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1368-1911)(精)/海外中国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的意义何在?翻开史册,明清时期的节妇烈女、诰命贵妇以及教子有方的贤母不绝如缕。掩卷扼腕之际不禁令人深思:历史中的妇女是如何考虑人生不朽的?这种想法又如何影响她们的生活?

李国彤编写的《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1368-1911)(精)》带您深入历史,探寻明清女子的多面人生。

内容推荐

人生的意义何在?虽然明清妇女不能在庙堂之上建功立业,但她们同样也关注着人生的不朽。李国彤编写的《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1368-1911)(精)》从女教、女学及妇女启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明清时期女教传统之衍变和才女文化之兴盛,并反思清末民初的妇女启蒙观念及其在国家民族话语中的变奏。明清女教极力把妇女纳入到整饬家庭秩序、巩固王化基础的社会系统中,无论是女教书的条文,还是文人撰写的妇女墓志碑文,都充斥着对妇道母德的颂扬。在这种大环境下,闺秀才女虽以妇道母德为行为尺规,但仍不懈地追求女学。她们在文学创作中陶冶情操、发古今之幽思,并通过著作昭示其责任意识和“不朽”观。这一力量的蓄积正是晚清男女平权运动萌发的远因,嘉道以降,女教和女学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冰心、苏雪林、丁玲等一大批新知识女性向我们走来。

目录

导论

女教篇

 第一章 “天下无不可教之人”:明清女教书

 一、官、私修订女教书

 二、明清女教书之嬗变

 三、女教书与士人家教

 第二章 “但求片石志吾墓”:母德与妇道

 一、母德:操舟渡人

 二、妇道:节烈与抚孤

 三、尼冠与妇女的家庭角色

女学篇

 第三章 “箴管与彤管并陈”:明清妇女著作中的责任意识与“不朽”观

 一、咏史:彤管言志

 二、寄外:彤管箴言

 三、教子:箴管慈教

 四、结集出版与追求不朽

 五、余论

 第四章 “逢君意气投”:明清才女的家庭和交游

 一、一门风雅:以家庭为中心的考察

 二、蕉园·随园:以社团为中心的考察

 三、明珠暗投:才女不幸的婚姻

 第五章 想象历史和王朝:福建闺秀之居家与羁旅

 一、风土景物

 二、旅居和返乡

 三、亲属网络

 四、闺秀传统及其遗产

妇女启蒙篇

 第六章 明清之际精英阶层妇女观念的变化

 一、妇女观念的变化与时代思潮

 二、精英阶层妇女观念的变化

 三、精英阶层妇女观念之影响

 第七章 从跨文化视角反思戊戌时期的妇女启蒙

 一、族群、宗教、时尚:各种反缠足话语

 二、跨文化视角:妇女启蒙在民族主义思潮中的变奏

 三、戊戌妇女启蒙思想的渊源与流变

 第八章 知识女性性别角色的现代转型

 一、家族教育:现代转型之萌发

 二、男女同校:现代转型之基础

 三、自由婚恋:现代转型之形成

 四、时代洗礼:现代转型之成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吕坤《闺范》的研究中,韩德林的观点可以帮我们重新审视瑞丽和白馥兰之间关于母道转型的分歧。韩德林有针对性地考察了《闺范》的读者层,指出吕坤着眼于教导百姓而非上层妇女。盛清时期,吕坤的身后知音陈宏谋强调:“天下无不可教之人,亦无可以不教之人,而岂独遗于女子也?”由此可见明清士大夫高度重视对中下层妇女进行社会宣教。面对政局纷乱、礼崩乐坏之社会万象,士大夫以心目中的理想观念为支柱,力挽危局。在此背景下,吕坤面向中下层妇女的宣教更侧重于品德而非学识。

曼素恩在《缀珍录》中关于盛清时期“承慈训”“承母教”现象的明晰阐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不断建构着的母亲之社会性。她深入地揭示了盛清社会中蔓延着一股不安的情绪,即对那些饱读诗书又极具影响力的母亲的恐惧心理。这些妇女受业于满腹经纶的父亲,又将娘家的“家学”传给儿子,以“母师”之尊顶立门户。曼素恩指出,这种微妙的母子关系成了有清一代瓷器画匠们喜爱的题材。不过,画匠们试图缓和“母师”带给人们的焦虑,他们把儿子画成幼童,把母亲则以年轻丽人的形象展现出来。④据曼素恩的观点,母亲的学识在盛清依然受到闺秀和文人的推崇。由此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母道的意义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二是不同阶层或群体的母道要求有所不同。

宋代以来科举考试与家庭文化之问不断强化的纽带影响了母道的语境。社会和家庭期待着母亲培养出孝子或金榜题名的学士。作为回报,母亲也会相应地得到朝廷诰封或者名人撰写的传记和墓表,即所谓“母以子贵”的现象。孝子不仅能传承香火,而且还可以让母亲的英名流芳百世。翻阅名人文集中的妇女传记及墓表时,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提及“受某某孝子请托”。子嗣的出人头地或奔走请托使母亲的德行得以刊刻传世。

盛清时期的一位士人曾痛切地评论这些“有志于名后世”的妇女:

郑母守贞三十年,有子成立……盖棺以后,其子阳丰述其状而号泣。吾乡诸君子哀其志,为诗歌以扬厉之,凌霜劲节没有余芬。郑母之遇其亦可幸者乎。名教二字闺阁同之。……然或不幸不遇肖子,复不获当代巨公为之传,信荒山僻野之间湮没者,何可胜道。妇女与男子同样珍视名誉,然而她们的身后之名却如此脆弱地寄托在儿子的请托和号泣上。她们对于身后之名的牵挂类似于女作家对其著作流传的渴望。母亲因教子有道以德行名载史册或墓表;同样,女作家则以其著作流芳百世。母道与妇女不朽的联系使得它在明清历史中更加复杂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在明清宗教信仰的背景下考察士大夫是如何高扬母亲社会角色并压抑她们的生理角色的。

