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广东传媒风云人物访谈录(1)
内容
编辑推荐

2012年1O月22日,暨南大学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共建,正式成立“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下设四大研究中心,其中就有“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编者有幸忝列该中心执行主任。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成立后,中心主任曹轲带领团队启动了南方报业人物口述历史研究项目;编者则组建了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骨干的口述历史研究小组。目前在小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生平”与“媒体”和“时代”为主题,先后访谈了十位“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按出生年月排序),他们分别是杨奇、张琮、关国栋、黄景仁、刘婉玲、刘陶、苏少泉、马镇坤、李孟昱、范以锦等。目前编者邓绍根奉献给读者的《广东传媒风云人物访谈录1》就是这段时间对以上十位“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口述历史研究的阶段性系统成果。

内容推荐

广东是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源地和重镇。在广东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近代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杂闻篇》(1833年4月29日澳门)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广州),孕育出近代中国最早的新闻出版自由观念。正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广东新闻业得到了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的桥头堡和试验田,更加发挥了引领全国改革风气的重要作用。广东新闻人更是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继承开放传统,秉承自由理念,在新闻舞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率先建立起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业集团,涌现出诸多领军人物。邓绍根主编的这本《广东传媒风云人物访谈录(1)》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业集团的领军人物为主要采访对象,进行口述历史研究,反映他们在改革开放中管理和支持报业集团以及开创光辉新闻业绩的心路历程。

目录

代序一

代序二

代序三

主编说明

与报纸结下一生之缘

 ——广东一代报人杨奇谈办报

“抓住新闻改革的牛鼻子”

 ——访南方日报原总编辑张琮

“要把晚报办活,心中必须有读者”

 ——访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关国栋

“让新闻回归新闻”

 ——访广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黄景仁

“甘做知识分子代言人”

 ——访羊城晚报原编委、高级记者刘婉玲

“让报纸飞人寻常百姓家”

 ——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刘陶

“不羡朽枝留万世,愿为薪炭暖万家”

 ——访羊城晚报社原体育部主任苏少泉

报社采编经营“三个轮子一起转”

 ——访羊城晚报社前社长马镇坤

理想是做“第三把手”

 ——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李孟昱

“责任、勇气和担当”是南方的基因

 ——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范以锦

试读章节

杨奇在解放前一直活跃于香港新闻界,他在香港主要的办报活动,一是1945年11月,从无到有地一手创办了《正报》,这是日本投降后,中共广东区党委直接领导的报纸,它虽然只办了短短三年,却是香港战后首家采用延安新华社电讯的报刊,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二是1947年初,协助乔冠华筹办新华社香港分社,这是新华通讯社在大陆以外设立的第一个分社。三是主持复刊后的《华商报》工作。

《华商报》创刊于1941年4月8日,于1941年12月停刊。抗战胜利后,《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这是一张以爱国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报纸。《华商报》的整体风格相比较解放区的报纸来说,信息更加丰富,大量选用外国通讯社的电讯;同时言论比较亲切,避免过于严肃的说教。

问:《正报》是在何种背景下创办的?

杨:1945年9月7日至10日,中共中央鉴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已于8月28日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新形势,一连给广东区党委发来几个重要的电报,其中一电报指示称:应即派出干部前往香港、广州,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当时东江纵队秘书长饶彰风为了执行中央上述指示,派出我和黄志猷、钟紫、何松、陈梦云、何尔夫6人立即去香港筹办一张四开小报。

问:创办《正报》有何困难?

杨:主要是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设备。我们手上只有一千港元,除了买文具和刻印图章外,什么都不敢买。但是,得到朋友的帮助,找到一家20多平方米的裁缝店作为社址,并且找到一家印务公司答应代印。总之,几经周折,《正报》终于在11月13日创刊了。

问:《正报》在香港取得的反响如何?

杨:由于《正报》内容丰富和风格独特,吸引了市民注意。创刊之初,就连续发表了国民党军队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消息,以及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在邯郸起义、十四军军长马法五被解放军俘虏的战讯。创刊前,代理发行的商贩认为三日刊不如日报,出版前又缺少宣传,只肯包销800份,没想到一个上午就全部卖光,只好加印3000份再度发行。出版几期之后,一些读者便猜测它是中共主办的报纸,上门拜访、问讯、寻找关系。同时,读者自动寄来的各种稿件和反映情况的来信也越来越多。影响主要在进步圈子,外国通讯社驻香港的记者也往往据《正报》的报道编发新闻发回总社。

问:您到《华商报》工作时,报社情况如何?

