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姥姥的遗产
内容
编辑推荐

姥姥的生命火焰,说到底是普通农妇人性的熠熠闪光,也更是伟大母爱发酵催生出了她本真的潜能……张伟创作的《姥姥的遗产》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

内容推荐

张伟创作的《姥姥的遗产》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姥姥以过人的勇气、辛劳和智慧,及底层女性独有的韧劲和耐力,还有不屈和尊严,把我们养育成人,又一次攀上了生命的山巅。姥姥大海一样爱的品格以及用爱养育后人的精神,就是她留下的无价“遗产”。

目录

童年经验与文化记忆——张伟教授《姥姥的遗产》序/孟繁华

自序:世纪初的细语

一、疗伤的情

二、“赘脚”的“跟腚虫”

三、“猫冬”的日子

四、实现“念书梦”

五、舌尖上的“特贡”

六、珍稀的“纪念物”

七、她夙夜忧虑

八、她们相相濡

九、守望相助外孙

十、支撑日子的“天”

十一、祖孙轶事

十二、“知足”与“不足”

试读章节

我的两个膝盖和脚背上的伤疤,大块连着小块,分不清是一块还是两块,也数不准是八块还是十块。当我戴上深度的老花镜,又借助放大镜,认真数这些伤疤时,平生第一次设想当时的伤痛,剧烈的心理暴风雨,把我像片叶子似的,裹挟到九霄云上,头昏眼花,我感到全脚全腿全身都是伤,体外有体内也有,甚至内脏也有。

呜呼,这片叶子终于被拍打到地面上,我清醒了,眼明心亮,看这鲜活的体肤:用手触摸,一点感觉不出疤痕与周围皮肤边缘的界限,疤痕又浅又平,都处在皮骨相连部位,那儿没有一点肌肉,不是腿肚和脚掌,皮下有厚肉。但凭肉眼,能看出疤痕表面,比周围皮肤的颜色稍许淡点,皮层有点薄,还有点亮和细嫩。

最明显的是疤痕上的肌肤纹理,与周围皮肤纹理,有点错位,如树木的横断面有年轮纹,上面打了个洞,纹与纹断了。有的疤痕表面根本没有纹理,就如一块补丁贴在皮肤上,而且极不规则。右脚背上有块疤痕,即便穿着丝袜,也能影影绰绰透出来。这些疤痕,与小时种牛痘“出花”留下的疤痕比,不那么明显,因为牛痘是种在三角肌上,皮肤下有肌肉,疤痕自然更清晰。

两岁时落下的这些疤痕,经过七十多个春秋的风化,没有消失。我推想它同时也在增大并在消亡中,疤痕同健康皮肤一起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我很感谢它的存在,因为有这些痊愈的小块伤疤,才没有更大的“伤疤”,即致使我成残疾人的那种肉体和心灵的伤疤。两岁的幼儿,没有疼痛的记忆,但肉体上的记忆真切而牢固,甚至不因你失忆而失去这木刻般的存在。

伤在我身上,疼在她心上,而且疼痛不消失。我已成年,与同龄人长得一般高,走路跑跳都很正常时,她还心有余悸。直到她谢世了,我经历了世态炎凉,才深深地体味到她那份厚爱的弥足珍贵!再也享受不到她那独特的“按摩”,再也听不到她那呢喃细语的问话,永远失去了她那真情实意的体恤!

