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内容
试读章节

杯酒释兵权

酒过三巡,随着君臣之间身体里的酒精不断增加,宴会的气氛本应开始活跃,但石守信等人却发现,老大赵官家今天一直紧锁眉头,做痛苦状。

终于有人沉不住气,小心地开口问:何故?

赵匡胤叹了口气说,都是你们这帮家伙把我给害惨了,本来我干着大周帝国的殿前都指挥使不知道有多开心,你们非要强逼我披上龙袍当皇帝,现在搞得我每天提心吊胆,睡觉睡不好,吃嘛嘛不香,哎!!!

众将均说皇上多虑了,大宋帝国成立伊始,君臣一心,正是大有作为之际。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都是我的好兄弟,对我忠心不贰,可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谁又能保证哪一天你们的手下不会拿件龙袍逼你们穿呢,到那个时候,你们该怎么办,我又该怎么办?

此话一出,宴席间的气氛瞬间凝结成冰,众将感觉到刀锋掠过了喉结。

石守信等人随即几乎是本能地做出同一个动作,离席向赵官家叩拜请罪,求大哥指明一条活路。

赵匡胤的神色开始和缓,缓缓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又何必太过认真,你我兄弟拼杀多年挣下大好江山,也到了该收手的时候,你们何不放下兵刃,去享天伦之乐,品味财富荣华,沉迷儿女柔情,这些都是人生本应体验的精彩。如此,咱们君臣相安,也不枉咱们今世做过一遭兄弟,至于江山这肩担,当哥的一个人扛就行。

众人皆点头称是,并说全得今日官家指点迷津,不然一众兄弟恐怕早晚得走上歧途,明日上朝兄弟们就请求交出兵权,放马南山,做一群快乐的人。

宴席结束,众人走出皇宫,汗已透股,几近虚脱。

对视,无奈苦笑,官家给他们准备的夜宴,其实酝酿已久,只可笑众将还整日磨刀霍霍,老想着挥师北上或是扬鞭南下,一统江河,立卫青、霍去病般万世不朽之功业。

众人退去,赵匡胤却久久不愿离开。今天在席的,是和他一起打下这片江山的生死弟兄。当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皇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将会被这种道德良知困扰并痛苦一生,这从他披上黄袍那天就已开始注定。这注定了他不能像王莽一样连自己亲生儿子的血溅到脸上也不会擦,更不会像曹孟德一样内心强大到可以向天下人叫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也不愿惯常性地做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铁血帝王;他只能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这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一个政治与情感的平衡之局。

但他知道今天的这场鸿门宴将会被历史永远铭记,这出戏几乎奠定了三百年赵氏王朝中武将集团的政治地位,再之后大宋开国帝王将在太庙铭刻“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誓言,大宋帝国三百年的政治主基调,因此定格。

1

赵匡胤,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高祖赵朓,做过唐永清、文1安、幽都几个地方的县令;曾祖赵珽,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其祖赵敬则做过营、蓟、涿三州刺史;其父赵弘殷,年少时即以善骑晓射闻名,最初在镇州赵王王镕帐下效命,曾为王镕带领五百骑增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于河上,为后唐皇帝赏识,留用于禁军效命,后汉时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时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右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官位虽非显赫,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却堪称不倒翁。

赵弘殷在镇州赵王王镕帐下效命期间,娶到了当地颇有声望的杜家的四小姐。杜四娘给赵弘殷生了七个儿女:长女(夭折,追封陈国长公主)、长子赵匡济(夭折,追封邕王)、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光义、四子赵廷美、幼子赵光赞(夭折,追封王)、幼女秦国大长公主。

赵匡胤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离家从军,他的运气很不错,投奔的老大叫郭威,就是后来的后周太祖。那是一个战乱纷纷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郭威的手下,赵匡胤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年轻的赵匡胤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坐到了滑州副指挥使。

郭威当了三年皇帝就死了,其子嗣在起兵反后汉的时候被后汉皇帝全杀了,让其内侄兼养子柴荣捡了一个大便宜,成为后周第二任皇帝周世宗。赵匡胤继续跟着第二任老大南征北战。在显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战后,立下战功的赵匡胤升任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显德三年(956年)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军界最显赫的大将之一。

