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听,自由谈,自得其乐,不亦乐乎?辛丰年编著的《乐迷闲话(修订版)(精)/中学图书馆文库》的随意性,看似游谈,并非无根。多年来,作者不满足于就曲听曲,还想有所知,因为有所知颇有助于倾听。于是对各种资料多方涉猎,日积月累,细大不捐,搜罗了一大堆,经整理就成了这一本音乐随笔著作.
图书 | 乐迷闲话(修订版)(精)/中学图书馆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自由听,自由谈,自得其乐,不亦乐乎?辛丰年编著的《乐迷闲话(修订版)(精)/中学图书馆文库》的随意性,看似游谈,并非无根。多年来,作者不满足于就曲听曲,还想有所知,因为有所知颇有助于倾听。于是对各种资料多方涉猎,日积月累,细大不捐,搜罗了一大堆,经整理就成了这一本音乐随笔著作. 内容推荐 在中国,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辛丰年的。《中学图书馆文库:乐迷闲话(修订版)》这本小书以充满人文气息的讲解,介绍了钢琴、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发展史,著名作曲家的生活创作和乐谱、音乐会、唱片等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初涉古典音乐的乐迷读者来说,本书是最为简明、优雅的入门读物。 目录 看似游谈却有根 钢筋铁骨有诗心——闲话钢琴 洋琴入中土 一大功劳 丑小鸭长成了天鹅 灵巧的击弦机 是机械又是工艺品 各式各样的钢琴 反对派与改革者 钢琴自动化 回过头去看看钢琴的老前辈 从六指弹到十指弹 唱独脚戏 从双手弹奏到多手弹奏 钢琴文献浩如烟海 移译的功能 普及与庸俗化 超级歌手——闲话小提琴 小提琴传入中国之后 “古提琴” 美妙琴音的不传之秘 演奏技巧的演变 技、艺之分 小品热及其他 技巧点滴 神童提琴家 小提琴演奏艺术走下坡路? 完美的合成乐器——闲话管弦乐队 管弦乐队在中国 如果巴赫听到了现代管弦乐队 从小到大,又复归于小 从配器这窗口探胜 角色分配 特性演员与陈词滥调 弦乐是主力 木管各有个性 铜管的进化 打击乐用到点子上 人声的引进 总谱、钢琴、指挥棒、速度 管弦大军的布阵 管弦乐队乐器的“吐故纳新” “流动建筑家”怎样施工——闲话作曲家的创作习惯 巴赫 亨德尔 莫扎特 贝多芬 罗西尼 舒伯特 舒曼 门德尔松 柏辽兹 肖邦 李斯特 瓦格纳 勃拉姆斯 德沃夏克 鲍罗廷 布鲁克纳 比才 圣·桑 胡戈·沃尔夫 理查·施特劳斯 威尔第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格什温 戴留斯 斯梅塔那 约翰·施特劳斯 拉威尔 普罗科菲耶夫 十九世纪前的作曲家 流动建筑工程师的血汗代价 同行与隔行之间——闲话乐人的交往和爱好 乐人之间的互相崇拜 肖邦落落寡合 李斯特交游广阔 勃拉姆斯的友与敌 大师之间的互相褒贬 抗衡与交恶 隔行不隔山 音乐家与非音乐家 张冠李戴和未可尽信——闲话某些乐曲的作者和曲题 一连串的疑案 冒牌的贝多芬作品 误认和伪作 标题使你误入歧途 洋洋大观的海顿作品标题 许多名作的标题并非作者自取 先有曲后有题的乐曲 音乐“文字”及其复制——闲话乐谱 古谱难通 改革乐谱方案多 麻烦的附点 卢梭与抄谱 乐谱还不完善 印刷术为音乐效劳 乐中之舞与舞中之乐——闲话乐舞姻缘 乐舞结合,自古已然 从名曲中发掘舞蹈 歌剧中的舞蹈 听音乐的文明——闲话音乐会及其他 音乐会小史 方便听众,辅导欣赏 “安可尔”的灾难 捧场和喝倒彩 音响效果与建筑 音乐信使——闲话唱片音乐文化 原始的“录放机” 唱片音乐的普及与泛滥 早期的唱片 必要与无必要的重复 唱片的进化 唱片中的珍奇 唱片对音乐欣赏的影响 音乐教室中的助教 唱片的功与过 辛丰年著译目录(附录) 试读章节 如果了解一下大师巨匠们的交往,相互之间的喜恶褒贬,那么我们对音乐史的概念便可以立体化,听起名作来,可以有更丰富的联想。 