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逝的湿地
内容
编辑推荐

吕新平编著的《消逝的湿地》是描述长江流域一个消失的季节性江泛湖泊湿地的变化,是献给一个消失的地域历史文化的纪念。以长江流域为主线,对长江干流的湖泊为主线,对长江流域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江泛季节性湖泊湿地湖北黄冈南湖湿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本书反映了长江流域围湖造田之后的得失。书中许多材料和丰富的洪泛湿地生态文化内容,对湿地生态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大量洪泛季节性湖泊。改造之前的湖北黄冈南湖湿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消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南湖人民世世代代在同江泛洪水的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沿江大堤水利工程兴建,围湖农业开发,一方面给广大人民带来福祉,另一方面也致使季节性湖泊湿地消失,对当地生态和传统湿地文化造成影响。吕新平编著的《消逝的湿地》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南湖人民的建筑、农耕、渔猎、民俗等,以及新形势下传统湿地文化面临的冲击,希望引发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思考。

目录

前言

一、南湖

二、南湖变迁

三、独特的水寨台地村落

四、巴河与治沙改土

五、打杨桩

六、靛蓝种植

七、代理养牛

八、放牛

九、打湖草

十、罩鱼

十一、做套

十二、下楂和楂把

十三、虾绰与虾米

十四、摸捕河蚌

十五、槌鱼

十六、南湖萝卜与酸菜

十七、采鱼蒿

十八、杵糍粑和岁粑

十九、烫豆糕

二十、南湖年俗

二十一、闹元宵

二十二、端午·划龙船

二十三、中元节

二十四、南湖渔鼓

二十五、送瘟神

二十六、今日南湖

后记

试读章节

五、打杨桩

南湖地区属长江洪水泛滥季节性湖泊湿地,乡村每个村庄周边都有柳树林。柳树喜欢潮湿,不怕水淹,生长速度快,特别适宜于这里江泛季节性湖泊湿地生态环境,栽下三年五载就能长成大树。柳树是南湖地区栽种最多的树种,村村植户户栽,每个乡村的周边都是清一色的柳树林。可谓是处处柳树村边合,农舍掩映树林中,柳树是当地的标志性树种。大量栽种柳树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长江主汛期防风、消浪,保护村基。种柳树关系着村民的居住安全,这也是南湖人对柳树情有独钟的原因。每年长江洪水泛滥主汛期,南湖地区洪水连天,村庄成为汪洋中的一个个孤岛。在长江主汛期,正是多暴风雨的夏季,大风大浪对汪洋中的水寨台地村庄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午后至傍晚常发生龙卷风,就是当地人称之为的龙吸水或龙挂尾,也是这里盛夏常见的气象奇观。天气闷热,乌云密布,风起云涌,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南湖的东南方向,常常可以看到一条灰黑色云柱从云层中垂落湖面,这就是龙吸水;并从湖面东南的远方向西北旋转移动,由远而近,逐渐由细变粗,随之而来的是暴风骤雨。龙卷风具有很大的吸允力和破坏力,能把湖水和水中的鱼及水面漂浮物等吸离湖面。它经过的地方会造成很大的破坏,甚至掀翻和吸走屋顶的瓦片等,给居民造成严重损失,有时还会从天上掉下鱼和其他杂物来。龙卷风发生和经过的地方,虽然多在南方空旷的湖面上,远离村庄,较少侵袭村庄,但仍对村庄造成严重威胁。栽种柳树作为防护林,是抵御狂风大浪保护村庄最为有效的办法。正因为柳树林在长江洪泛主汛期,对台地村基具有防风、消浪、护岸的作用,同时柳树林又是用材林,是制造农用水车的重要木材和柴火来源,因此柳树是南湖人民喜爱和栽种最多的树种。经过历代的选优,培育出优良树种,树高干粗,且不空心。栽种柳树,是当地每年冬春的一项重要农事,南湖人民在长期栽种柳树的生产实践和探索中,发明了“打杨桩”。