捡便宜拾得江山的后周世宗柴荣堪称文武全才的一代英雄,当初他继承帝位后,立下了三十年人生目标规划,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有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在位期间抗北汉、讨南唐,后周在他的手中蒸蒸日上,日益强大。

但上苍并没有给柴荣三十年的时间,他仅当了五年皇帝就驾崩了,年仅三十八岁。

柴荣死前最大的儿子柴宗训也不过七岁,为了稳固儿子的江山,他可谓费了一番苦心,并做了一个影响历史走向的决定——把当时威望颇高、掌握禁军的大将张永德的兵权下了,换成更年轻的,由士兵一步步爬升上来的赵匡胤来掌握禁军。

面对柴家的孤儿寡母,掌握了后周军权的赵匡胤没有客气,但方式却很平和,没有直接在京都起事,而是把部队拉出东京城,营造了一个“被皇帝”的故事。

这是一次成功的和平演变,后来除了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的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反对外,从后周到北宋的政权演变并未造成太多的流血事件,赵匡胤全盘承接了郭威、柴荣留下来的家底。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改元建隆,国号为宋,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土为后周的全部地盘,州一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人口九十六万户。

而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南边有南唐、吴越、南汉、南平、武平,西边有后蜀、党项李氏,西南有大理,北边有北汉、契丹等。

在采取巩固统治措施的同时,赵匡胤开始了柴荣所没有完成的统一天下的征程。

赵宋王朝统一的路上,最大的钉子户是盘踞山西的北汉。

北汉为沙陀人刘崇所建。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后汉隐帝时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郭威起兵反后汉杀死了刘崇的侄子后隐帝刘承佑,占据河东十二州的刘崇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称帝与后周郭威对抗,史称北汉。

后周与北汉国恨家仇集结,为世仇之国。郭威、柴荣时代就多次你征我伐,北汉实力虽不如北周,但弱小的北汉投靠契丹,奉辽皇为叔皇帝,获得了契丹人的全力支持,所以周汉之间兵戎往来,虽互有胜负,周攻汉守,但郭、柴二帝时期,始终啃不下北汉这块硬骨头。

北汉虽小,但是他有两大优势,一是辽人的军事经济支持,二是河东十二州的地理优势,尤其是国都太原。

太原古称晋阳,地处山西高原中心,雄跨晋中盆地腹地,以太行山为天然屏障,阻隔华北平原,西南以黄河作为襟带,连接陇西、关中和广大的中原地区,自中原回望,山高万仞,拔地而起,表里山河,固若金汤;更有石岭关、天门关、蒙山、娘子关和卧虎山等关山环列,构成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曾称誉太原的地理形势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因为其地理位置,太原城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难攻破的一座坚城。

春秋末期,智、魏、韩三家围攻赵氏所据晋阳城,三年不下,最后赵氏联合魏、韩水淹智氏,一举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大幕。

西晋五胡内侵,司马王朝支离破碎。刘琨募集千人修筑城墙坚守晋阳抵抗匈奴人,也曾上演了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传奇故事。

而作为李唐王朝的发家之地,在安史之乱时,李光弼率万余守军坚守太原,抵抗住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的冲击,最后歼敌七万余,与同时进行的睢阳保卫战一起成了安史之乱的关键转折,拯救了濒临灭亡的大唐帝国。

赵匡胤立国后,最初的想法是效法后周世宗(柴荣)挥师北上,平北汉,复中原,为此他曾向武胜节度使张永德询问“下并汾之策”。张永德给赵官家的答案却是不可,指出对北汉目前最好是不定期派游兵扰乱其正常农业,并设法离间其与辽邦关系。

平定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后,他再次问计华州团练使张晖。张晖给他的答案依然是暂不可行。

赵匡胤仍不死心,一个风雪夜,他夜访宰相赵普,在赵府与赵执宰烧肉温酒以进,彻夜长谈,但话题只有一个,如何征伐太原。

对赵官家的议题,读了半部《论语》的赵普沉默良久,给赵匡胤也只是一句无可奉告。

赵匡胤愤怒了,说怎么所有的人都不支持我打北汉?

