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坛经/现代语体佛道教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佛藏道藏如海,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哪些是经典,哪些是必读书,或许需作相应引导。《坛经》编者立人约请国内佛教道教研究专家,选取了《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等十部佛教道教经典,以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并列的方式印行,奉献给广大佛教道教文化爱好者。

内容推荐

佛教积累了我们应该无比珍视的文化财富,这正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顾这一精神遗产的主要动机。佛经千万部,都来自西天,只有《坛经》为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所述。

立人编写的《坛经》是一部真正中国化的体现中国智慧的佛教经典。

目录

白话文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决疑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文言文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决疑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试读章节

“大众听了五祖的吩咐后退下,彼此互相商量说:‘其实我们大家也不必去澄静思虑,费尽心力地作偈子,因为即使呈了偈子给和尚看,又有甚么用昵?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一定是他中选。如果我们轻率冒昧地去作偈子,那只是枉费心力罢了。’众人听到这些话以后,全都止息了作偈子的念头,大家都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上座好了,何必多此一举去作偈子昵?’

“神秀也暗自在想:‘他们都不呈偈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所以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如果我不呈偈,和尚如何能知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呈偈的用意,如果是为了追求佛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觅求祖位,那就是一种恶行,这和一般处心积虑地贪图圣位的凡夫心又有甚么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件事实在是教人为难!教人为难啊!’

“在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本准备延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绘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以便后世有所流传,有所供养。

“神秀作好了偈颂以后,曾经数度想呈送给五祖,但走到法堂前,总是心中恍惚,汗流全身,想要呈上去,却又犹豫不决。就这样前后经过了四天,共有十三次未得呈偈。神秀于是想到:‘不如把偈颂写在法堂前的走廊下,由和尚自行看到,如果和尚看了以后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就只能怪自己枉来山中数年,空受众人恭敬礼拜,还修甚么道呢?’

“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不使人知,悄悄地走出房门,自己掌灯,把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表露他心中的见解。偈颂说:

身体是菩提树,心灵如明镜台,

时时勤加拂拭,勿使惹着尘埃。

“神秀写好偈颂以后,便回到自己的寮房,全寺大众都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见这首偈语,如果欢喜,就是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不好,自然是我自己心里迷误,往昔业障太过深重,所以不该得法。五祖的圣意实在是难以揣测啊!’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时分。

“其实,五祖早已知道神秀还未入门,不曾得见自性。天明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上绘画图相。这时忽然看到神秀那首偈颂,于是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经上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所以只留下这首偈颂,让大众诵念受持。如果能够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免堕入三恶道;依照这首偈颂修行,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于是告诉弟子们应当对偈焚香恭敬礼拜,大家都诵持这首偈颂,就可以见到自性。弟子们读诵此偈后,都赞叹说:‘很好!’

“夜半三更,五祖把神秀叫进法堂,问道:‘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

“神秀答道:‘确实是弟子所作,弟子不敢妄求得祖位,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点智能?’

“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子还没有见到自性,只是门外汉一个,未曾进门入室。这样的见解,要想用它来觅求无上菩提,终究不可得。无上菩提必须言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中,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万法无滞无碍;只要能认识真如自性,自然一切法皆真,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动而无生无灭。这如如不动的心,就是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若是这样见得,即是无上菩提自性了。你暂且回去思维一两天,再作一偈送来给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门来,我就把衣法传付给你。’神秀行礼退出。

“又经过几天,神秀仍然作不成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好像在梦中,行走坐卧都闷闷不乐。

“又过了两天,有一童子从碓坊经过,口中诵念着神秀的偈,我一听就知道这首偈还没有见到自性。即使我不曾蒙受教导,但是早已识得佛法大意,就问童子说:‘你诵的是甚么偈呢?’

“童子说:‘你这犸獠不晓得,五祖大师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死;大师要传付衣钵佛法,所以命门人作偈来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付衣法,让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大师教众人都诵念,说依这首偈去修持,可得大利益。

“我说:‘我也要持诵它,结来世的法缘。上人!我在这里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不曾走到法堂前,请上人也能引导我到偈颂前去礼拜。’

“童子引我到偈颂前礼拜,我说:‘惠能不认识字,请上人替我读诵一遍。’这时有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朗诵。我听了以后,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代为书写。’

“张别驾说:‘你也会作偈,这倒是稀奇!’

