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茶问学
内容
编辑推荐

邱东编著的《品茶问学》主要以‘以小见大’的写法,从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个点切入,独辟蹊径,不落窠臼,有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对于普遍的人们看似‘常识’的东西,常有辩驳”;“全书源于生活,见解独到,生动有趣,而且有很深的教育和启示作用”。本书书名“品茶问学”取自作者随笔中的一篇,“品茶”意味着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问学,或者也可以说是表达了一种姿态。

内容推荐

《品茶问学》是作者邱东,随笔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发的思考探讨经济学、统计学中的知识。书中有很多研究性的散论,也有论学术的文章,由浅入深的叙述向读者表达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给出了探讨与疑问。全书分五篇,分别为:小大由之,道听途说,门外哲思,茶中问学,官民两议。

目录

小大由之

 嚎啕假哭

 股市中的两种“自以为是”

 “父在母先亡”

 “劳您驾”:最恭敬的招呼

 有屁必须放

 选购“短保质期”的牛奶

 达利的俗眼

 给我来点热乎的

 “叫好”、“叫座”掰开说

 星光大道对舞台的后现代解构

 人在《1942》之囧途

 大连“打滚子”的渲泄

 打麻将是动态建模

 选报大学和菜市场挑菜

道听途说

 京都行:艳遇与“被艳遇”

 精致之过

 日本居所里的“拉门”

 “吾唯知足”

 大连文化中的被殖民色彩

 抚顺话中曾经的“同居”

 低价旅游价更高

 天有不测流控?

 安检摆队小议

 西塘、东栅比西栅

 中国的地名与望文生义

 逛宜家一忧

 ×城为啥不行了?

门外哲思

 谁能言行一致地论证其沉默主张?

 宽容未必是美德

 封建:最窝囊的词儿

 哪个乾坤大,哪个日月长?

 危言耸我听

 崇高莫过人性

 再谈主体客体的相对性

 没正没反的“莫比乌斯圈”

 贫富与贱贵

 自信与自卑:心态的比与配

 先入往往为主

 一见钟情的见

茶中问学

 套用经济学模型的可能陷阱

 话说没头没尾的“大作业”

 成本效益分析的几条软肋

 从“买一送一”说起

 智伯分马点评

 科伦索的“宗教算术”

 忆我的学士论文导师汪祥春教授

 品茶问学

 从乙到甲

 科研评价或可促退

官民两议

 关注“塔西陀陷阱”

 几流百姓几流官

 “闹访”倘卖无?

 亲民少点秀

 政府作为有没有限度?

 法力有边

 该不该“齐抓共管”?

 “单向沙漏”的妙用

 专家肯定变“砖家”

后记

试读章节

讲两件小事。

一件事是在2011年,我在丹麦的一次宴会上,恰好与丹麦外交部一位高级职员同席。说是职员,这位女士负责的事物比我们的副外长还多。不过一见面她就告诉我,她是职业外交家,职位不随政党更换。人家主动去掉了高官接见的味道,我更得尊重她崇尚专业的精神,于是相谈颇健。话题扯到知识产权保护,她直言问我,中国社会的中上层是不是对偷窃专利技术也不大在意,甚至有所鼓励纵容?按西方的传统,这样的问话是很不礼貌的,而且她的这个问题直接把我和我的同胞统统都归类于寡廉少耻之徒。但从她的神情上看,又不是故意的挑衅,而是快人快语,一顺嘴就暴露出她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人的坏印象。我所能做的,自然是“非全称否定”。但我还是觉得被人狠狠扇了个耳光。

为什么这位职业外交官对中国人的印象这样差呢?为什么我没有理直气壮地否定,而几乎是忍受了这一询问式指责呢?

