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盐道
内容
试读章节

清朝末年,一代王朝快要过气的特殊时段,秋天声色俱厉地走到了尽头,看不到树树皆秋色的宜人景象。大地一片苍茫,山河暮霭沉沉。大巴山的秋天是分期分批进入的,通常是一半春色一半秋。在同一座山上,上半身还是碧绿,下半身就泛黄了。巴山的山民对每一个季节的到来都充满敬畏,立春吃啥,立夏吃啥,都有讲究。这个“立”就是开端,要把它们当成节气过。而过节气的方式就是吃。哪怕是清汤寡水,以糠拌菜,也算过节。贫寒的日子,空洞的形式永远大于节气的内容,因为它寄托着永远不会放弃的希望。这些希望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却是他们生活的内在动力。眼看就要立冬了,按医家的说法就是要过“天地闭藏,水冰地坼”的日子了,你看大地都冻得裂口子了,人就应该冬补了。不然怎么说天人感应呢。崔张氏郑重其事地对崔无疾说:“立冬那天我给你炖一大锅萝卜炖羊肉,补你!不然,立冬立不起来。”崔无疾忍不住笑了笑,他笑的是“补你”,好像一切都是为了他,他回答说:“补我是为了补你!”崔张氏像没明白这话的意思,愣了片刻,转身进猪圈了,猪圈里面有她亲爱的三条猪。崔无疾盯着老婆的身影胡子一翘,他并不认同老婆的说法,他觉得有点荒谬,不沾弦。“立冬”那天不吃冬补就“立”不起来,是不是日子就不过了?冬天不是我一个人的,凭啥我不过立冬就立不起来?我算老几?“立不起来”会变成什么天,什么季节?季节是顺其自然地来,顺其自然地去,由不得你吃啥不吃啥。崔无疾早就琢磨过季节这东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平均分配,这在巴山是经不起推敲的。巴山通常是春天很短,“春天还没怎么过好就到夏天了”。春季成了名义上的春季,其实就是那么几天“春暖花开”的好日子。春天到哪儿去了?春天让其他三个季节顺手牵羊地挤占了。崔无疾还琢磨,季节又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地讲,季节就是颜色和气温。冬天就是白色的,是冰冷的,是需要用柴火暖热的。崔无疾年年都想暖热冬天,可年年都没把冬天暖热。冬天依然是白色的,依然是冰冷的。而且它还会把春季的一段日子据为己有,把春天冻起来,让春天也变成白色的,冰冷的。为啥叫大自然,就因为自然大!大,就是天地造化,不可逆转,你得顺应它。崔无疾读过私塾,读过诸子,在他看来,只有老子把这个问题看明白了,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巴山的冬天非常凶猛。可再凶猛也得过日子,也得赚钱。崔无疾庄严决定,要在下雪之前到巫溪大宁厂去背今年的最后一次盐。而且要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同时去。

在大巴山,背盐的人有几种称呼,盐背老二,盐背子,背盐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苦力。崔无疾这个人,当了一辈子盐背老二,背了一辈子盐。盐,构成了他的家族史和个人史的各个章节。他身上的每一处都与盐有关,他家的每一件家具都与盐有关。与其他盐背子不同的是,崔无疾念过几年私塾,初通文墨,识文断字,绝非草莽之人。他本以为鸦片战争之后,老百姓的日子要好过一些,结果越来越糟糕,越盼心头越凉。再过些年,咸丰皇帝惹不起英法联军,逃到热河避暑山庄躲起来了。圆明园也没守住,被联军一把大火烧光了,据说那冲天火光能照到巴山和秦岭,大熊猫和老虎看了都直瞪眼睛。那几天没有月亮,夜色却极好,走夜路的人也特别多,就是那火光映照过来的。崔无疾没去过圆明园,也不知道圆明园是干什么的,只知道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园子”。自家的“大园子”让一伙外国佬烧了,丢了国家的大脸面。就在朝廷不断地签订各种条约时,崔无疾和镇坪县所有的盐背子们一样,都在一如既往地背盐。家国兴衰,朝代更替,与他们没有发生直接联系。接下来,到了慈禧太后时期,情况也未能好转。自从国家的“园子”烧了之后,上下都是乱七八糟的,镇坪县一带的棒老二又猖獗起来了。棒老二是当地的土话,是对土匪的民间称呼。那些年,随着棒老二的猖獗,连续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据说吃了人很有力气,眼珠发黄,一天不饿。吃人是崔无疾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太没有人道了。崔无疾一听说哪里又吃人了就开始骂人,人就是人,人是不能吃的。人都能吃人了,还算啥世道?既然国家如此,世道如此,崔无疾也算彻底明白了,朝廷是靠不住的,官府也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什么?是自己,是土地,是盐。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他家现在种的地,就是先人们背盐买下来的。

P1-3

后记

这是我思考时间最长,写作时间最长,也是最费功夫的一部长篇小说。用尽了我整整两年时间。

前些年,我热衷于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和《漩涡》两部电影花了我许多时间。我只有写过仅有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并不是因为我创作激情的减弱,而是在暗暗寻找新的小说题材,也想积累一些东西。几十年来,我的创作走过了一条农村——城市——官场的路子,到了应该转型的时候了。于是,我的寻找便具有了求新求变的目的。寻求的目标就是,多一些文化内涵,多一些历史记忆,多一些艺术上的纯粹。而这类作品通常又是不受市场欢迎的。那么,我就得放弃市场的考虑,为纯粹的艺术创作而努力了。

