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丹青等著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既有对历史史料的还原,又有对社会改革的冷峻思辨;既有对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喊,又有对当下急剧发展的忧虑和担心。他们以睿智的文字为时代把脉,用尖锐的思想为中国呐喊!

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内容推荐

时代飞速发展,人心浮躁不安。

当现实离梦想越来越远,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变幻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由陈丹青、野夫等各界精英集体发声,旨在为时代把脉,为中国呐喊。

目录

第一部分 这个世界还好吗

 陈丹青:中国人太能干反而该少做事

 傅佩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麦家:国家是个人命运的一部分

 杨丽萍:现代人不清楚自己的文化属性

第二部分 “黄金时代”的黑洞

 野夫: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

 齐邦媛: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能安慰人

 苏童: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

 马原:诺贝尔文学奖早已不了解世界

第三部分 柔软让你倾听整个世界

 严歌苓:每个作家都要有同情的耳朵

 池莉:我天生就是“雌雄同体”的作家

 翟永明:诗歌在世俗层面完全没用

 蒋方舟:我不是女性知识分子

第四部分 在身体和心灵的孤岛上?

 阿来:西藏变成了外来者的形容词

 梁鸿:农民在城里找不到归属感

 张大春:眷村已成为政治符号,不值得缅怀

 廖信忠:台湾人没有优越感

第五部分 一颗不肯媚俗的心

 白先勇:我是个作家,迫不得已救昆曲

 孟京辉:中国戏剧缺少胡玩胡闹的胸怀

 姚谦:唱片死了,音乐还活着

 陈坤:我不愿享受被人谈论的娱乐价值

试读章节

跟“五四”有牵连的作家全走了

您说过,您写书出书,以及拥有现在的知名度,其实是为了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的书,您觉得您所谓的这个“阳谋”目的达到了吗?

陈丹青:我想达到了吧,我从来没有指望有很多人来读木心的书,但是我不愿意让它这么被错过、埋没,每当遇到一个青年对我说:“我正在读他的书,我非常喜欢他。”我当然会很高兴。我现在会遇到很多读他书的老人,比如说,我父亲就很惊讶,他读了《文学回忆录》,说你做这件事情比你一辈子画这么多画都有价值。我在南京遇到一个前文化局局长,66岁,也是我们知青这一代的,他居然以个人的力量买了一百套送给他的同事——下面的年轻人。他一定要见我,我们谈了一个晚上,他在书上做满了批注,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木心的读者各种年龄层的都有,我很高兴有些专门从事文学史教学的专家,也开始有若干篇写木心的文章发表出来。

您也说过,木心可能是唯一的一位衔接古典汉语的传统和“五四”文化传统的作家。木心对此前中国作家“断层”的补白,是否满足了公众巨大的饥渴?

陈丹青:我不知道大家有多饥渴,这个大家是指谁。我当时说这个话,其实也蛮着急的,专业圈的人会非常不屑,或者觉得愤怒,你怎么可以讲这个话。当然我不是文学圈的人,我读书很有限。可是,我想过去二三十年,有一个现象你应该注意到,就是最后一代跟“五四”有牵连的作家差不多全走了。

我一直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以后,像沈从文、钱钟书,这些人都还活着,新世纪以来一个一个走了,到现在差不多没有了。但是我要说,基本我读过的,可以说20后、30后的作家,也就是在过去20年,差不多在75岁到90岁之间的作家,我看他们的东西都觉得是断层,他们的东西跟陈独秀、鲁迅、胡适是不一样的,就是已经开始有后来的东西,白话文以后的东西。

再年轻一点儿30后的,今天可能还健在的一些作者,像80岁左右的,我不觉得他们的文章是一个民国过来人写的东西,在文脉上,还是一个共和国以后的知识分子在写作。我指的是整个语言系统,包括思维。我们这代“狼羔子”不用说了,你看头一行就知道是1949年以后的写作,或者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写作,你读几个词就知道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在纽约发现木心以后,就觉得这个人没断掉,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尤其是恢复高考以后,今天50后、60后一代研究文学的,或许知道世界文学史,论资料可能比先生还要多。但当他一开口、一下笔,文脉还是1949年以后的,或者是80年代以来的。我是这么看的,我不知道对不对。

司马迁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我自己阅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的时候,感觉可能它更像是一个心性的感发,就是为作品解读赋予了很多的主观色彩。

