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所选三个专题 “微文化研究”“网络谣言研究”和“霍尔研究”,质量都很高。所选文章,从霍尔的经典作品到国外著名专家研究霍尔的文章,再到黄卓越老师对霍尔的全面介绍,将霍尔较为全面地介绍给国内文化研究界的读者和研究者。
图书 | 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陶东风、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所选三个专题 “微文化研究”“网络谣言研究”和“霍尔研究”,质量都很高。所选文章,从霍尔的经典作品到国外著名专家研究霍尔的文章,再到黄卓越老师对霍尔的全面介绍,将霍尔较为全面地介绍给国内文化研究界的读者和研究者。 内容推荐 陶东风、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组织了“微文化研究”“网络谣言研究”和“霍尔研究”三个专题。 第一个专题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微文化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所辑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微文化的基本特征、形态以及其中的某些类别进行了深入探讨,集中体现了微文化研究理论的前沿性乖口学术的敏感性。第二个专题关注的是最近几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网络谣言的本质、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激发学界对网络谣言的深入研究和公众对网络谣言的深思。第三个专题聚焦于文化研究大师斯图亚特·霍尔的学术贡献,在霍尔先生逝世近一周年之际,本辑以专题形式精心选择五篇论文,旨在对他在文化研究领域所做贡献的纪念和哀悼。 目录 专题一 微文化研究 腐女“腐”男:跨国文化流动中的耽美、腐文化与男性气质的再造 网络恶搞配音 萌:微时代的审美经验 微文化的五副面孔 社交网络中的图像驱动文化——以Instagram和Snapchat为例 反恐意识形态与粉飞客文化的耦合——以迷你剧《神探夏洛克》为例 专题二 网络谣言研究 谣言、信任与公民社会:集体记忆与判断的文化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与情感动员——“李刚门”事件的再分析 网络谣言的概念、标准与成因 谣言的生成机理、传播机制与应对路径分析 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和意义框定——以“宜黄拆迁事件”为例 专题三 霍尔研究 主持人语 历史、政治和后现代主义: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研究 作为文化政治的公共教学: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的“危机” 接受差异——斯图亚特·霍尔访谈录 知识左翼的进路:移动的谱系——斯图亚特·霍尔八十寿叙 文化研究的兴起与人文学科的危机 其他论文 民初北京正阳门的改造与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从权力展示到经济理性——由景泰蓝保护折射出的文化遗产政策误区 铭记苦难与诗的伦理——论归来诗人铭记历史创伤的独特方式 文化他者的表征与自我表征——兼论后学视域下的文化翻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陶东风//周宪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712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7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 |
CIP核字 | 2015032508 |
中图分类号 | G0-5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