在有些大师之间,本该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事实上却找不到,这往往另有原因,值得了解。例如人们从贝多芬拥有的乐谱资料中发现,他并没有多少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对于巴赫的音乐,他只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不能怪贝多芬不好学,而是说明,在贝多芬的时代,老巴赫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即使像《平均律琴曲集》如此重要的经典之作,贝多芬也不过熟悉其中的几首。至于亨德尔的作品集,直到贝多芬晚年卧病在床期间才收到,那是从伦敦寄来的一份礼物。 乐人之间的互相崇拜 事实上,许多音乐家之间是互相崇拜的。关于舒伯特如何对贝多芬五体投地地崇拜,如何渴望一见而又不敢冒昧,贝多芬又如何赏识他的作品等等,这方面的佳话之多,据说不难汇集成一本专书。可惜的是,这些佳话大都真真假假,难以核实。 有那么一件事令人联想颇多。舒伯特写过一首钢琴二重奏的变奏曲,题献给贝多芬。贝多芬常常喜欢拿它来同别人四手联弹。 对于舒伯特的音乐,舒曼是一个不倦的鼓吹者。正是多亏了他,人们才发现了舒伯特。 要不是他一八三七年亲自到舒伯特兄弟家去访求,在那儿发掘出成堆的遗稿,恐怕有些杰作就要从此迷失了。我们额手称庆之余又不禁想到至今杳无踪迹的《红楼梦》后几十回的稿本! 然而即使是知音如舒曼,他也只是倾心于舒伯特的歌曲,对此外的器乐作品则不甚措意。甚至如舒伯特最后三部奏鸣曲那样辉煌之作,他也没当回事。当然,后来他为《C大调交响曲》的推广出了力,也功不可没。 离奇的是,这三部奏鸣曲竟是“奉献”给他的!老前辈的舒伯特怎么会去题赠给一个刚进大学年方十八的学生呢?原来,钢琴家洪梅尔才是那被题献者。舒伯特死后十年,这三部作品才有可能出版,其时洪梅尔已不在人世,出版家并未取得已长眠地下的作者同意,竟把它改题了舒曼的名字! 这个做法,舒伯特在地下估计也不见得会反对。因为当舒伯特的死讯传到舒曼耳中时,有人听到,这个大学生呜咽之声彻夜不绝。 后来舒曼自云,青年时期他最热衷的便是舒伯特的音乐,对贝多芬也是一样,对巴赫的爱好便差一些了。 舒曼当年还鼓勇写了一封给舒伯特的信。然而又终于并未付邮。否则这两位歌曲大师可能早就结识了也未可知。 对帕格尼尼的演奏,舒曼也迷得了不得,虽说对帕格尼尼的艺术思想他是抱怀疑态度的。 至于他同青年勃拉姆斯的真挚友情,更是人所共知的乐坛佳话。只消提示一个镜头就够了:当他死于疯人院时,最后时刻守在他身边的,便有勃拉姆斯。 舒曼、勃拉姆斯和舒曼的门人狄特里赫三人曾经合作了一部部小提琴奏鸣曲。完稿之后便交给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同舒曼夫人克拉拉视奏。后来又经过舒曼改写,便成了他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肖邦落落寡合李斯特交游广阔 不大和同行交往的音乐家也有,这便是肖邦。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这颗巨星陨落之年,肖邦尚未离开波兰,写成了作品第四号《第一奏鸣曲》。从风格上看,一点也不像他后来之作。显然,他还刚迈开步子,受陈规旧套的影响是免不了的。 在舒伯特、舒曼和李斯特等一大帮音乐家被帕格尼尼迷住了的时候,肖邦也听过那位怪杰的演奏。 一八二八年,也即舒伯特去世那年,肖邦游学柏林,见到门德尔松,却又怯于攀交。两人正式相识是后来的事了。对门德尔松,肖邦敬其为人而不喜其作品,反应冷淡。反过来呢,门德尔松也感到肖邦的作品难以理解。他有过这样的看法:有时很难说他的音乐是对还是错。 舒曼写评论,要大家向肖邦的天才脱帽致敬,这是人所共知的。除了那篇名文之外,他还怂恿自己的妻子克拉拉演奏肖邦的作品。肖邦在来比锡听了她的演奏,印象颇深,然而这匹千里马对自己的伯乐并不怎么感兴趣。当他自觉欠了舒曼的情,应该题赠一首叙事曲的时候,不想显得过于亲密,将“我友舒曼”改成了“舒曼先生”。 舒曼对肖邦的作品,也并非只说好话,对于《葬礼进行曲》,他便有些看法。 