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绵羊的尖叫
内容
试读章节

不久之后,老师就把我们俩的位置调开了,让我坐到第一组的第三排,什却还坐在原位。本来我还有些失落,觉得和好友分开了。但过了几天就有一个叫璐的小孩跑过来对我说:“什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她说她再也不想理你了!”我才发现什和我从来都不是朋友,她原来悄悄和我的对话都是虚伪,因无依无靠而暂时利用我,一旦有了新朋友就又迅速甩开我。什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个女孩子。就这样匆匆分别了,连一句都没有再说。但我也没有怀念,可能是因为交往的时间也不长吧。

在“小饭桌”待了将近三个星期后,我心里那个挥之不去的对自由的追求,让我厌倦了连放学后都有人约束的生活。我提出抗议,表示不想在“小饭桌”了,我有月票,完全可以自己回家。但妈妈出于对我安全的考虑,一口回绝了。没办法,我只好继续煎熬,一直到十月一日国庆放假后。一连七天的假,生活又像暑假一样松散下来,用不着早早起床,急急忙忙地吃早饭去上学,连整个人的动作都变得迟缓了。楼下小朋友成堆成堆,笑声在十楼都听得见。

在长假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十月七日的下午,妈妈骑车带我去看新的“小饭桌”。其实,我是不怎么想去的。夏末的温暖尾巴,一直长长地拖到十月,阳光像烤炉似的,几乎要将人融化;细碎的风吹过脸颊,又顺着额头滑过头发。我坐在后座上,经过了原来的“小饭桌”,突然有一点不舍。正当我在回忆时,妈妈已经将车停在了原来“小饭桌”的旁边!我大吃一惊,难道旁边还有一家“小饭桌”?

已经破损不堪的白铁皮门,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有些地方甚至已经锈出了一个个不规则的小洞,深深的红褐色粉末,却又覆盖了一层土黄色,非常粗糙。虽是金属,却不能反光。有一半的门自己大开着,紧紧贴着院墙上的门闩。青青的石板路,以及青青的院墙的角落里,已经长满了青苔。甚至在松动的墙缝里,还挤出了一簇簇的小草,东倒西歪,煞是可笑。院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阳光在里面恣意地流动,碰到青石板,又改变了方向。妈妈喊着:“有人吗?”声音似乎被阳光冲散,变得模糊不清。屋子的门打开了,一个看起来还挺年轻的女人走出来,却硬要我叫她奶奶,我觉得非常别扭。妈妈领着我,跟着“奶奶”去巡视新的“小饭桌”。

我抬脚刚要进门,却突然一个踉跄,差点摔了一跤。“你这孩子,走路不看啊!有门槛,小心摔死!”我回头看了一眼,只是晕晕地看到了一根铁管横在那儿。接着,我又脚不沾地,飘飘悠悠地绕到了后院。不知为什么,那时我看什么都觉得反光得厉害,白花花的一片。我站在台阶下,只是看到一个挺大的水泥台,也是白花花的一片。唯一突兀的是一个树墩,愣愣地杵在地里。就这样,我以后就将在这家“小饭桌”,继续我放学后的全部生活了。

7  我的新同桌,是个跟我差不多高的男生,但却长得胖胖的,可能是因为他比较喜欢吃零食吧。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无论什么时候看他,他的嘴里都塞着吃的,“咯吱吱”地嚼着。即使是在放学后,就算做不到最快,也要做出最积极的样子挤到小摊前买吃的。可能是因为咀嚼过度的原因,他的面部肌肉超级发达。无论是什么表情,他都可以模仿,而且绝对可以做到比原图更夸张。

但换座位的唯一缺点就是,离老师有点近。本来坐在后排安然无恙的我,现在却被老师整天盯着。但老师也说不出我到底干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所以大部分时间我还是悠然自得。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上几个存在感挺高的人,他们很可怜,但又很犯嫌。他们的成绩都不好,他们长得五大三粗,他们看到老师就低眉顺眼,他们看到小同学就仗势欺人,相当可怕。但我也从不理他们,这让我又想起了我原来的那个小学,黑暗到极致。

有时周末出去闲逛,也会看到原来的同学。一次在路上,看到了原来我的同桌,又忍不住凑上去问学校里的事。据说,原来的那个老太太退休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在换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是个男的,口音特重,讲课时没人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但有一点还不错,就是作业变少了。但这些都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一种莫明的寂寞感传遍全身。想到我离开的那天,前一秒还是欢笑,后一秒就是相隔。就那样不辞而别,我最后看到的是被雨水和泪水浸透得模糊的身影。后来的一个月,我就再没去过学校,连期末考试都没有参加。爸妈都要上班,我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说是自学,其实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拿个钥匙在楼下闲逛。炽热的太阳似乎能穿透我的皮肤,但空气却是那么潮湿,不断浸透着我。我已不记得我的生命到底是哪一天开始的了。遗忘,可能是世界上最无法避免的,遗忘了痛苦,遗忘了曾经的笑容,也遗忘了那些曾经给你留下嗅觉记忆的东西。

