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北京(帝都遗韵)/老城影像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这儿信口说说四合院内的小风景。

吃春饼。照规矩,每年都在立春这一天才吃。可以在馆子里吃,也可以在家里吃;可以郑重些,也可以随意些。但一定要用热水烫面,再加一点香油,烙双合的薄饼。吃时揭开来,用饼卷着生熟各菜,再蘸以少许甜面酱,卷成“卷儿”吃。生熟各菜又有哪些?熟肉菜是酱肘子、酱肘花切成的丝,以及小肚丝、熏鸡丝、烧鸭子丝、咸肉丝、驴肉丝等;另外得有炒和(读音“火”)菜,用豆芽菜和粉丝炒成,还可以有炒菠菜、炒韭菜、炒黄花木耳、摊黄菜(炒鸡蛋)等。吃时都是自己动手,愿意吃什么就卷什么,一家人聚在一起,图一个气氛。我小时每年到这一天,家里必吃无疑。其他时候也偶然吃,但就是吃不出这天的气氛。随着年纪渐大,我才把这习惯慢慢“收”了。但前两年春天,忽然收到汪曾祺先生来信,他本是为其他事写信的,但正事儿一带而过,后边却谆谆讲述今年的立春可不一般——“今年大年初一立春,是‘岁交春’,据说是大吉大利的。语云:‘千年难逢龙华会,晚年难遇岁交春。’那天,你可以吃一顿春饼。”至今每次回想起来,都有一种长叹不已之情。难怪汪先生去世后,曾有悼念文章用了“最后的士大夫”的标题。

有钱就置房。在北京,一旦有了钱,怎么着才最合适?似乎,还是置房产稳妥。义和团不会总来,来过了那一阵儿,下一阵儿还不知猴年马月。任他兵荒马乱,这房子总会有人赁,要赁就得拿房钱,咱身不动膀不摇,就吃这瓦片儿了。要住就住独门独院,这还有个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厨子肥狗胖丫头。这是北京四合院的一个基本标准。住这样的房不但是图舒服,也不仅是为了摆谱儿,有时候还另有他用。比如上海戏馆子派人来北京约“京角儿”,头牌那儿已然去过了,头牌和人家提名咱“当二路”。人家要登门拜访,其实是想探探咱的虚实,好给咱定包银。咱心里都明白,咱早就独门独院了,家里也收拾得挺齐整挺气派,这价儿不怕您不往高了开!

江浙一带老一辈的人都有个嗜好,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皮包水指吃茶,水包皮就是指泡澡了。

泡澡。一般人是洗澡,身上真脏了,使足力气去洗,不洗下一层皮来,恐怕不值。可也有梨园的名伶,其实家里就有洗澡设备,可还是愿意到澡堂子泡上一泡。马连良就喜欢在有戏那天的午后,独自一人到“华清池”澡堂泡上一阵。还得是最热的池子。等泡“滋润”了,趁着水汽笼罩,稍微喊那么一两声,看嗓子“在没在家”。等泡够了,让伙计打个电话给斜对面的东来顺,给自己送点小吃过来。李少春也喜欢泡大池子,碰见熟悉的戏迷,半天时间就算“交代”了。孔明是“六出岐山”,少春则要“三下池子”。

吃烤肉。当初这可完全是件“爷们儿”的事儿。北京最骄人的烤肉有三家:烤肉宛、烤肉季、烤肉王。烤的方法是在一个很大的圆桌面当中掏洞,火就摆在洞的下边,火的上头并排“支”着铁炙子(四方形的粗铁条,其问微有空隙),众“爷们儿”把生肉片伴以作料,放到灼热的铁炙子上,一脚蹬在桌边的矮板凳上,一边大口喝着烧酒,还不时用长竹筷子翻动着……因为热,“爷们儿”索性打起赤膊,一个个宽宽背脊上流淌着汗水。烤肉在铁炙子上吱吱作响,油从炙子空隙流到下面的火焰上,不时腾起带有香味的火苗……三家当中,烤肉宛成名早,卖的也是真正的小牛肉。烤肉季时间上晚一点,但占据的地界好,它位于什刹海的东北角,银锭桥的坡下,左边是爆肚摊,右边是临河第一楼,后院就是后海的海岸。他在高柳下头放铁炙子,虽在盛暑也不觉太热。同时自制荷叶粥,外烙牛舌饼。凭这,也足以和烤肉宛抗衡了。