“我对张别驾说:‘要学无上正觉,不可轻视初学。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能;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没心智的时候。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张别驾说:‘你就把偈语念诵出来吧!我为你写上,将来如果你得法,务必先来度我,请不要忘了我的话。’P6-9

序言

佛经告诉我们,佛教的创立是因为有一位叫乔达摩的释迦族王子,放弃了高贵的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历尽追求真理的艰辛,以全部生命作为代价,才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体悟了正道。

由于觉悟,他成为了释迦族的真正圣人,因而就叫“释迦牟尼”;他又叫做“佛陀”,“佛陀”的本意就是“觉悟者”。由于觉悟,佛达到了对终极真理的认识,达到并且与真如实相契合为一,因而他又被称为“如来”。

佛陀成道时是三十五岁。此后的四十五年中,佛陀奔走于中印度各地,身边时常追随着一批希望从他而获解脱的弟子。佛陀说教的对象大都是在家的居士,上至国王、大臣和商人,下至农夫、工匠以至妓女和贱民。整个恒河中下游的人民都曾因为他所传播的真理而骚动不安。他八十岁那年(约公元前484年)病逝于一个叫做拘尸那罗的小村庄外的树林中,此时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都膺服佛陀的“正法”。在他逝世后五百年,佛的教说传入了中国。在他逝世后一千年,佛法在亚洲成为了具有重要地位的宗教。

今天,佛的遗教成为了世界上众多人的精神财富。佛教在它传布的许多地区都同当地人民的固有文化圆满地融合起来,在始终保存其精髓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种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于是我们有了汉地的佛教,有了西藏的佛教,有了日本的佛教,有了东南亚的佛教……但所有的佛教徒又都一致承认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宣布的教法,一致承认“四谛八正道”,承认“缘起性空”。所有的佛教徒,今天仍然保持着对佛法僧三宝的敬重;他们相信由于一切事物的因缘性,也就是因果性、条件性,所以事物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因此他们反对执着顽固和自以为是,提倡理解和宽容。他们相信在世俗的范围内,没有人能够宣称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掌握了真理。他们认为,人生充满了众多缺陷,人却有着过多的不满足,人出于无端的妄自尊大,对其自身和环境在看法和行动上都充满了迷误,人所盲目追求的,说到底往往是一些琐屑的、肤浅的、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本身就构成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因而他们主张反观自身,去除恶性膨胀的欲望,以个人的道德完善为精进目标,强调修道进德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这么说:一切信奉佛教的人,甚而至于任何只要认真思索过佛陀所说法义的人,任何愿意用理性来衡量和批判他的学说的人,都不能不为佛陀关于人生现状的深刻思考触动,都不能不赞叹佛陀的崇高道德境界和他的伟大人格:无论是谁,他可以不赞成佛的主张,但他不能否认佛在提出这些主张时的良善意愿,而倘若佛缺少哪怕些微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心,他就不会主动承当起如此巨大的宗教使命来,人们也就无从读到他对人生和人性有过的如此深刻和精密的思考,也就不会感受到如此深广的悲天悯人的悲愿情怀。

佛陀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永恒的难题,这是一切宗教都力图要给出自己答案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严肃的价值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正因为问题本身具有非同寻常的普遍性,所以,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宗教今天仍然还拥有数十亿的信徒,这个世界上宗教徒占人类的大部分。说实在的,彻彻底底没有一点信仰心的人又会有多少呢?

人是动物,但他首先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动物,所以他才会关心自己生活的意义,他才会追问自己何以要到世上来这么一遭,大多数人才会想知道自己死后究竟会是什么一种情况。

……

现存佛经的译本,大约上起后汉,下迄北宋,尽管所用的语言当初多半是各时代的口语,但由于各地方言的阻隔,佛经原典的晦涩,以及古代中印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佛经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随便读得懂的,因而才有古代的规模大小不同的讲经活动应运而生。我们今天去佛更为久远,现代汉语离汉译佛经当初的语言又有了一大段距离,要读佛经自然更加困难,因而本书的编者才组织了这套经典的白话翻译。

我们这套白话翻译的佛经,其挑选的标准是这样的:

一、尽可能选那些在佛教思想史上,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

二、通常为佛教学问僧人或寺庙中一般僧人日常课诵的经典。

三、中国佛教各宗或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的经典。

四、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经典。

我们一共挑出了六部佛经。它们都属于大乘佛教系统,有打破在家出家界限,宣扬“世间出世间无别”,可作为居士佛教理论依据的《维摩诘经》;有一切佛教徒都共同虔信的《净土诸经》,其中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所描述的净土世界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信徒们所憧憬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有宣扬中道正观的《宝积经》;也有宣扬智慧般若与法空不二的《金刚经》,其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成了般若学的“法眼”;有二百余字尽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般若心经》。所有这些经典分集在六个白话本子中。每本书均先以白话译文在前,文言文在后。六部佛经,依其计划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为:

《宝积经》《净土诸经》《金刚经》《胜鬓经》《坛经》《维摩诘经》

应该承认,佛藏如海,佛所说的甚深含义,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圆满地传译的;编者的水平又不一致,因而不如读者意的事是难免的。但只要不曾歪曲原文,哪怕有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能为读者所接受以至欣赏,以及读者的鼓励,编写者便当额首称庆,喜不自禁了。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白话佛经能够为读者欢迎,并期待着读者的严肃批评和热情帮助。

编者

二○一一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坛经/现代语体佛道教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立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65231
开本 32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2012239453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185
13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