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住址呢?”他又问,一边拿好铅笔准备写下来。
她看着他的手。
“嘉莉·米蓓,”她说得很慢,“西凡布仑街354号,塞·西·汉生转。”
他仔细地记了起来,又取出了钱袋。“如果我在星期一晚上来,您会在家吧?”他说。
“我想会的。”她回答说。
语言只是千万种心意的朦胧的影子,这话说得在理。它们只是一些听得见的小小链条,把听不见而意义重大的感情与意向给联结了起来。这里就有这样的两个人,交谈短短的几句话,取出皮夹子,看看卡片,两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那无言的真情实感是怎样的。两人中谁也没有聪明到能拿得稳对方的心理活动。他说不清他的逗引成功到了什么程度。她没有理解到,她是在随意漂流,直到他拿到了她的住址。到这时,她才感觉到她自己已经表示出了某种温顺——而他则感觉到他自己已经赢得了一次胜利。他们两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多少有了些情谊。他已经在交谈中掌握着引导之权。他说的话顺畅了,她的神情不再拘束了。
他们快到芝加哥了。到处都有无数这样的信号。一节节车厢在他们身旁闪过。越过广阔平坦的草原,他们见到一行一行木电杆,越过田野,一直迈向那个大城市。远处是郊区的模样,有许多高耸人云的大烟囱。
田野里常见有两层楼的木屋,没有栅栏,没有树木,活像正在逼近的千家万户的孤零零的岗哨。
对孩子来说,对富有想象力的天才来说,或者对从未出过门的人来说,平生第一遭行近一个伟大的城市,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特别是在黄昏时分——在光明与朦胧世界交替的神秘时刻,正是生活从一个模样转向另一个模样的时刻,啊,夜晚所能赐给人的那个境界啊,对那些疲倦了的人,有什么东西它不能赐给他呢!古老的希望之幻想不是永远在这里展现着么!那些辛苦劳累的灵魂对自己说:“我很快会自由自在了。我将要加入寻欢作乐的行列了。那些大街,那些灯光,那些明亮亮的准备就餐的所在,都归我享用。戏院,大厅,茶会,消闲的去处,歌唱的场所——在夜晚,这些都是我的。”尽管人们都还关在店堂里,可是,呼声早已冲到外面。它已直上云霄。连最迟钝的人也都感受到了某些他们也许往往描绘不出的心意。这是对一天辛苦被排除后的种种向往。
嘉莉凝视着窗外。人间的一切就是这么容易相互感染,她的旅伴,在她惊异神情的影响之下,对这个城市重新萌发了一些兴趣,给她指点这里一些奇异的事物。
“这是芝加哥的西北区,”杜洛埃说,“这是芝加哥河。”他指着一条浑浊的小河,河上挤满了远方来的大帆船,紧靠着那竖着黑柱子的河岸。火车喷出一股气,当啷一声响,铁轨咔嗒一震,这个景象便一闪过去了。“芝加哥正在变成一个伟大的城市,”他接着说,“这是一个奇迹。有好多东西可看。”
这些她并没有听得很清。她的心正被一种恐惧感困扰着。她只身一人,远离老家,如此猛然投身于生活与事业的海洋:这些正在她身上发生影响。她不禁感到有点儿透不过气来——心跳得快起来,心中一阵难过。她半闭着眼,尽量往好处想,认为这没有什么,哥伦比亚城又不太远嘛。
“芝加哥!芝加哥!”火车制动手叫道,一边砰的一声把车门打开了,人们冲进挤满人群的广场,人声嘈杂。她收拾她可怜见的小提包,一手紧按住皮夹子。杜洛埃站起身来,踢踢腿,拉拉平裤缝,抓紧了她那干净的黄提包。
“我想,你们家人会来接您的吧?”他说,“您的提包我来提。”
P7-8
德莱塞于三十年前写作了他的处女作《嘉莉妹妹》,而我在二十五年前就读到了它;它像一股自由、强劲的西风吹进闭塞、沉闷的美国,给我们滞塞的个人天地里带来了自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的第一缕新鲜空气。
——[美国]辛克莱·路易斯
西奥多·德莱塞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章 电磁在发出吸引的作用:在大自然力量中飘飘荡荡的人
第二章 被贫困所威胁着的:花岗石黄铜装饰起来的高楼大厦
第三章 我们叩询过了命运:每周四元五
第四章 幻想中的花费:事实报之以嘲笑
第五章 一朵灿烂的夜开花:一个姓名的用处
第六章 机器与少女:今天的一位骑士
第七章 物质的诱惑:美的魅力
第八章 冬天的启示:召来的一位使者
第九章 习俗的破坏性作用:嫉妒的眼睛
第十章 冬天的劝告:富裕生活的使者来访
第十一章 时髦的说服力:感情尽力捍卫自己
第十二章 大楼的灯火:使者的恳求
第十三章 他的信任状被接受:惊喜交集的心情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有一种影响正在衰退之中
第十五章 旧日的情分叫人厌倦:青春的魅力
第十六章 愚蠢的阿拉丁:人世生活之门
第十七章 对时髦社会的一瞥:希望叫眼睛亮起来了
第十八章 刚刚跨过那条界线:乍一招呼,却马上告别