大酒缸。这是一种最老百姓的酒店。没有桌子,而是把酒缸埋半截在地下,另外半截露在地面上边权当桌子。不准备多少下酒的菜,只让闲着没事儿的人放开了喝酒,聊天。

吃小馆,遇到两三知己到了家里,一直聊到吃饭,准备不及,就一同去附近的小馆。店东店伙都熟识,甚至不需要点菜,根据平常习惯把菜端上来就是。遇到客人是“吃家儿”(相当今天的美食家),也可以请客人即兴设计一两道菜——原料是什么,用什么刀功,先下什么和再下什么,用什么火候……伙计在桌子边上听、厨师在帘子后头听,一会儿菜端上来被当场品尝,厨师也从帘子后头跟了出来,于是主、客和厨子三方共同研讨,兴许一个这家小馆以后的“看家菜”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许多有些名声的“吃主儿”,大多有自己的饭馆。如果请客,当然在那儿最好。吃完了,向老板招呼一声:“写账——”老板也痛快回答:“好嘞,您呐——”账当然是有的,一般是在一年的“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之前结算,由有头有脸的伙计拿了账单,到“吃主儿”的府上拿钱。这账可能是许多笔,每一笔都记得很真。“吃主儿”也未必细看,因为到底吃了多少顿,他或许已然记不真切。只要腰里有钱,照付就是。您看这“写账”的办法,究竟对谁合适?——可能是“都合适”吧。

烧羊肉。还一定得是前门“月盛斋”的,那儿有“百年老汤”,烧出来的味道就是特别。天气越热,还越是想“这一口儿”。买时咱手里还拎着个空罐儿,等一进门,伙计也熟识,顺嘴就问:“今儿,爷是来点酱的,还是烧的?”自己只把眼睛向烧的盘子一扫,直接说分量就行。等伙计把肉称好,自己把罐子也向着柜台递了过去——伙计接过,转向身边的一个大桶,揭开盖子,慢慢地而又满满地舀了几勺子:“得了,给。”等你刚转身,他那边则传来一声客气的“回见!”……

京城的文化,老北京的旧事,自然不是一本书就能包容的。老北京人的世俗一面,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帝都的遗韵憾事,也不可能写尽道完。这些,有的已被遗忘了;有的,可以成为人们饭余茶后的话题。还有许多呢,咱们留待日后道来。

P257-267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进入北京

 古城,布满岁月的风尘

 幸存的城楼

第二章 帝京气象

 永远的中轴线

 天朝上国,舍我其谁?

 “天子”留下“足迹”

 俯瞰中原

 秦直路

 王气不可泄漏

第三章 破碎王朝

 最后的圆明园

 大清皇帝懂得了新名词:租界

第四章 街头巷尾

 照片上的旧牌坊

 胡同情思

 不紧不慢,有板有眼

第五章 晨钟暮鼓

 有声无言

 宗教是统治者手中的一根拐棍

 忍俊不禁的神像

 女性的温柔,男人的仗义

第六章 庙会梨园

 儿时旧梦

 戏园子,名角儿,常座儿。

 挽歌

第七章 大都子民

 羊杂碎、胡椒盐

 衣食住行

 图片上的老北京人

第八章 世俗风景

 “秦直路”远去了

 不折不扣合乎礼仪的废话

 天棚鱼缸石榴树厨子肥狗胖丫头

北京大事记

序言

我一向只写文字的书,即使加点照片,也纯粹是配搭。因此,写作“老此京”三部曲这样图文并茂的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既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忐忑。现在回过头来看,完底得还算顺利,于是又多了几分欣慰。