另一件事发生在2012年夏天。一天晚上,我回家进了楼门,见大厅里一个小孩儿躺在墙边的沙发上,年轻的爸爸守在旁边候着。司空见惯,我径直朝电梯间走去。

耳边掠过一句轻轻的威胁:这么晚了你还不回家,那我自己上楼啦!随着话音那父亲也走进了电梯间。即刻大厅里响起那孩子“嗷”地一声大哭,撕心裂肺的,惊得我发愣,如今孩子气性怎么这么大?孩子都惯成这个样子了么?或许被哭声揪住了心,做爸爸的返身回到大厅。更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孩子居然立时爆发出一顿大笑。压根儿不是什么破涕为笑,在这哭和笑之间,一丁点的过渡都没有。如果那孩子原先是真哭,那么父亲回到身边,起码还得咽下几声,忍不住地抽泣吧?没有,丝毫都没有。

在我看来,这是假哭。假哭倒不稀奇,舞台上电影里的那些眼泪,因为具有的表演性质,虽为假哭,也被视之为真,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现实生活中的假哭,也屡见不鲜,男男女女,出于生活中“演戏”的需要,或者仅仅要弄出个玩笑,也会把眼泪当作“子弹”发射一下。但出在一个不过两岁的孩子身上,瞬间爆发出来的假哭且又如此撕心裂肺,这就不能不刮目相看了。

小孩子的美好,就在于纯真自然。是孟子所赞美的那种“赤子之心”。是孔子所感动的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而哭,与生俱来,原本是人类感情的基本倾诉。哭,也更是小孩子的特权;嚎啕大哭,似乎也只配给小孩子——在这一行为中,给我们看到的是“率性”。率性,这里的“性”是天性,是人的自然禀性,喜怒哀乐,没一丝一毫的遮拦虚假。这种率性,这种顺着本性做事,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才发生得那么彻底,那么真实,也那么动人心弦。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人才学会了把哭掩饰起来,且越来越羞于在人前落泪。人在用文明武装自己的同时,自然本性也遭到了不少的遗弃。

那么这个小孩子是怎么了,是他过早失了本性么?还是自来本性如此?前思后想,我都找不到切实的答案。

但却有种透心的凉袭击了我。更有一种无力感,叫我说不出话来。

我想到了我们这个造假泛滥的社会。太多早已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造假,从吃到穿到住到行到用,真的无法、也不必一一列举。中国统计界有句名言,领导越重视的数字,越容易出假。社会上的种种造假,其后面往往紧逼着巨大或足够强大的利益。有其因,故有其果。也正因为如此,就容易找到病因,利益链条有迹可循,打假再难也可以有所作为。

可是假哭呢?我找不到病因,却被试想的结果惊出冷汗。

假酒我们可以不喝,假药我们可以不吃,假LV我们可以不背,假数字我们可以不用。总之,所有物质上的可见的假,仅蒙得了我们一时,蒙不了我们一世,我们迟早会获得防范的办法的。那么假哭呢?所谓假,词典里的解释,就是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小孩子的假哭呢?那就是小孩子的偏离本来违背真实,而且是以泪水——这一最能打动我们内心的方式来实现。对此,我们怎样才能辨别,对于他们的眼泪,他们的情感,我们是信,还是不信?信,我们难免上当;不信,后果更可怕,因为一旦我们怀疑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我们在不信赖的同时,也失去了信赖。另一层深刻的危机是,我们将怎样相信这世上的最纯真无邪?我们又将如何向他们伸出自己怜惜的双手?这种现实的纠结的确叫人进退两难。

这些危机,其实最主要还是来自我们这个成人社会。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生长环境。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是相信天地之化育的。我们很早就在教科书上学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橘不成橘而成枳呢?古人告诉我们:“水土异也。”是水土的化育成就或改变了物种。要给孩子们一份怎样的水土,的确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造假的风气四处弥漫,自幼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世界里,能够健康成长且不失其本性么?我看是很难。风气能够转移人的表里,进人人的内在心性,久而久之,我怕的是这“假”最终成为了一个人的基因,就像一个失去其甜味的枳,永失真味。如果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体内生长着这样的一种基因,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希望又在哪里?什么都假,事事都假,假到真假难辨,那就是“假到真时”了。所以,我们可以做的,能够做的,就是建设良好的文明,良好的文明社会,这才是当务之急。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借用鲁迅的那句老话:“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也是救我们自己。

