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编辑部编写的《寻找溪水的源头(笔会文粹)》为文汇报“笔会”栏目的年度选集,编辑部从2014年度的栏目文章中选取七十多篇各种风格的散文、杂文、译文等,按内容编成八辑,有议论时事,有怀念故人,有描绘日常,有旅行观感,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称得上是当代散文的一个极好样本。
图书 | 寻找溪水的源头(笔会文粹) |
内容 | 编辑推荐 笔会编辑部编写的《寻找溪水的源头(笔会文粹)》为文汇报“笔会”栏目的年度选集,编辑部从2014年度的栏目文章中选取七十多篇各种风格的散文、杂文、译文等,按内容编成八辑,有议论时事,有怀念故人,有描绘日常,有旅行观感,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称得上是当代散文的一个极好样本。 内容推荐 笔会编辑部编写的《寻找溪水的源头(笔会文粹)》为文汇报“笔会”栏目的年度选集,书中收录了《文物的心智审美》、《美芹三议》、《“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示的迷雾与真相》、《追怀夏志清》、《好东西,收着》、《好友闵惠芬》、《“多印几本可读的书”》、《他手中握着一把神奇的钥匙》、《丁太太——沈峻》、《谈艺录》、《“一道汤”和“风搅雪”》、《书法的境界》、《声音的魅力》等作品呢。 目录 雅人深致 我的图书馆飘流小史 寻找溪水的源头 “你们应该超过我” 附:马孟龙我的读博经历 “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叶先生授课的诙谐 E畅不认真,只天真 读杨苡先生的信 附:杨苡梦里还与故人谈 父亲和母亲的写作 附:王啸平爱的折磨与荣耀 兰心的芳香 兄弟!祝愿你不断创造出更多奇 迹 世间好物 江豚拜月 寥落古行宫 西津古渡 柿子 书间消息 写在一份目录边上 伯尔的深刻 农山心境 奈保尔的第三世界书写 俄京逐书记 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 ‘‘诚恳即神灵,使我自惊惕” 曼特尔的那杆枪 受雇于一种伟大的未知 “而这路又是条快乐的路” 日常 写论文 那是个好地方 静安别墅,我的弄堂 一支烟的故事 我的虚拟世界杯梦 《空巢》中的母亲 “雅骗” 遥远的向日葵地 小时工 前台的里尔克 和蛇医的一面 路边的小白 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放过虫草吧 会思想的芦苇 守先待后 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 我的不专业 官窑讽 千万别把“眼神交流”也量化 天命与业障 西门庆和贾宝玉 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 也谈“岁月静好” 前月浮梁买茶去 何必以“代”论文学 道在溺中 文物的心智审美 美芹三议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示的迷雾与真相 怀人 追怀夏志清 好东西,收着 好友闵惠芬 “多印几本可读的书” 他手中握着一把神奇的钥匙 丁太太——沈峻 谈艺录 “一道汤”和“风搅雪” 书法的境界 声音的魅力 在时间中建造空间 就因为我们有记忆 另有主题的林徽因诗歌 台北偶得郎静山 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规矩与方圆 鲁迅的藏品 当文学成为一种信念 古典式平衡 红高梁黄了 凯旋,带着巴赫和老子 诺兰的怪圈 养字 试读章节 禅宗和道家的高人,常说“静默之中有无限的大美”。在图书馆里那无边无际的寂静里,有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常令人无端地感动。“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常常想,真正的天堂大概是没有的,然而如果没有体验过精神上贵重的“黄金屋”,心灵上美妙的“颜如玉”,如果没有体验过“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现代神仙时光,可能此生也算空来人世一遭罢。 所以,我决定收集我的图书馆记忆。重温“那些年,我在过的图书馆”,以报答那“天堂”般的恩典于万一。 第—个要说到的“图书馆”是北京的柏林寺。那些年,国家专门给研究生一笔考察费用,可以访问名师,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1984年冬天,我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只身往北京访学。由于某种机缘,我深受当时还不大为人所知的熊十力先生嫡f唯识论》的吸引,此行最重要的目标,即是寻找当时未出版的熊十力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著作。