同柏辽兹的关系也与此相似。柏辽兹虽不会弹钢琴,对肖邦的作品总是抱着友好的态度。但有点怕去指挥肖邦的作品(盖指钢琴协奏曲,因为肖邦没写过什么乐队作品),说肖邦“在节奏上自由得过了分,他受不了严格的节拍”。 肖邦对柏辽兹的音乐更难容忍。他曾告诉别人:“写得出那种音乐的人,同他绝交也没错!” 他既然对钢琴艺术爱之如性命,照理应该同李斯特有共同语言,可是两人之间的关系从一度的亲热降到了“相敬如宾”。 其实,几乎没有哪一个同时代人是他佩服的。 前一代的,他崇拜莫扎特。再古些的,是巴赫。至于贝多芬,他自认“理解不了”! 同肖邦相反,李斯特交游之广,像是十九世纪音乐活动中的“甘草”。肖邦同他的关系由亲密而冷淡,据云是因为肖邦看不惯他同一班贵胄们要好。门德尔松对他也不怎么满意,那却是由于李斯特演奏经典作品往往擅加改动。 一八四〇年绘成的一幅油画上,可以看到李斯特在沙龙里弹奏。围着他倾听,或坐或倚的有罗西尼、帕格尼尼等人。 从李斯特改编的大量作品中,也不难联想到他和同时代人的关系。 柏辽兹是他提倡标题音乐的同道。《幻想交响曲》初演于一八三〇年时,在场的便有他。他不但将这部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还用其中的“固定主题”写过一首可爱的小品。为了推广柏辽兹的作品,他在魏玛举办了“柏辽兹音乐周”。 瓦格纳同李斯特之间的关系可就更深了。一直到瓦格纳死后,李斯特还继续为瓦格纳的乐剧改编钢琴曲;虽然其间由于他的私生女柯西玛同瓦格纳的秘密交往,曾经一度引起不和。马克思在一篇文章里,对这一家子的纠葛也曾捎带过一笔,措辞相当辛辣。 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奥尼金》中有一首波兰舞曲,李斯特也拿了改编为钢琴曲。 当年乐坛上好多后起之秀,都见过这位乐于奖掖后辈的长者。这份名单上有格里格,有鲍罗廷,有圣-桑、福雷等等,还有堪称李斯特第二的安东?鲁宾斯坦。更晚一些的印象派开山祖师德彪西,也曾于一八八五年在罗马与李斯特相见。老前辈还奉劝那位小青年,去听教堂里咏唱的帕莱斯特里那以及拉絮斯的复调音乐哩。 然而李斯特并非没有对头。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曾到魏玛,在李斯特领导的乐队中担任首席小提琴,两年之后便不干了,原因是他不欣赏李斯特一派的“新派音乐”。后来还发生了更激烈的交锋。一八六。年,柏林《回声报》上刊出了一篇联合声明,签名的是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等人,他们公开打出了反对以李斯特为盟主的所谓“新德意志乐派”的旗帜。 P164-P171 序言 大约六十多年前,我到上海兰心剧院去听工部局管弦乐队的音乐会,迟到一脚,入场门已拉起了沉沉的帷幕。我站在槛外,侧耳倾听,只能听到强奏的一两句。 至今每一回想前情,总要自笑:我这乐迷始终是个槛外人。这样也好,可以自由听,自由谈,自得其乐,不亦乐乎? 这本小书也正反映了槛外人的随意性。但是虽似游谈,并非无根。多年来,不满足于就曲听曲,还想有所知,因为有所知颇有助于倾听。于是对各种资料多方涉猎,日积月累,细大不捐,搜罗了一大堆,我不想自秘,就写成此书,与同好共享。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乐迷闲话(修订版)(精)/中学图书馆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辛丰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5019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2 |
CIP核字 | 2014094446 |
中图分类号 | J609.5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91 |
宽 | 13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