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韵玖传梅葆玖
内容
编辑推荐

吴迎著的《梅韵玖传梅葆玖》讲述了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的艺术人生,记录了梅先生童年的动荡、学戏和读书、进梅剧团跟随父亲演出、父亲逝世后挑梁梅剧团至今的人生历程。

读者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京剧发展的始末根由、发展的历程、行当、流派和其他相关知识,还有许多名家的精彩轶事。

内容推荐

梅葆玖说:“写我的传记,流水账不报了,通过常演的几出戏,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从我参加北京市政协至今有37年了。从参加第八届全国政协开始也足足20年了。每年3月都要聚会‘共商国是’,成为我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了。”

吴迎著的《梅韵玖传梅葆玖》把梅葆玖先生的从艺生涯记录下来,讲述了梅先生的艺术心得、为人处世和人生追求,立足京剧艺术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希望能为决策者和实践者起到抛引玉的作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肝胆相照

第二章 动荡的童年

第三章 学戏和读书两下锅

第四章 准备做演员了

第五章 和父亲同台的日子

第六章 一代完人 与天长逝

第七章 浴火重生 梅开二度

第八章 弟子四十 薪火相传

第九章 梅兰芳和梅葆玖的演唱艺术

试读章节

2013年8月2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文史馆在文史馆七楼第三会议室召开有关梅葆玖委员传记座谈会,名日“梅芳雅韵、玖玖留香”。

会后我们相约,一周后在泰州举办“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巡演活动首演时,静下心来,好好聊聊。

梅先生和夫人一行8月6日从北京到上海,没出机场直奔泰州,梅先生喜欢接力式,下午4时,宾馆安顿好后,梅先生和我说:“我们先把明天‘双甲之约’专题演讲会的材料对一下,总不能照章宣读。”我说:“回到故乡,和父老乡亲谈家常、谈父亲、谈谈梅派艺术。真是回家了,特别的亲切。”1956年3月14日,梅先生第一次随父母回故乡祭祖,梅兰芳当天有戏,梅先生代表父亲讲话,念稿纸的这张照片,找很久,这次找到了。

8月7日,在新建的现代化泰州市图书馆,演讲大厅坐满了,梅先生没有完全看稿。他说:

“2014年是我父亲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按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农历纪元六十年为‘一甲子’,120周年谓之‘双甲子’。有特别隆重的纪念意义。故乡作为‘双甲之约’演出的起点,更具历史价值。我代表梅兰芳家族和我本人对诸位的光临和参与,深表敬意!向故乡的父老乡亲请个安!”

台下感到特别的亲切,鼓了掌。

梅先生说:“梅兰芳是近代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我国京剧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表演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勇于探索、不断革新而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以他中正平和的表演手法,以特有的甜美圆润、音聚响堂的嗓音所创造的淋漓酣畅、落落大方。优美动听的演唱,为人们所热烈喜爱。给人们提供了极为美妙、高雅的艺术享受,使人感到洁白纯真,从而荡漾着人们的心灵,为无数戏曲艺术的后继者树立了师法、学习的典范。”

我看见坐在前排好几位青年人用MP3或手机在录音,他们不是记者,是自身的需要。我想这个小城毕竟是梅兰芳、柳敬亭的故乡,人们的文化素质就是不一样。

梅先生说:“党的十八大要我们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的声音代表了民族的意志。”

“我们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如何使前辈们创造的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如何像梅兰芳那样继往开来,接过旧的、完善当时的、发展将来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了。”

“梅兰芳的蓄髭明志,坚贞不屈的爱国思想,完全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而形成的,这和他的生死观是一致的。和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一样流芳百世。梅兰芳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演讲完,乡亲们一拥而上,和梅先生一一留影,签名留念。我们有点担心他会不会累,毕竟年近八十了。看他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意思,笑容可掬。梅先生在梨园界的内外圈里性格好、脾气好、没架子是出了名的。人们常说艺如其人,精神境界体现在艺术的表现上。梅派能始终成为京剧的第一大派,有它的根。

进了房间,梅先生给我沏了一杯从北京带来的香片,临窗而坐。他和我说:“中午最好随便吃点,我们都上了岁数了,少吃为妙。”

我说:“这次写传记,大家都很重视。”

梅先生说:“第一,千万别称我‘大师’,更不要做‘大师’传记。我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中国真正的大师不多。第二,把我自己艰辛的学艺过程,一步一步如何走过来的心得,梅派艺术为什么要坚持‘移步不换形’,京剧以后怎么办?如实讲一讲,留给下一代和喜欢中国京剧的朋友看看,是我们愿意做的。”

