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轻松读国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王立民译评的这本书是《孟子》的译评本,每章由题解、原文、译文和评点构成,方便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

内容推荐

《孟子》七篇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经典,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这部百科全书立论的根本点则是孟子的人性善观点,作为孟学核心的仁政思想也是由此而阐发出来的。全书讨论的内容无一不围绕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一句话,无不围绕着人和人类社会。其立论之精深,涉及学科之广,称得上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人学的百科全书。王立民译评的这本书是《孟子》一书的译评本。

目录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试读章节

译文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不是他认可的君主就不为之所用,不是他认可的朋友就不结交;他不在有奸臣的朝廷里为官,不与坏人交谈;如果在有奸臣的朝廷里为官,与坏人交谈,那就像穿戴着上朝时的衣帽却坐在烂泥和炭灰上一样不好受。推广这种憎恶坏人坏事的心情,要是跟鄙俗的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个人歪戴着帽子,他会头也不回地离开那人,就好像不离开自己会被玷污了一样。所以,虽然有不少诸侯花言巧语来请他,他却不接受。他不肯接受邀请的原因,是他不屑与他们接近。柳下惠则不同,他不认为为不贤的君王所用就可耻,也不因为官位低就卑下;被举荐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干,但一定按照原则办事;不能被举荐做官也不怨天尤人,处境艰难也不忧心忡忡。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面前赤身裸体,又怎能玷污了我呢?’所以他跟谁在一起都高高兴兴,一点也不失常态。挽留他,他就留下。让他留下不走他就不走的原因在于,他觉得离不离开都无关紧要。”孟子又说道:“伯夷这个人胸襟陕隘,柳下惠这个人又不严肃。胸襟狭小和不严肃,都是君子不该那么做的。”

评点

仁政问题是孟子学说的核心,本卷中侧重从人性角度论述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章最后一句说“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指出处在暴政横行的时代,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效果。仁政的实施既有必要性,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呢?孟子主张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即“养气”。第二章中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这种气最宏大、最刚健、最正直,如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它,不要伤害它,那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的形成,要求正义和道德结合,不然就不会有气势”。最初这段话仅指有志识之人所具备的自信自强毫不畏惧的精神状态。但正因为它与志、与勇、与义相融合,尤其是靠正义与道德的培养,所以就具有了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凛然正气又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为依托的。后世儒家士大夫主要继承了这种以崇高人格气势去压倒一切的威严,随时准备为正义事业和崇高道德理想而自我牺牲,即所谓“舍生取义”。千百年来,这种威严的人格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前赴后继。“浩然正气”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

“浩然之气”如此重要,修养起来又不是难上加难的,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讨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第六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心”说及“四端”说。“四心”即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这里的“仁”、“义”、“礼”、“智”即为“四德”。“四心”、“四端”、“四德”是孟子心学的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三个层面。“恻隐之心”是“四心”之首,是人内心所固有的一种本能的情感活动,它排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这就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各“心”。而“恻隐之心”又是“仁之端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仁”是核心,“义”、“礼”、“智”则是“仁”的具体表现和运用,治国之道的“仁政”正是以此为依据的。所以施仁政首先要关心民生疾苦,正如第五章指出的那样,如能“尊贤使能”、“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廛无夫里之布”,那么“士”、“商”、“旅”、“农”皆悦,“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在孟子看来,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学习只是保有或扩大这些天性罢了。能否做到仁,主要取决于自身。

孟子的这些论述,从性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做到“仁”的可能性及显著效果。用“仁,人心也”等论述,使不行仁者没有任何搪塞的借口,使人既看到努力的目标,又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具有一种鞭策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很高明的。

P80-82

序言

孟子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抒”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予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孟子》这部近三万五千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涵的价值。总起来看,《孟子》七篇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经典,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这部百科全书立论的根本点则是孟子的人性善观点,作为孟学核心的仁政思想也是由此而阐发出来的。全书讨论的内容无一不围绕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一句话,无不围绕着人和人类社会。其立论之精深,涉及学科之广,称得上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人学的百科全书。

关于人性,善是人类理性追求、探索的三大永恒主题之一。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指出人性是区别于动物之性的人类独有的特殊本性,具有天生的善性。

关于人伦,孟子提出了“人伦”说,即“五伦”说。他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应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和自己的权利、地位、责任、义务等相适合。

关于人道,这里的人道即为人之道,包含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在孟子看来,不论高高在上的君王,还是地位低下的士人,都必须遵守为人之道,否则便与禽兽无别。

关于人格,孟子对人格的论述是最精彩的。孟子提出了士人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把具有这种人格的士人称做“大丈夫”。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孟子学说不可能是毫无缺陷的。其人性善的观点及建立在此观点基础上的许多立论,总的说来都是理想化的,有些在任何社会都难以实现。但是孟子毕竟是第一个高扬了人的特殊本质善性的人,所以他的人学主张具有永恒的价值,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继续探索人自身,都具有启发意义,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轻松读国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孟子
译者 王立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220542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2014076227
中图分类号 B222.5-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3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