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岂有文章觉天下(精)/主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岂有文章觉天下》是梁由之主编的“主见文丛”之一。

将历史还给历史,让真相归于真相!

披露历史的尘封内幕,建构民国的政治图景!

知名青年学者羽戈撕开近代人物的政治脸谱,展露遮蔽在历史人物的背后种种,重返民国的历史现场,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内容推荐

《岂有文章觉天下》是梁由之主编的“主见文丛”之一。

史实的真相已经在岁月的热风中淡出了原有的眉目,历经时光的摧折与后世的演义,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羽戈却坚守平恕之道和平常心,埋首史料堆中,小心推理、步步求证,重返战火中的历史现场,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目录

从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为什么是黎元洪?

谈蒋氏父子

陈布雷:岂有文章觉天下

陈独秀的龙性

重温胡适

喻血轮:伤心最是中原事

吴经熊的乡愁

劝君莫笑沈启无

读史识小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要重述一个论断:戊戌变法被视为改革,细究其内容,却更接近于一场革命——这正构成了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辛亥革命名日革命,论其实质,却充满了改革的味道。这十来年的中国,就像荡秋千,一直在改革与革命的两极之间摇晃不定,改革与革命相互格义、侵蚀,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精神摇摆人,或者称之为变色龙。

为什么说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革命式的改革呢?

先说这场变法的领导人,按通说,即康(有为)梁(启超)。实则戊戌年的梁启超,只是康有为的跟屁虫和应声筒。“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的论断,直到梁氏晚年才有所改观。在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的主要工作是宣传与串联,谈不上领导改革。康有为之外,另一位发挥领导作用的人物是谭嗣同。许多重大计划,皆出自康、谭联袂。

康与谭,前者被尊为圣人,圣人的另一面则是妄人。康有为之妄,可观他给自己和弟子起的号,他自号长素,取“长于素王(孔子)”之义(另有一说,康有为的“长素”,出自南朝颜延之《陶徵士诔》:“弱不好弄,长实素心”,意为“成人后保持赤子之心”)。其门下五哲,陈千秋号超回,超越颜回;梁启超号轶赐(轶,车相出也,引申为超车),超越子贡;曹泰号越伋,超越孔假(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孟子之师;一说此“伋”为燕伋,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麦孟华号驾孟,韩文举号乘参,驾、乘之意,都盛气凌人,用唐德刚的话讲:“把曾参当马骑也。”

谭嗣同是近代以来我最尊崇的人之一。倘平心而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侠客,一个大丈夫,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甚至称不上一流的思想家。他的性情,过于躁进,趋于偏激,好似今天的愤青;其才气纵横而不可一世,爱憎分明而不能容纳异己。章太炎称康有为“狂悖滋甚”,用于谭嗣同身上亦无不可。  这两大领袖,一个妄人,一个愤青,论性格,论思想,论阅历,论政治经验(他们始终踟蹰于政坛的外围,并无多少行政经验),皆非合格的改革者,而更适合干革命。读谭嗣同的书信,可知他早萌革命排满之志,并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他在致恩师欧阳中鹄的信中道:“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不然,则真亡种矣。”欧阳中鹄的孙子欧阳予倩指出,谭嗣同与康有为主张不同,“他对于利用光绪行新政,不过认为是一时的手段”。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谭嗣同在参与改革的同时,还暗地联络哥老会等武装力量。他对这场变法的前景,也许从受召入京之时便不曾乐观。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虽为小说,对谭嗣同的心理揣摩却令人无比信服。戊戌政变爆发之后,谭嗣同对劝他一同逃亡的梁启超说:“我在认识你以前,我本来可走革命的路,认识了你,你和康先生正走改良的路,要帮手,所以我过来。如果当时你走的是革命的路,我会毫不考虑的过来同你一起这样走,你看了我发表的书,你早就认那些是激烈的革命里子,你和康先生在湖南保中国不保大清,何尝不也是革命里子?我们很苦,我们都知道中国要救,可是谁也不敢断定改良与革命两条路到底哪一条行得通,或哪一条最近最快,或哪一条损害最小效果最好。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探路,证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头。告诉所有的中国仁人志士,以谭嗣同为鉴,别再有任何幻觉。所以我的死,在这种意义上,有牺牲自己和苦肉计的意味。”“别人从表面上只知道我为变法而死,却不知道我为变法可以不死。从高远博大的角度来说,我不是为变法而死,我是为革命而死。”从这个意义上讲,谭嗣同之死,不是献给变法,而是献给革命,不是献给过去,而是献给未来。P8-10

后记

C君:

谢谢你的问候。我不是历史学者,恐怕连历史学的票友都算不上。如你所知,我的专业是法律,根基是文学,转向历史,起因在宪政,中国近代史的写作可谓“曲线救国”,《百年孤影》则是中国宪政史的副产品。我一直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走上宪政之路。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寻找答案的途中,所写如“杨度的帝王术与宪政梦”等,大抵可归于宪政史之列,如“张佩纶:清流之踵”等,则近乎闲笔,因为没有宪政主题的约束,写起来反而更加放纵、肆意,自觉更有意思一些。胡适曾谈起他的思想史写作:“……本意是想把我的中国思想史写成。但写到一个时期,往往被一些问题牵引去做点小考证,这些小考证往往比写通史有趣味得多,于是我就往往入魔了。把写通史的工作忘在脑后,用全力去做考证。”这一节外生枝的经验与心态,我深有同感。如写辛亥革命,对比“从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与“为什么是黎元洪”二文,后者显然平和、自由多了。

说到胡适,想起我与绰号“胡适传人”的林建刚兄聊天,我说你写胡适,是为了还原胡适,呈现胡适被冷酷的政治与历史所遮蔽的一面;相形之下,我写胡适,现实感太重了,几乎都是从现实的基点出发,譬如我对胡适的定位,首先不是学者、思想家、开一代风气的大师,而是公民,胡适的言说,被我称作“公民说”,这样的写作,利弊参半。也许正基于此,我不敢自称研究历史,生怕玷污了历史学的神圣和庄严。我深知自己的软肋,却始终无法摆脱现实感的刺激,故只能试图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寻找平衡点。就此而言,我信奉胡适所云的“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以及钱穆的提醒:“治史贵能平心持论。深文周纳,于古人无所伤,而于当世学术人心,则流弊实大。”

这些都是一己之感,贵在真诚,仅供参考。至于你让我开书单,题目太大,恕难从命。建议先读两本史纲,如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等(读这些书,最好能找港台版)。读罢,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决定深入哪一块。切记,近代史花果飘零,满目疮痍,读来易动肝火、伤心肠,所以读史当如治史,平常心至关重要,不要有过高的奢盼,否则将得不偿失。我相信,等你读通了近代史,最大的收益,未必是找到了什么真理,而是从此不会受骗了。

2014年3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岂有文章觉天下(精)/主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羽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1625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414277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