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的对话(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问:读到关于他预测黄金、他的远大抱负、他的冒险部分,真让人觉得吃惊。

莱辛:嗯,我父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非常不实际,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战争所致。他只是远离社会,疲于应付。我母亲是主事的,而且把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问:我觉得他预测黄金的方法还是挺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

莱辛:他认为,只要你知道方法,预测哪里有黄金或其他的金属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看来,这个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他就一直做实验。我在一个叫做《黄金国》(Eldorado)的故事里写到了他,故事是以一种演讲的形式写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黄金的国家,小金矿俯拾皆是。

问:所以那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莱辛:是的,农场主们总是在车里放一个锤子或平底锅,以防不时之需。他们回来的时候经常带回一些金矿石,当然这些矿石上也就那么一点点金子。

问:你小的时候身边有很多讲故事的人吗?

莱辛:没有……非洲人讲故事,但是我们不允许和他们在一起。这是非洲生活中最不好的地方。我是说,我本来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但作为一个白人女孩,我只能对这样的生活望洋兴叹。现在,我参加了英国一个被称为“讲故事学院”的俱乐部。大概三年前有些人想复兴讲故事这一艺术形式。他们做得相当好。不过我只是一个赞助者,只参加了几次会议。人们一想到讲故事就会联想到笑话,所以他们有点心灰意冷了。还有些人把讲故事看成一种心理治疗,总有一些人想讲到他们的个人经历。但是大量真正的讲故事的人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些来自非洲。他们是一些传统的故事讲述者,或是力图抢救正在消亡的故事的人。就这样,这一组织还一直持续着。讲故事这一形式还存在着,是很好的(遗产)。每当伦敦或其他什么地方有故事集会的时候,观众总会非常多。人们没有去观看((达拉斯》,而是来听故事,真让人感到惊奇。

问:回到伦敦时的感觉怎么样?我记得J.G.巴拉德第一次从上海回来的时候,觉得非常不舒服,他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非常小气而落后。

莱辛:噢,是的! 我感到非常受拘束,灰蒙蒙的而且很潮湿,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封闭和保守。现在我还是这么想。我觉得到处都很漂亮,但是过于做作。我想象不到有哪一寸的英格兰风景没有被刻意安排处理过。我想不到哪里还有什么野草。

问:你有没有要回非洲去的强烈冲动?

莱辛:嗯,我不会在那样的地方生活,为什么要去呢?那里不可能还像我过去生活的那样。三年前我回到津巴布韦——两年前刚刚独立。如果我回去,我一定只能回到过去,那是非常肯定的。如今我的唯一功能就是一种象征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我是“改造好了的本地女孩”。在白人的殖民政权里我是一个坏人。人们对我没有一句好话。你不知道他们把我想象得多坏。不过现在我“好了”。

问:是不是因为你对黑人的态度而被认为是坏人?

莱辛:我反对白人政权。那里有肤色隔离政策。“肤色隔离”这个短语现在已经完全过时了。我和黑人接触的唯一机会就是和仆人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晚上九点的宵禁令,你很难和黑人保持一种正常的关系,而且他们生活在赤贫之中,而你则不是。

P14-15

目录

前 言

关于文学、出版等

小说的艺术

菜辛谈女性

不同寻常的一生

炙热的黎明

关于自传《走在阴影中》的演讲和座谈

关于《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关于20世纪60年代及战争

关于《浮世畸零人》

莱辛告诉女权主义者:放了男人们

蔑视9·11袭击

我与女权主义者毫无共同之处

不安分的文学老祖母

关于《岁月留痕》 

关于自己的生活及创作

莱辛谈小说、战争、女权主义及60年代

对世界的反省,谈世界的变化

莱辛谈女性

写书是一种艰辛的苦力

多丽丝·莱辛在黑镇文化节上

男人有什么用?

关于《裂缝》 

故事决定了它的讲述方式

莱辛,她是女权主义者吗? 

关于《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问答

关于新书《阿尔弗菜德和艾米丽》

谁是你心目中的伦敦英雄? 

作家不会出自没有藏书的屋子

序言

2007年10月11日晚上7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将文学上的最高奖项颁给了时年88岁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授奖辞称:“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

莱辛1919年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5岁时莱辛随全家迁往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4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加入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的她两手空空,全部家当就是皮包中一部小说的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小说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尤其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刻地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相继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即:《玛莎·奎斯特》(Martha Quest)(1952)、《良缘》(A Proper Marriage)(1954)、《风暴的余波》(A Ripple from the Strorm)(1958)、《被地围住的》(Landlocked)(1965)以及《四门之城》(The Four Gated City)(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年轻的白人女性对生活、生命的感知和体悟。这期间她还完成了被公认为她代表作的《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1962)。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同时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70年代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1971)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命运的《幸存者回忆录》(Memories of a Survivor)(1974)。《黑暗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1973)讲述的是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了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Canopus in Argos)的所谓“太空小说”,其中包括《什卡斯塔》(Shikasta)(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1980)、《天狼星试验》(The Sirian Experiments)(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抒写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担忧。

莱辛著述甚丰,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来仍不断有新作问世。《简·萨默斯日记》(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ur as Jane Somers)(1984)和《好恐怖分子》(The Good Terrorist)(1985)等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又回归到早年的写实方法。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她的这种写作技法与英国作家乔治·埃略特和D.H.劳伦斯的风格十分相似。莱辛的不朽才华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使她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变换写作题材和表现手法,她的想象力在现实世界和宇宙空间恣意驰骋,然而贯穿在她所有作品中最鲜明的特点是她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无论是在人们熟知的《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中,还是在其他数量可观的中长篇小说以及晚年创作的太空科幻小说中,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清晰可见。