8

总记得小时用过一种东西,现在那种东西已经没得买了。我也记不清那物件的名字,但我始终记得它独有的味道。有一点刺鼻,但又是柔和的;像是陈旧物品的味道,也像是檀木味,但又不完全像;对了,它似乎有些像寺庙里香柱烧尽后留下的破碎的味道。

在小的时候,似乎每天都能闻到这样的味道,不论在自己家,还是在小区门口的小门面房里,还是在正在装修的空房子里。但不知不觉地,就是有那么一天,那种味道突然消失了。这种消失是悄悄的,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当我突然想起那种久久消失的味道,我已经遗忘了,而且再也想不起了,那曾经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东西。我想要问别人,才发现所有人都已忘却,甚至都没人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样东西。有些东西,只有消失了,才会被珍惜。只有发现,想起所有它的曾经,才会企盼再见到它。

第一次推开音乐组的门,那种日思夜想的味道扑面而来,被门打开时所产生的风裹挟着,顺着气流,围绕着阳光里的那些尘埃,旋转着……P32-35

后记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代后记)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困惑和纠结

海马

这篇文章的正题“抄袭”自鲁迅先生。1911年11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上,先生以唐俟为笔名发表了这篇同名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这篇堪称伟大的文字中,留下了这一段经典且悲壮的话语:“没有法,便只能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中国,正是中西、新旧思想风云激荡、对立冲撞的年代,鲁迅先生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武器,提出了以“幼教本位”替代“长者本位”等改良社会的主张,揭露了封建家庭伦理关系和教育方式的陈腐、罪恶和虚伪,可谓文笔犀利、旗帜鲜明。这是中国五四启蒙运动的先声。然而,将近一百年之后,在“怎样做父亲”或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这些“被启蒙者”为什么仍然陷入了新的困惑、迷茫和纠结的泥淖之中,难以自拔?

下面,亲爱的女儿,我只能以散文或随笔的方式,来表达我的这种困惑、迷茫和纠结。

1.我没有赶上你的出生

在你出生的前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她告诉我,中午开会的时候,突然觉得肚子疼。可能是要生了,她说。现在,她正准备收拾一下东西去产科。妈妈在医院工作。于是,在一个同事的陪伴下,妈去了医院的产科。

我立即乘地铁去北京火车站,购买回南京的火车票。当天的票已经售完,即使黄牛票也找不着。能买到的是第二天下午4:20左右的火车票,这是所能买到的、最早开南京的一班火车。这一天晚上,我一夜未睡,每隔一段时间就打一下产科的电话。最后弄得值班的护士非常烦,不过,因为是一个单位的,还算客气。她告诉我:还没有生呢,如果生了,我会打电话告诉你的。

第二天上午10:30,你终于顺利降生。你的预产期是七月份。你太着急了,早来了大约18天。当我见到你时,已经是第三天的早晨,我坐了一夜的火车硬座,在早晨7:30左右到达了南京火车站。我打车到达你们母女俩所在的医院时,已是早晨8:00多钟。妈妈掀开被角,我看到了她的怀里,正睡着一个丑陋的小孩。这个小孩在襁褓之中,瘦小的脸,大大的嘴巴;红红的皮肤,带着深深的褶皱。

“真丑啊!”这是我发出的第一句感慨。妈妈笑了,而你突然咧了一下嘴,做出了一个要哭的表情。但你终于没有哭。

这是我们父女的第一次见面。

2.给你“一个伟大而坚定的背影”

在你还没出生,或者说,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在写给妈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给我的儿子留下一个伟大而坚定的背影。”那时候,爸爸在北京,妈妈在南京——“我们之间隔着两条中国著名的大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①

一切刚刚起步。妈妈刚刚本科毕业两年,在一家省级医院工作;爸爸则是研究生毕业的第一年,在北京某国家级媒体担任记者。我们没有钱,没有房子,在各自的城市里漂泊,为生存、事业和未来而艰难打拼着。“你的父亲/他有着天生的弱点/又是一个在逆境中杀出血路的人/你要崇拜他/在男人中,他更像一个男人”。

我从一个乡下的孩子,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考上了大学,当了一名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后来,我又经过多年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我放弃了许多待遇优厚的职位,怀着“占领制高点”和用新闻“改造社会”的理想,来到北京,成了央视某著名栏目策划。后来,又在北京的某国家级平面媒体担任记者和编辑。我是一路拼杀过来的,有多少辛酸,有多少血泪,只有我自己知道。不过,我从没有停止过。