在八十年代初期,刚刚从思想解放的大浪潮平静下来,我怀着寻访秘籍的狂想,兴冲冲到了北图,然而管理员却告诉我,由于整修的原因,我所需要看的那些书,包括钱穆、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徐复观等的书,以及(《学原))(鸺湖》等杂志,现已迁到一个叫柏林寺的地方。我当时一路念着‘柏林寺”这个名字,不知不觉的,竟然在冬天里寒风呼啸的京城,有点书剑飘零的陶醉。好不容易找到了坐落于雍和宫东侧的柏林寺。至今已不甚记得,这是清代哪一个皇帝修过的古寺。一问长长的厢房,两面都是开敞明亮的玻璃窗。噫!气氛出奇地安详、踏实而宁静。有一种后来我在世界上最杰出的图书馆所屡屡遭遇的那种冥想的气息。外面是刺骨的风雪,里头温暖如春。火炉上一只大铁壶总是轻声地“滋滋、滋滋”,冒着热气。开水是免费供应的,中午,我常常就着火炉烤馒头吃,然后直到关门才离去。那阳光的窗,那发黄的书页,尤其是那冒着热气的大铁壶的声音,在寒冷的京城里,显得特别有情有义。记忆中少年时代寒假里的清晨,若醒若梦的睡乡里,也总有一只在火炉上“滋滋”地冒着热气的水壶,而炉边也总是少不了母亲的一纸留言与一碗温热的醪糟鸡蛋。 我惊异地发现,那里的书已经等我很久。柏林寺,那隐身于国子监背后的京城小寺,不啻我的学问生命的一种特殊地缘。这些年,我时时在想,冬天里的柏林寺,一扇扇疏疏地洒入阳光的窗棂,异样隔绝而充实的读书气息,以及那个‘滋滋”冒着水汽的大铁壶……还有么? 1994年秋冬,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中文大学有三座图书馆,一是在山下,崇基学院的图书馆,长于宗教、艺术与西方文献;一是在半山的中央图书馆,富于当代各种文献;还有一个即是山顶上的钱穆图书馆,以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典籍见长。这三个图书馆都使我十分享受,相对于内地来说,我所感受到的是全新的图书馆理念:所藏即所见,所见即所得,自助的服务,完全的开放。中文大学并没有太多的珍本善本古籍,然而那里极其丰富而优质的中外文期刊,美轮美奂的艺术史图册,令人大开眼界的新近港台文史著述,尤其是厚重珍贵的民国时代的著述,包括我校苏渊雷教授、吕思勉教授、施蛰存教授和锤泰教授等未曾重版的旧书,呵呵,那时教我懂得了原来民国学术的成就绝不可小视。鱼跃鸢飞,深山大泽,新鲜的信息如带着露水的朝花,旧的书籍如秘藏经年的醇酒,在每一个馆,我都充分体验到从未有过的信息富足与自由呼吸,不知不觉地,三个月就过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图书馆的外环境,庄严大气。旁边是新亚书院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每一个新亚书院毕业学生的名字。我后来知道了钱穆图书馆就是在原先的新亚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渐渐知道了新亚书院融人中文大学的挣扎、尊严与悲情,了解了钱宾四、唐君毅诸位新亚前辈如何在“花果飘零”的时代里“灵根自植”,守护人文中国文化尊严的大愿力。我看书累了,就坐在钱穆图书馆的草坪上休息。放眼眺望,脚下是白鸥浩荡,四面是波光粼粼的大海,迎着满怀的海风,心中常有无端的感动。 “这么晚了,那里究竟藏着什么宝呀?”每当我踏着月光,或昏黄的路灯,像一个酒喝得有点微醺的归人,从山间小道下山,隔壁的老李——区域经济学的访问学者,总是用狐疑的眼光,不解地问:“为什么八点钟了,还不下来吃晚饭?”很多人真的不知道,有比饭还香的书香;很多人不知道,越是在图书馆里泡得久了,沉得深了,越是对图书馆有一种不合的深情。 我今天更清楚地理解了:图书馆不完全是用来被利用的,不单单是用来挖宝的,不全部是用来完成论文与课题的,图书馆的真正、充分意义,有时就是无意义,就是一个享受沉思默想的地方,享受读书乐趣的地方。图书馆当然是启蒙与人生奋斗成功的地方,同时也是不具功利意义的,人生少有的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美感的所在。我有幸领悟了这个意义,那是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日子开始的。后来,读小学的儿子,为什么那么酷喜美国一个小市镇安静的图书馆?像鱼儿思念大海那样,每个周末向往着那个图书馆?我从他的身上,重新理解了那种原本是属于孩童时代本真而单纯的喜乐。P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寻找溪水的源头(笔会文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笔会编辑部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6142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5-05-01 |
首版时间 | 2015-05-01 |
印刷时间 | 201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8 |
CIP核字 | 2015069900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8 |
宽 | 156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