马鞭,举起手来刚要抽打阿拉尔马,却见它浑身湿透,眼睛血红,呼哧哈哧地直喘粗气,便心疼地扔下鞭子,扯起被树枝草刺刮破的缰绳,依旧系在小树干上,擦呀弄的,等歇息差不多了,才把卸成块的鹿肉驮上马背,借着落日的光亮转回家去。

主人回家,什么也没说,卡达日拉汗也不想问。跟往常一样,吃完饭,搂着孩子睡觉不提。

单说,阿拉尔走马冷丁连根拔下小树跑走是怎么回事吧:原来阿拉尔是匹宝马,是鱼神卡达日拉汗的护身宝物。因为魔鬼犸猊经常出没山林,祸害糟蹋山里的游猎人,经常派巨大的妖鹰得尔恳迭得义,飞落地面抓人带给犸猊,卡达日拉汗的额聂不放心,就托付地面的山神白那恰,山神就赐给她这匹阿拉尔宝马。说也真巧,往日,库尔托莫日根都是按卡达日拉汗的嘱咐,不绊马腿的。偏偏就在这时候,阿拉尔宝马发现挺远挺高的空中,现出一只巨大的得尔恳迭得义,慢慢飞向主人居住的地方。它急忙挣脱绊子,连根拔起小树,前去搭救卡达日拉汗母子。那巨大的得尔恳迭得义在歇让座顶上飞呀飞呀,一下子发现了刚采蒿芽回来的卡达日拉汗,正要飞低落地捕捉她,却被赶到的阿拉尔宝马一脚踹上云天。得尔恳迭得义不敢冒失,赶紧飞回去向犸猊禀告。阿拉尔宝马一看没事儿了,这才腾蹄跑到库尔托莫日根那里。卡达日拉汗不说,库尔托莫日根哪会知道内情。这不,他暗地里正生闷气,窝了一肚子火,呆了一天,第三天又要去打猎。临走,见妻子还是贴着马脖子叮嘱唱着那些话,他也不吱声,只亲了亲格帕欠的小脸蛋儿,就驾马驰去。

卡达日拉汗知道丈夫生气了,心想告诉他,已经来不及了。她预感到凶多吉少,赶紧做了那么多肉干,还做了一个大大的桦皮棚和许多桦皮篓儿。刚把这些忙活完,已到正午了’。她挎上摇车,走到溪水边,把孩子格帕欠解下来,光溜溜地放进溪水里洗起来。

给孩子洗完澡,贴了块黄皮软兜兜,卡达日拉汗一手抱着胖儿子,一肩挎着摇车往家走。刚走进院门,她就看见得尔恳迭得义从空中直奔这儿飞来。她知道大事不好,脸变得煞白,紧跑几步跨进屋里,不住手地就忙开了。她把桦皮篓一个挨一个地摆了一堆,里面装满肉干和水,又把摇车放在旁边,还有骨头筷子、桦皮盆、桦皮碗一些零碎东西,都放在旁边。地上铺平黑瞎子皮,把睡着觉的儿子格帕欠放在摇车上,还有小皮衣、皮裤等统统搁好,急忙奔出门外,登上德尔肯②的顶上,急慌慌地呼唤起她的阿拉尔宝马来:

卡达日拉汗刚刚唱完,巨大的得尔恳迭得义就俯冲下来,利爪正要夹住卡达日拉汗,卡达日拉汗一闪身,麻利地出溜下来,躲藏在德尔肯的九根柱子当间。得尔恳迭得义翻身撞在大架子上。得尔恳迭得义腾飞起来落在地上,捕捉卡达日拉汗。卡达日拉汗左躲右闪,在九根柱子中间穿来穿去。怎奈,得尔恳迭得义又是尖嘴又是利爪地一齐用上,没多大工夫,就把卡达日拉汗叼出德尔肯,来到歇让座门前。就在得尔恳迭得义松口的空当儿,卡达日拉汗一溜急跑,跑进歇让座里,回身便死死拴上门。

得尔恳迭得义一看,门太小,呼地飞起,落在歇让座顶上,猛地一用劲儿,两只利爪把歇让座掀翻,整个儿滚翻在一边儿,然后它猛地用尖爪把卡达日拉汗拦腰掐住,“呼——"地一下飞上了半空。

再说库尔托莫日根,火性地上了山冈,过了洼塘,穿过松树林,还一个劲儿地走哇走哇。他见了狍子不射,碰见野猪也不理睬,看见飞禽更不在意,一直走到石砬子旁才站下了。他瞅了瞅四周,看了看山势,转了半圈,就和一头大孤野猪遇上了。

