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史入戏(说不尽的中国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舞台的扩展与独立的舞台》;《舞台的分割与整合的舞台》;《民族与中华民族》;《人物及其评说》;《虚幻的“万民拥戴”》……《读史入戏(说不尽的中国史)》作者胡阿祥以半个甲子的治史感悟,建构了全新的“中国历史”之“大戏体系”:剧日解题、剧情提要、舞台扫描、演员介绍、道具举例、台词吟读、旋律领会……

内容推荐

纵向流变的中国历史,好像一条河,从远古流到当今;横向展开的中国历史,仿佛一台戏,由读史可以入戏。《读史入戏(说不尽的中国史)》作者胡阿祥以半个甲子的治史感悟,建构了全新的“中国历史”之“大戏体系”:剧日解题、剧情提要、舞台扫描、演员介绍、道具举例、台词吟读、旋律领会……《读史入戏(说不尽的中国史)》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引言:我们是观众

一、剧目解题:“胡”说“中国”

 1.“中国”概念的纠纷与麻烦

 2.前800多年的“中国”

 3.后2200多年的“中国”

 4.中国真不愧为“中”国哩

 延伸阅读:解说名称,认识“中国”

二、剧情提要:上下五千年

 1.漫长的序幕

 2.改朝换代的正剧

 3.从“正剧”到“尾声”

 4.品味式的思考

 延伸阅读:魏晋禅让:全本禅让大戏

三、舞台扫描:纵横一万里

 1.矮人看场,所见能几何哉

 2.舞台的扩展与独立的舞台

 3.舞台的分割与整合的舞台

 4.研究舞台的学问:历史地理学

 延伸阅读:“地域”如何成“学”?

四、演员介绍:从无名的群众到有名的人物

 1.人口与人群

 2.民族与中华民族

 3.人物及其评说

 4.虚幻的“万民拥戴”

 延伸阅读:韩愈,中国文艺复兴第一人

五、道具举例:自然的象征与人文的符号

 1.比较的视野

 2.道具及其象征与符号意义

 3.风水:天地生人的和谐系统

 4.“中国形象”离不开“中国元素”

 延伸阅读:看一台澳门历史与文化的大戏

六、台词吟读:经史子集丛

 1.“六书”与“七体”

 2.说书与分类

 3.国史、地志、族谱、人传

 4.“花部杂谭”

 延伸阅读:读常见书与用新资料:以六朝研究为例

七、旋律领会: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

 1.“华夏”、“中华”与“中华文化”释义

 2.果肉、果核、果仁的比喻

 3.“器可变,道不可变”

 延伸阅读:国学读物的两篇“后记”

结语:我们是演员

后记

试读章节

再说国号。相对而言,国号比姓名更加重要。姓名毕竟是属于个人的,国号属于国家,国号是国家这个地域范围里全体国民共同拥有的名字。当我们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中国人”就是我们最鲜明的身份标志;当我们缅怀祖先的时候,夏商周、秦汉唐、元明清,就是我们祖先最鲜明的身份标志。而按照中国人“国为大家,家为小国”的国家观念,我们既应该知道我们各自姓氏的源流、各自家族的历史、各自父母的姓名,以及自己的名字的来龙去脉;也应该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号,不仅现在的国号,而且从前的国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问题在于,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国家古往今来的国号吗?还真不一定。姑且不说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武望的周)宋、大元大明大清等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国号的来源取义,就以“中国”为例,曾经是“中华民国”国号的正式简称、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正式简称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常常问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让笔者感叹的是,同学们往往张口结舌或者语焉不详。这是滑稽的。所谓人有姓名,国有国号;人不可不知姓名,国不可没有国号。我们的祖先生长在中国,我们生长在中国,将来我们的子孙也要生长在中国,而作为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来源含义,岂能不知,岂能不解!

进一步说,何谓“中国”这个问题真的所系非小,而且充满了纠纷与麻烦。

关于纠纷,参考吕一燃的《发扬优良传统开创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西北史地》1989年第1期)一文,试举几例如下。

苏联政府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只有汉族才是中国人,满族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都不算是中国人。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区都不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北部疆界在长城,西部边界没有超出甘肃和四川。”按照这种说法,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了俄国“新土地发现者”开发的地区,1689年大清与俄罗斯签订的《尼布楚界约》成了对俄不平等条约,而1858年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瑷珲条约》,1860年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北京条约》,竟然成了俄国收回部分失地的条约……

早在1964年,越南出版了他们的史学家陶维英的《越南历代疆域》,书中提到传说中的文郎国(公元前2879一公元前258年)为越南最古的国家,而文郎国的疆域“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孙国(后为占城国)……几乎囊括了中国的江南和岭南地区(即古代百越之地),一直到我国的横山”。越南还有人公然提出,他们国家的领土“应该溯源于百越时代”,即也把长江以南全部囊括在越南的历代疆域之内……

朝、韩部分学者认为:“檀君和箕子朝鲜的领土,是从东海(即日本海)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经黑龙江和兴安岭,直到中国的北京”;及至朝鲜的“三国时代”(公元前l世纪一公元676年),高句丽的统治范围曾达“河北北部和山西西部”,新罗的领土曾扩张到“北平地区”,百济曾经统治了“长江以南的越州”。此外,少数韩国学者重新提出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之所谓“间岛归属”问题,韩国初中《国史》教材也称“间岛本是我们民族活动过的历史舞台”;韩国还有些人叫嚣:“整个白头山(即长白山)都是大韩民国的领土。”笔者在韩国期间,还曾听闻过这样的“奇谈怪论”:“新罗”就是“爱新觉罗”的简称,“爱新觉罗”又是女真族的后裔,所以不仅高句丽是韩国民族的祖先,女真族完颜部所建的金朝、满族爱新觉罗所建的清朝,其实都属于韩国的固有历史……