莱辛近期的长篇小说有《裂缝》(The Cleft)(2007)和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发表的《艾尔弗雷德和艾米丽》(Alfred and Emilv)(2009)。后者讲述的是残酷的战争给她的父母所造成的无法修复的创伤,该小说也进一步向世人宣示:莱辛有资格获得文学上的最高奖项。

作为20世纪英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莱辛的作品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7年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国内对其作品的推介、研究才迎来了真正的高潮。目前,我国对莱辛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创作形式批评这几个较为集中的板块。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阐释了莱辛创作的基本特征,但却缺乏对莱辛创作独特性的研究。

本访谈录按时间顺序搜集、编译了莱辛1973年以来主要访谈录内容,追随着这位诺奖得主近40年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审视视角。莱辛思想深邃,言辞犀利,她以自己特有的冷峻、睿智、慧识和犀利表达着自己分明的爱与恨、情和仇。她冷眼博观世界万千,理性思索人情冷暖。从一次次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蕴藉厚重的谈话内容中,从同莱辛半个世纪来的对话中,我们听到的是她的心声,看到的是她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和不可思议的洞察力,感悟到的是她宏博的精神思想和宏阔的艺术灵魂。

编译过程中,莱辛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受和真知灼见时时触动我们的内心,总有一个疑问伴随始终:莱辛以耄耋之身毅然决然地笔耕不辍,这到底需要多大的激情和精神力量?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她需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敬重还是对生活的挚爱?尽管正如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在采访莱辛之后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法诠释,唯有虔敬。”但我们仍然愿意相信:这一切疑问的背后,是这位“文学老祖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其博大的爱一一对世界、对人类、对生命……

需要说明的是,莱辛关于共产主义信仰问题的认识,我们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保留。尽管她的某些思想与我们当下生活的社会有悖谬之处,但我们注重的毕竟是学术事实,旨在如实地呈现莱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且不管她的认识正确、错误甚或是偏激,她只是个人,一个用大半个世纪来书写生命的作家,不是神。因而即使我们不认可、不接受,但至少可以对其进行批评、批判。或许,她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看法就像她对计算机的预言(计算机在千禧年都将出问题)那样偏激,甚至狭隘。

本书所选的访谈内容的前面,一般都有一段对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的介绍,因为多有重复而做了删节,只保留了部分与访谈有关的背景知识。访谈过程中的部分口头语因为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也做了删节。

同时,我们还把最能展现作者思想精华的语句以关键词的形式列在每次访谈的前面,便于读者抓住访谈的核心内容,了解莱辛的思想,节省读者时间。其中有个别篇幅只是一些聊天记录,还有一篇是她的演讲稿,算不上访谈录,但其中却也蕴藏着这位智者斑斓的思想灵光。另外,我们在访谈内容之后还附上了莱辛的获奖演讲稿——《作家不会出自没有藏书的屋子》,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莱辛的文学理念。

纵使你没有读过莱辛的杰作,相信这本书依然会激发起你的兴致,你会想知道有如此丰富内心世界的作家到底会创作出什么样的艺术世界,描绘出什么样的人性色彩!莱辛曾说过:“毫无疑问,那些不读书的人是残缺的,他们自己终将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坚信,莱辛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还没有机会阅读她的作品和访谈的人们。而这正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和初衷。

很遗憾,就在本书紧张的编排过程中,莱辛于201 3年11月1 7日谢世,享年94岁。我们曾带着虔敬揣摩过她的思想,感叹过她的睿智和精妙,因而也便仿佛造访过她的内心,聆听过她的教诲。因悉心编译、反复校译过她的访谈内容,我们知道了她喜欢读的书、她的嗜好厌恶、她执拗而多变的脾性、她写作过程中的纠结和获奖后的欣喜,甚至还有蜷缩在她家沙发上的宠物猫……只感叹世间从此少了一位明察世事、了悟人间真谛的智者,这该是这个世界和时代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损失!我们幻想着,一生写就50多部小说,从多重层面、以敏锐视角、借助诸多主题解读过万千人和事的莱辛,可曾带着什么遗憾,还有什么未实现的夙愿走向她曾幻想过的乐园?如果有人能针对她的仙逝做一次终极访谈,特立独行的莱辛,对于世界、对于死亡、对于生命,又会生发出什么别样的感想?

愿逝者安息!

焦小婷

2013年12月26日

于河南大学仁和小区

内容推荐

焦小婷、赵琳娅编译的《心灵的对话(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访谈录)》按时间顺序搜集、编译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1973年以来主要访谈录内容,追随着这位诺奖得主近40年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审视视角。

编辑推荐

焦小婷、赵琳娅编译的《心灵的对话(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访谈录)》搜集、梳理、整理了莱辛自1973年以来三十次访谈录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短的评述。在莱辛半个世纪来的对话中,从她看似平淡却又蕴藉厚致的谈话内容中,我们听到了他的心声,看到了她的人格,了解了她的思想,感悟到她宏博的精神,体悟到她宏阔的艺术灵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的对话(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焦小婷//赵琳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914707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2014067777
中图分类号 K835.615.6=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