再回到开篇我讲到的第一件小事。丹麦女外交官的一句问话,使我有如被扇了一记耳光。谁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最讲面子的。据传,连美国前国务卿赖斯都宣称,只要给足了中国人面子,你叫他们做什么都行。

经历了嚎啕假哭,我想到,如果有一天,造假完完全全承继到了我们的基因里,到那时,恐怕世界上任谁都可以随便来扇我们大耳光了,我们连一点面子都讲不起了。P3-6

序言

魏文帝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人就每以此夸示为文之功。其实文章也真没有如此大力、如此美誉的。那不过是别人高看了文人,也是文人高看了自己。为文也不过如穿衣吃饭的样子,若从实用的角度说,作文章就是辛苦为生计;若从审美的角度说,作文章就是制作以消遣。只是这样,也就是做文章,现在及过去,这样的文章多的是,不过是“不看后悔一辈子,看了一辈子后悔”的东西。所以,文章里还得有点东西让人看了记得住而且不后悔。那就是,文章总要有个魂灵,能不能称为“经国之大业”先不说,至少能成一家之言。

无论是上面说的为了生计,还是为了消遣,写文章总要有写的能力。会写是一种能力,写好则不止是能力问题。会写,得技耳;写好,得道也。写好才能立言,得道者才可立言,道不可教亦不可学,亦更难说。道,有时候就在“言”里。

邱先生的文集已经出了几本,一本比一本精致。他真是一个有锐感的人,无处无物不有他的作文题,就像西湖荡舟,以莲叶随处掬起湖水,就摇荡出珠玉晶莹。

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发言,触动他发言的,在吾人看来好像就是些寻常事,可是别人怎么就无动于衷呢?除了如王静安先生说的“天下清景皆为诗人设”,常人看了也就是看了,诗人看了还能写出来;我还在其中看到了作者的孤独,因为很少人像他那样看、那样写,而且写得那么一发不可收拾。世人大都醉眼朦胧的时候看世事就总疏于细节,醒着的人就总显得“小题大做”、“没事找事”,可当人看了他的发言,却觉得这“大作”的还真不一定是“小题”;那“找”的“事”,还真不一定是个“小事”。这“孤独”出来的“言”,还真有些“警世”、“醒世”和“喻世”的道理在。

由是言之,正视并接受孤独或亦可称为一种能力。孤独是脱离群体的产物,实际上有一种外在压抑感与对外界的抵触情绪。所以,孤独者非麻木者,孤独亦利于冥想,并在冥想中产生创造冲动。

善想象者,常能将冥想所产生的创作冲动形之于言、发为文章,则善想象为写家当然须具备之能力。苏格兰哲学家杜格尔德·斯特华特说:“想象的才能是人类活动最伟大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毁坏了这种才能,人类将停滞在野蛮的状态中。”邱先生的文章,在在可见想象的助力,可见其为文之源泉。

余师尝教余作“放胆文”(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将所选文章分为“小心文”和“放胆文”),有以也:放胆则无所顾忌,则能专注,则能游戏。游戏则可不受经验的与范囿的限制。席勒尝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非作艺文为游戏也,即作科学研究亦是游戏,康德认为科学“实际上就是游戏。这是一种严肃的游戏。拿大自然的事实做游戏,与其他一切游戏不同的是。这种游戏乐趣无穷”。(引自《康德思想今论》,载《哲学译丛》1981年第5期)。人或以为衙门里的公干之文不得游戏。然纯熟之刀笔吏,亦以之为游戏。游刃有余,其有立断公案,倚马而书,不易一字者。实际上已超越实用与求功的束缚而得到自由。无意于佳乃佳也,正襟危坐地对待写作(不论何种门类的写作),是不自知亦不知对象也!读邱先生文集,你可见他发言之大胆,亦可见其游戏之无碍。那种没有束缚的感觉让你读着很和畅,那种大胆与直率让人有一种天鉴我心之感。