赵普只得给皇帝做思想工作,分析天下局势,大意为北汉离我虽近,但却不易吞下,南方诸国虽远,但较弱,还是先平定南方之后再行北上,解决身边这个钉子户。

风雪夜访赵普,让赵匡胤下定决心,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

P2-7

书评(媒体评论)

两宋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先与辽、西夏,继与金、西夏形成两轮鼎足之势,而后与蒙元南北抗衡,其间干戈相向或化剑为犁,总是宋家王朝吃亏受辱,乃至最终覆亡。本书以幽默机智的口语化叙述,向你娓娓道出赵宋王朝“一生”的秘密。

——畅销书作家顾竖

过去看过不少写两宋战争历史的作品,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而这部《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却走出一个别开生面而崭新的龙义华。这部作品不是一般的回归历史和战争,而是从形式到灵魂都有内在的超越,他不仅仅是在讲诉一些历史的传奇故事,而是给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叙述大气成熟,纵横交错的时间和空间交汇于一场场战争和人物心灵的角斗,因此龙义华的作品艺术就具有了很强的穿透力。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曾明了

战争的岁月,风吹过的是带血的花朵。《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历史脉络清晰,文笔流畅,情节张驰有度,严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此书更是配以精确的战争军事地图,对历史事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总结,俨然一部纸上的战争政治大片。

——新浪文史频道编辑朱彦

后记

五年前,网络还未进入两微(微博、微信)时代,那时候以天涯煮酒、新浪文史为首的两大文史论坛是大量文史写作者和爱好者的聚集地,笔者也是其中一分子,那几年在新浪文史论坛厮混,当版主、写帖子、搞史论、提板砖,乐此不疲。论坛中藏龙卧虎,身份不一,有资深的高校学者、政府官员,也有小资白领、货车司机,凝聚点则是每个人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那份热爱,大有梁山好汉聚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之快意。回头看,那段时间是历史研究普及从象牙塔走向大众和网络的黄金发展期。

那期间,笔者曾在新浪文史论坛开了一个长篇连载帖《百战风云——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蒙骗”了很多文友读者的眼球,还幸运地上了新浪头条,该帖后来集结成册并出版发行(前后共三部)。

几年过去,对那套《百战风云》战争系列作品却颇有遗憾,主要是作品时间跨度大,篇幅所限,对于每场战争的描述并不深入,笔者有蜻蜓点水之嫌,读者也直呼看不过瘾。

所以当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辑邀约拟写一本关于两宋时期战争的图书时,笔者几乎毫不犹豫便答应了编辑的邀约,经过半年的伏案笔耕,写出了这本《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两宋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由太祖赵匡胤立国并基本统一中国,中途遇女真入侵丧失半壁山河偏安江南,最后在强势的蒙古铁骑冲击下亡国灭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行特例的朝代,两宋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发展到了中国封建时代前所未有的高峰,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就是这样的盛世王朝,却先后两次在北方落后荒蛮的游牧民族冲击下亡国沦陷,两宋军事上的积贫积弱原因何在?笔者希望通过梳理和解析影响两宋兴衰和历史走向的这十场战争,让读者在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一个草根历史写手,我更愿意向读者呈现的是在残酷的政治和战争舞台上当局者的温情和人性,而不是更多的冰冷的数据和理论,以及传统的政史观,所以每场战争的开头我都会设计一些烘托战争背景的场景,或悲情、或温馨,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出于笔者的杜撰,但笔者坚信历史书卷上的人物,他们曾经这样鲜活地存在于历史的天空中,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而有色彩的。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辑王毅先生做了大量的后期编辑整理工作,以及由张宁、赵斐等提供了标准且精美的战争地图,同时也感激女作家兰因女士为本书倾情作序。两宋战争是铁血而冷色的,期间显露于冰冷苍黄的战争舞台上的女性则是这铁血舞台上的一丝暖色,如指点江山却又柔情痴心的萧绰、如倾城绝代却又刚烈忠贞的李师师、如贤良淑德却又勇敢无畏的梁红玉。同样一本描述战争的书能够请一位女性历史作家用精美的文字作序画龙点睛,是为幸。

