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米模式(互联网经济下的超速崛起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互联网经济下的超速崛起之道,赵文锴编著的《小米模式(互联网经济下的超速崛起之道)》是一部记录互联网企业超速成长模式的MBA教材,解密小米模式的第一本书,颠覆传统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构建互联网经济时代商业新模式。从小米身上,我们将读到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乃至更多企业的发展经历,得出普适性的意义。这也是本书带给读者的终极目的!通过本书,我们将为您揭密小米成功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是什么让小米公司在4年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中国互联网手机发展的奇迹?是什么驱使小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取得令人惊叹的销量?小米是如何通过全面立体的标杆学习,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赵文锴编著的《小米模式(互联网经济下的超速崛起之道)》通过梳理小米公司4年来的发展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小米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战胜强大的同行竞争对手,以惊人的举措迅速古据中国手机市场的成功之道;揭秘了小米成长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被颠覆与颠覆:移动互联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互联网思维“智造”小米神话

 互联网思维下电子商务的大棋局

 “未来手机会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小米的时代就是“我们的时代”

 雷军对移动互联产业的5个判断

 小米教给传统企业的创新法则是什么

第二章 剑走偏锋:互联网思维下诞生的伟大企业

 互联网思维——小米核心团队的集结号

 站在风口上,让“猪”飞起来

 “我们的150克青春”

 小米,为梦想而生

第三章 让商业回归人性:“大道至简"的产品战略

 “山寨化”的乱局就是小米的机遇

 移动互联领域的“中国式救赎”

 “小米就是要做顶级手机”

 互联网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论

 “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

 用硬件撕开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

 “软件主导硬件”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四章 全链条覆盖:支撑新生代用户群的基因

 是障眼法?是迂回战术!

 背道而驰做“加法”

 走“极客”范的“酷玩类”产品

 全链条的产业覆盖方式

 雷氏兵法:手机产业链的全新整合

第五章 用户体验至上:极尽可能让用户“尖叫"

 互联网思维就是给用户最棒的体验

 小米的市场定位:“为发烧友而生”

 极尽可能“让用户尖叫”

 兜售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品牌建设中

 走“亲民路线”,将服务做到精细化

第六章 走“群众路线”:经营强大的“网络粉丝引力”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走群众路线”

 “雷布斯”效应是这样产生的

 “用户不是上帝,而是朋友”

 激发“米粉”参与,再创“奇迹”

 “粉丝文化”将小米推得更远

第七章 “非典型”营销: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营销

 用“高配低价”杀出一条血路

 “零预算”催生“杀伤级”营销武器

 向同仁堂和海底捞学习口碑营销

 做好“饥饿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用“痛点”激发营销的“痒点”

 把互联网营销思维融入渠道建设

第八章 遭遇围追堵截:移动互联生态圈中的竞争

 小米遭受360的攻击

 当“米聊”遇上“微信”

 快播盒子剑指小米

 创维联手阿里挑战小米

 与同洲的“米粥”之战

 WiFi密码分享叫停

 三驾马车跑的不一样快

第九章 小米的刀锋:小米移动互联商业模式的核心

 “互联网思维”要胜过“工匠精神”

 三个创新思维奠定了小米的辉煌

 “铁人三项”体系下的移动互联产业链

 4P组合理论:卖货能力=产品+价格+渠道+推销

 小米的“差异化”营销战略

 雷军的人格魅力变现品牌价值

第十章 创新管理平台:构建互联网时代管理理念

 “中老年团队”的“多文化”运作

 花80%时间找人,挖聪明人共事

 少做事,管理扁平化

 全员“6×12”小时工作

 “毁三观”的雷氏管理法

 把自己逼“死”,把员工逼“疯”

第十一章 自我跨越:向标杆企业学习,成就企业标杆

 “紧跟苹果”的战略

 亚马逊的营销渠道模式

 谷歌的轻资产模式

 戴尔的供应管理模式

 紧跟小米的大可乐手机

 凡客的“小米化”进阶

第十二章 新机遇,新挑战:下一个十年谁与小米争锋

 小米,雷军作为企业家的最后一战

 告别轻狂岁月的小米

 雷军系的“投名状”

 小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谷歌高管加盟,加快全球化步伐

 小米加速互联网化的三步棋

 2014移动互联格局的“俄罗斯轮盘”

 未来之路,小米终究会成为“大米”

 附录小米公司大事记

试读章节

互联网思维——小米核心团队的集结号

小米第一次做手机,一家创业公司,短短几年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小米创立之初,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默默无闻地发展着。但从2011年8月16日小米的第一款手机发布开始,小米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占领了智能手机的高地。

