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朱建军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作为人类对过去的汜忆和理解,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是人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途径。朱建军编著的《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从心理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和现象,力求通过数量化地研究历史,而不仅是泛泛地解释历史,来分析、预测我们的未来,帮助我们找到历史的密钥。

通过心理历史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历史的关系,避免走入错误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推荐

心理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科学。朱建军编著的《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运用心理历史学的方法,探究中国历史中特定个人与群体的心理,分析个人和群体的心理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影响历史,并影响了历史学、历史记载和对历史的看法。

目录

心理历史学及其方法

虚不受补

历史的二次重复

历史中的“报应”

历史记忆活动的心理功能

历史记忆失真的心理原因

春节起源考——对“载”“岁”“祀”“年”的原型分析

宋词中“愁”的心理意象分析

新增广贤文:人上人是人下人

新增广贤文:逢人且说几分话?

中国文化中的“恩”

先引进民主的小技术

计算

从民本主义到中国特色的民主——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

民主建设

运用社会无意识理论解读潜规则

对《潜规则》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如果忘记或记错了历史……

重新评价那个谁

历史旧账

过去的好时光——对历史的记忆心理学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虚不受补

历史上有一种乍看很吊诡的现象,一个国家尝试民主之后,往往最后成功的是一个铁腕人物或团体,用更专断的方式来统治。

比如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地为自由民主而斗争之后,出现了一个铁腕领袖拿破仑。人们拥戴他恢复帝制,成为皇帝——如果最早号召大家去革命的时候,告诉大家革命的结果只是为了让国王路易变成国王拿破仑,大家一定不肯为此拼命战斗。

再如俄国沙皇,他本来是帝王中很宽容的,也在帝制基础上做了一些民主的改革。甚至对待那些革命党,他也还是很宽容的——比如,列宁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他还有生活费可以拿,他家里有仆人,衣食无忧。他可以钓钓鱼、打打猎、喝喝酒,然后和同志们一起计划一下怎么闹革命。但是后来的俄国的大权却到了极度专制的斯大林手里。

苏联解体后,国家一度很是混乱,最后出现了一个铁腕人物普京,俄国才稳定了下来——虽然普京并非国王身份,是民选的领袖,但是其作风却颇有“大帝”的感觉。

似乎历史常常会这样,从追求民主开始,到混乱和无序,等到终于有了秩序之后,人们会发现历史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一个威权统治——有时候甚至是更专制的威权统治。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背后,有什么心理规律吗?粗略地看,似乎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一个国家刚刚向民主转向的时候,民众的心态是喜悦的。“当家做主”的感觉当然好,有了更多的权利当然好。

但是,民众缺乏对民主社会如何运作的具体了解,他们对民主的想象是不切实际的。比如,清末试图做一点民主改革,政府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立宪。但是,渴望民主的人不满足,希望马上就能立宪。这就说明他们把民主想象得太简单了。不论是君主制度、独裁制度或民主制度,都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有操作上的一系列具体方法,不是我们说要民主就能做到民主的。但,民众不知道。

民众也往往会对变革给予过大的期望。这也和人心理的特点有关:影响社会运行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人的智力不可能看清这些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因此,人往往会对社会有一个更简化的理解。比如,一个独裁社会的人,很可能会简化为:“一切社会之恶,都是独裁带来的后果”。这样,他会期望一旦不独裁,就会“一切都好了”。这就仿佛一个大胖子想,“我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女友,心情抑郁……都是因为我太胖了,如果我身材好了,我就会幸福了”。但是这个胖子如果有一天幸运地变成了标准体型,他会发现他依旧不一定有好工作,也未必有女友,心情更不一定会不抑郁。但,在他没有瘦下来之前,他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民主来临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民主如何操作,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大多数人的性格习惯都不适应民主生活方式。加上有些人利用民主,争夺个人的私利。于是,民主刚刚出现的时候,社会很可能更加混乱。中国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就是这样种形。我们也建立议院,但是议院起不到民主社会中应有的议院的作用,议员们接受金钱的贿赂,选举那些给他们好处的人。学生们很有爱国热情,但是却往往情绪冲动而行为失控——当然成熟的民主社会中,学生也不需要对国家大局多么了解,可以游行示威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成熟的民主社会中的学生至少知道自己不能违法,不能打人烧房子,而中国当时的学生并不知道。学生不懂毕竟危险不大,但是有权力的人不能执行民主危险就大了,于是内战动乱都随之而来。

到了这个时候,民众的期望被狠狠地击垮——民众原来的期望越大,受到的打击也就越大。这似乎是一个对民主的“理想破灭”。如果民众的心理状态足够成熟,那么这个打击不会是灾难性的。但是,如果民众过去生活在专制政体下,心智被压制没有发展机会而不成熟,他们的心理就会像儿童一样“非黑即白”,他们会觉得一个东西要好就应该全好,要不就会是全坏。理想破灭后,这样的民众就会对民主完全失去信心。

