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家书(无障碍阅读)/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高居庙堂。官至两江、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他强弩辕门,一手缔造了叱咤一方的湘军。作为较早觉醒的朝廷大员,他力主富国强兵,乘西学东渐之风推行洋务。然而,面对太平天国,他残酷镇压,面对“天津教案”,他卑躬赔款,每有啼哭小儿,听闻“曾剃头”之名便戛然而止——他就是曾国藩。

你可知道,这位而立之年的家族兄长如何背井离乡地在京城中糊口自立?你可知道。这位深谙儒学的天子门生如何在家国之间贯通夫子之礼?本书精选的近二百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人生最重要的三十年间的心路历程和泽被后世的箴言家训,只言片语竟道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机关奥义。为了便于理解,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家书》配有生僻字注音、注释和流畅的译文,力求为读者还原晚清的社会风貌。

内容推荐

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与家人往来信件的辑合。记录了曾国藩在清朝道光二十年左右至同治十年左右的军政生涯和家庭生活。本书从近一千五百封家书中。精选出近二百封思想深刻、内容连贯的书信。并冠以标题,以飨读者。

曾国藩号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然而你可知道,这位家族兄长如何在而立之年背井离乡地北漂京城糊口自立?你可知道,这位深谙儒学的天子门生如何在家国之间贯通夫子之礼?本书记录了曾国藩人生最重要的三十年间的心路历程和泽被后世的箴言家训.只言片语竟道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机关奥义。

为了便于理解.本书配有生僻字注音、注释和流畅的译文.力求为读者还原晚清的社会风貌,例如,点解科举制度、殡葬风俗的常识等。

目录

第一章 修养心性

 禀父母:自身即使有小过错也一定要悔戒

 致诸弟:守孝悌比读书更重要

 致诸弟:做任何事都应专心

 禀父母:定要教诲六弟屏除骄傲之气

 致诸弟:功名富贵由天定

 致诸弟:勤思善问可敌良师益友

 致诸弟:升迁后请诸弟监督兄长的德行

 禀父母: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致诸弟:为子侄树立勤快的榜样

 致诸弟:勿忘谨慎谦虚、时时省惕

 谕纪泽:一寸光阴一寸金

 致九弟:必须屏除长傲、多言的凶德

 致诸弟: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

 致四弟:主帅要以身作则

 致诸弟:满招损,谦受益

 致四弟:万望子侄远离”骄、奢、逸”

 致四弟:谦勤才是保家之法

 致四弟:谦谨是载福之道

 致诸弟:时常以“劳、谦、廉”提醒自己

 致诸弟: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致四弟:牢记居安思危

 致四弟:认真领悟“俭”字

 致九弟:培养豁达的胸襟

 致九弟:具备“明强”的人可以担当大事

 致九弟:求强要内外有别

 致九弟: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致九弟: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

第二章 保健身体

 禀父母:药膳有益堂上五位老人

 致诸弟:起早是保养的千金妙方

 致四弟:谨饮食、节嗜欲、少服药

 致诸弟:“广大”治心,“不药”治身

 致诸弟:早起、务农、疏医、远巫

 致九弟:勿让恼怒伤肝

 致九弟:自养自医可以治愈心肝

 致九弟:郁怒最容易伤身

 致四弟:五项养生之法

 致诸弟:静养方可安眠

第三章 劝进精学

 禀父母:不必担忧考运,精学自会成器

 致诸弟:进德、修业为读书之要

 致诸弟:读书与时间、地点无关

 致诸弟:弟弟德才兼备便是兄长尽了孝道

 致诸弟:读书要坚持“三有”