在2010年的时候,对小米这家公司,业内有许多传闻,但是大多数传闻都是这个样子:“雷军从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挖来了很多厉害的工程师,所有的人都在玩命地干,相继做出了许多软件。”但是真正了解小米的人却很少,对于小米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未来会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和软件上大展拳脚。

小米公司豪华的联合创始人班底,绝大多数是做软件出身,用一个夸张的说法:小米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流淌着互联网思维。这也能理解为什么业界对小米的猜测会是如此了。谁都没有想到,小米会往手机方面发展。而事实上,这样的一批人要做手机,特别是要想把手机做好,是必然会走一条很长的路。

2007年底,第一款iPhone现世,在市场上引起了一片哗然,而iPhone的出现,同时也为雷军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热情。当时,他买了很多部iPhone,送给了许多朋友。本来就是雷军偶像的乔布斯,这下更让雷军对他崇拜万分了。但是,雷军在崇拜乔布斯之余,还是一直在给乔布斯的产品挑毛病:电池续航时间短、不能转发短信、设计不合理、信号不稳定,等等。后来,雷军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就搞不懂,手机为什么能卖那么贵。电脑行业5%~10%的毛利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对移动互联网已经非常了解了,iPhone使我对做手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软件、硬件和互联网结合的趋势让我开始琢磨怎么做手机。”

机缘巧合之下,在2010年4月,雷军的一个师弟李华兵给雷军发来一封邮件,推荐一个从德信无线出来的无线业务团队,这个团队拥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能做出一款独立的手机硬件。这样的想法让雷军肯定了自己的梦想。于是雷军大力支持了他们,随后这个团队被更名为“小米工作室”,这就是小米公司的前身。

在这个无线业务团队的基础上,雷军开始广纳贤才。2009年10月,雷军向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林斌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够与他共同创业。雷军的邀请着实让林斌大吃一惊,林斌原以为雷军只是要他投资而已。此时的林斌过着舒适的外企高级职业经理人的生活,职业和生活都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对于林斌来说,现在如果创业的话,无疑是一件机会成本很高的事情。

但是很快契机就来临了。2009年9月,林斌的顶头上司李开复宣布辞职。2010年1月,谷歌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在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之前,林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答应了雷军的邀请。当时,林斌反复问了雷军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什么都有了,创业图什么?”第二个是:“你有没有雄厚资金支持?”雷军仅仅用了一句话就让林斌打消了顾虑,加入到小米的团队当中来。雷军说:“如果拿不到钱我自己出,我就有这么多。”

雷军和林斌结成队伍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个做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团队,势必要保证在移动互联网的工程、产品和设计三个层面上,都要有一个高手坐镇。两人经过商量,最终分头行事。2009年11月,雷军首先找到的就是过去在金山时的旧部——黎万强,而林斌找到的是过去他在微软的旧部——黄江吉。当时,黎万强已经辞职,本来是打算开一家影楼,做商业摄影生意。而黄江吉的加入,则是在微软负责的WindowsMobile。项目刚刚被总部一声令下叫停的机缘之下。

2010年2月,林斌找到他在谷歌的下属,谷歌前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一开始雷军找洪峰谈话的时候,任凭雷军说得多么绘声绘色、口沫横飞,洪峰始终都是面带微笑,一言不发。雷军心里开始打鼓了,他不知道洪峰到底是什么意思。片刻之后,洪峰才开口说话,问道:“你有硬件团队吗?你认识运营商吗?你能弄到屏吗?”当然,雷军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但是最终洪峰还是被说服,加入到这个创业团队当中,负责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林斌说:“洪峰等于帮助我们把思路重新理了一遍,不再是头脑一热的状态。”据说,他决定加入的时候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人靠谱,事靠谱,钱靠谱。”初始的创业团队差不多完善了,但是林斌还是在发愁。

“当时我们就三四个人,大家坐下来开始写代码。写什么?当时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有个蛮大的梦想,但是梦想一步步实现需要很长时间,我们需要一个切入点,让公司运转起来。这个产品得有亮点,但是不用太多,一个就够,能够快速迭代。”

关于创业切人点这个问题,小米的创始团队接连开了两次会议。会议总共有14人,其中有一半的人是来自金山,另一半是来自微软的。这样的人员组合,其实对于雷军来说,也算是符合自己内心的一个标准:微软来的成员懂互联网,金山来的成员懂得地面战和维护用户,这样的搭配才算得上是完美。

2010年4月6日,小米完成注册,注册名为: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地点是北京北四环海淀区的银谷大厦807室。从此,雷军等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行。