写作者不学不可,只学不忘亦不可。“忘”即不为物累。《庄子·大宗师》谓:“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亦尝云:“每一个有才能的人假使能够不受外来不相干的想象所约束,而完全沉浸在天性里,他就会挣得许多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第23l页)故写作者当学孩子,孩子善游戏,孩子最真,因为他们通常完全沉浸在天性里。李卓吾尝慨叹人之渐大,则渐失“赤子之心”。然而成人则可从孩子处受到人之为人的启发。孩子固常学大人。大人亦未尝不可学孩子。爱尔兰小说家卡莱(JoyceCary)尝言:“孩子们之所以能带给我们大量的精神上的快乐,全在于这种把世界看成新事物的能力。凭着这种能力,使我们重感世界的新鲜与趣味。只可惜一般人一旦开始受教育,便把这种原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失掉。”此叹与李卓吾同!邱先生虽然也有为官作宰的若干年经历,但与他有些深度交往的人就总会觉得他的内心纯净如垂髫之童。他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但还是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好奇,对万物之变化、节候之推移、人世之运作,都有着探究之渴望。所以在他的文集里,连老生常谈亦写得如万物之初。

邱先生文集里有很多研究性的散论,也有些论学术的文章。盖欲作研究,则必先倡无神,无权威之论。一切的神皆人所造,神之能作威福的一切本领是人赋予的。舒芜说:“人类在现实中痛感不便有的便幻想中安到神灵身上去。”其实神的发达.乃人的没落。神的发达与宗教的发达绝非一事!造神愈多,愈说明着人的缺乏自信心。考之先人对神灵的态度概言之:一为祈福,二为避祸。而余以为避祸当在第一位。先世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活在世上的“如履薄冰”之感甚重,因此造神者多为知识分子无疑!

鲁迅尝言《封神传》不过以三教为神,以别教为魔罢了。研究者亦常以此种态度对待纷繁之世界,先行划分,则取其中之一以为“神”,断不可侮;其他则为“魔”,断不可亲。其实神魔本难分得详细的。如《封神》中神原本就是魔,魔后来亦成神。揆之元始天尊或亦有魔性在。

学术界不应有神,有神的学术研究是无道之研究。清季丁耀亢在《太上感应篇阴阳无字解》的序中说:“天下有道,听治于人:天下无道,听信于神。”学术界有争霸现象,先树大纛。后则缮甲兵,具卒乘,各据一方,自命为神。或亦无道也夫!

研究中的求同与求异本无高下之分的。但有时我们看似相同的,实则不同。比如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虽说着同样的话,其实质已不同。求同者常受欺于此种相同,以为别人也这样,我又何必变?孰不知别人的“这样”已非我的“这样”。研究者要有自我,受别人欢迎。是别人,不是自己。研究者宜做好不受欢迎的准备,这是研究者必须的准备,这是研究者必须的勇气。读邱先生文集中论学术的文字,我颇以为他是学术中人,也是能跳出来看清学术研究之本质的人,更是能辨识学术之真伪、研究学术之雅俗的人。

要之,天下之文章若能称作“好”,那一个是真心,一个是独见,邱先生的文章亦好在这两处,自然也有其他的好,言之太多,徒劳辞费,未若读者诸君自己去体味得好。

后记

《品茶问学》总算是要出笼了,这是我的第四本随笔集。

《偏,得以见》2010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拾级而上》则在2011年拜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本回到了我人生第一本书的出版地——中国统计出版社,因为统计出版社里的朋友们对我说,他们不仅仅出统计专业的书,也看好我的随笔,于是坚决回归,《中国非二》2012年问世。

我的文字都是随笔写来,渐渐形成了一年一本的节奏,这一本在2013年8月份便整理完毕,成了送审稿。可阴差阳错,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拖来拖去竞到了马年。新年讨喜,都喜欢“马上成功”,但现实很骨感,2014年也过去了三分之一,书才得以露面,这便是篇首“总算”两个字的由来。