我不知道,这种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或者说唐·吉诃德式的情怀,是不是应该作为某种精神气质传染给你。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现实而物质的世界里,在更多的人看来,这不仅是多余的、奢侈的,甚至还是不现实的,可笑的,荒谬的。

这就像我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几乎从未暴露过自己写诗,甚至还是一个诗人这样的事实。

3.你的名字

你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问我给你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我略加思索,问了一句:“预产期是什么时候?”妈妈说,大概是七月初吧。我说,那就叫“七月”吧。

这么说的时候,除了季节上的七月,我还想起《诗经》那首同名诗歌,还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七月诗派”。这有点掉书袋的味道,我觉得这种想法有些无聊。但最为根本的是,“七月”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诗意,或者说很有味道的一个名字啊。

当然,到了读书时,要取一个正式的名字。我也就顺其自然,叫王弱吧,加了一个王旁。后来,有一个孩子与你同名,就去派出所改名,把名字里的那个王旁取掉,变成“月”字。

后来,你对这个名字还是不满意,一直吵着去改名。原因很简单,重名的人太多,在网上查阅了一下,有几万个。但终于没有去改。这实在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我还以为独一无二呢。也许,没有平凡的名字,只有不平凡的人。如果这个名字过于黯淡无光,那就依靠你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名字变得有光亮——是的,让它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不过,你对你的乳名还算满意。因此,你的笔名,也就沿用了它,七月。  ……

42.出国。或者呆在国内

朋友和熟人们的孩子,一个个出去了。有的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有的高中毕业,出国读大学;有的初中毕业,出国读高中;还有的,初中和小学的时候就出国读书了。

他(她)们出去了,他们回国度假了。于是,大家相聚,彼此交流。而巨大的困惑,也随之降临:我们要不要出国?就这么一个孩子,心中确实充满不舍。又在什么时候出国?去哪个国家?将来是呆在国外,还是回国内工作?这都是问题。

而你则比较坚定:我肯定是要出去的,只不过是什么时候。你很轻松地把这个问题搁置了。

是的,除了暂时的搁置,还有什么办法。如果出国读本科,那就是眼前的事,因为需要考托福、雅思、赛特什么的啊。不过,你似乎更愿意在国内读完本科,然后,出国读研。专业也很明确,天文学;而大学呢,最好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理由也很简单,它的天文学据说是世界第一。我不反对你的人生设想或设计。

如果出国读研,这个问题似乎确实可以暂时搁置一段时间。

43.最后的归结

在这个时代,做父亲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因为,我的一些困惑和迷茫,也是这个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我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我心中有方向,但眼中有现实。我只能顺其自然,无为而为。我不一定正确,社会又是如此的复杂和多元。真的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这就是我的最大的心理感受。因此,我与大家分享的不是“经验”,而是“经历”;是迷茫和困惑,不是方法和方向。

我在迷惑和困惑中寻找。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许,也是唯一的一次。而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却又发生着如此迅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只能是学做父亲,像一个小学生。但等我们学会一点之后,我们却已衰老。

不只是读书,升学……而是要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灵健全、快乐上进的人,做一个有心灵和灵魂的人。

我不知道,哪一种做法,对你认识世界和未来的成长更有利一些?我到底应该告诉你世界的真相和事实,还是把它描述得更为美好,就像童话故事所做的那样?我是不是不应该把这个世界描述得太过灰暗,而缺少应有的光明?我是不是要让你产生这样一个信念,一个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也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而不是依靠大家所说的权力、金钱、资源和人脉。像父亲这样子,通过高考,从乡村来到城市。

但是,我又有一种担心:这种掩瞒真相的做法,是不是属于一种瞒和骗,是不是会给你产生太过乐观和光明的观念,对这个世界的真相和本质认识不足。那么,在你长大之后,当你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是不是会埋怨你的父亲,因为他欺骗了你?而瞒和骗,也许是中国式教育的重要方面,甚至可以归纳为中国特色,历史悠久。

我们为什么不敢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闪避,不置可否。在当代社会,自我奋斗,还是社会资源或者说人脉更重要?也许,一切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去慢慢体悟。也许,也是一种方法吧。这是自由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的方法。我奉行这个,也只能奉行这个。我想起了鲁迅的另一篇杂文《立论》。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立论式的困境。我们可以保持沉默,或者顺其自然。我们可以既不说谎,也不说出真相。那就是什么也不说。

另外,选择平庸、平常,还是选择卓越?知足长乐,还是永不满足?积极进取,还是随遇而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古训或者说古老的人生智慧,到底是对,还是错?

