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1992-2012)
内容
编辑推荐

祖强编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1992-2012)》一书,较为全面、系统、通俗地介绍了自1992—2012年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40位得主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领略了这些经济学家借以获得该奖的理论创新所在,了解了他们的理论对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有何作用,并在每篇文章的简要评论中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了适当分析,还回答了人们比较关心的诸如如何看待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再次钟情博弈论和多次垂青计量经济学、中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多远等问题。通览全书可以对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借鉴这些经济学大师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都是有帮助的。

内容推荐

经济学一向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皇后,吸引着无数有兴趣的人们去研究、探索。1969年起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大师们的。

中国从1992年起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自此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被中国学界愈加重视,人们希望从发展了300多年的西方经济学中获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借鉴。

祖强编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1992-2012)》旨在全面、系统、通俗地介绍1992—2012年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领略这些经济学家借以获奖的理论创新所在,了解他们的理论对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功用,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做出适当评析,还回答了受到广泛关注的诸如如何看待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再次钟情博弈论和多次垂青计量经济学、中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多远等问题。

目录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运用经济学理论阐述经济变迁和体制变革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对策论的扩展与深化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理陛预期与政策效应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信息不对称与激励机制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重大的突破卓越的贡献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社会选择、贫困和经济发展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当代西方开放型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经济理论与计量模型的有机结合和普遍应用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非对称信息理论与市场均衡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计量经济学家再次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经济周期的根源和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博弈论:增进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理解的理论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宏观经济政策短期与长期的关联和跨期权衡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机制设计理论与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经济管理学从“边缘”走到“前沿”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搜寻和匹配理论:市场失衡分析的理论基础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什么角色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稳定匹配:从理论到实践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劳务与商品市场的歧视

对歧视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1922年的英国经济学家弗朗希斯·埃奇沃思,但今天西方经济学所讨论的歧视问题,主要是受加里·贝克尔的歧视理论的影响。可以说,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研究,已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所谓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早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期间,贝克尔就对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待遇提供了新古典式分析。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种族歧视的经济学”,1957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歧视经济学》一书(1971年曾再版)。他认为,在劳工市场上之所以会有种族歧视,主要是因为劳工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性。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无论白种工人与黑种工人还是男工与女工之间存在的经济不平等,本身并非就一定是歧视所造成的,很可能是由人们所受的教育、所拥有的技术和工作经验等的差异造成的。此外劳动强度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也会导致收入的差异,如果剔除这些因素仍出现经济上的差异,这就有可能是歧视所造成的。他还把对歧视的“嗜好”既引进雇主的效用函数,也引进雇员的效用函数,并指出歧视就像某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阻碍着经济自由发展,歧视现象使歧视者和被歧视者都减少了收入,一旦消除了歧视则可以使双方都得益。他的这一理论为预测和结束种族歧视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中,资本一般仅仅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各种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而忽视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经济的影响。其实,人力资本的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间了。早在1766年,亚当·斯密就给人力资本下过较为完整的概念。他曾指出,一个国家人民的技能、特长和知识,是这个国家经济增长最强大的机器。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抨击古典学派时曾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他认为由物质财富积累形成的资本是物质资本,由人类智力成果积累形成的资本是精神资本。不过,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运用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不能解释像日本、德国这样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何以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以及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所谓“里昂惕夫之谜”这种困境。舒尔茨、贝克尔等一些经济学家,终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及人性的束缚,掀起了“人力资本革命”。

贝克尔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人力资本》(1975年再版),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新起点,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其中许多观点一直被人们广泛应用。贝克尔认为,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它实际上只是物质资本的范畴,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他在《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就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加总。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他十分强调人力资本以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也就是说通过学校教育和对劳动力的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即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从而增加国民收入。也就是说,劳动者的生产潜力要远远大于其他物质要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下一期的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①。因此,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但是,人力资本投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年轻时,人力资本投资增长快,收入增长也快,后来增长放慢,投资量趋于下降;年老时,继续工作的年限不多了,投资可能不足以抵消人力资本折旧,收人则可能下降。P3-5

序言

经济学一向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皇后,一直吸引着无数有兴趣的人们去研究、探索。自1776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研究》以后,经济学作为一门体系完整的学科才为人们所认知并传播。其后,经济学方面出现了一批最杰出的大师级人物,如李嘉图、穆勒、马克思、凯恩斯等。这些天才的经济学大师们,试图通过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改进人类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如今,当人们提及经济学大师,总会不由地想到那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们。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为纪念一代科学宗师诺贝尔而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9年在其成立300周年时设立的,所以它的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艾尔费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大师们的,是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我是从1986年开始关注每年10月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遴选出来的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贡献的,因为那时我正在给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班讲授西方经济学,我想让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了解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轨迹。而我由关注转为每年撰写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是在1992年。

众所周知,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宣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从那时起,我国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历史证明,用市场机制和手段配置资源获取福祉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最有效行为。由于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成长发育起来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正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发展起来的。客观地说,西方经济学就是对市场经济所进行的分析,它研究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并总结了各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反映这种活动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个正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不能不吸收人类经济学思想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更多地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中汲取有益于我们的内容。于是我就有了撰写介绍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思想文章的念头。就在这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社科信息》杂志编辑向我约这方面的稿件,而且一连约了好几年,并及时公开发表了。就在这几年当中,我发现复旦、南京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经常有涉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内容,因此,又萌发了坚持每年都撰写和发表一篇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方面文章的想法,我想这对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诺奖感兴趣的人了解获诺奖的经济学大师的经济学思想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并有了退休后汇集成书的打算。然而,要坚持几年容易,坚持20年则并非易事。由于诺奖每年颁发的时间是10月上旬,而发表评析诺奖的文章又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一般必需将稿子在岁末年初交至杂志社,而这时往往临近学期结束,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都比较繁忙,常与写稿发生冲突,只得晚上熬夜直至凌晨,在最辛苦的时候常常会冒出当年就放弃念头,然而每年都咬牙坚持了下来。2013年9月,我终于从教学岗位上完全退了下来,抽空将20年来想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一书的愿望实现了。这本著作的问世,可以看作是对自己20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的一个总结和所付辛劳的回报。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一书,较为全面、系统、通俗地介绍了1992—2012年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40位得主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领略了这些经济学家借以获得该奖的理论创新所在,了解了他们的理论对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有何作用,并在每篇文章的简要评论中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了适当分析,还回答了人们比较关心的诸如如何看待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再次钟情博弈论和多次垂青计量经济学、中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多远等热点话题。读完全书可以对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借鉴这些经济学大师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开放实践均是有帮助的。本书21篇文章中,只有1篇未公开发表,其余20篇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江苏商论》、《唯实》、《社科信息》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对1998年以前发表的评析文章,囿于刊物的原因,篇幅较短,这次汇集成书时,为了与后面写的文章在文体和篇幅上保持一致,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充实,其余文章除个别在标题和文字上作了一些技术性处理和增添了少量内容外,在文体和观点上均保留了原来的面貌,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朋友和家人的诸多帮助。如果没有当初《社科信息》杂志编辑单沙、《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杂志主编施学光、周茂清和现在的主编王维,以及《唯实》杂志张功杭、杨浩宇的大力支持、关心和帮助,就没有这些陆续公开发表的评析文章和今天汇集成书的果实,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还需要提及的是,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妻子陈晓丽教授不仅帮我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几十年来还帮我承担了大量家务,使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女儿祖祁也给予了不少帮助。可以说本书是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定稿之日适逢我的老母亲九十大寿,本书也算是我送给她的生日贺礼吧,以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1992-201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祖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26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4085420
中图分类号 K815.3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