一位出版人对我的书有个定位:“社科一散杂文”。所谓社科,意指内容上无所不包,说好听的,我这是信马由缰,换个词儿就是四处涂鸦。所谓散杂文,似乎褒贬都可由此生发,若我的文字在文体上还有位可归,那真是莫大荣幸了,坦白说散文杂文等种种文法我全不曾学过,对文学我的确很不专业,便也从未敢叫自己的文字往文学上靠。

因此我就斗胆地归队为随笔了。随笔而记。而且在上述那位出版人看来,我的随笔尚有可取之处:“全书主要以·以小见大,的写法,从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个点切入,独辟蹊径,不落窠臼,有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对于普遍的人们看似‘常识’的东西,常有辩驳”;“全书源于生活,见解独到,生动有趣,而且有很深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同样是出版,对市场要件来说,这显然不够,内容集中于某个大众比较关注的领域,销量才可能达到出版的临界点。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出,多赢才好,就是那句人尽皆知的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应该直面出版市场,以达成交流;但也要坚持不失自我,有所引领,这又扯上了哲学中的“质量之度”,挺难把握的。我也考虑过按专题组合成集的路子,比如统计随笔集、教育随笔集、世相随笔集、深度游记甚至哲学思考的随笔集等。但我觉得那都属于市场策划营销上的事,我还是走自己的路吧。思考再三,当下我仍旧坚持前三本的路子——按成稿时间结集。都取四个字的书名,有时难免牵强,所秉承的就是遵守一种约定。有一点可以自慰的是,.我写随笔不大跟风,基本都不是时文,时效性没那么强,出版拖期不拖期,对这书形不成多大影响。

书名“品茶问学”取自其中一随笔的篇名,并不是讲品茶的学问,“品茶”意味着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问学,或者也可以说是表达了一种姿态。而且本书问的也并不是什么专业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这里的“学”字当做广义理解。内容上虽有些松散,也可大致归类,不外分为几块:小大由之、道听途说、哲门外思、茶q-问学和官民两议,各个名字基本可以看出议题的指向。

与前三本相同,这部随笔也得到了良师益友的指导。

中央财经大学王强教授不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还慷慨拨冗为我作序。能够拜识王强先生,是我在中央财经大学工作的一大收获。他的序远远超越了我的小书,点拨出了我尚没那么自觉的文理、事理乃至学人为学的深刻道理。短短序言,引文达12处之多,信手拈来,珠联璧合,足见王强先生学贯中西,深明大义,实在难得。读了这篇序,豁然开朗,今后作文有了个更为明确的标杆和方向。

过去《中国非二》出版时,东北财经大学卢昌崇教授事先讨了我的授权,借题发挥欣然而作万言长序,此次也对书稿做了系统的点评。其实我好多的稿子都是随写随发给卢兄,有了他的意见再作定稿。卢兄似乎养成了为我改稿子的习惯,若一段时间没有稿子呈上,他还手痒,竞曾来电主动索要,反倒是我欠下了文债。

还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徐滇庆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乔宝云教授也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人生苦短苦变,能有思想交流的导师和伙伴,该是人生多么荣幸!

自然,这部文稿也得到了岳父赵经寰的悉心审阅和指教,有时,随笔的点子还是从与他散漫的交谈中获得的呢。还该告白的是,我随笔的第一读者其实是我的妻子赵冬妮,她也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专业虽是中文,读书却很庞杂,历史、哲学、艺术等等广有涉猎。她热爱读书写作,热爱生活。在作家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出过诗集散文集随笔集。我在专业之外醉心于随笔,多少受到些她的影响,从观点的碰撞到文字的把握,与她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我的随笔有时呈现出一些文采,那多半有她的影响在里面,当然她从不跟我要求文采,她只是要我思想独立鲜活且自然地写来。我有时不禁冥想,命运把她派来恐怕专有安排,主要就是来帮助我读书和写作的吧?家人不必言谢,那就感恩于命运吧!

最后,要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贾杰社长、李乃君副总编辑和责任编辑王芝文副编审,在他们的热心支持下,我的第四本随笔集以我满意的方式问世。

邱东

2014年4月20日记于读壁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茶问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54081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409593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