越来越乱的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不稳定。人们期待改变。假设这个时候有两个竞选的人,一个相对比较温和,另一个比较强硬。人们会从内心中喜欢那个更强硬的,因为人们相信,后者会给社会带来人们所需要的秩序——过去,当社会不自由的时候,人们渴望的是自由;现在,自由虽然增加但是社会混乱,人们的渴望就改变为有秩序。当然,如果民众更加成熟的话,他们应该忍受不适,而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这个道路能够保留自由和民主,但又能带来秩序的安定。但是,民众常常没有耐心去等待。

虽然人们心里渴望一个铁腕专制者,但是人们毕竟在意识层面,不愿意放弃自由民主。这个时候,那些本质上很强硬专制,但是表面上很民主的人,就非常适合民主的需要。这样的人既能满足人表面上的要求自由的需要,也能满足人内心中想要回到专制的过去的那种需要。于是,很有可能,这样的人成了这个国家的新选择。当然,强硬未必一定专制,普京很强硬但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独裁者,如果,民众最后遇到的是这样的人,那是幸运。

这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吃大鱼大肉,肠胃会受不了;一个长期身体虚弱的人,如果突然用大补的中药进补,带来的也不是更健康的身体,反而是新的疾病。中医中对这个现象,称为虚不受补。

当然,虚弱的人并不是无药可救,如果我们以适当的步骤,合适的君臣配伍,给他们服用适当的食物和药物,他们也一样可以强壮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算是虚不受补,也一样可能得到救治并转病弱为健康。

P11-14

序言

寻找历史的密钥

朱建军

我们的理想不仅仅是泛泛地解释历史,更希望能够数量化地、有预测性地研究历史。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帮助我们做现代的大的决策,避免错误的发展方向,带来更幸福美好的未来。

我看过国外的一个研究,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资料数量化之后,建立了一个模型,用这个模型去运算,看各个国家可能的结盟情况如何。根据运算,得出的结果是,虽然各国之间怎么结盟都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可能性最大的结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德国和日本、意大利结盟,苏联和英、美、法等国结盟,这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稍逊于这一种,但是也不小。最后,历史选择了可能性最大的一种。但是,当时如果有特殊的事件发生,其实另一种可能性稍逊的结盟方式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是那样,历史就会和现在实际发生的不同了。

这样的研究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它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的一面,也体现了历史偶然性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它是有精确的数据作为根据的,而不是仅仅凭着研究者的直觉。如果我们借助实际历史资料,进一步修正完善这个模型,那么将来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运算,并知道当代我们有哪些可能性最大的“历史选择”,从而我们就有可能更理性地选择我们的未来。

这种可以用数据来证明的,关于历史和心理的研究假设,是更有价值的。它们可以引出非常数量化的,有一定预测性的结论。

本书中,有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这个方向。比如,用数量化的文本分析研究宋词中的“愁”,从而给出了关于宋代中国人的“愁”的情绪特点的一些结论,对我们了解中国人情绪特点很有帮助。比如,我们试图延续《潜规则》一书的思路,用运筹学或博弈论来研究中国历史中的现象。当然,我们这部分做得非常粗浅。而吴思先生的研究,也只是用博弈论的思路来理解了历史现象,而没有能够真正建立模型,用博弈论的数学运算,用历史中的真实数据,来得出更可靠的数量化的结论。这应该是未来心理历史学发展中的任务。

《春节起源考》用文字学考据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两篇“新增广贤文”的文字,是尝试用通俗化的心理学方法,来对历史上中国的价值观进行改造。《从民本主义到中国特色的民主》是我着力去写的文章,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对我们现实社会和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大。

当然,需要研究、可以研究而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的主题也还很多。

比如我有个假说,我觉得很有可能成立,值得去做一些数量化的研究,那就是历史的二次重复。  马克思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往往会重复出现第二次很类似的事件。只不过这第二次往往“像闹剧”。

我的假设是,从人的心理规律上,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遇到的重要的人和事件,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而当这个人到了中年的时候,当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时候,他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自己青少年时期看到的人那样做。从而使历史事件出现二次重复现象。

比如,有许多企业家模仿国家领导人,有人甚至在会议室挂上“军事地图”,用领袖指挥作战的样子去处理企业事务。这都是历史的二次重复的表现。

再比如,20世纪我们提倡过“土法上马”,也就是研究有什么取巧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获得更多产品。这个做法,在心理上给了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我们也许可以有取巧的方式,能“超越性”地获得成功。

几十年后,人们把这些思路用在了“造假”上,可以土法上马做出很多以假乱真的物品来。正如几十年前,我们用“土高炉”炼钢一样,我们现在也会用三聚氰胺来做奶粉。

这也是一种历史的二次重复现象。

根据我们的假说,历史的二次重复现象,时间上是有一定限制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受到了某种影响的人,在他青年时期一般不会去重复历史,因为那时他还没有能力和影响力,也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在他老年期一般也不会去重复历史(除非他是老了还施加影响的那些政治家),因为他可能已经退出社会了。所以,多数历史的二次重复现象,历史事件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30年左右。

这类有趣的假说,都等着我们研究。只是我们不能等待一切都研究完了再出书。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激发别人做类似的研究,更快地发展心理历史学这个学科,当然我们自己也将继续研究下去。

我的学生黄碧雄、何燕、武靖对本书内容做出了贡献,由学生写作,经我修改完成的文章,文后将标上学生的名字,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朱建军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80196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4225350
中图分类号 B848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