第十九章 仙境一小时:隐隐约约觉察到的呼声
第二十章 灵的吸引力:肉的追求
第二十一章 灵的吸引力:肉的追求
第二十二章 火药的爆炸:家庭与肉欲冲突
第二十三章 一个正在阵痛中的灵魂:未来的命运
第二十四章 火种全灭:窗前的一张脸
第二十五章 火种余烬:六神无主
第二十六章 使者沉沦:寻找出路
第二十七章 快被大水淹没时我们仰望着星星
第二十八章 一次旅程,一个漏网歹徒:一个精灵被扣
第二十九章 旅途的安慰:海上的小艇
第三十章 在伟大事物的王国里:一个朝山进香者的梦
第三十一章 一个交了好运的人:百老汇得意扬扬
第三十二章 伯提沙撒的宴会:一个有待破译的预言家
第三十三章 在紫禁城之外:一年不如一年
第三十四章 碾子在转动:一堆粗糠
第三十五章 劳而无功:愁容满面
第三十六章 每况愈下:渺茫的机运
第三十七章 精神觉醒了:重寻生活之门
第三十八章 在妖魔的洞窟里嬉戏:洞窟外那个狰狞的世界
第三十九章 光明与阴影:两个世界的分裂
第四十章 一次公开的争吵:一个最后的呼吁
第四十一章 罢工
第四十二章 春意微露:人去楼空
第四十三章 全世界一片捧场声:黑暗里的一双眼睛
第四十四章 这里不是魔窟:黄金买不到的东西
第四十五章 穷人奇异的变化
第四十六章 把已经混浊的水搅得更加混浊
第四十七章 失败者之路:风中的竖琴
附 录
嘉莉妹妹早年的历险记
德莱塞生平及创作年表
我们面前的这个文库,其前身是“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或者说,现今的这个文库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前一个书系为基础的,对此,有必要略作说明。
原来的“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是明确以社会文化积累为目的的一个外国文学编选出版项目,该书系的每一种,皆以一位经典作家为对象,全面编选译介其主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资料,再加上生平年表与带研究性的编选者序,力求展示出该作家的全部文学精华,成为该作家整体的一个最佳缩影,使读者一书在手,一个特定作家的整个精神风貌的方方面面尽收眼底。“书系”这种做法的明显特点,是讲究编选中的学术含量,因此呈现在一本书里,自然是多了一层全面性、总结性、综合性,比一般仅以某个具体作品为对象的译介上了一个台阶,是外国文学的译介进行到一定层次,社会需要所促成的一种境界,因为精选集是社会文化积累的最佳而又是最简便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同时满足阅读欣赏、文化教育以至学术研究等广泛的社会需要。
我之所以有创办精选书系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是搞文学史研究的,而搞研究工作的人对综合与总结总有一种癖好。另一方面,则是受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丛书”的直接启发,这套书其实就是一套规模宏大的精选集丛书,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学编选与文化积累的具有经典示范意义的大型出版事业,标志着法国人文研究的令人仰视的高超水平。
“书系”于1997年问世后,逐渐得到了外国文学界一些在各自领域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翻译家的支持与合作,多年坚持,惨淡经营,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努力,总算做到了出版七十种,编选完成八十种的规模,在外国文学领域里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
这样一套大规模的书,首尾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前与后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完全一致、不尽如人意是在所难免的,需要在再版重印中加以解决。事实上,作为一套以“名家、名著、名译、名编选”为特点的文化积累文库,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社会文化需求面前,也的确存在着再版重印的必要。然而,这样一个数千万字的大文库要再版重印谈何容易,特别是在人文书籍市场萎缩的近几年,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出版家都会在这样一个大项目面前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尽管欣赏有加者、啧啧称道者皆颇多其人。出乎意料,正是在这种令人感慨的氛围中,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贺鹏飞先生却以当前罕见的人文热情,更以真正出版家才有的雄大气魄与坚定决心,将这个文库接手过去,准备加以承续、延伸、修缮与装潢,甚至一定程度的扩建……