其实,这绝对不能说是“最后的归结”,而是全部困惑、迷茫和纠结的新开始。

2014年10月19-29日于北书房

目录

我的迷茫

扭曲的梦

黑色泉水

无尽相识

死亡二重奏

狼的图腾

槐花节

我的世界

暑假

无常

众生

犬神联盟

傍晚的世界

余晖

沙·石

我的初中,风中的凌乱

千万个明天

恶战

最后的狂欢

冥思和臆想

没有结束的开始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代后记)

序言

小作者七月创作了一部小说,请我写几句话。我很少给别人写序,但看了七月的小说后,确实有许多的感触。

这是一部第一人称的作品,写了一个叫吉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她在成长中的疼痛感、挫折感、被伤害感,她的反抗和思考,她的梦幻与现实,她渴望顺利长大的、让人心疼的简单愿望。虽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风格也与许多童书有区别,但却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一个孩子真实的体验,来自她的内心。我想,这样的书不仅孩子爱看,他们会在作品中看到自己,而且大人们也会爱看,或者应该看看,因为孩子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真的应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因为成长的是他们,他们理应有他们自己的理想和属于他们的未来。

关于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我不想说得太多。相信读者们自有独到的评判和鉴赏。我建议读者们注意这几个方面。

主要人物吉墨塑造得很成功。这是一个富有个性和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新人”意义。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某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度,思想上的和心灵上的。独立思考,性格倔强。但正因此,她不被老师和家长们所理解。她游离而反叛,有时倍感孤独和寂寞。也许,因为她还是少数吧。吉墨富有个性和见解,比如,她不像绝大多数女孩那样,喜欢大白兔、小松鼠、绵羊这些动物,她喜欢和崇拜的动物是狼,“我真正喜欢的还是狼性,那样轴,那样的坚强,明知会受伤却依然向下一步迈去。”

作品的叙事贴近我们的生活。虽然,这部以成长为主题、时间为主线的小说并没有太多的情节性,但这恰好体现了生活本身的特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小作者记述的生活里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让人感到很真实。而且,这份真实来自一个孩子的眼睛,因此具有了别样的意味。这个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如奥运、汶川地震、神六、钓鱼岛等等,都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史上打上了烙印。当然,更令读者感到兴味盎然的是那些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故事,家里,学校。很多故事叙述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小作者的心理承受力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有些在成人看来也觉得残酷的故事或场景,小说叙述起来却能不动声色。一个班级的孩子在老师的组织下,去参加一个孩子的葬礼,大家竟然欢天喜地。“中午,五班的人才终于回来了,穿着灰灰的冬季校服,却都有说有笑。他们洋洋自得,他们在向我们炫耀:‘嘿!我们今天少上了四节课!’”还有小说的结尾,主人翁吉墨在教师节那天去探望自己最敬爱的一位小学老师时,在路上遇到了车祸。这样的安排在同龄人的写作中是不多见的,其中的意味值得细细琢磨。另外,小作者多次写到了梦境和幻觉,它们与小说的现实叙述构成了某种“复调”效果,它们在作品中是现实的某种补充、深入或内化,是现实的倒影,也是主人公心理的呈现。看得出,作者真是下了功夫的。

小说的语言也值得称道。作者七月虽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却有着很好的语感。整部小说没有一般孩子写作时常见的学生腔和作文腔。作品大量运用了口语,并且注意吸收网络上的语言,非常贴近现代孩子们的语言现实。

我没见过这位小作者,据朋友介绍,七月,本名王月,出生于1999年,是“90后”的小尾巴,实际上更接近于“00后”了。能听到这一代人的声音,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她对生活的理解,她的理想,让我们对她的未来抱有更大的希望。

2014年5月19日

内容推荐

《绵羊的尖叫》是一个孩子写的小说,却不是写给孩子看的。诚如作者七月所说,它不是“儿童文学”。

一个叫吉墨的孩子,以及一些平凡的故事,组成了这部不算长的长篇小说。

她出生于城市中产家庭,衣食无忧;但她的精神和追求,却不被理解。

没有人知道,她有一个简单的愿望,那就是长大。

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一个孩子全部的疼痛和迷茫,倔强与叛逆,挫折和希望,在此呈现。

它让人想起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这也就暗示了它的真正读者所在,那就是我们这些成人社会的”守望者“们。

作者有一首短诗,对小说主旨有某种揭示:

没有人知道她正在追寻温暖

也没有人见过她的泪水

可那幸福是光,转瞬即逝

她也曾微笑,也曾幻想

可最后只剩一地鲜红的蔷薇花瓣——

那是她炽热的泪

随风飘落

编辑推荐

《绵羊的尖叫》(原名《千万个明天》)系七月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这是一部第一人称的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写了一个叫吉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她在成长中的疼痛感、挫折感、被伤害感,她的反抗和思考,她的梦幻与现实,她渴望顺利长大的、让人心疼的简单愿望。虽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风格也与许多童书有区别,但却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一个孩子真实的体验,来自她的内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绵羊的尖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七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603765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4280440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5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