我说:“言之有理,一个国家,大师少几位,甚至没有,都没有关系,以后会有的。就怕普通人心中‘大师’的标准都糊涂了,大师越来越多,那真可怕了。”

梅先生说:“基本上分几个阶段,童年的动荡,学戏和读书——双轨的艰辛,进梅剧团跟随父亲演出时期,父亲逝世,挑梁梅剧团时期,‘文化大革命’搞音响、农村劳动,改革开放、重放光彩,40位弟子对梅派艺术的继承和今后梅派长期发展愿景。流水账不报了,通过常演的几个戏,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将几个时期有意思的事,有趣的事儿串起来,不生硬平铺直叙,同时对戏校同学、青年演员的学艺也会有点帮助。”

梅先生说:“我生在上海,思南路87号,受的是外国教会学校的教育,和科班里成长的演员有点不同。父亲的教导又特别严格,好在你是知道思南路‘梅华诗屋’那种文化氛围的。而且,你是真喜欢,几十年前和卢文勤一起写的书,至今几十年过去,青年演员都还在用。我们写,千万别言过其实。”

P1-3

序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政协组织人才荟萃,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界别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为阅历丰富、成就斐然的政协委员立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13年2月22日,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委员传记中心成立仪式暨委员传记工作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在讲话中指出:“他们都是国内顶尖的杰出人士,他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座挖掘不完的矿山。知人方可论世。他们的个人经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程以及时代的风貌;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给后人无尽的启迪。”

从数以千计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精心选择传主,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挖掘他们的精彩人生并以传记形式出版,是新形势下创新和推进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举措。

文史资料特指人民政协征集的以“三亲”为特色的历史资料。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特地为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茶话会,“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人民政协汇聚了我国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民族、宗教、华侨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请他们口述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记述历史,是政协组织的优势所在,这些视角各异的记述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文史资料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能够具体、翔实、生动地展示历史的曲折进程,使历史如多棱镜和万花筒般呈现在世人面前。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级政协共有40多万人次参与这项工作,征集史料80亿字,编辑出版50多亿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延续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的传统,并发挥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新的形势下,文史资料征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征集手段和工作成果也趋于多样化。中国政协文史馆将依据人民政协的界别特色,每年遴选一批政协委员,借助规范的口述历史手段,组织专门力量立传。这种由专门机构计划和组织委员传记写作,在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中还是第一次。我们希望更多的政协委员能够关注这项工作。

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人物传记是我们的责任。优秀的人物传记记录和反映了杰出人物的生活史和事业史,可以高扬探索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力量,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优秀的人物传记的写作,必须具备鲜明的立场、蓬勃的热情和采集第一手资料的功夫,能够从浩繁的资料中科学取舍和整理,再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达到吸引读者、教育读者、感化读者、提升读者的目的。为此,我们选择兼具专业素养和文字能力的作者,能够将传主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写成彰显个性色彩和具有丰厚内涵的传记,使读者能够从传主的人生阅历、奋斗和体验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读者的认可。

中国政协文史馆

2014年6月

后记

人民政协组织精英荟萃,名家云集。政协委员是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的翘楚,大多具备丰富的阅历和历史经验,将一部分卓有成就的委员生平写成传记,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早在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召开茶话会。他说:“在分组会上听了几位老先生的发言,很有感触,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谈谈工作安排的问题,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从已故的程砚秋同志那里得到的启示。程砚秋同志的艺术修养很高,解放后在政治上和作风上也有很大进步,但总还是有点孤僻。在旧社会,他是孤身奋斗出来的,养成了洁身自好的习气,不大收徒弟,因此他的唱腔也就流传不广。解放以后,我曾劝他收徒弟。今年纪念他逝世一周年时,算了一下,他的徒弟不过十几个。程派唱腔又难学,徒弟们还没有学得好,他就去世了,录下来的唱片也不多。从这个问题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总是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好。”他还说:“陈毅同志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台词,说过了60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解,很好。”这篇讲话两次提到戏曲话题,并就程砚秋英年早逝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最好要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这篇题为《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讲话,开创了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许多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向政协组织提供富有“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的历史资料。50多年来,政协组织征集的各类史料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政协文史馆每年选择一批德高望重的委员,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整理个人资料并以传记形式出版。首批传主选定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德艺双馨的京昆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叶少兰、蔡正仁。2013年2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参加“中国政协文史馆委员传记工作座谈会”。6月25日,孙家正等又参加了在国家京剧院举行的“济世为民·艺术人生——李世济艺术传承暨传记写作座谈会”。在这两次会议上,孙家正深入阐述了为京昆艺术家撰写传记的意义。他指出,中国有着文学艺术等方面丰厚的文化资源。戏曲艺术是文学艺术的综合性载体,京昆艺术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又是雅俗共赏、中外同尊的艺术瑰宝。通过对首批入选李世济等五位京昆艺术家璀璨人生的展示与宣扬,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形成热爱艺术、热爱艺术家的社会风尚,让更多戏曲爱好者及社会热心人士来关注戏曲、热爱戏曲,并投身到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个光荣的工作中来。