“打杨桩”,就是柳树植树造林的一种无性繁殖方法。打杨桩中的“杨”,其实就是柳树,当地人习惯于把柳树称作杨柳树或杨树。在植物分类学中,杨树是杨属(Populus)植物的泛称,柳树是柳属(Salix)植物的泛称,它们同属杨柳科(Salicaceae)。柳树能耐受水淹,只要不没顶,浸在水中两三个月没有问题。南湖地区在长江洪水主汛期,除了水寨台地村庄外,全都被长江泛滥的洪水淹没,大地一片汪洋。柳树除了树冠外,树干的大部分都浸在水中。长江主汛期间,江泛季节性湖泊水位相对稳定,柳树树干靠近水面的部位,会长出很多须状根,漂浮在水面,便于在水面、水中进行呼吸和吸收,以代偿树根在泥水中呼吸、吸收困难和不足;从而改善了生存状况,保障了柳树生理需求,使在洪水中的柳树仍能继续存活和正常生长。柳树的生命力很强,作者曾在1984~1986年,对河柳、大叶冬青、月季等多种植物做过“陆生植物在天然水体上的漂浮栽培研究”,其中河柳表现最好。试验表明,漂浮栽插在天然水体上的柳树枝条,很快在水里长出须状根来并能正常生长,只是在天然水体上生长速度较慢些,鲜物质积累的速度接近于对照陆地生长的70%。正因为柳树具有不怕水淹的品性,特别是长江洪水泛滥的主汛期,对于水寨台地村庄具有防风、消浪、保护岸基和村庄的作用,因此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喜爱。南湖地区的水寨台地村庄,在村庄驳岸外的周边,普遍栽种的是柳树,作为洪水汛期村落的防护林,而在宅基地周边则栽种桑梓和果树等。这就在村庄的周边和宅基地上,形成高低两个层次不同树种的林木,使农舍掩蔽在树林中。树林成为防风、消浪、保护村庄的重要设施。在长江洪水主汛期,被洪水围困的村落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孤岛,从水上远远望去,只见散落在汪洋中的一片片树丛,看不见隐没在树林中的农舍。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游击队在南湖洪水汛期,充分利用这里距巴河镇近和众多密林掩映的水寨台地村落群的自然环境,易于隐蔽和出击。在当地党组织的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及参与下,白天分散隐蔽在村里,常常在夜里用木锨提速的快船,神出鬼没地突袭和打击驻扎在巴河镇据点的日寇,屡建奇功,使鬼子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打杨桩,是南湖地区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柳树快速植树造林方法,就是利用柳树的枝干扦插快速无性繁殖的植树造林方法。在每年立春的前后,农民对柳树林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整枝和更新、复壮。一是有利于柳树更好的生长;二是获取制造水车的木材和生活所需的柴火;三是选取植树用的杨桩和老树更新。通过这些措施,防止林木老化,使柳林永葆青春。在砍下的枝干或枝条中,选取2~3年形成的光洁的枝干或枝条,大头直径约在8厘米左右,除去枝权,截取长3米左右的枝干,作为植树用的杨桩。用铁锹挖一深七八十厘米的坑,将杨桩栽插入坑内,填土踩实即可。这里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不用浇水,就能成活。打杨桩的植树方法简单,成活率100%。栽种当年的杨桩,就能抽出长1米以上的新梢,两三年就能长成大树。采用打杨桩的植树方法,简便、快捷、成活率高。栽种下去也不用浇水,无需管理,快速长成为大树,省时省力。只要将柳树枝干栽插在泥土里,就能成活并能快速长成大树。因此,打杨桩的植树方法得到普遍采用。

P28-32

序言

《消逝的湿地》,以长江流域为主线,对长江干流的湖泊为主线,对长江流域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江泛季节性湖泊湿地湖北黄冈南湖湿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本书反映了长江流域围湖造田之后的得失。书中许多材料和丰富的洪泛湿地生态文化内容,对湿地生态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形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长江洪泛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长江流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基础。长江和其支流巴河、长河三江河汇流形成的季节性江泛湖泊南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它拥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维护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和应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地位,为人类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南湖地区人民,在同江河洪水泛滥的斗争中,趋利避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和农耕、渔猎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和聚集了长江中下游洪泛湿地各种传统科技文化,是长江中下游湿地文化博物馆。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美丽、最富饶、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南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农业发达区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渔业发达。南湖既是个水灾连年、血吸虫病流行、人民苦难的地方,又是个资源富饶、景观美丽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长江的治理和长江流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0世纪50年代初,修筑了20余公里长的沿江河长孙大堤水利工程,阻隔了江河洪水,广阔的江泛季节性湖泊南湖湿地荒原变为沃土,被开垦成为旱涝保收的万顷良田;也为消灭钉螺、根除血吸虫病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祉。另一方面,随着围湖造田,原生长江洪泛季节性湖泊南湖湿地湮灭,造成了长江流域湖泊调蓄洪能力减弱,不利于长江行洪,给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传统文化造成不少负面影响。特别是近30年来,长江流域消失的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90多个,其中多是人为因素造成。随着湖泊的大量减少和大湖的萎缩,长江上游大批水电站的兴建,筑坝截流,河流干枯或萎缩,引起了生态环境恶化。过去怕涝不怕旱的低地,近些年来也常常发生干旱。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对长江流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和评估,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把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湿地,保护长江生态,保护湿地文化遗产,使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希望这本《消逝的湿地》有利于大家深入理解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识,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大众生态意识,保护湿地文化遗产做一些贡献。

作者  2014年12月于金华

后记

《消逝的湿地》是描述长江流域一个消失的季节性江泛湖泊湿地的变化,是献给一个消失的地域历史文化的纪念。南湖地域湿地文化丰富,由于时间久远和内容所限,难以一一涉及。

该书的面世,承蒙浙江省缙云县科学技术协会鼎力支持,浙江省缙云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樊黎清先生、好友缙云县电视台总编办公室主任吴明亮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支持和合作、特别是肖静和田红编辑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中国环境研究院研究员王文杰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卫华博士对该书作了积极的评价和肯定,我妻子吕苏婉和长女吕莉君医学硕士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地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逝的湿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新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878664
开本 32开
页数 1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2015033801
中图分类号 P942.553.78
丛书名
印张 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