于是,这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就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人文图书市场已经大为萎缩的客观现实必须清醒应对。不论对此现实有哪些高妙的辩析与解释,其中的关键就是读经典高雅人文书籍的人已大为减少了,影视媒介大量传播的低俗文化、恶搞文化、打闹文化、看图识字文化已经大行其道,深入人心,而在大为缩减的外国文学阅读中,则是对故事性、对“好看好玩”的兴趣超过了对知性悟性的兴趣,对具体性内容的兴趣超过了对综合性、总体性内容的兴趣,对诉诸感官的内容的兴趣超出了对诉诸理性的内容的兴趣,读书的品位从上一个层次滑向下一个层次,对此,较之于原来的“精选书系”,“文库”不能不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与变通,最主要的是增加具体作品的分量,而减少总体性、综合性、概括性内容的分量,在这一点上,似乎是较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后退,但是,列宁尚可“退一步进两步”,何况我等乎?至于增加作品的分量,就是突出一部部经典名著与读者青睐的佳作,只不过仍力求保持一定的系列性与综合性,把原来的一卷卷“精选集”,变通为一个个小的“系列”,每个“系列”在出版上,则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文库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容与拓展。而且,有这么一个平台,把一个个经典作家作为一个个单元、一个个系列,集中展示其文化创作的精华,也不失为社会文化积累的一桩盛举,众人合力的盛举。
面对上述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文库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我想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自称继承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华大国,一个城镇化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一个中产阶级正在日益成长、发展、壮大的社会,是完全需要这样一个巨型的文化积累“文库”的。这是我真挚的信念。如果覆盖面极大的新闻媒介多宣传一些优秀文化、典雅情趣;如果政府从盈富的财库中略微多拨点儿款在全国各地修建更多的图书馆,多给它们增加一点儿购书经费;如果我们的中产阶级宽敞豪华的家宅里多几个人文书架(即使只是为了装饰);如果我们国民每逢佳节不是提着“黄金月饼”与高档香烟走家串户,而是以人文经典名著馈赠亲友的话,那么,别说一个巨大的“文库”,哪怕有十个八个巨型的“文库”,也会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这就是我的愿景,一个并不奢求的愿景。
西奥多·德莱塞编著的《嘉莉妹妹(德莱塞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讲述了:18岁的乡下姑娘嘉莉坐火车到芝加哥去找美好的生活。她在火车上结识了推销员杜洛埃。到芝加哥后,她不堪工厂的艰苦生活,和杜洛埃同居,并由他结识酒店经理赫斯特渥特。赫斯特渥特迷上了她,两人成为情人。赫斯特渥特在外面有女人的事引起他妻子的怀疑,他妻子想用离婚来报复他。为了彻底得到嘉莉,赫斯特渥特偷走酒店柜子里的一万元现金同嘉莉私奔。定居纽约后,赫斯特渥特无法像原先一样成功,境遇越来越差,陷入失业的境地,最终沦为乞丐,自杀身亡;而嘉莉在戏院得到表演的工作后离开他,成为当红的演员,却并不幸福。
《嘉莉妹妹(德莱塞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西奥多·德莱塞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演员的故事。作家以嘉莉为代表深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贫苦人民压榨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