 致六弟:勿因博览而疏忽专精

 禀父母:勤奋读书胜过科举应试

 致诸弟:自立志胜于求教于圣贤

 致诸弟:勿因小考不顺而骄惰

 致诸弟:弟弟专心学业兄长便可安心

 致诸弟:学习写字最好临摹名帖

 致诸弟:珍惜时光,专心苦学

 致九弟:现在学习如何写奏议并不晚

 致四弟:以“耕读”二字为本

 致诸弟:以为学四事勉励后人

第四章 品论交友

 致诸弟:拜师交友一定要谨慎而专一

 致诸弟:尽心帮有困难的朋友打点生活

 禀祖父母:家中宽裕要照顾亲友

 启叔父:称赞江岷樵侠义助人

 致诸弟:朋友之间要常来常往

 致诸弟: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

 致诸弟:有负于朋友一定要改过

第五章 总理家务

 禀祖父:自家安好勿忘扶助亲朋

 禀父母:在京安好唯独担忧惠妹

 禀祖父母:寿具加漆之事不能从俭

 禀父母:立即汇款供弟弟读书

 禀父母:兄弟和睦乃是家族大幸

 禀祖父母:请家人耐心规劝姐夫

 禀父母:询问六弟纳监的费用

 禀父母:万望不要因琐事耽误诸弟学业

 禀父母:千万别操劳过度

 启叔父母:劳累的家事交给四弟即可

 致诸弟:说明家中改屋的意见

 禀父母:商量儿子纪泽的婚事

 致诸弟:有意迎接三位老人来京奉养

 谕纪泽:奔丧期间按信料理京中一切

 谕纪泽:开吊后赶紧出京

 谕纪泽:长沙动乱,暂时不要离京

 谕纪泽:在京照料家眷务必谨慎

 致四弟:弟弟应时常在家尽孝

 致诸弟:生意做得虽好但不宜继续

 致诸弟:家事不可以言及利害

 致诸弟:勿以求财富而祭先人

 致诸弟:牢记治家八字诀

 致四弟:承袭代代家训

 致九弟:兄弟应齐心对外

 致九弟:七个字解开兄弟隔阂

 致九弟:家和万事兴

 致四弟: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致四弟:以“勤、俭、谦”教育儿女

 致诸弟:嘱咐侄子纪瑞乡试得名后要奋勉

 致四弟:子弟贤能则家族兴旺

第六章 调配钱财

 禀祖父母:在京无计只能借钱度日

 禀祖父母:虽日渐窘迫仍筹钱寄家还债

 禀父母:庆幸家中债务已还清

 禀父母:托老家寄腊食来京以省开销

 禀祖父母:虽有旧债,但恳请将银钱分送给亲族

 禀父母:建议用高丽参抵减利息

 启叔父母:请为族中最苦者分送银钱

 启叔父母:已寄银钱助修公屋

第七章 报效国家

 禀父母:怒斥亲英汉奸

 禀祖父母:与英人议和实属无奈

 致诸弟:幸得及第升迁

 禀父母:国库案震惊朝野

 禀祖父母:请耐心等待考差消息

 禀父母:千万不要与别人发生诉讼

 禀父母:官人之族要宽德节俭

 启叔父母:乡绅勿插手地方公事

 禀父母:望祖父先换蓝顶

 禀父母:说明莫管闲事的理由

 禀父母:请不要过于期待得差之事

 禀父母:贺六弟终得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命四弟专送诰轴回家

 禀父母:遵从家命一心为官

 致诸弟:升迁为内阁学士

 致诸弟:家族务必有人接替兄长在京之位

 致诸弟:勿参与干预地方官府增税

 致诸弟:详述补侍郎缺职

 致诸弟:考虑为曾氏置一义田以救济贫民

 禀父母:恭送大行皇太后上西陵

 致诸弟:上折陈说兵饷的事情

 致诸弟:谨记父训尽忠保国

 致诸弟:对于公事必须深谋远虑

 致诸弟:陆路大杀敌方

 致诸弟:在军事上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致诸弟:两弟带兵不宜强出头

 致诸弟:好事连连应不忘勉励

 致四弟:宦途凶险常思及早抽身

 致九弟:建议与南兄共建军队

 致九弟:处理军务要保持冷静

 致九弟:周详处事利于整军

 致九弟:办理公务不能疏懒

 致九弟:整治军队一定要脚踏实地

 致九弟:在政事上不能滥施恩泽

 致九弟:耐烦是做官的第一要义

 致九弟:勿像为兄有始无终

 致九弟:作战时凭濠对击应坚忍不出

 致九弟:适时调整整军方略

 致诸弟:时时要心存爱民之念

 致诸弟:以勤政回报朝廷,以爱民回报父母

 致诸弟:临难绝不苟且偷生

 致九弟:陈述对方苞的看法

 致五弟:厘卡太多恐怕影响商业

 致诸弟:抽取广东全省厘金解决军费

 致九弟:提出渡江方略

 致四弟:与官员打交道要谦谨

 致九弟:应适度退让权位

 致九弟:陈说报国之道

 致九弟:上书要谨记简当

 致九弟:敬畏身边之人

 致九弟:不能过分要求他人

 致九弟:一心作战,勿念名利

第八章 选用人才

 致九弟:带兵务必将体察人才作为首要

 致九弟:对曾有帮助的人才表示惭愧

 致九弟:仔细甄选投军之人

 致九弟:谨记人才难得

 致九弟:保举人才李次青

 致诸弟:夸赞文辅卿办事得力

 致诸弟:戴得了苦是评判人才的根本标准

 致九弟:人才应该精益求精

 致九弟:办大事要多选替手

试读章节

我在七月二十五日在太湖县的路上悲痛地听到我母亲去世的消息。当天仍旧雇小轿走了六十里,晚上没有入睡,写信给京中的家里料理一切,叫你们在开吊后赶快离开京城。二十六日晚上发出信件,交给湖北抚台寄往京城。二十七日寄出信件,交给江西抚台寄往京城。两封信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给江西抚台的信写得更详细,担心信到得迟了,所以从两个地方发出去,只是仓促哀痛之中,有些没有想到的,现又想出几点,开示在后面:

一、别人欠我的账目,算起来也将近一千两银子。只有同年鄢勖斋,当时因为听他的不真实的言辞受了感动,而借给他一百两,其实这个人并不值得怜惜,现在他已被参劾官职,不再说了。此外凡是向我借钱的,都是光景很窘迫的人,现在我虽然窘迫,也不必向别人索要,如袁亲家、黎樾乔、汤世兄、周荇农、邹云阶,现在都不宽裕。至于留京的举人,如复生同年、吴镜云、李子彦、刘裕轩、曾爱堂这些人,就更清苦了,千万不可向他们索要,即使他们送来也要退还。因为我欠人家的债,还可以未还清就离开京城,而却要索要别人欠我的钱,这是不合恕道的。从前黎樾乔离京时,也很窘迫,仍不肯向穷朋友索债,这是可以效法的。至于胡光伯借的八十两,刘仙石借的二百千钱,他们出差回家后一定会交到袁亲家那里,现在也不必告诉他们家里。外地向我借钱的人也很穷,我也不准备写信去要。

二、我在二十八、二十九日在九江耽搁两天,江西省城官府送来奠银一千两银子,我把其中的三百两寄到京城还债,因为西顺兴今年的代捐贡银和寄云兄代买皮货之类的钱都很紧急,这些银子交湖北主考官带到京城,想来银子到时,家眷已离京城了,就交给寄云兄选择急需银两的地方先还上。剩下的七百两,用二百两在省城还账,剩下四百多两银子带回家办丧事。

三、驮轿要雇的话就要雇两乘,你母亲带纪鸿坐一乘,乳妈带六小姐、五小姐坐一乘。如果只有一乘,路上与其他车子不同队,就太冷清了。此外,雇空太平车一乘,以备你母亲在路上换用。又雇空轿车一部,以备你与诸位妹妹或体弱的坐,其余一概用三套头大车。我的意思大致是这样,如果不妥当,还是请袁姻伯及毛、黎各老伯斟酌,不一定要以说我说的为准。

四、李子彦不论考中没有,都要离开京城,可以请他和我家家眷同行几天,走到雄县,他再分路到保定,这也不算绕路。到了清江浦乘船,可请郭雨三姻伯雇船,或者雇两只湖广划子也可以,或者到扬州换雇江船,或者雇湘乡钓钩子船也可以。沿途要发家信,到清江浦就托郭姻伯寄信,到扬州就托刘星房老伯寄信,至池州就托陈姻伯寄信,到了九江也可求九江知府寄信,到了湖北就托常太姻伯寄信,以安慰家中的挂念,信封的写法,另外附一条。

五、小儿女等一定要多做几件棉衣,路上十月本来就冷,船上尤其冷。

六、我托夏阶平老伯请各家诰封:一是梁献廷,一是邓廷楠,一是刘继振,共三位教官。我另外有信给阶平兄,你需要送十二两银子到夏家去。至于我家中请诰封之事,可暂时不交银子,等以后再寄即可。

七、御书诗匾和戴醇士、刘茉云所写匾都可请裱匠取下来,卷起后带回。王孝凤借去的天图,原本是郭筠仙送给我的,暂时放在孝凤那里,将来请他交给筠仙。

八、我坐的船一路逆风行驶,走了十一天还只走得三百多里,十分焦急,幸亏冯树堂由池州回家,来到船上与我做伴,可以一同到省城,不至于寂寞,京中的人可以放心。

九、江西送奠仪一千两,另外有门包一百两,丁贵、孙福等七人已分去六十两,还留四十两,将来罗福、盛贵、沈祥等到家后,每人可分八九两,他们家在京要支用钱,也可以先支给他们,他们也很苦。

十、松竹斋军机信封有五寸长的、六寸长的、七寸长的三种,给我连同签子各买一百封。

十一、我写了十多封信至京,各个地方有回我信的,先交信差寄回来。

十二、我在九江时,知府陈景曾、知县孝福都待我极好。家眷过九江时,我已托他多加照应,但只能讨快,而不能讨关(讨关,免除关税;讨快,只求快快放行,不免关税)。你们过那里时,他们如果有照应,但可讨快,不可替船户讨免关税。

十三、船上最怕强盗,我在九江时,德化县派了一个差人护送,每晚停船后,差人叫塘兵打更,还是好些。家眷过池州时,可请求陈姻伯命令县里派一个差人护送。沿途写一“溜信”(上一县通知下一县的信称为溜信),一路送到湖南,或者能好一些。如果陈姻伯因是亲戚,避嫌不肯办的话,那么依然到九江请德化县派差护送,每经过一个县就换一个差人,不过赏二百文大钱。

十四、各处发讣信,现在我不知母亲得病的日子,不知道她去世的时辰,不能写信稿,只好到家后再说。P151-153

序言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干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家书(无障碍阅读)/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30547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2014127361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54
17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