是她,以这些小小的伤疤,保住了我肢体健全;也是她从小小伤疤的警示中,毫不犹豫地从“狼口”中救我出来,疗救幼小心灵的恐惧,并时时关注日后的健康成长。

我已是父亲的第七个闺女。两年后的龙年,弟弟出生,陈家终于盼来了后嗣。这条龙一出生就“搅灾”,黑天白日哭闹,迷信说,是“龙”与生俱来不喜欢这个生存环境。请医生左看右看,找不出什么毛病,母亲对他全力以赴,顾不上我。无奈,让大娘的两个闺女,即排行老五、老六的两个姐姐照看我几天,这两个闺女当着大人面,就又推搡,又呲打。两岁的孩子,怎么经得住这个!姥姥一说起这些,就后悔当初没把我接到自己身边。可当时舅舅正在生病,她不是没想到,而是真腾不出手,招架不了。  那两个闺女,没哄几天,我哭着爬过母亲房屋的门槛,被母亲抱到炕上,说什么也站不起来了。母亲脱下我的小棉裤,吃惊地看到我的两条腿,肿得像小棒槌,打不了弯。她又费力地扒下袜子,看到我的两只小脚肿得溜圆,鞋也不知哪去了。两岁的孩子,只顾哭,只会说疼,到了母亲身边,哭得更厉害。姥姥说,别看孩子小,也知道见着亲人“诉苦”哇。母亲问哄我的那俩姑娘,一个十六七岁,一个十一二岁,都东支西吾含混躲闪,用“可能是”走路摔倒卡的,来搪塞母亲。

之后,我昏睡发烧,膝盖和脚背红肿青紫。母亲急得幽幽啜泣,不知如何是好,生产没几天,身体虚弱;再说也放不下刚出生的弟弟,陈家得了“龙”种宝贝,哪能允许母亲带我去看病!

农村的巫婆来看过,说陈家降生了“龙子”,必冲走灾难,过几日自然会消灾的。这就是大娘假惺惺发“善心”,给找来的看病巫婆说的鬼话。母亲一眼就看出,她这是为自己的两个闺女开脱,借巫婆的嘴,说我的病与她闺女没关系。她们本来有恃无恐,还要自作聪明欲盖弥彰。我的病情不断加重,据说已不睁眼睛,不吃东西,浑身滚烫。在母亲的催促下,父亲把我交给两个可靠的家丁,抱到镇上就医。可见,我这个“多余人”,当时在陈家大院的生存处境,是多么悲哀。后来弟弟头部受伤,是家丁驾车,父亲自己抱着,马不停蹄地赶到镇医院。两相对比,男权是多么威风,这就是母系氏族公社被父权制代替后永久的“悲哀”。有了这种“悲哀”,后来姥姥把我带出陈家大院才畅通无阻;有了这种悲哀,姥姥想把弟弟带出陈家大院,却难于上青天。而我得救时,弟弟正在经受折磨,这是多么滑稽的反讽!

还来说我如何得救的吧。镇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后,断言:要保命,就截肢。言外之意,不截肢难保命。两个家丁谁敢做这个主。这大概是西医的果断和责任,是人道主义的西医作出了“非人道”的诊断。一个家丁跑回来秉报父亲,他没把这着急上火的事直接告诉母亲,而是去找姥姥商量。P5-7

序言

几次回姥姥长眠的“三角荒地”,拜谒她并祈冥福,可对她的缅怀和眷恋,非但没有丝毫减轻,反倒激发出深沉的鞭策,渐有清晰美妙的渴求。尤其是201 2年,我又回故里寻梦,见到老屋拆后的残垣断壁,心像被突然重击一拳般疼痛,沉默许久,从泥土中拾起块青砖头捧在手心,瞬间自语:青砖头,你见证这里的一切。从此我垂老投荒,疾书拙著。

“青砖头”把我推回记忆的尽头,追溯姥姥那些年的那些事,如采集金沙,经思考的冶炼,竟产生耀眼的感动。那光芒便是姥姥大爱的勇气、勤劳、智慧,以及底层女性超人的韧性和耐力品格,还有自尊和独立不羁的风采。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把对姥姥说不完的储存记忆,通通摊出来,又理性地融化为一孤彩虹,其璀璨之光,震撼我从司空见惯的麻木中猛然清醒,泪水涔涔,扪心自问,可谓沉重得轻松,疼痛得舒畅。

姥姥的生命火焰,说到底是普通农妇人性的熠熠闪光,也更是伟大母爱发酵催生出了她本真的潜能。农妇是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她们如海底的岩石和大地上的沙土,默默无闻。其实,她们是传承生灵永恒的摇篮和守护神,又是支撑琐细日子的“天”,她们蕴含着女娲补天的耐力和夏娃吃禁果的勇敢。由于书写内容本身的特点,我不知不觉落入徒妇的生存环境,从几十年离她们越来越远的淡漠中,这次有机缘感受她们被忽视的能量,方知自己住在城市高楼中的虚无和负罪。这促使我更加努力书写她们中的“姥姥精神”,便成了我最大可能的回馈。