这部书是“老此京”三部曲的第一本,之所以给它命名为“帝都遗韵”,其一是:此京区别干其他城市的主要方面,自然是其作为首都的存在,要讲此京,“帝都”这个特征不可绕过且应是首先提点的j其二是:既然是三部曲,我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三本书进行内容的分配,这第一部应当是“概括性”和略为粗线条的,要体现此京最为明显的特性和韵味,我想,就这一点,“帝都遗韵”的名字也算是恰如其分的。

对于这本书的写作,我自己最初提出了写作恩路全书三大块:第一块是纵向写,写此京形成的历史,从上古的“蓟”一直写到清末民初。第二块横向“打开”展现一下清末民初北京各方面的“清明上河图”。第三块是“拎”高了去谈“老此京城和老此京人”的性格。

我没多恩索,一口气把第一块紧缩、跳荡着写了出来。写完一看,连自己也皱眉头——别说“蓟”了,就连其后的“辽”、“金”、“元”、“明”诸朝,从哪儿去找图片呢?不待编辑发话,我自己就“否”了。一切重起炉灶。我难受了好几天——设计一个方案,不成;再设计另一个,还是不成。以往我写文字之书,还没有这么费事过。无奈,我面对书架浏览起来,忽然看见姜德明先生编的《此京乎》——其中编选了一枇老此京文化人写此京的文章,发表年代是从7979午至7949午。真高兴得想跳起来,但马上冷静站住,现在的房矮,别自找倒霉。我抽出书来,翻阅姜先生写的“编者的话”。他谈到当年自己进此京的情形——火车径直开进前门火车站,下了火车,仰望了好半天箭楼,然后在小摊上吃碗豆腐脑,忽然在他四周围上来几个农衫褴褛的乞丐少年,向他伸出求助的小手……太妙了!我这本书就“跟”姜先生进此京吧!……真是天遂人愿,一切完美解决。

我近些午交错着研究京剧和老字号,进而扩大到把这二者都包括进去的京城文化的研究。这次写这本书,原先想好的结构没有用成,是图文并茂的新体例逼我另辟蹊径。我为此吃了些苦,但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也悟到这种难写难编的图文“互动”、“互助”的书之所以会“走红”,可能是自有原因的。现今的读者偏爱顺畅和流利,生活节奏加快,不习惯顿挫和深邃,不过这样对于作家来说,给写作也带来了新问题,它不能使写作者实现深入和深刻,更别说一吐胸臆、荡气回肠了。

细想一下,这部书稿经这么一“添枝加叶”,图文之间这么一穿插,一编配,一“互补”,还真多了不少味道,虽然配图的书一定程度限制了作家,但你没法说这书不好看。难怪编者说这书会在出版界、读书界引起反响,也许他们是有理论和实践根据的,我也祝愿他们成功。

“帝都遗韵”后续的两部分别是“巷陌民风”和“变奏前门”,三本书总的内容趋势是“向下”和“从宏观到微观”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对象自然也迥异。但目的只有一个,想要为读者诸君呈现出一个完整、丰富、生动的此京老城。但其结呆到底如何,还有待读者朋友评说。

徐城此  一九九八年九月此京

二○一三年七月修订

内容推荐

宫阙华苑,鳞次栉比;帝王将相,纵横激荡。

北京是风云际会之所,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

故宫的神秘,园林的壮美,城墙的宏伟,街巷的参差,以及皇室变故、士女传闻、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朴实而略带京味的语言中,别有一番韵味。

《老北京(帝都遗韵)》一书中所选300余幅老北京照片中,城墙、王府、庙宇、戏院、牌楼,以及当时的人物及景物,其中很多今天已经无迹可寻,幸好可以在这些文字与旧照中神往与缅怀!

编辑推荐

帝王将相,宫殿楼阁,北京遍布历史文化遗迹,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在这里发生,政治、军事风云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

在《老北京(帝都遗韵)》一书中,作者徐城北围绕“帝都”这一老北京的关键词,以一个“老北京”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皇宫、王府,天子、权臣,仕女、富户,以及其他各个阶层的人物与事迹,有史实,有传说,文字质朴,引人入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北京(帝都遗韵)/老城影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城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82949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4138533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1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