小米公司开始创办时极为低调,刚开始时他们从事的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和互联网应用。在成立公司后,小米科技很快就启动了第一个项目:小米司机。很快,与小米司机同期开发出的几款应用软件就叫停了。而这几款软件,实则是为了给小米的团队磨合练手的。通过这几款软件,小米的团队已经能完好配合。P25-27

序言

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变化吗?现在连操作系统都在变,行业远没有得到充分竞争。我相信乔布斯发明了新手机时代,但还有很多新的东西会出现。——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

小米手机从诞生至今,不断在颠覆和刷新着互联网公司与手机制造商的经营理念。一家创业公司,在短短几年就受到数百万粉丝的疯狂追捧,在智能手机关注热度榜上稳居前列,它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耀眼的明星,成为一个奇迹和“神话”。

小米手机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能在短短数年时间红遍世界,它究竟又有什么法宝能与苹果、三星等众多手机巨头相抗衡?小米手机又凭什么在手机市场独领风骚?小米手机到底成功在哪里,到底赢在何处?

从表面上看,小米的崛起是个偶然,借助于一系列宣传攻势和粉丝效应。但商业的成功从来就没有偶然,偶然得来的也只能是商机,如果没有抓住,也无法取得成功。也许每个手机品牌都有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梦想,而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小米却真正用互联网思维引领了这个时代,这也是其成功的原因所在。

雷军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工具,而是观念。”小米公司从创立到整体的运营,可以说是一家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司。早在小米创立之初,雷军就和团队达成了一个共识:小米要同时涉足硬件、操作系统、互联网应用三个层面。在当今的手机市场中,唯有将这三者完美结合,才有可能把整体的体验做到最优。小米公司从创立之日起就成为很多公司模仿的对象,但还没能超越它,这也得益于它的这种思维,它的模式颠覆了传统手机公司的模式。

首先,小米用“参与式营销模式”颠覆了传统营销模式。互联网一头聚集着引领企业创新的客户需求,另一头则是实现这些需求的解决办法。小米选择了更彻底的互联网模式:充分听取用户声音,快速试错,快速迭代。雷军说过:“我们做手机不是说想把什么带给用户,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把它做出来。”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小米广泛地邀请用户成为设计参与者,他们在新产品的功能定位和产品测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参与式营销”既让用户获得了参与感和尊重感,也使小米的产品获得了不断更新,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次,小米的成功靠的是对“口碑营销”的有效利用。“口碑营销”有其精准性、互动性的特点,而且在舆论监督和降低组织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小米成功的核心要素也在于用“口碑”进行产品研发和营销。小米依靠“超出用户预期”的口碑营销金律,迅速建立了自己庞大的粉丝群体,让口碑借助强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广泛而有效地传播,这样不仅是把产品卖给用户的一瞬间让用户尖叫,更重要的是用户用后觉得好,愿意推荐。  再次,小米在渠道建设和成本控制上也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模式。他没有社会渠道,没有体验店,没有广告,用互联网来销售,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省掉所有中间环节对利润的吞噬;它没有库存,没有生产线,没有固定资产投入,只是在研发和电子商务和物流部分需要投入,可以说小米的运营成本很低;它的产品种类很精简,不做高端和低端产品,不搞“机海战术”,这样使研发成本和物料采购成本都很低。基于此,使得小米产品相比同等配置的产品,价格上更有吸引力。

第四,边缘中心化管理也是小米管理创新的优势。小米结构扁平、层级少,对一线员工充分放权,以客户导向让边缘中心化,因此员工可以通过关注客户的需求而直接决策,无需等待上级指令。“快速反应”在互联网时代是公司致胜的重要元素。

当然,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品牌在如今也是很难成功的。消费者为何愿意放弃传统的购买习惯,还未曾看到并体验过产品,就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这是源于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小米的竞争核心应该是品牌,因为品牌能带来溢价,只有建立品牌才能让大家脱离价格战的低端竞争漩涡。小米产品受到数百万狂热的米粉的追捧就是明证。

企业的运作模式,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分工和生活方式,是生产工具,但更核心的是思维工具。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交互、知识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就像雷军说的那样:“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变化吗?现在连操作系统都在变,行业远没有得到充分竞争。我相信乔布斯发明了新手机时代,但还有很多新的东西会出现。”

读懂一家企业就能读懂商业发展的真谛。可以说,一个企业辉煌的发展历程远比企业本身更值得关注!从小米身上,我们将读到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乃至更多企业的发展经历,得出普适性的意义。这也是本书带给读者的终极目的!通过本书,我们将为您揭密小米成功背后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米模式(互联网经济下的超速崛起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文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33932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4179833
中图分类号 F426.63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