如今被姥姥哺育大的我,早已成为姥姥。在有了更多人生体验和心理感悟时,以姥姥的身份书写自己的姥姥,何止是天意合和天宫的呼唤,更有感同身受的妙趣。使姥姥的爱活在文字里,成为永久的纪念碑,在浩瀚的书海中,过去与当今这样的文字能有几多!人几乎都要经过“夕阳”,那后生们何不在“朝阳”时就“红”。

我的心神徜徉在故乡久违的精神家园,很像老浮士德来到春天郊外,喝了复苏青春的“魔汤”,全身舒畅。忘乎尘嚣城市光怪陆离的“夜灯”和扰民安眠的“夜声”,没了霾的污染和沙尘的袭击。在自然之母的怀抱里,清新幽静,甚至企望落地生根,飘零的精神也慢慢还原于心。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对现代化城市污染的“逃避”,才对故乡这样想入非非。

其实,这种心境与书写姥姥火样人生相映成趣,所以温暖快乐的文字,在对故乡环境的叙述中随处可见:荒野,肥沃得散发着油香,松花江被喻作“老祖母”, “我”对她哭诉衷肠,刺骨寒风伴着雪花在长空舞蹈歌唱;满院的动物都是朋友,与主人有相通的灵性,麻雀住在屋檐下,燕子在屋脊上安家,甚至写狼对人的危害,反被说成人搅乱了狼的“天堂”。凡此种种,使人感到北大荒虽“荒”但并不“凉”,人气兴旺,连普通农妇,心中都有团火。  与此同时,心神不仅离开魔幻交合的城市,也远离了“物流”世界。宏大的经济井喷式地发展,不断出现文化意识短路,滋生的“拜物教”和“拜金狂”,扭曲着人性。如果草根姥姥们的美德,是块小小的镜子,能汇入到人间正能量的巨大气场,使物质围剿精神的怪象原形毕露,无处藏身,岂不有利于恢复生活的心灵和精神的本质吗!

小书不是传记体,但保留了纪实性。虽说文体笨拙而随意,缺乏智慧和想象力,但在信息过剩,追求刺激,文化快餐转瞬成为垃圾的浮躁时期,编故事是件令人不快的事。学大力士安泰,两脚扎实立在地上,不断吸取地神的给力,把平常人身上发生的平凡的事,用平淡形式记录下来,退一万步说,即使它真成了无味的“催眠药”,不也比那种有“味”刺激人,最后使人患“精神享受病症”的“兴奋剂”更安全吗?绿色“食品”,以“实”疗“浮”,以“慢”医“快”,在当前不能不说也是一剂润口润心无声的良药。

我怀着火样的热情,朝圣故乡故人归来,精神的跋涉远超过劳其筋骨的疲惫;但毕竟在召唤过去中,获得了足以抵抗衰老的能量;携着属于当下和未来的“食粮”,交出了延缓生命的“答卷”——记录了“青砖头”见证姥姥的一切。

小书幸运地得到了我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先生的首肯,他以文化学的大视野,从文学写“小人物”和“东北文学特点”的高度,充分评析了小书的价值。但我在倍受鼓舞中,深知拙著有许多缺憾。同时感谢这篇序言一箭双雕,把我的《“多余人”论纲》再次推荐给了读者。曾经的青年才俊学生,三十多年后,已是誉满文坛的大家,在百忙中给曾经教过他的先生的小书作序,师生这种戏剧性“重逢”对话,令我欣慰、感动和骄傲。

付梓之际,一并感谢很多友人为我书写出版分神和伸出援手!

文中有很多补苴罅漏之处,恭请诸君品味粗糙文字本意时,不吝批评矫正。

201 4年9月9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姥姥的遗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32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2015080270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