陈丹青:他不但主观而且独断。我最近收到一篇教了十多年中国古典文学史的青年教授的文章,他说,真的文学史应该是独断的,不应该是集体编撰的,也不应该是所谓客观的,其实没有客观的文学史。我非常高兴,我不觉得有哪部美术史、文学史、哲学史是客观的。

P3-5

序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序言中写道,“半个世纪以内所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一代文豪,终于无法承受战前“欧洲文化之花”被无情摧毁的事实,于1941年在异乡巴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朋友阿福的父亲老黄,山东人,1968年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伟大号召,随组织来到贵州深山老林开办煤矿。老黄还记得,那时的贵州确实没有驴,但能听到狼嚎。在那里,老黄遇到了同是从北方南下的阿福母亲,生下了阿福兄弟。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读书,直至长大成人,再次“逃回”大城市。老黄有时感慨自己是经历过“大时代”的人: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六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最近流行一句话:“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据说这是当下世界最为正确的人生观。老黄的人生轨迹,既不算美好,也未必正确。然而,那是他命定的时代。

这两位毫无关联的人物,在生命轨迹上都被深深印刻了“时代”的痕迹。和平繁荣年代的年轻人,大概再也无法理解什么是深切的“时代感”。我们如今确乎已经进入了“美丽新世界”。埃德加·莫兰在《时代精神》一书中指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主题便是“投入世界的当前生活中”、保持一个“总是新鲜的现在”。如今,时代新鲜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收入多了,享受多了,选择多了,个人意识觉醒,个人价值明确,个人前途无限——一个遍布黄金的“小时代”铺展在我们眼前。

然而当我们谈论“时代”的时候,我总是想到顾长卫导演曾经弃用的一个片名——“魔术时代”。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种种,以致于在午夜梦回时都不由得生出些生之无奈的荒谬感。前所未有的城乡、代际、阶层、人群分化,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巨大落差,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又切割成无数个碎片。时代,一边裹挟着你加入共同体,亲耳聆听这交响合奏,一边又将你困在碎片中,隔绝于时代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是“大时代”的亲历者。

在这个巨大的肌体内部,我却知道还有一个没有被完整表达的世界。于阿福而言,世界是1970年代末降生于斯的贵州煤矿,是随“三线建设”而来的大批矿工和他们的家属,是因为辍学离家出走而永不知所踪的矿山少年,是小镇深夜死于他杀的小卖部老板娘,是终年在煤矿井下匍匐的同班同学,是楼上每个周末为邻居做大碴子粥的东北老乡,是初中毕业后便走上不同命运轨迹的同桌,是把青春岁月永远埋葬在深山老林里的老黄一家……  如果我不说,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如同我亦不一定知道更多的角落,和那些无力的挣扎。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同一个时代里,却对彼此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与你看似相连,其实是彼此隔绝的。

“文化”之所以超越世俗,在于它包含了了解“月之暗面”的能力。文学或曰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这时代复调式的激荡乐章,能够诱惑着探索者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它的本质所在。作家写不出好作品,导演拍不出好电影,责怪审查制度听起来怎么都像是找借口。这个时代的魔幻程度早已成为文学影视不能承受之重。我们不缺少时代的景观,却缺少反思与超越进而转化的能力。

关于“世界”和时代,早已有不少著名的阐释与追问。林则徐在洋枪洋炮的进逼之下被迫“睁眼看世界”;茨威格为追缅一战前尚未被摧毁的欧洲文明而写下“昨日的世界”;赫胥黎则为人类预测出似乎已近在眼前的“美丽新世界”;中国古人知“天地”而未必知“世界”,当感叹人生多艰、生活无奈之时,也难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所幸在当下,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时代进行审视与反思,并屡屡发出“警世通言”。就像本书中,野夫说“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陈丹青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人还没醒来”,苏童怀疑“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言虽逆耳却铮铮。

本书所精选的,是凤凰网文化频道《年代访》栏目的名家访谈。“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记录时代、思索时代,进而生出些“想与这个世界谈谈”的心思,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时代太快了,这也难怪,因为落后,落后着急,这一路过来一百年都是着急,一个很现代的工业国家,一个强国,按照他们的说法差不多打造成功了,但还是应该慢慢发展。

——陈丹青

最美的生活是善良、平等和文明,最好的工作是为未来做几件切实有益的事情,最甜的笑由于淡淡的幽默。人们不以权势扰乱平静无辜的心灵的时代,才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时代。

——野夫

本书所精选的,是凤凰网文化频道《年代访》等栏目的名家访谈。“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凤凰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95550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430977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