选来选去,我选择了写镇坪盐道。我的想法与镇坪县人大主任陈敬民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陈敬民先生出生于平利县,却在镇坪县工作了一辈子,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对镇坪县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担任人大主任后,很想在文化发展上做一些事情,两任县委书记王彪、罗万平同志、县长周耀宜同志也都十分支持。于是,这部长篇小说就成为我们合作的一个项目了。不过,我有言在先,面对纯文学市场疲软的现实,这样的小说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很难在全国畅销。文化也好,文学也好,它的影响力都是慢慢渗透和扩展的,不像商品那样交货收款,立竿见影。以一部小说作为合作项目,需要对文化的尊重和热情,需要对文化的深层理解,需要文化自觉,也需要对文化发展的远见卓识,甚至需要有面对各种非议和不解的勇气和胆略。在文化建设上,一些人习惯于坐而论道,光说空话不做实事,无聊的时候就去攻击身边认真做事的人。这恰恰是文化发展的巨大阻力所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必须落实在具体项目上,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文化建设才能有所推动。否则,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上。但我相信这部小说具有其他商品不可取代的意义。对镇坪县来说,给古盐道留下一篇历史记忆,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古盐道留存的东西太少太少,而民间不系统的传说太多太多,甚至杂乱到无法整理的程度。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段历史可能是最佳方式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工作具有对文化遗产抢救和发掘的性质,这也是对县委提出的“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要求的一个具体响应,与中央和各级政府要求加大文化投入的方略是一致的。或许要在若千年之后,它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在可能的情况下,一旦时机成熟,我希望能把这部小说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

创作项目确定下来之后,在陈敬民同志、戴承元教授和其他人员的陪同下,我们一起到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古盐场进行实地考察,巫溪县人大的领导们还热情接待了我们。看到盐场的遗迹,让人非常感慨。不敢想象,延续了几千年的盐都,如今已经破败不堪。那些断垣残壁,依然可见昔日的繁华景象。记得那天是2013年元旦,回来的时候满天大雪,我在鸡心岭的雪地里留了影。

盐业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资料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巫溪盐业,形成了几条重要的巴山盐道。镇平盐道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盐道之一。几千年来,在镇平盐道上,留下了很多古怪离奇的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长期埋没在民间,成为过往历史的一部分,很多东西已经湮灭了。但作为小说,毕竟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与书写,也不是纪实文学。我只是依托镇坪这样一个地方,依托盐道这样一个历史遗迹,来虚构一个小说故事。所以,现在形成的文本内容是不能与历史真相来一一验证的,它仅仅是一个小说而已。更何况,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在《中国盐业史》《巫溪盐业史》《抗战中的中国盐业》等诸多历史著作中,几乎都没有涉及盐背子的生活。也就是说,背盐人或运盐人是历史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重要层面。史家们或许也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另外,在盐业的管理上,都称是政府专管专营,食盐经营者纳税便是公盐,逃税者便是私盐。盐铺或盐行怎样开设,怎样管理,也未曾涉及。所以,现存的盐史资料中遗漏的地方很多,这也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在小说里,民俗是我要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刻意用了许多巫溪和镇坪,平利和紫阳一带的方言和巫术内容,是想还原那个地方的生活状貌。我的家乡就在陕南,就在巴山蜀水,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见过巫术。一些百姓就生活在虚无的巫术里,大凡婚丧嫁娶,开工修屋,讲究的人家就要请端公做法事,至少也要看个“好日子”。这种类似于宗教的仪式,在巴蜀一带已经盛行千年。你说它是封建迷信也好,腐朽文化也好,文化遗产也好,民间就是这样生活的。灵验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就是看重这种形式。作家的任务不是要对某种现象去下结论,而是对生活状态进行艺术的书写与展示。

用了两年时间,这部长篇终于写完了。写作期间,不少领导和朋友给了我帮助和支持,经常过问我的创作情况。初稿写出后,戴承元教授进行了仔细阅读,字斟句酌,对小说中的情节处理和方言使用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我以前从不担心我小说的出版问题,可现在,小说的出版越来越困难了。此前,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过三本书,分别是《步步高》《领导生活》《玫瑰花苑》,三本书的市场都还不错,都重印过,《领导生活》加印过八次。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和读者的分流,使小说的发行举步维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作家出版社在纯文学作品市场艰难的情况下接纳了此书。我的责任编辑王征先生在退休之前完成了对本书的编辑工作。在此一一向他们表示感谢。

2014年7月17日写于安康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后记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四川(今重庆市)巫溪盐业,形成了几条重要的巴山盐道。镇平盐道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盐道。几千年来,在镇平盐道上,留下了很多古怪离奇的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长期埋没在民间,成为过往历史的一部分。

李春平所著的《盐道》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镇坪县盐背子崔无疾祖上几代人都是盐背子出身。崔无疾虎背熊腰,身板结实,是镇坪盐道上的一条大汉。盐道自古以来土匪出没,盗贼众多,意想不到故事由此展开。

编辑推荐

一幅巴蜀故国的民俗画卷,一段闻所未闻的盐道传奇,一曲传唱千年的古老歌谣。

盐道自古以来土匪出没,盗贼众多,意想不到故事由此展开。

李春平所著的《盐道》是一部典型的传统文学叙事作品,语言平实,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揭示了人的情感与道德冲突,并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演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盐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春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4781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4179301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