为有效推动首批传主的撰写工作,中国政协文史馆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共同负责戏曲界委员传记丛书的撰写出版工作。  二

纷繁历史,因人物而精彩;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从唐代的梨园开始,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千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的奇葩和民族文化中的闪亮名片。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分类列传四十五卷,殊为难得。曾被收入到中学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本想说明祸患乃多方面原因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给伶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西方世界中对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中国迥异。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由衷地生出赞美之情,感叹西洋剧院“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我国历史上最先高度评价戏曲艺术家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一约1360)。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鉴、刘濩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

钟氏名传青史的著作是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录鬼簿》上卷分为三类:“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为四类:“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400余种剧目以及152位元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况。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需要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从此意义上言,钟嗣成在中国的地位,甚至可以与西方的大学问家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诗学》等书相提并论。有明一代,在贾仲明所增补的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之后,又附有约成书于洪熙、宣德(1425-1435)年间的《录鬼簿续编》一卷。该书直接受到《录鬼簿》的影响,以相同的体例记述了元、明之间一些戏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迹,接续前贤,踵事增华,令人欣慰。

与《录鬼簿》蔚为双璧的元代重要戏曲典籍,是生于元延佑年间、卒于明初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楼集》。前书论作家,后者集演员,正好勾勒出元代戏曲艺术家中两个重要部类的旖旎景观和绰约风采。《青楼集》作为第一部比较简练而系统的表演艺术家史传,对研究元代演剧、表演艺术、演员行迹与时代风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与明清以来关于戏曲剧作家的记录相对寂寥的研究局面不同,类似明代潘之恒《鸾啸小品》之类关于演员与表演艺术的文献相对较多。表演艺术家的优美声容与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受到较多的关注和充盈的记载,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代的演员记录蔚为大观。《清代梨园燕都史料》中所收录的《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几十种书目都对演员予以了主体性的关注。比方小鐵笛道人序其做传源起云:“唐有雅乐部。宋时院本始标花旦之名,南北部恒参用之。每部多不过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嗣自川派擅场,蹈蹻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迩来徽部迭兴,踵事增华,人浮于剧,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舞衣歌扇,风调又非卅年前矣。……录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记》。梨园月旦,花国董狐,盖其慎哉。余别有《杨柳春词》一册,备载芳名,以志网罗无俾遗珠之叹。凡不登斯录者,毋怼予为寡情也。噫!”这段序言,既有史识在,又见人情浓,令人为之莞尔首肯。

民国以来,报刊和图书出版业勃兴,关于演员的记载、评选和评论蔚为大观,广受社会关注。王芷章(1903-1982)的《清代伶官传》(中华书局1936年版)辑录曾在清宫内当差演剧的演员、乐师、检场、衣箱等人的小传;由徐慕云编著的《中国戏剧史》(1938上海世界书局版)卷一专列《古今优伶戏曲史》,以编年体形式纵述自先秦直到民国戏曲演员的历史脉络与知名演员,颇具史家眼光。

北京学者孙崇涛、徐宏图等人合著的《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学者谭帆的《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先后问世,丰富了中国历代演员事迹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剧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席位中,戏剧家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占有一定名额。

关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各种传记资料陆续出版并受到广泛重视。最富盛名的自传性著作是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记录盖叫天行传的《粉墨春秋》,也激励过业内外的诸多读者。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戏曲艺术家的传记蔚为大观,但也还存在着收录偏少、体例不全的遗憾,随着新资料的发掘和新人物的涌现,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戏曲人物传记资料。

中国政协文史馆提倡并主持为戏曲界别的委员们写传记,我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积极参与。政协委员中的戏曲艺术家的系列评传,从一个侧面托举出中华文化中戏曲艺术家的辉煌群像。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位凡人,或者往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具备各色美感的佳人才子、英雄豪杰和各色人等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戏曲天地,风云变幻,梨园人间,名家辈出。区区一套丛书,尽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会在所尽有。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历史的某些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代有传承;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尽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是要做好任何事情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不一致的想法。尽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文章锦绣,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天之上,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暮鼓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副会长、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

2014年5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韵玖传梅葆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52505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4188867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