儒家文人并不排斥宗教典籍,一些人认为“读书于经史正课之暇,佛经中如华严、法华,力之俱足以增长智慧”。他们对年长妇女在家中潜心学佛,以解西方之旨亦持肯定态度。但又强调,“女人不得供养尼姑在家,此辈两舌是非,多致离间骨肉。子孙有不守此训者,即为不孝”。然而,文人对出家女子的态度颇耐人寻味。唐宋以来文人笔记中时有妓女悟道出家的记载,明清两代亦然。在文人眼中,妓女、女尼、女冠形同一属,她们都不受妇女家庭角色的限制,僭越了世俗人伦规范。女尼、女冠越规僭礼的行为及其宗教鼓惑力严重影响着一般妇女的家庭角色。文献记载。妇女人寺进香看戏。生出种种事端。如,“昔陈文恭公宏谋抚吴,禁妇女人寺烧香,三春游屐寥寥,舆夫、舟仔、肩挑之辈,无以谋生,物议哗然,由是驰禁”。再如,“张观准知河南某府,俗妇女好看庙戏,禁之不革。张伺某庙演戏时,出不意往坐其大门,使役堵其后门,命男子尽出,因令役谓诸妇女日:‘汝辈来此,定是喜僧人耳,命一僧负一妇女而出。’绅民哗然”。从官吏竭力禁止妇女人寺的记载,可见当时妇女参与宗教活动的程度。

对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妇女宗教信仰与儒教政权焦虑之间的张力;妇女家庭角色的责任与宗教话语中的不朽之间的冲突;妇女的宗教体验与儒家文人冠以妇德再表现间的误解。P12-14

序言

什么是“中国学”?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说清楚的问题。中国学与海外学术界常见的三个名称——siIaology、Chinese studies、China Studies——有着密切的关系。Sinology一般被翻译为“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其中尤以欧洲学术界对中国研究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奠定了“汉学”研究的地位。过去的重点在传统的语、文、史、哲学问,“汉学”所牵涉的是传统经史诠释、文字训诂一类的研究。

在亚洲地区或汉字文化圈,“汉学”同样是历史悠久的研究领域,其界定也有地域和国情之别。在日本,他们将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称为“汉学”(Kangaku),而将自己本国的语言称为“国语”,研究自己母语的学系称“国文系”。在越南,历史上有一段颇长的时间使用汉字,中国的语文被称为“汉文”,河内的汉喃研究院便收藏了大量古代中国输入的汉籍及越南知识分子研究中国文献的汉文著作。而在大陆,对于中国传统学问之研究,则称为“国学”:在台湾,中文系也称“国文系”,道理是同样的。有些人认为汉学(SiIMogy)是近年大陆流行的“国学”的前身,这其实是误解。“国学”是有关自己国家的学问,正如“国语”是指自己国家的语言,“国文”是指自己国家的文学,所以在中国本土,“国学”便指中国的传统学问。

但近年因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被称为“汉学”(Sinology)的传统学术研究,开始发生变化,甚至被质疑其实用价值。为了摆脱其传统训诂考据的形象,海外有些学术机构开始舍弃带有古典意义的“Sirmlogy”而改用范围更广和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名称——“Chinesestdies”,虽然仍然以语、文、史、哲为主,但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和海外华人的研究。针对汉学的现代发展,海外有些学者提出“新汉学”或“后汉学”的概念,颇有新意,但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

面对中国的崛起和西方学术潮流的冲击,学术界近年兴起“中国学”(china stladies)的研究,有些学者甚至提出让“中国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中国学”是“汉学”式微以后在学术界日渐受到重视的领域,范围比“Sinology”“ChineseStudies”更为广泛。除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研究,中国学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出版、信仰、性别研究或周边关系等领域,举凡与中国有关的课题,纵及古今,横跨中外,都可以是中国学的范围。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学只限于当代研究,其实并不尽然。从“汉学”到“中国学”,其转变关键,可谓有迹可循。海外对中国的研究,从传统的语、文、史、哲,到走出传统,延伸到现当代的研究,并以社会科学及多元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探讨中国课题,反映中国研究的新趋势,也突显人文学科面对时代变迁的挑战而迈向更多元的发展。  《海外中国学丛书》的出版,在于联络、组织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推介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方法,作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在中文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语言的当下,《海外中国学丛书》采用直接用中文书写的著作,以避免文字翻译的障碍。丛书的作者拥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他们在国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和熏陶,他们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视角和所利用的材料,反映了海外学者研究中国课题的方法和心得。过去学术界常面对学科分类的局限,相关研究往往被割裂出互不相干的成果。《海外中国学丛书》鼓励多元视角和跨领域的研究,突破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传统界限,从宏观的视野、崭新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研究,希望假以时日,集腋成裘,为中国学的建立贡献绵薄的力量。

后记

在本书付梓之际,谨向三位授业恩师致谢。郑师必俊、李师焯然及曼师素恩的悉心教诲令我受益终身。人言,滴水之恩将以涌泉相报。而这涌泉之师恩,又何以为报?每念及此,惭愧不已。

在求学的道路上,父母一直是我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无私的物质后援。他们不断地鼓励我们姐妹要自强、自尊、自爱。遗憾的是.这份迟交的答卷再也得不到母亲那温暖的爱抚。谨此纪念我长眠于西山脚下的母亲。

于2014年7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1368-1911)(精)/海外中国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8513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4200154
中图分类号 G776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8
15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