关于麻烦,不妨也举我们或会刻意回避的几说如下。

1907年,国学大师章炳麟发表《中华民国解》,文中说:“中国以先汉郡县为界,而其民谓之华民……故以中华民国之经界言之,越南、朝鲜二郡必当恢复者也;缅甸一司则稍次也;西藏、回部、蒙古三荒服则任其去来也。”

1927年,鲁迅发表《无声的中国》,文中说:“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

1934年,鲁迅发表《随便翻翻》,文中说:“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注意,鲁迅此文中的“他们”,指的是俄国人。

——按在晚清与民国之特殊、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背景之下,如章炳麟、鲁迅这样“事出有因”的言论,今天看来自然是极不妥当的;但是麻烦在于,这样的言论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某些邻国所利用,并进而“生发”出我们显然不可能接受的、涉及“历史中国”之朝代、政权、疆域、民族、人群等方面认知的“国际纠纷”。

值得提及的还有一类“国际纠纷”,虽然不涉及“中国”之实的认知,却颇涉及“中国”之名的理解。比如旧时代的日本人不愿称我们为“中国”,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傲慢而自大的名词,所以称中国为“支那”;尽管“支那”来源于China,China又来源于“秦”,即“支那”本身不含褒贬,但在中国人听来,还是感觉非常不舒服。在中国人看来,更是意思绝对的不吉利,“支”是相对于“本”的,“支那”又有“支解那里”的意思,于是中国人反戈一击,把日本的Japan谐音为“假扮”。这样,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竟然因此爆发了一场看似无聊却充满火药昧的国号之争!P12-15

后记

这篇简而言之的“后记”,交代四点。

其一,缘起。先是2012年12月19日,收到温柔、有趣、敬业的人民出版社武丛伟编辑的电邮,约我刚刚开播的《百家讲坛·国号》,书稿。因为“国号”书稿已经签约中华书局了,而人民出版社亦是我非常看重的老牌大社,于是自荐断断续续间已经写了几年、大约完成近半的《读史入戏:说不尽的中国史》。令我异常开心的是,书稿不仅获得了“形式新颖,巧妙有趣,文笔优美”的赞誉,而且人民出版社很快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然而接下来就轮到我异常抱歉了:约定的2013年5月的交稿日期,被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最后的定稿,竟然迟至2013年年底方才交上,而在此过程中,武编辑以及人民出版社的宽宥大度、同情理解、认真负责,又让我异常感动……

其二,基础。集中时间,从事本稿的修订、增补与打磨、润色,是从2013年11月中旬开始的,也就是说,本稿成书很快;但与本稿相关的工作,其实开始得很早,实践得也很多:写作方面,先承华南师范大学鲁力博士的约稿,整理2007年11月在韩国延世大学校的讲座录音,而成短文(《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再承《广东文艺研究》(内刊)执行主编陈韩星先生之邀,2010年到2011年间,在该刊连载了五篇相关文章。教学方面,2010年、2012年、2013年三个秋季学期,在南京大学开设了相关的全校本科生之研讨课与通识课,而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国学班交流,累计起来,大概也不下三四十场讲座吧。正是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读者、学生、学员的友情肯定与持续建议中,我所建构的“中国历史”之“大戏体系”,即由剧目、剧情、舞台、演员、道具、台词、旋律七大方面观照中国历史,而我们自己也从“观众”变身为“演员”,也逐渐地系统与严密了起来。

其三,意图。一向视做考证、写论文为“正业”或“主业”的我,为何敝帚自珍地“笔唱”这么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呢?我们常说,历史使人明智,使人明德,使人平和,使人有趣。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比如中学必修模块的政治、经济、文化,选修模块的改革、人物、奥秘、遗产,既缺乏时间概念,亦不重联系眼光;至于大学的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则习惯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的条块分割。于是,本来鲜活的、整体的中国历史,被人为地割裂了开来,或者变得物我无关,或者枯燥呆板。而受谭师季龙先生“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之形象比喻的深刻影响,我在多年的大学课堂与社会讲座中,尝试着“戏说”中国的“正史”,并且取得了堪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们说,这颇有助于他们实践多多阅读、多多游历、多多体会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亲近历史、走进历史的目的;中学老师们说,这颇启发了他们建立围绕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动态观、联系观、比较观,从而完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班学员们乃至社会听众们说,如此理解既往的历史,也就理解了当今的现实,如此理解历史的“他我”与“旧我”,也就理解了现实的“自我”与“今我”;当然从我个人言,留存的青年乃至少年时代看戏的愉悦,反衬着这近半个甲子以来,难得身临其境看到好戏的莫名遗憾,于是通过“戏说”中国的“正史”,也可以勉强再过一回戏瘾吧。

其四,说明。本书在行文体例上,有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有所参考的前贤论著,既未出脚注,也未做专门的“参考文献”,而是随文反映或者括注,以求面貌整洁;在结构编排方面,每讲所附的“延伸阅读”选自我发表、出版的论著,可以视为各讲正文的举例或者细化;至于我对中国历史之“常规”而非“戏说”的解析或者评点,则可参阅拙著《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中华书局2013年版),甚至横向展开的本书与纵向梳理的《正名中国》,也可视为姊妹篇,两书共同反映了以中古历史、历史地理、古代文学为专业,自豪于中国历史、自信于中华文化的本人,因应世界范围内“公共史学”思潮的兴起,而对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朝更代迭、分裂统一的中国历史,以及有容乃大、有变乃恒、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的感悟与把握。

胡阿祥

记于南京龙江三栖四喜斋

2014年2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史入戏(说不尽的中国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阿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33386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4053326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0:14:00