库尔托莫日根驾马闪到一旁,下马把阿拉尔马故意拴在一棵又粗又憨的义气松上,手提弓箭向野猪摸去。P7-8

序言

黑龙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她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重要区域。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三江流域部落众多,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中原黄河流域。古代史籍明确记载在黑龙江地区生息过的民族先后有:先秦时的肃慎、溅貊、东胡三大族系;汉晋时的夫余、鲜卑、挹娄、北沃且;北朝、隋时的夫余、勿吉、室韦、乌洛侯、地豆于、豆莫娄等;唐、北宋时的棘韬、室韦、契丹、女真、蒙古、汉族等;南宋、元、明时的女真及蒙古诸部、汉族、索伦诸部(即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东北地区的先民鲜卑、女真、蒙古、满等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崛起于东北大地的民族,一次次地向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注入了无比遒劲和深厚的生命力,并在文化的交流中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水乳交融的重要组成要素。

黑龙江是一片开放的土地,她几百年来一直是众多迁徙者和拓荒者神往的地方。清朝建立,黑龙江地区的齐齐哈尔(卜奎)和瑷珲,被辟为流徙要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张缙彦:《域外集·六博围棋说》)“当是时,中土之名卿硕彦,至者接踵”。(杨宾:《烯发堂文集·伍敬玉五十寿序》)清末开禁之后,关内山东、河南人民大批移居黑龙江,民间称之为“闯关东”。清朝时期,黑龙江省的人口构成已是“f内地)十三省,无省无人”。(方拱乾:《绝域纪略》)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罗斯人、犹太人及20多个国家的近20万侨民涌人哈尔滨等地区,又带来浓重的欧风西俗。哈尔滨市因此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新中国建国之后,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以及文革时期的知青来到黑龙江地区。大量外来移民不仅改变着黑龙江的人口结构,也带来了新的文化要素,不断塑造出新的黑龙江文化面貌,积淀了黑龙江多元文化的底蕴,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

黑龙江是一片多彩的土地,她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重要文化分区之一。民族众多、习俗多样构成了黑龙江地区内涵丰富、色彩斑斓的本土文化。时至近代,这里生活着满族、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费雅喀、库页、奇勒尔、恰喀拉、锡伯、朝鲜、回族等众多民族。黑龙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历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慷慨地提供了丰美的原料,勤劳勇敢的人们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形态,陶冶出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民族的萨满、歌舞和桦皮艺术,赫哲族的鱼皮工艺,朝鲜族的民族风情,满族的剪纸、刺绣等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

在这片古老、神奇、开放、多彩的大地上,黑龙江文化就像一条汇聚了众多支流的奔腾江河,雄浑瑰丽、气象万千。流淌于其中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回旋碰撞,激荡出激越、震撼的音符。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具体呈现,积淀了北方独特的文化脉络和文化基因,展现出鲜明的龙江特色和龙江风格。龙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黑龙江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宝藏,是黑龙江实现科学发展的雄厚基础。研究和保留传承黑龙江文化,是当代黑龙江人不容推卸的神圣责任。《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将分民风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个系列,全方位、立体性、多角度、大纵深地展示黑龙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优良的黑龙江文化基因,更好地继承民族和地域传统,为文化兴省、文盛龙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后记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也有学者称之为史诗。《黑龙江(鄂伦春)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第一卷,在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多年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得以面世。我省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又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摩苏昆”内容丰富广博、艺术风格独特,承载着鄂伦春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与久远厚重的民族历史,对于认识北方渔猎民族的社会、经济、艺术、宗教、风俗,保留和弘扬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因此,保护和研究“摩苏昆”,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摩苏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黑龙江摩苏昆》的整理、编撰,遇到过很多的困难。由于鄂伦春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摩苏昆”形成以来只是在民间口头传承,一直没有文字本。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演唱全本“摩苏昆”。而且,懂鄂伦春语的人也越来越少,“摩苏昆”的传承正面临着严重危机。2002年,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省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协会秘书长王益章在调研期间,专门拜访了“摩苏昆”的采录整理者、鄂伦春族民间文艺家孟淑珍女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时把“摩苏昆”列为重点项目,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为孟淑珍提供了经济支持,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之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摩苏昆”的编写、翻译。协会还邀请少数民族文学专家,协助她整理、审定文稿。2005年,“摩苏昆”得以完卷。

这次《黑龙江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首卷出版,完整再现了鄂伦春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填补民族文化领域一项重大空白。

《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筹划,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中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几度中断然后又重新启动。这一次丛书的出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部长衣俊卿的关心和指导。衣俊卿部长担任了丛书主编,并亲自为丛书撰写了总序。还曾两次就推进丛书编写工作做出过批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来源于民间,是广大民众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创造,生存智慧的结晶。“黑龙江省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根据民间文艺学分类法,分成文学、艺术、民俗三个系列,每个系列十册。

丛书计划从2009年开始编撰,到2012年出齐。丛书将全面展示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勾画多彩的龙江民间文化艺术长卷,为了解和研究黑龙江文明打开大门。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龙江摩苏昆/黑龙江流域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淑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7081346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2009160062
中图分类号 I23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6
18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