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珍编著的这本《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维多利亚精神》选择英国维多利时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最具有代表性的六部小说作为分析对象,以盖斯凯尔对维多利亚精神的传承与变革作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文化研究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视角,将其放置在历史话语场域之中考察互动与塑造过程,试图通过发掘小说叙事话语的局部意义碎片揭示隐匿在背后的历史整体。全书主要由绪论、正文五章、结语、三个附录组成。
图书 | 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维多利亚精神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礼珍编著的这本《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维多利亚精神》选择英国维多利时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最具有代表性的六部小说作为分析对象,以盖斯凯尔对维多利亚精神的传承与变革作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文化研究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视角,将其放置在历史话语场域之中考察互动与塑造过程,试图通过发掘小说叙事话语的局部意义碎片揭示隐匿在背后的历史整体。全书主要由绪论、正文五章、结语、三个附录组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领导权之战:盖斯凯尔与英国19世纪前期的去浪漫化潮流 第一节 《路得》的兆象:始于摄政时代的去浪漫化潮流 第二节 《爱丁堡评论》:文化反击战的一个片段 第三节 反浪漫主义思潮与文化秩序重建:英德浪漫主义观念之争 第四节 顺流与逆流:盖斯凯尔的浪漫主义理念 第二章 道德领域的光芒与暗角:《路得》的多重隐喻和意义迷踪 第一节 《路得》与《圣经》的互文性:被遮蔽的潜文本 第二节 《路得》与“堕落女子”问题 第三节 瘟疫的隐喻:《路得》的自由主义批判 第四节 想象的陷阱:《路得》与南丁格尔 第三章 维多利亚人的性别政治景象:从《克兰福德镇》到《妻子与女儿》 第一节 《克兰福德镇》的思想之战:约翰逊与狄更斯文学理念中的文化动因 第二节 女子欲望与男性气质:解读《克兰福德镇》的生活细节 第三节 想象的危险和欲望的压抑:《克兰福德镇》癔症与暗恐分析 第四节 并不稳固的女性乌托邦:叙述声音的分裂 第五节 视线交织的圆形监狱:《妻子与女儿》的道德驱魔仪式 第四章 《北方与南方》和《西尔维娅的恋人》:达尔文主义思想源脉批判 第一节 盖斯凯尔与达尔文主义思想渊源 第二节 自由意志的幻觉:玛格丽特在关键场景的抉择 第三节 约翰的抉择: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 第四节 《西尔维娅的恋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帝国情结:《玛丽·巴顿》与《克兰福德镇》 第一节 “机械降神”与帝国情结:对三部小说类似结尾模式的反思 第二节 蝎子与鸦片的政治讽喻:《玛丽·巴顿》的殖民与阶级隐喻话语 第三节 作为文化塑形力量的浪子:《克兰福德镇》的帝国图景分析 第四节 流言的政治符码:英国侵略西藏战争在19世纪中期的文学先声 结语 附录一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重新崛起 附录二 21世纪以来国外盖斯凯尔研究的流变与发展 附录三 盖斯凯尔生平与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维多利亚精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礼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076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5-01 |
首版时间 | 2015-05-01 |
印刷时间 | 201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2 |
CIP核字 | 2014234316 |
中图分类号 | I561.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6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