夜狼啸西风

二零一五年一月于毕节

目录

四攻太原

雍熙北伐

澶渊之役

元丰西征

靖康之役

黄天荡之战

郾城之战

采石之战

钓鱼城之战

丁家洲之战

后记

序言

记得有一部电影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确实,不论古今中外,战争都有一个统一的标签,就是生命的摧毁。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煎熬,惨烈的场面,无情的离别,似乎和女人的纤纤素手、眉黛脂红、感性温柔毫无对接点。

而夜狼啸西风,竟会让我这样一个标准的小女子,为这样一部精心完成的长篇大作《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作序,让我既意外,又忐忑。读过全书,既有所得,又有共鸣,且有所思。罢了,姑且写下一点感悟,算是抛砖引玉吧。

两宋,众所周知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始,开启了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的风气。印象中的两宋,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疲弱不堪。解读两宋的战争,既需要平和严谨的态度,又需要精准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而夜狼啸西风,采用全新的结构,严谨地依据正史叙事,巧妙地添加情景描写,将枯燥凌乱的历史变得既清晰分明,又通俗易懂。

跟随夜狼啸西风的讲述,我看到了战争的无情。

雍熙北伐,名将杨业殉国,宋对辽的战略关系被迫从进攻转为防御。可是,在杨家将的忠烈故事被千秋传颂的时候,谁还记得那些无名的士卒?元丰西征,宋人五路大军功败垂成,死伤人数,或说不下二十万,或说更多,总之,“民夫发尽,差及妇女”,伤亡惨重,谁能统计出,如画的江山添了几多新坟?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当一个个生命在刀枪剑戟中瞬间消失的时候,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泪尽胡尘?

战争,有些人用来建功立业,名标青史。更多的人,却希望它永远不要到来。

跟随夜狼啸西风的讲述,我看到了战争的无奈。

澶渊之役,宋军大胜辽军,是宋朝为数不多的对外战争的胜利,却在有利的形势下,用岁银缔盟约,使军事失败的辽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倒是换来了长时间的和平,可是,和平的背后,是辽的不断需索,是宋朝的“忘战去兵”“武备皆废”。这样的和平带来的祸患,比之于战争,竟说不清孰轻孰重。

靖康之役,是北宋一朝最著名的战争,没有之一。它是一件遍布芒刺的衣服,永远穿在宋朝的身上;它是一个耻辱的烙印,永远烙在所有汉人的心里。它的经过、结局,不消繁絮,也不忍提起。宋朝的皇帝们,的确是爱极了和平,厌极了战争,可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国家长期崇文抑武,岂非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富翁,坐等强盗劫掠?

战争,人们固然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可是,却必须修文尚武,随时防备等候它的到来。

观史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从夜狼啸西风的文字中一览两宋战争,我的心在平静的讲述中感叹,在睿智的猜想中神往。这一夜,似陆游一般,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谢夜狼啸西风,感谢他的严谨又灵活的讲述,恢宏又精致的描写,感谢和他一样执着于此的所有写手。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不去写风行的宫廷、穿越,坚守在历史和战争这样略显寂寞却倍加珍贵的舞台,用理性探索和感性叩问,讲述着我们的民族那些几乎被浑浑噩噩遗忘的过往。

我希望,也相信,他和他们,还会继续这辛苦又精彩的笔耕。

兰因

2014年11月3日于石门

内容推荐

夜狼啸西风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通过对北宋、南宋时期十场典型战争的历史再现,真实还原两宋年间战争场景的波澜壮阔——四攻太原,雍熙北伐,澶渊之役,元丰西征,靖康之役,黄天荡之战,郾城之战,采石之战,钓鱼城之战,丁家洲之战。本书配有翔实、精美的战争地图,作者换种角度重述军事历史和战争史,全新演绎赵宋年间320年战争史诗。

编辑推荐

两宋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由太祖赵匡胤立国并基本统一中国,中途遇女真入侵丧失半壁山河偏安江南,最后在强势的蒙古铁骑冲击下亡国灭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行特例的朝代,两宋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发展到了中国封建时代前所未有的高峰,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就是这样的盛世王朝,却先后两次在北方落后荒蛮的游牧民族冲击下亡国沦陷,两宋军事上的积贫积弱原因何在?在《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中,笔者夜狼啸西风希望通过梳理和解析影响两宋兴衰和历史走向的这十场战争,让读者在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夜狼啸西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186080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5073482
中图分类号 E294.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