杨:1947年10月,《华商报》经济极端困难,几乎要停办,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书记方方要我去做《华商报》经理。当时蒋介石和英国政府有外交关系,香港国民党的势力还很大,许多工商界人士受到恐吓,都不敢在《华商报》刊登广告,甚至发生过有家商号签了合同之后宁可不要已交的广告费,也要撤销广告。所以,《华商报》很困难。于是领导上决定要发动“救报运动”,社会上捐款救报,《华商报》内部要减薪来维持这张报纸,准备用社会捐的钱来维持两年,捱到广州解放。果然两年后广州就解放了。

问:怎样募捐办报经费?

杨:当时,由于经济困难,大家月薪都很低,总编辑也只有220元,一般员工100多元甚至几十元。这些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是在救报运动中,报社许多工作人员把身边仅有的戒指、手镯都捐了出来。但主要是靠香港各阶层人民积极响应,最后募集到18万港币。

问:《华商报》在香港办报有何经验和教训?

杨:《华商报》利用战后香港报纸基本上不受港英政府检查的有利条件,旗帜鲜明地为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而斗争。港英当局虽然同国民党政府保持外交关系,但眼看国民党的气数将尽,它对中共的关系不得不“留有余地”,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也一切按照香港社会实际出发,以“文人办报”的姿态出现,一切都遵照香港法律办,采取公开的合法的方式进行工作,例如1949年10月10日刊登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出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时,不得不奖“蒋介石”三字用“x x x”代替,港英当局找不到任何理由取缔我们。

教训也有,有一次港闻版刊登了一则新闻,报道英国驻军一名士兵多次强奸新界青山一名村妇的事件,次日还刊登了受害者痛斥兽行的哭诉。报道出来后香港同胞义愤填膺,但是由于报道中没有使用“据称”、“疑犯”等用语,又是在法庭判案前刊出,《华商报》被判“藐视法庭”。虽然后来证实英军的强奸罪名成立,但是触犯当地法律程序也是不行的。

问:《华商报》在香港受到欢迎,为何会停刊?

杨:因为我们奉命在广州解放之日参与创办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早在1949年7月,中共香港工委就给《华商报》党总支下达了一个任务,要求迅速了解广州国民党报纸和民营报纸的情况,并提交一份关于广州解放后如何协助南下的新闻干部创办一份华南分局机关报的报告。到了1949年秋天,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和书记方方考虑到南下解放大军中的新闻工作者很少,因此决定将《南方日报》筹备出版的部分工作交给华商报社。并且决定:一俟广州解放,《华商报》即行停刊,全体工作人员立即前往广州,尽快出版《南方日报》。

问:《华商报》的员工在停刊后几乎迁到广州继续办报吗?

杨:是的。不只是我乐于奉命到广州,《华商报》的干部工人都愿意,不是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吗?为了筹备到广州创办《南方日报》,我和《华商报》的同事做了大量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的工作准备。当时,在《群众》、《正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分析形势的文章。正式为了迎接解放广东作思想准备的。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学习这些文章。关于思想动员工作,不能开大会讲,只能一个个地谈。总之,是很细致地进行思想工作的。到8月下旬,当我们知道南下干部中办报的人员不多,就更加抓紧动员所有的干部职工到广州去。思想准备花了很多时间。还有,我们这些曾经在白区工作的人,没有办过解放区的报纸,不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州怎样办报,所以也要做思想工作。P7-9

序言

新闻工作要深入基层为群众“发声”

汪洋

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新闻战线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反映广东各领域新闻信息,向全世界广泛传播广东声音,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还是改革开放的辉煌,都饱含着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受表彰的18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广东新闻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你们的奋斗历程不仅反映和报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也推动和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是一部广东新闻史。

新闻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都要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这次表彰既充分肯定了老一辈新闻工作的卓越贡献,也鼓励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继承好传统好作风,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续写广东新闻事业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只有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指引,才能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分析和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使新闻工作始终代表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要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一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来。三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真正为人民群众“发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长期扎根基层、深人采访,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打动了读者、赢得了观众。新一代新闻工作者也要“沉下去”,不能只是屋里编新闻、网上选新闻,而要深入基层挖掘新闻,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四要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习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克服“快餐文化”影响,增强工作本领,提高作品生命力、感染力,使新闻报道更为读者观众喜闻乐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广东传媒风云人物访谈录(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绍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6674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14141532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